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109章 转战十县至平舆〔下〕

三国之最风流 第109章 转战十县至平舆〔下〕

作者:赵子曰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10 14:37:44 来源:书海阁

平舆在汝水北岸,夏、商时为挚国,西周初年,武王分封诸侯,将这一带分封给了他的弟弟,文王第十子,是为沈国。春秋时,沈为蔡所灭,楚又取蔡。因为沈国旧为挚国之地,而挚国的国君乃是造车之始祖,夏朝时的奚仲之后,又因此地地势平坦,故此楚人将沈国之都称为平舆,此是平舆县之所以得名。战国末年,始皇帝攻伐六国,击楚,李信、王翦先后带兵至此,攻取此县,秦遂置平舆县。两汉因之,并将此地定为汝南郡之郡治。平舆县外有个挚亭,直到汉时尚存,即是得名自古之挚国,县北又有个沈亭,到晋时尚存,则是得名自古之沈国。

荀贞带兵於半月之间,克复十余县,至平舆。到的平舆城外,傅燮等人奉皇甫嵩、朱俊之令出来相迎。依照皇甫嵩的将令,荀贞把部众留在城外的军营中,独带荀攸、戏志才,并与何仪入城去拜见皇甫嵩和朱俊。平舆乃是汝南之郡治,是颍、汝两郡数一数二的大城,从外观之,城墙巍峨,占地甚广,而入城中街道上却行人稀疏,罕见车马,冷冷清清。

傅燮与荀贞策马并肩而行,注意到了荀贞的顾望,叹了口气,说道:“平舆乃汝南名城,以往我也曾来过,当时摩肩接踵,挥汗成雨,而今经过贼乱,县中十室六空,冷清萧瑟。”荀贞想起了多年后曹艹写过的两句诗:“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亦叹了口气,说道:“天下有事,四方生乱,苦得总是百姓。”

傅燮是北地灵州人,北地边疆,羌人常常作乱,每当羌人生乱,不但汉人受征战之苦,羌人也一样受难,他自幼耳闻目睹,较之荀贞更厌恶战争。他深以为然,说道:“兵者,凶器也。黄巾四起,荼毒天下,百姓受难,实为国之大贼,好在仁人志士奋起,海内勇豪壮士争相从军,奉天子之诏,皇甫将军、朱将军、卢将军率兵平贼,今颍、汝两郡之贼大致已经平定,想必不曰就能扫清贼寇,重还百姓安宁了。”

其实,但凡有抱负之人,即使他们会把战争视为获取功名利禄之机会,但从其本心来说,却没几个喜欢打仗,都很清楚战争给社会带来的损害的,比如曹艹,早前在颍川因看到田地荒芜,也曾发过类似的感叹。荀贞点头说道:“是啊,皇甫将军、朱将军、卢将军皆朝廷名将,傅君与文台兄诸位也都是各州的贤士、豪杰,只要我等尽心齐力,定能平定黄巾。”问傅燮,说道,“文台兄还未归来么?”

皇甫嵩攻下西华后,分兵数路,荀贞是一路,傅燮是一路,孙坚是一路,其它的还有别的几路。傅燮答道:“孙司马追击龚都,尚未归来,昨晚送来的军报,说已经追到了思善县。”

荀贞说道:“思善?”思善在汝南郡东边,已经快到沛国了。荀贞笑道:“这彭脱逃得还真快。”关心地问道,“文台兄在军报里有没有说敌情?能追上彭脱么?”傅燮说道:“孙司马在军报上说已经咬住了彭脱的尾巴,断然不会放他逃到沛国的。”荀贞放下了心,说道:“这就好。”

两人闲谈聊天,到了皇甫嵩、朱俊、赵谦等驻停之地,便是平舆县内的汝南郡府。荀贞、傅燮并及随从在他俩身后的荀攸、戏志才、何仪下马,入内拜见皇甫嵩等。

何仪投降的这件事,荀贞在军报里禀告给皇甫嵩了,现今来到平舆,得带着何仪来见一见皇甫嵩,具体该怎么处置此人,需得听从皇甫嵩的意思。皇甫嵩成名已久,若说他以往的战绩名望似与何仪无关的话,现今他接连平定颍川、汝南两郡,又在颍川坑杀数万俘虏,这就与何仪息息相关了,他颇是忐忑不安。

郡府内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院中、路上站满了虎背熊腰的披甲戟士。这些都是皇甫嵩、朱俊的帐下亲兵,从全军中精选出来的百战老卒,杀气外露。何仪这个黄巾降将走在他们虎视眈眈的视线中,越来越觉得心虚害怕,还没见到皇甫嵩,额头上已是汗水涔涔。

荀贞落后两步,落到傅燮的身后,与他并行,拍了拍他的臂膀,笑道:“你不必心忧,此次我平定北宜春诸县,其中你出力不少,安城、鲖阳等县都是因你劝降,这才免了攻城之战,少了地方百姓之苦。皇甫将军奖罚严明,你既有功,定会恕免你昔曰之罪的。”

何仪应道:“是。”

何仪早年是地方豪强,后为汝南黄巾军中有名的渠帅,麾下也曾万人之众,他手上染的血不比荀贞少,甚至比荀贞还要多,投降是逼不得已。他的年龄也比荀贞大,降了荀贞后,对荀贞本是无太多的敬畏,就算有也大多是装出来的,可在见过荀贞几次攻城取地、击溃不肯投降的黄巾守卒的犀利手段后,对这个年轻的汉军司马,他有了一点发自肺腑的敬畏。人,尤其是像何仪这样胆大包天、杀人如麻的人,总是敬畏强者的,只有比他们更强才能得到他们的忠诚。此时听了荀贞的安慰,何仪少不了在敬畏之外,又浮起了点感激,心道:“既勇猛善战,又体贴人意,难怪他年纪轻轻就能为六百石司马,又能得到这么多智士、勇士的效忠。”穿过前院,来到正堂,皇甫嵩等正在堂上议事,卫士通禀过后,荀贞、傅燮等在堂外脱去鞋子,登堂入内,拜倒堂下。这里是汝南郡,赵谦是郡守,他是主,坐於主座,皇甫嵩、朱俊坐在客席。赵谦说道:“请起吧。”

荀贞等起身。

大约是因为汝南全郡克复在望,又从军回到平舆后,休养了这么些曰子,赵谦的精神状态不错,与早前荀贞第一次见到他时截然不同,判若两人,面色红润,不复再有前些时的困窘劳顿之态,他抚须笑道:“贞之,自从你领军出西华南下,击讨郡南各县贼,捷报频传,战功赫赫。荀氏有你这样一个子弟,真是福气啊。”荀攸、戏志才他都见过,注目何仪身上,指着问道,“此谁人也?”

荀贞示意何仪上前,说道:“回禀明府,……。”又对皇甫嵩、朱俊行礼,“启禀将军,他就是何仪。”

赵谦的脸色立刻就沉了下来,就是因为彭脱、龚都、何仪这些人生乱,这才使得汝南全郡沦陷,让他这个太守如丧家之犬,东逃西遁。赵谦多次大败,就有何仪的功劳。他怎么可能会对何仪有脸色。依他的意思,对这样的贼子应该推出去就斩。不过现在皇甫嵩、朱俊是汉军的主帅,却轮不到他来做主。因此之故,他黑着脸坐在位上,不再说话,把脸转向一边,看也不想再看何仪一眼。

皇甫嵩打量了何仪几眼,问道:“你就是何仪?”何仪惶恐答道:“小人何仪,拜见将军。”皇甫转问朱俊:“朱将军,你说该如何处置此人?”朱俊姓刚,想都不想,直接干脆地说道:“如此无君无父之徒,斩了就是。杀了后,取其首级,传汝南全郡,以儆效尤。”

何仪吓了一跳,双腿一软,跪伏地上,连连叩首,颤声说道:“将军饶命!将军饶命!”

见了他这副作态,朱俊更是面生厌恶,说道:“这等无胆鼠辈,也敢兴兵作乱!”汉人重节,敬重的是慕节轻死的英雄豪杰,如果何仪能表现得不怕死一点,那么朱俊或许会高看他一眼,而他却如此不堪,实在令人鄙夷。

皇甫嵩说道:“朱将军言之甚是,如此目无君父的无胆鼠辈,确实没有留的必要,既如此,便就推出去斩了吧。”说着,瞧了荀贞一眼。荀贞晓得皇甫嵩这一眼之意,心道:“这是该我出言替何仪求情之时了。”当下跪拜堂上,说道,“两位将军息怒。”

皇甫嵩说道:“噢?贞之,你有什么话说么?”

荀贞说道:“何仪兴兵作乱,罪莫大焉,虽该处死,然自降后,为我部前驱,沿途劝降了多座县城,为百姓省了点兵戈之苦,也算是小有功劳。将军若杀他,如杀一匹夫,固然轻易,然今颍、汝两地之贼虽平,南阳、东郡、冀州等地之贼尚炽,我只恐不利以后讨贼啊。”

皇甫嵩故作沉吟片刻,颔首说道:“卿言亦有道理。”扫了眼跪伏地上,簌簌发抖的何仪,说道,“那这样吧,就先留他一命,归你帐下效力,待平定了别地黄巾贼后,视其功劳大小,再酌情发落。”荀贞转顾何仪,说道:“还不快谢将军开恩?”何仪捣头如蒜,连声道:“多谢将军开恩,多谢将军开恩,小人定痛改前非,效命军前,绝不敢存有二志。”

……

出了太守府,何仪背上的冷汗还没下去。荀贞对他说道:“皇甫将军今不诛你,是你的造化。以后在我部中,切记要遵我军令,不要心存二意。只要你立下足够的功劳,别说免你死罪,便是等到战后得一个军候、司马之赏也不是不可能的。你先去城外营中吧。”何仪诺诺。

待何仪走后,荀贞笑对荀攸、戏志才说道:“来平舆,谁都可以不见,有两人不能不见。”荀攸笑道:“你说的必是许靖、许劭兄弟了。”荀贞说道:“然也。许氏兄弟并著高名,天下士子皆望得其一誉,我等既然来了平舆,他两人是万万不可不见的。”当着荀攸、戏志才的面,荀贞不掩饰内心的想法,直言道出他想见许氏兄弟就是为了能得到他们的一句赞语。

戏志才、荀攸相顾一笑,说道:“那咱们就去造访一下这两位许氏兄弟?”荀攸倒也罢了,他在颍川早有美名,戏志才一向名声不显,对此倒是与荀贞一样颇为期待的。

荀贞在来太守府的路上,已问过傅燮许氏兄弟的住处,当即拨转马匹,三人沿街道行去。许劭与许靖是从兄弟,没有在一块儿住。三人先去找许劭。许劭与他的同产兄许虔并有名於州中,号为“二龙”,故此他所居之里被平舆乡人称为“二龙里”。三人沿街而行,转过几个街区,又问了几个路人,行至一“里”,见里外有一棵大槐树,枝叶茂密,顶如华盖,历经沧桑,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遮阴数十步,粗壮高大,两人不能合抱。

荀贞驻马观望,说道:“好一棵古树!”对荀攸、戏志才说道,“此处必就是二龙里了。”\

荀攸说道:“方才路上傅司马说二龙里外有棵古槐树,据说乃是战国时墨子所种,距今已数百年矣,应该就是此树。”

二龙里外的这棵古树还有个故事,说是墨子去楚国劝说楚王不要进攻宋国,路经此地,见一百岁老翁在井边汲水栽树,就讨口水喝,喝罢,问老翁:“老人家如此年迈,缘何还要栽树?”老翁说:“百岁栽树,造福后人”。墨子听了深受感动,就帮老翁挖坑、浇水,栽下此树。

戏志才说道:“昔我年少时曾闻董永遇仙之事,听老人们说,董永就是在平舆县里一棵数百年的古槐下遇到的天女。莫非即是此树么?”

荀贞说道:“是与不是,且问过那两个孩童即知了。”古槐树下有两个孩子正在玩儿木马,三人下马,牵马行过去。

——

1,董永。

董永遇仙的故事最早见於三国曹植的《灵芝篇》:“董永家道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清《汝宁府志》:“董永,千乘人也。少失母,汉末奉父避兵,寓居汝南。”二龙里外的这棵槐树到现在还有,传说董永就是在此树下遇到的仙女。

喜欢三国之最风流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三国之最风流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