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34章 孙坚计乱布兵心

三国之最风流 第34章 孙坚计乱布兵心

作者:赵子曰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10 14:37:44 来源:书海阁

荀家的那位不必多说,郭家的、辛家的那两位,一个是郭嘉的族父,一个是辛瑷的从弟,且此两位与现在袁绍那里的郭图、辛毗、辛评亦各沾亲带故。

郭、辛两人是阳翟士人推举出来,专来郾县找孙坚的,找孙坚的目的没有别的,自然就是为了敦促他尽快出兵,以解阳翟之危。他两人从阳翟南下,顺道先去了颍阴,又请动了荀贞的一个远亲,即那个和他们一起来的荀家士人。

孙坚把三人迎入县寺堂中。

郭姓的士人说道:“吕布暴虐,纵兵四掠,定陵先遭其屠,襄城、颍阳的士民,今亦受其兵害甚苦。定陵诸地的百姓,今望明公如大旱之望云霓,却不知明公缘何屯兵郾县,迟迟不动?”

这个郭姓的士人是从阳翟来的,代表的是阳翟的士民,但说话挺有技巧性,不提阳翟,只说定陵等地。

孙坚心道:“望我如云霓的,怕不止定陵、襄城、颍阳的百姓吧?”却是“看透不说破,还是好朋友”,心中这样想,嘴上不能这么说,回答说道,“颍川父老深受布兵之害,我岂会不知?只是定陵此地,不利於我军进战,故是我屯兵在此,以候吕布兵来。”

辛姓的士人问道:“为何定陵不利明公进战?”

孙坚便把定陵和郾县不同的地势情况,说与了三个士人听。

三人听罢,彼此对视一眼。

郭姓的士人说道:“原来如此。但是明公,尽管郾县的地形有利於明公,可如果吕布就是不肯来郾县,又该如何是好?难不成明公就要坐守郾县,眼睁睁看我颍川全郡沦陷贼手?”

孙坚最重视的是那位荀姓士人的态度,话是对三个人说的,目光多数时候则都是留在荀姓士人的身上,他诚恳地说道:“君等请放心,我自有计策,让吕布不得不来郾县。”

荀姓士人一直没有开口,这时问道:“敢问明公,是何计策?”

孙坚说道:“吕布而下虽侵颍川,然其根基,仍在汝水南岸。我已令我的女婿弘咨,与我帐下的勇将芮祉,各率兵马,分从召陵、鲖阳往褒信进发了;同时,我并传檄,请得了李通、荀公的相助,他两人亦带徐州兵由汝阴向西南,也往褒信进兵了!褒信,是吕布在汝南的驻帐地,其本人及其军中将士的妻、子、家眷,多在褒信。褒信被我军与徐州军的联兵围攻,料吕布闻讯之后,必然就会慌张,到那时候,着急的就不是我和诸君,而是他了!他一定就会率部来郾县,主动与我决战。……君等入城前,不知看过我城外的营垒没有啊?”

——弘咨兵败定陵以后,在他那个谋士的带路下,侥幸逃得了一命,跟随他去定陵的部卒中,不少是阳翟等地土着豪强、大姓家中的子弟、徒附,结果尽数丧於定陵,他一来是手下没了兵,便是回去阳翟,也守不了颍川了,二来亦是无颜去见阳翟等地的豪强、大姓们,於是便没有折返阳翟,而是向东奔逃,去投孙坚了。一路跑到召陵,在这里碰上了孙坚,孙坚疼爱女儿,瞧在女儿的脸面和弘咨之前的功劳上,没有重责他,相反,还又给他了千余兵马,叫他戴罪立功,配合芮祉与李通、荀愔两部,进击褒信县。

听到“弘咨”之名,郭姓、辛姓士人两家中,都有子弟、徒附折损在了定陵,两人的脸上俱皆现出了不满之态,但现在不是埋怨之时,两人没有说什么。

荀姓士人说道:“我等入城时,没有去看明公在城外的营垒,但见到了明公部下的兵士正在城西热火朝天地筑营,遥闻人声嘈杂,场面甚是壮大。”

孙坚抚须笑道:“吕布所仗者,并、凉之劲骑也,郾县城西既已狭促,不利於骑兵驰骋,我方今又大筑营垒,挖掘壕堑,候我壁垒、沟堑成后,势必将会更不利於彼也!君等若是不急着归家,就请君等暂留郾县,至多十天半月,观我大破吕布!”

荀姓等三个士人沉吟了会儿。

要说族望的话,荀、郭、辛三家差不多,但荀贞现为镇东将军,不仅是三家中权势最大的一人,而且与孙坚是盟友的关系,因而三人之中,说话最少的这位荀姓士人,却是三人中的主心骨。他考虑多时,与郭姓、辛姓士人说道:“那吾等就暂在郾县住些时日,何如?”

郭、辛两个士人不太情愿。

他两人是希望孙坚现在就能发兵的,但是孙坚不肯,且举出的原因听来也有道理,通过威胁褒信来调动吕布的部队来打郾县,亦像是个行得通的计划,而荀姓的士人又这样说了,二人也只好按住不愿的念头,勉强同意。

出了县寺,在程普的亲自陪同下,三个士人到了孙坚给他们安排的住处。

郭姓、辛姓两个士人趁荀姓士人与程普说话的空儿,凑到一起,窃窃私语。

辛姓士人说道:“孙文台,武夫兵子耳,要非镇东上表举荐、鼎力支持,他焉能出居豫州刺史?我州人文鼎盛,本朝中兴以来,凡为我州使君者,哪个不是海内名士?孙文台何德何能,可居此任?而自他任豫州刺史到今,吾颍川士流,对他却堪谓是大力襄助。弘咨督守颍川,日常征收赋税、征用民丁,吾等无有不给。所以如此者,吾辈所盼者何也?还不是一则,顾念镇东的情面,二来,孙文台颇有勇名,指望他能够保我豫州、保我颍川一郡的平安么?却弘咨纸上谈兵,战前侃侃而谈,若一战可灭吕布之貌,却竟把我阳翟子弟,尽皆葬送定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吾等且稍观之,如果孙文台不能如他所言,在半月之内,讨灭吕布,以我之见,咱们也就不必再扶助他了!”

郭姓士人赞同辛姓士人对孙坚、弘咨的批评,但对他的结论持有疑点,说道:“卿言甚是,然我州中今无有能与袁公路、吕布相抗之士,便是半月之内,孙文台不能讨定吕布,吾辈只怕也无可奈何,又哪里有别人可依呢?”

辛姓士人放低了声音,说道:“镇东大败曹孟德,而下已占兖州泰半,徐、兖与我豫州俱皆接壤,镇东之兵,可以轻易地入我豫境!孙文台如是不能消灭吕布,吾辈大可迎镇东入豫!”

“迎镇东入豫?”

“黄巾大乱以今,镇东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我州若有镇东坐守,则何惧袁公路、吕布之流?且镇东身出冠姓,我颍川之秀也,以我观之,而今天下之群雄,文武兼资,仁义盛德,可成大事者,唯镇东一人!镇东入豫,吾辈亦可因之而攀龙尾,光大家声!”

辛姓士人说这些话的时候,眼中放光。

却也无怪其这般,荀贞是颍川人,与此人、郭姓士人等是老乡,辛瑷、郭嘉又在荀贞的帐下,现各得重用,如果能迎荀贞入豫,作为同乡,兼辛瑷、郭嘉的族人,可以想见,这个辛姓的士人和郭姓的士人,一定是会能够通过这两层关系得到荀贞重用的。

实际上,这个辛姓的士人和郭姓的士人,乃至那个荀姓的士人,在他们各自的家族中,都不算是一流的人才,真正的一流人才,如今早都投附到各方的势力中去了,像郭嘉、郭图、辛瑷、辛评、辛毗等一样,分别已经成为不同势力的重要骨干了,但虽非一流人才,二流人士难道就不能有理想,或者言之为梦想的么?是以,这位辛姓的士人乃有刚才之那番言论。

郭姓的士人听他说完,不由自主的,眼中也透出了憧憬的光彩。

想了一想,郭姓士人说道:“镇东虽得兖州泰半,然曹孟德、张孟卓犹未平也,镇东目前不一定有余力入豫,此其一也;孙文台与镇东交好,孙文台之豫州刺史,乃是源於镇东之表,镇东重义,有孙文台在豫,镇东料也应是不会愿意入豫的,此其二也。卿此言固善,现在恐怕不能实现,吾等且缓待之,先看看孙文台能不能把吕布剿灭,然后再议不迟。”

辛姓士人点了点头,说道:“好,就按君言!”顿了下,偷觑仍在与程普谈话的荀姓士人,说道,“抽的闲时,我二人可先把此层意思,说与荀君。荀君是镇东的族父,与如今身在徐州的诸荀必有书信来往,正好可以借他之口,试探一下镇东的心意!”

郭姓士人同意了辛姓士人的这个建议。

却是,孙坚族名低微,被士人们视为武夫,不得颍川士人的看重,又弘咨保境不力,不能保护颍川的士人家族免收外敌的侵害,故是颍川以辛姓、郭姓这两个士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士人,竟由此而起了“逐走孙坚,换荀贞主政豫州”的念头。——说到底,颍川的士人也好,兖州的士人也罢,或者海内诸州、百余郡的其它士人们,其中忧国忧民的当然有,如荀彧就是,可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在此乱世之际,最为重视的,还是他们各自家族的利益。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句陈宫。

陈宫和荀彧不同,他并不“忧国”,但他与辛姓、郭姓士人也不同,他首先看重的,不是他个人、本族的利益,他是东郡人,曹操是东郡太守,他如果只是在乎他个人、本族的利益,他完全不必背叛曹操,他在意的是整个兖州士族的利益,换言之,也就是说,他的政治诉求、政治目标大致处於荀彧和辛姓、郭姓这两个士人之间,低於荀彧,但高於辛姓、郭姓二士。

孙坚安抚住了来访的三位士人,尽管表面上,他似乎颇为从容,充满信心,但从这三个士人的言辞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了颍川士人们对他的“不满”,士人阶层是当下政治、社会各层面的主干,没有士人的支持,纵是得一时之逞,终也只有败亡一途,因是实际上,孙坚内心中,是甚为焦急的。

与弘咨、芮祉、李通各部的书信、军报,来往不断,时刻掌握他们向褒信县进军的详情之同时,孙坚接连往定陵方向遣派斥候,密切地关注吕布主力的动向。

……

定陵县。

吕布接到了留守褒信的驻军快马加急,传送而来的军情汇报。

出兵颍川之前,吕布已经考虑到了,孙坚有可能会趁机偷袭褒信,故此在褒信等地留的兵马不少,并且防备森严。在接到褒信驻军的军报起初,吕布还没有太把这当回事,他认为在他的已有预备、部署之下,即使弘咨、芮祉、李通三路夹击,褒信应该也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刚开始的时候,情况也的确如他预料,可不久之后,形势突然出现了变化。

变化不是出现在褒信。

芮祉、李通、弘咨三路兵马,相继到达了褒信县的北部。褒信在澺水的南边,借助澺水的阻碍和河水两岸的防守据点,芮祉等部数攻而皆不得强渡,至少短期内,褒信倒是足可无忧。变化出现在了吕布的军中。

不知是从何时起,也不知是从何人开始,一个流言出现在了吕布的军中。当吕布发现、知道此事时,这个流言已经在他的全军中传遍了。流言说:李通等部渡澺南下,现已包围褒信。

想那吕布军中将士的妻子家眷,多在褒信,褒信一旦被围,那可想而知,必然会军心大乱。

吕布气急败坏,怒不可抑,命令高顺等严查流言来处,可查来查去,压根找不到源头。

张辽对吕布说道:“明公,这不会是孙坚的用计吧?”

吕布琢磨了下,没准儿还真就是这么回事,拍案骂道:“孙坚匹夫,传播谣言,乱我军心!”

张辽面带深忧,说道:“明公,这个流言现在已经在军中传遍了,咱们当然不会相信,可是底下的军吏、兵士,却都信以为真。此事须得及早解决,不然恐将出现大麻烦啊!”

张辽等作为军中的高层,消息来源充足,肯定是不会相信这种谣言的,但中低级的军吏们、再底层的兵士们,他们缺少消息来源,对谣言不免就会缺乏判断力,而吕布、张辽等,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去给他们解释一遍,何况说了,就算他们肯下这个功夫,那些军吏、兵士也不见得会相信他们,故是,就像张辽说的,不快点把之解决,的确就将会成为个大麻烦。

吕布深觉棘手,问张辽,说道:“文远,你有何策,可消弭此谣言?”

张辽思来想去,也是苦无良策。

吕布又问高顺,说道:“子向,卿有何策?”

高顺说道:“欲待止谣,非严刑峻法不可。可杀几个散播此谣最甚者,以儆效尤!”

谣言,从来都是军中的大忌,按照军法,传谣者是要杀头的。高顺的这个建议不能说错,只是现下谣言已经传开,却显然早非是杀几个人,砍几个脑袋,即能将之消除掉的了。

奈何无有它法,吕布亦只能听从高顺的这个建议,当天行刑,在营中校场上,杀了十余个传谣者,把他们的首级悉数挂在辕门处,如高顺所说,希望能够凭此“以儆效尤”。然而人杀了,人头挂上了,“效”者,却是没有“儆”到。接下来的几天中,谣言传播得更加厉害了。

杀掉那十几个传谣的军吏、兵士的行为,并在新的谣言中,俨然成了“褒信被围确有其事”的佐证。要非此事是真,吕布干嘛要杀人?杀人只能是为了掩盖真相。

谣言传到后来,吕布下去巡营的时候,他感觉到兵士们瞅他眼神,都似乎变味儿了。

这日下午,吕布召来张辽、高顺等将。

等张辽、高顺等到后,吕布说道:“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张辽说道:“明公此话何意?”

“谣言禁之不止,任其散播的话,只怕再过不了几天,军中就会发生乱事了!”

对吕布的判断,张辽是赞成的,他问道:“那明公打算如何应对?可是已有良策?”

“不能等孙坚来定陵了,咱们明天就拔营出兵,去郾县!”

张辽蹙眉说道:“可是如明公之前的分析,郾县的地形不利於我军进战啊!且闻孙文台近日在郾,大修壁垒、挖掘沟堑,我军若是去郾县与他决战,胜负难料矣!”

“我军如在定陵不动,迟早生乱,与其如此,只能选择在郾,与孙坚老贼决死!”

“请明公三思!”

原本在魏越战死后,用为魏越报仇为名,全军的士气颇为振奋,却不料一段谣言,把军心搞乱,这些天,吕布焦头烂额,他没了耐心,怒道:“我如何三思?你有别的良策以应此局么?”

张辽哑然,半晌说道:“末将无策。”

高顺这几天一直在想应对谣言四起的办法,这时说道:“方今营中的谣言一日比一日炽烈,对应之策,不外乎两个办法。”

吕布问道:“哪两个办法?”

“放弃颍川,撤军回褒信,如此,谣言不攻自灭,这是一个办法。”

吕布断然说道:“我前在褒信时,数邀孙坚决战,他都避而不战,今其主力在郾,是我一举把他尽灭、进而攻取汝南、颍川,占据豫州的难得良机,此时撤军,绝对不行!”

高顺说道:“此策如是不可,那另一个办法,就是明公适才所说的,马上进兵郾县!”

吕布大喜,说道:“子向,难得你与我策略相同!”

高顺面色凝重,说道:“只是明公,我军现今谣言乱起,军心不定,如赴郾县,与孙坚决战,却诚如张将军所言,胜负殊难料也!”

吕布号称飞将,自恃骁武,对自己的战力充满信心,对张辽、高顺、曹性等的战力也是很信得过的,他说道:“孙坚老贼虽有地利,以我劲卒之精,破之也非不能!”

就此定下,明日便就出军,兵发郾县。

喜欢三国之最风流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三国之最风流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