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33章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三)

三国之最风流 第33章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三)

作者:赵子曰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10 14:37:44 来源:书海阁

钟繇性虽刚正,但他并非是一个不知变通之人,之所以会这么激烈地拦阻荀贞,使命在身只是其中的一个缘故,另一个缘故则是因为他与荀贞交情非浅。

抗旨入京,而且是带兵入京,这是犯上之事,虽非谋逆,性质上却也差不多了,身为臣子,怎能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钟繇和荀贞相识多年了,长社与颍阴只相隔数十里,族中长辈交好,可谓世交,又曾同郡朝为吏,又做过同僚,於公於私、於情於理,钟繇自觉都有责任阻止荀贞做这等昏了头的蠢事。

荀贞无奈地看着他横剑加颈,暗示典韦、赵云上去抢他手中的剑,可钟繇何等机灵,看出了荀贞的心思,不等典韦、赵云上前半步,手上使力,他脖中已有血痕出现。

“元常,我不是给你说了么?我不是想抗旨违诏,我只是担忧董将军。”

“休得再言!我只问你一句话:你是撤兵,还是进军?”

看钟繇这架势,荀贞如果回答个“进军”,他还真有可能会横剑自刎。

即使这个可能性也许不大,但荀贞也不敢冒这个险。

万一钟繇真的自刎了,那荀贞就是“好心得恶名”了。

戏志才本在前军,闻讯匆匆赶来,见到眼前这一幕,愕然惊诧,问道:“这是?”

程嘉、荀攸其实也是不赞成荀贞违诏入京的,当下与戏志才分说清楚,戏志才亦不赞同荀贞的决定,劝道:“君侯,今大将军传朝廷诏令,命君侯退军轘辕关,而君侯如违诏强进,则知君侯者,知君侯是因为担忧董卓,可不知君侯者,怕将会以‘跋扈将军’而视君侯啊!”

荀贞苦笑对荀攸、程嘉说道:“公达、君昌,卿二人当知我之所忧啊!”

荀攸默然不语,程嘉只管一个劲儿地眨眼。

荀贞本还指望荀攸、程嘉帮他劝说钟繇几句,见他两人这般反应,也只能把这后半句话咽了回去,叹了口气,说道:“罢了,罢了,元常,我奉诏就是!”

戏志才、程嘉、荀攸三人的意见,荀贞可以不听,可钟繇这般架势,荀贞却不得不暂为之妥协。

钟繇素知荀贞多智,却不信他,依旧横剑在颈,说道:“你且先下令命你部曲转向!”

荀贞刚下了军令,命部曲转向,改去京都,现在却又不得不再下军令,命部曲调回头,依旧向轘辕关方向。

荀贞部曲近四千,传达军令需要时间,钟繇站得久了,长时间地保持一个警惕地姿势,有点累,胳膊也酸,索性又往后退了几步,靠着马厩坐下,手中的剑却依旧横在脖前。

场景就变得有点搞笑了。

营中帅帐之前,一边是荀贞、典韦、赵云诸人,两侧是戏志才、荀攸、程嘉等人,荀贞等人的目光多皆落在坐地横剑的钟繇身上,周围则是甲士、骑士来往调动。

要是不知情的人看到这一幕,必然会茫然不解。

荀贞看着钟繇这般架势,也觉得有点好笑,笑道:“元常,地上寒凉,我叫人给你搬去个坐榻可好?”

钟繇不理会荀贞的“调笑”,苦口婆心地对荀贞说道:“贞之,统家兵入京都,莫说是违诏,便是奉大将军之令,其中亦凶险暗藏,此实本朝中兴百余年来之首见,卿离家之前,卿族中的长辈、诸贤想来对卿必有交代,当此之时,卿切莫刚愎独断,一定要小心谨慎啊!”

荀贞甚为感动,对钟繇说道:“元常心意,我尽知之!……这样吧,元常,高干已为我入京见袁司隶,为我请带兵入京之诏了,我答应你,如不能得此诏令,我绝不再兵向京都半步,可董将军兵临夕阳亭,我实忧京都局势,你也不要再促我退军轘辕关了,我便兵驻此处,如何?”

荀贞现驻营之地离洛阳二百余里,如果抛下辎重,轻装兼驰,一天一夜可到,若能驻兵此处,那么即使京都生变,或许也能赶得及,退一步说,即使赶不及,有他这四千兵马在此,料来董卓也该会有些忌惮,不敢恣肆乱为。

钟繇知荀贞并非是“跋扈不臣”之人,对董卓,钟繇也有担忧,此时听得荀贞此话,看出是荀贞的真心话语,思忖片刻,说道:“好!便如你言,只要你不再进兵洛阳,我便也不再催你退军轘辕关。”

“那你可以起来了吧?”

钟繇虽是坐着,但为防荀贞暗令人来夺他的剑,却和站着时一样依然保持着警觉,这会儿与荀贞达成了共识,心情放松下来,才觉出双腿酸疼,拄剑在地,连着试了两次都没能站起。

荀贞上前,亲把他扶起,又亲把他的佩剑归还腰鞘。

“元常兄,我与你相识多年,今日方见你刚烈之面。”

“贞之,我与你相识多年,亦今日才见你‘雄横跋扈’!”

钟繇这话是在奚落荀贞。

两人相顾一笑,适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顿为之一消。

钟繇顿了顿,又说道:“贞之,这两天我在你军中,才听闻你路过阳翟时,诛了张常侍一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阳翟张氏,倚张常侍之势,素横行郡县、鱼肉乡里,我久欲除之,今得其机,焉能放纵?”

“张常侍子妇,何太后之妹也,卿既非颍川太守,又无朝廷之诏,而擅诛张常侍满族,固大快人心,可难道就不怕张常侍之怒么?”

“我已经得罪了赵常侍,不差一个张常侍。再则说了,我颍川人也,我既能为魏郡父老除邺赵之患,又岂能不为本郡父老除阳翟张氏之恶?”

钟繇摇头慨叹,说道:“贞之,昔我与卿在颍川同朝为吏,虽已知卿除暴禁邪,捕搏敢行,数年未见,却不知卿今日竟是愈发鹰隼奋翰,凌刚摧坚!卿真雄横之士也!”

第一个雄横,是奚落荀贞;这第二个雄横,却是在赞许荀贞了。

荀贞诛阳翟张氏一事虽是擅杀,可钟繇久在京都,却早清楚当今的局势,现今的朝堂之上,士人与宦官的斗争已经到了最后一步,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不是士人死,就是宦官死,绝无妥协的可能,所以说,荀贞擅杀张让一族这件事,放在以前可能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可放在现下却并不重要了,——在这场政斗中,士人如获胜,谁也不会去追究荀贞此事,而宦官如获胜,别说荀贞,便是袁绍、何顒、王允等等诸人也一个都逃不掉。

事实上,连钟繇这个并非漩涡中心的人都看出来这一点了,何况袁绍?

袁绍非常清楚,如不能把宦官悉数诛杀掉,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就只有一条路:下狱死。

故此,对袁绍来说,虽然诛宦这件事一直都是由他为主力,是由他在大力推动的,可事情发展到现今这个地步,他本人其实也已经被逼到墙角了,他也已经是无路可退了。

因而,他先有退让妥协,为减少何进对士人的忌惮而主动建议何进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继而又有现下的私令董卓、荀贞、桥瑁等人驰驿上奏,以给何太后、同时也是向何进施压。

——何进后来得亏是被宦官杀死了,如他不被宦官杀死,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当袁绍被逼到绝地时,为了他个人、也是为了何顒、曹操等他这一党诸人的利益,以荀贞度之,说不定他还会施出什么手段来下手除宦。

军中讲究的是令不再改,三军之灾始於狐疑,要非荀贞带来的这些兵士多是跟从他多年的义从部曲,只他半个时辰内连下两道不同的命令,“朝令夕改”这一条,怕是早就引起了军心的不稳,却好在有许仲、荀成、辛瑷等无条件服从他的这些将士,倒是没有出现这种局面。

驻军当地,在焦灼不安中,度过了三天。

这天下午,得来消息:

荀贞、董卓等人要求诛宦的上奏分别被呈入朝中,何太后大为之恐惧,迫於外兵临境的压力,於是不得不悉罢中常侍、小黄门,命之还里舍,只留下了何进的一些亲信守在宫省之中。

张让、赵忠等诸常侍,以及小黄门等宦官皆到何进家中,向何进请罪,表示愿听从他的处置。

何进对他们说:“天下汹汹,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兵屯夕阳亭,将入洛阳,诸君何不早就各国?”

宦官们中有很多被封的有侯爵之位,各有封邑,所谓“早就各国”,何进这是在要求他们离开京都,分去各自的侯国封地,至於没有被封侯,没有侯国封地的,自然是各归其家了。

曹操有封信随着这道消息送来,他在信中写道:“袁司隶劝大将军便於此决之,至於再三,而大将军不许。”

“便於此决之”,即是说,袁绍劝何进不如趁此机会,把张让、赵忠等常侍、小黄门一网打尽,干脆全都杀掉。可何进却不同意。

何进肯定不会同意。

如前文所述,为了各自的利益,何进虽与袁绍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想除掉宦官在宫中、朝堂上的势力”,可又同样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两人的这个目标在先天上就存在着分歧。

作为士人的袁绍,当然是想把宦官一网打尽,悉数诛杀,因为只有这样,士人才能彻底摆脱宦官的压制,才能独掌大权。

可作为出身低微的外戚何进,他却压根就不想把宦官全部杀掉,他还指望着能借助宦官之势,用平衡之道,促使宦官、士人两大集团争斗不休,以此来保证他手中的权力不会被人夺走。

对何进来说,最好的局面应该是:宦官们服软,各自归国,离开京都,但同时,宦官们在州郡的势力却依然存在,如此,他既能得到天下的赞誉,能够留名后世,又可以在宦官、士人的争斗中,保持超然其上的地位,从而可以独享朝堂权柄。

荀贞甚至可以猜想到袁绍此时的心态。

袁绍此时此刻必然是恼火之极,虽然宦官们都被赶出了宫省,可他现在肯定并无半点获胜的喜悦,相反,说不定心情忐忑,时刻处於重压之下。

对袁绍来说,只有死掉的宦官才是好的宦官,如不能抓紧时机把宦官尽杀,那么一旦宦官们缓过劲来,——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首先,张让、赵忠们和何太后在宫中朝夕相处,感情不错,而且何太后当初之所以能够得到灵帝的宠爱,其中多亏了张让、赵忠们的帮忙,并且有一次何太后与灵帝发生不快,差点被废,全是张让、赵忠等人涕泣求解,各献出家财千万,这才解了何太后之危,又且张让的子妇,也即他的儿媳妇还是何太后的妹妹,有着姻亲的关系,再其次,宦官们的宗族、子弟、亲戚、门客、故旧多有在州郡为吏的,势力甚大,没准儿什么时候宦官们就翻过盘来了,而一旦被宦官们翻过盘来,何进是何太后之兄,是天子之舅,可能不会死,可袁绍等人却是必死无疑了。

这就好像是头顶悬了柄剑,袁绍怎不为之辗转难眠、恐惧惊忧?

如果说,除掉宦官们在朝廷、宫中的势力是袁绍与何进共同的目标,那么事情发展至此,他两人之间的同盟关系已接近瓦解了。

用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来分析的话:

宦官的危害已不是何进要面对的主要矛盾,相反,士人的势力却从之前的次要矛盾现如今已经提升到了接近主要矛盾的地步;而袁绍这边,宦官之危害却依然是他们要面对的主要矛盾。?#~@?@@

事情再这么发展下去,袁绍与何进分道扬镳、乃至反目成仇怕是近在眼前了。

甚至说不准,袁绍如果再逼得急一点,何进恐怕反过来会与宦官联手,对付袁绍一党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实了荀贞的猜想。

曹操的信和这道消息送来后不久,又一道消息传来。

这道消息却是“大将军令”,命各州郡捕拿宦官亲属。

作为袁绍这个政治小集团一员的荀贞,很快就得知了内情,这道大将军檄令实非何进所传,而是袁绍假借何进的名义传给各个州郡的。

按理说,这件事足能使何进震怒,与袁绍翻脸,可紧随其后发生的另一件事却使何进不但没与袁绍翻脸,反而再次与袁绍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

喜欢三国之最风流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三国之最风流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