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216章 荀贞得诏再作辞

三国之最风流 第216章 荀贞得诏再作辞

作者:赵子曰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10 14:37:44 来源:书海阁

飞速中文.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圣旨下到营中,荀贞拜迎接了,将传旨的天使恭敬送走,与从他接旨的戏志才等士回帐中去。

路上,荀贞吩咐主簿陈仪,说道:“卿为我起草辞让之书,呈奏朝中。”

陈仪应诺,问荀贞,说道:“明公,辞让之书递到朝中以后,朝中必会再拜,到那时候?”

荀贞说道:“礼不可废也。朝廷再拜,你就再为我起草辞让之书,再辞。”

陈仪问道:“明公,三辞么?”

荀贞稍微沉吟,问戏志才、郭嘉等人意见,说道:“志才、奉孝,卿等以为呢?”

戏志才抚须笑道:“明公,时间紧张,接下来还有那件大事要办,再辞可矣。”

荀贞从善如流,就与陈仪说道:“便听志才此议,二辞即可。”

陈仪应诺。

说话间,抵至帐中。

等荀贞在主位坐下,戏志才等人分列左右,亦皆坐将下来。

众人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特别宣康、程嘉尤其兴奋。

程嘉捻着稀疏的胡须,摇头晃脑,高兴地说道:“如明公所意,朝廷拜明公为录尚书事矣!只待那件大事完成,明公就可以大展宏图了。”

宣康亦喜色满面地说道:“前日明公入营,见驾归来,康闻明公说,朝廷初只欲以车骑将军授公,康那时就深不解之,朝廷为何对贼大方,反却对明公悭吝!终因皇甫子美慷慨陈词,圣上改定心意,今诏拜已下,不枉明公千里勤王之苦劳、浴血两役之艰辛矣。”

荀贞皱起眉头,不快说道:“卿等说的,这都叫什么话?我千里勤王,所为的岂是功名哉?”

宣康、程嘉对视一眼。

两人也知,方才两人所说,确实是太过直白,尽管这会儿帐中没有外人,均是荀贞的亲信心腹,然而所谓“谨小慎微”,又云之“君子慎独”,思成大事者,固当以深沉内敛,喜怒不形於色为要,却亦确是不可因一时之遂意,而就欢喜以致失态。毕竟,得拜录尚书事等职,对於荀贞即将铺展来开的雄图大计而言之,仅仅只是个开端而已。

两人起身下拜,向荀贞请罪,齐声说道:“康(嘉)失言,请明公恕罪。”

却到底程嘉为荀贞出生入死,为的就是富贵;宣康年约三旬,说来不算年轻了,但从他年少时追随荀贞至今,一路顺风顺水,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用“少年早贵”形容他不太合适,然也差不多,故而养气方面的功夫还有欠缺,荀贞对此也知,其实并无真的惩罚他两人之意。

见他两个知错,荀贞转颜作笑,挥了挥手,说道:“坐下。”

宣康、程嘉恭恭敬敬地回到席上坐下。

荀贞抚颔下短髭,目光清朗,顾视戏志才等人,似是自陈心意,又好像是解释什么,说道:“卿等当知我志,我之所以欲得录尚书事者,不是因我贪图权势,而是因为本朝制度。卿等俱之,若不能得为录尚书事,就不能得知国政。

“中平元年黄巾起事以今,已十一年矣,十一年中,汉室日渐凌迟,以至而下,在我等勤王兵到之前,天子性命竟已都被操持於奸贼之手!放眼海内,北至幽并,南至交扬,西到凉州,汉家之十余州,百余郡国,现在泰半都已被强豪窃据,互相攻战,民苦久矣!

“当此之际,如不即下猛药治之,而若再延宕放任,那么在我看来,也许再过不了几年,就不知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至斯时也,将愈不可治矣!”

话到此处,荀贞甚有痛心之状。

帐中诸人知道,荀贞的这副样子,不是他装出来的,对於如今天下诸侯割据,互相攻战,百姓深受其害的现象,荀贞确实是早就非常痛恨,早就希望能够将局面扭转,——要不然,他也不会写出《蒿里行》这首诗来,此诗所蕴含的哀怜百姓之意,正是荀贞想要表达的。

郭嘉深有同感,说道:“明公所言甚是!汉室衰微已久,於今天下,恃兵自强,图谋不轨之徒确实很多。若放之任之,别的不讲,只那袁公路、袁本初兄弟,就一定会行篡逆之举!”

荀贞端起案上陶碗,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今之海内,已然糜烂至此,若想真正的力挽狂澜,只一个车骑将军,我如何能够做的到?是以,我乃才欲得录尚书事。”再次环顾戏志才等人,说道,“我之此意,卿等知否?”

戏志才摇扇说道:“明公无需多讲,公之心意,忠等自知。”

……

却是荀贞说“不能得为录尚书事,就不能得知国政”,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要从尚书台的本质说起。

本质来说,尚书台的出现是君权和相权矛盾斗争的结果。

自有君、相,君权和相权之间就天然的存在矛盾。

只不过,前期的时候,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君权并不占绝对的上风,因此,虽然早在战国时代,就已有尚书此官,但当时此官只是替诸侯主管文书的小吏而已,地位卑微;秦朝时,有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左右曹诸吏等官,但地位仍不重要,仅是皇帝与丞相之间的一个传达吏而已。汉承秦制,到前汉武帝时,君权和相权间的矛盾斗争出现了大的变化,便是君权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只是武帝虽然把丞相的权力收归到了宫廷,身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却没有把权力交给中书(尚书),故而尚书那时的地位还是依旧很低。

尚书地位、权力的提高和扩大,是开始於武帝后。

到汉成帝时,中央政府的权力格局又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以前由丞相总理政务的中央政府,一变而为司徒、司马、司空三公分权的中央政府,统一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三公互不统辖,於是中央政府的实际权力总归於了皇帝。

但一则皇帝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靠其一手尽揽天下之事,二者没几个皇帝能有武帝那样超群的能力,因此成帝及其后继者就不得不委政於中书,也就是尚书。

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四曹,正式组成了宫廷内的政治机构。

这在尚书台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尚书的地位、职权至此,已非昔日可比。

不过成帝时的这尚书五人,实权还仍不算太大,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是在本朝,也即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以后。

刘秀鉴於王莽篡汉,不信任大臣,对中央朝廷的行政格局进行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便是:虽然本朝和前汉一样,也有一个以三公为首、九卿分职的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国家的大权已然是完全集中於宫廷,也就是集中於尚书台。

所谓之“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天下事皆上尚书,尚书与天子参决,决定后乃下三府。尚书台由此而一跃升为中央政府的决策枢纽机构。

再又发展到现下,尚书台的威权与日俱增,早已达到了即便贵为三公,就算是外戚,而要想参与国家机密和行政大事,若无“录尚书事”这个加持的头衔,就完全不可能。

此即为荀贞话中“不能得为录尚书事,就不能得知国政”此言之意。

话说回来,本朝的尚书台虽然已是政治枢纽,但形式上,仍然属於少府管辖,因此在品秩上并不高。尚书台的主官尚书令,也不过才秩千石而已,其下的尚书仆射、诸曹尚书更才俱是只秩六百石,於品秩方面,和金印紫绶、其位能与三公相比,俸禄万石的车骑将军比起来,当然是远远不及;可若论权力,则又绝非是车骑将军可比!

讨黄巾之时,皇甫嵩因为战功,曾被朝廷拜为车骑将军,结果后来如何?空有尊贵,在前些年的乱局中一点作用也不能起到。更别说后来这个车骑将军,还被一分为二,破天荒的变成了左、右车骑将军,分被授与皇甫嵩和朱俊。这些却也不必赘言。

鸿门亭之战以前,荀贞虽有击败李傕、郭汜的把握,但仗毕竟还没有打胜,所以他那时对於希望朝廷会给他什么样的封拜以酬其功,还没有仔细的去想,但在鸿门亭此战打赢之后,於来长安的路上,荀贞就此事,已与戏志才等做过多次秘议,戏志才、郭嘉诸人一致认为,朝廷酬功的时

候,别的封赏悉皆次要,唯有“录尚书事”是最重要,必须要得到的。

但是众人同时也都看到,如果想得到“录尚书事”此任之封拜,会存在一些困难。

困难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荀贞此前没有过在朝中任官的经历;一个是他的现官镇东将军只是一个中等级别的将军号,资历和他现官的等级上都有所不足。

但经过反复的讨论,众人最后还是认为,得到“录尚书事”此任的可能性仍然是非常大的。

或者说,困难有,可能性更大。

可能性更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荀贞此回的勤王之功,那是完全可以与王允诛杀董卓此功相比,甚至说是胜过王允诛杀董卓之功的,如此大功,给予超擢的封赏并不是不可能。

再一个是,尽管“录尚书事”的权力很大,可是如果下达的命令得不到执行,名义上的权力再大又有何用?於今海内诸侯割据,没有强大的实力为倚靠,这个“录尚书事”的权力就是一张废纸,则要想让此职重新拥有其本该有的权力,进而通过此职重新恢复中央政府、恢复天子的威权,看来看去,也就只有拜荀贞出任此职这一个办法。

荀贞坐拥三州,兵强马壮,如果他是录尚书事,那么他下达的各种行政命令,各地诸侯便是不乐意听,拒绝前至少也得掂量三分,这是杨彪等比不上的。

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一个不能明说的原因,如今徐、兖、青三州,包括豫州和河南尹、九江等地的州郡长吏,要么是荀贞的人,要么是荀贞盟友孙策的人,那么即使不把“录尚书事”给荀贞,仍由杨彪担任,又即使荀贞不会因此生气,甘愿留在朝中做车骑将军,可朝廷的令旨下到这些地方,这些地方的长吏又会肯听么?更甚而,荀贞若是因为不得此职之故而勃然大怒,不肯留在朝中,竟是掉头率兵回去他的地盘的话,朝廷可又该怎么办?事实上,韩融等之所以在会议的时候,建议按王允诛董卓的故事来对荀贞进行封赏,拜他为“录尚书事”,除了和荀贞同乡的这层关系以外,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只不过杨彪他实在是受够董卓、李傕、郭汜这些乱臣贼子依靠自己的兵马,把持朝廷,侵凌天子和朝中大臣这些事,所以他不愿意朝廷授拜此职给荀贞。

丁冲也不愿意。

作为刘协身边的近臣,丁冲和钟繇、杨琦等代表刘协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丁冲於会议上,亦表示了反对的态度。他反对的原因并非他对皇甫郦说的那些,也不是因为杨彪所虑的那些,他担忧的是,如果荀贞当上了“录尚书事”,掌握了朝廷的权力,曹操的日子恐怕会很难过。

曹操现在虽然困促於太原一郡,加上西河,其而下所有也不过才两郡之地,但丁冲对曹操还是很看好的,他相信只要机会来到,曹操必能一飞冲天,所以像钟繇、韩融相助荀贞一样,他也在尽自己的力量,暗暗地帮助曹操。却亦无须多言。

……

从到长安觐见刘协,至现在刚刚过去两天,一切都已水落石出,荀贞如愿以偿,得到了“录尚书事”的封拜。

尽管批评程嘉、宣康得意忘形,荀贞的心情实也是不错的。

和戏志才等人又说了一会儿国事,就这道圣旨议论了几句,见天色已晚,荀贞叫从吏取酒菜来,又命将孙策请来,与他们略饮了几杯,也算是对得拜“录尚书事”的一个小小庆贺。

酒宴散了,孙策、戏志才等各自告辞。

荀贞拿着圣旨回到住帐。

一个熟美的妇人见他回来,慌忙上前,为他宽衣。这妇人当然就是邹氏。

荀贞随手把圣旨远远丢向案几,没有丢好,圣旨掉到地上。

邹氏不知是何物,一边为荀贞脱去外衣,一边问荀贞,说道:“将军,那是什么?”

荀贞的语气颇不经意,说道:“圣旨。”

邹氏吓了一跳,帮荀贞把外衣脱去以后,连忙到案几旁边,小心翼翼地把圣旨捡起,轻手轻脚地拍打沾到上边的灰尘。荀贞看到她这般如对待珍宝也似的姿态,不仅失笑。

(本章完)

喜欢三国之最风流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三国之最风流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