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捡宝 > 第1019章 永乐大典一册

捡宝 第1019章 永乐大典一册

作者:布凡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0 15:45:29 来源:书海阁

残卷?

然后还是摆放在,书经区最核心的位置!

即便是放眼整个九州展馆区,亦是最核心的几个中央部位之一!

一行人的好奇心,瞬间就被完全勾动。

王小涛几乎是条件反射的,直接开启了神眼天瞳。

拉近放大的能力下,残卷的一切,瞬间被清清楚楚的展示在眼前。

这……

竟然是……

那部史上最全的百科全书的残卷!

“什么样的一册残卷,竟然有如此之高的地位,真让人好奇?”

“走,过去瞧瞧,倒是一定要瞧瞧,这一册残卷,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吴磊几人,则是浓浓好奇心的驱使下加快脚步,几乎是一路小跑的,向着这一册残卷冲了过去。

等到王小涛从震撼的思绪之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几个人已经冲到了残卷的前面,见状只能是快步上前,追了过去。

王小涛虽然早就在神眼天瞳的能力下,知道这是一册永乐大典的残卷,可即便如此,依旧不影响,此时亲眼目睹之下,心中的那种惊骇。

至于吴磊几个人,看清楚这样一册残卷的具体情况后,一个个则是面色凝重、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怪不得,以一册残卷的价值,竟然放到了,比完整金刚经还高的层次。

没曾想到,居然是一册残卷的永乐大典!

当这样一册永乐大典,就这么清晰无遗的展示在面前的时候,别说吴磊几人,即便是王小涛的目光,落在上面之后,就再也无法挪开。

他们早就料到,这次昔日列强各国,举办的世界联合巡回珠宝展,参展的九州流失国宝文物,一定数目众多,而且不乏价值连城的国宝。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居然还能在书经的区域里面,发现永乐大典。qqxδnew

盛世修书,是九州封建王朝历来的传统,在九州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凡是到了盛世,皆有修书的习惯。

比如唐朝的《北堂书钞》《艺术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这些都是其中代表的杰作。

但若说到九州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一定非《永乐大典莫属》。

早在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就曾提议,修篆类书,但彼时的大明王朝,才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国库空虚,无资金支持,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和资金,留给修书。

永乐皇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继任帝位后,一方面是为了继承父亲遗志,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收拢人心,便将修篆类书的事情,再次提上日程。

按朱棣旨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作为明朝历史上,最能折腾的皇帝,朱棣在大明王朝,做了很多开创性的行为。

比如第一个在贵州设省,第一个在越南设省,第一个让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将政权建立在了与少数民族战火最近的京都城。

并且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管理国家方式,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内阁制管理国家的皇帝,特别是其在位时期,还修篆了总字数约三亿七千万字的永乐大典。

可以豪不夸张的说,虽然明朝的江山,是朱棣的老子朱元璋打下来的,但整个大明王朝的根基,其实是朱棣奠定的。

在为二十二年的时间里面,朱棣开创了明朝的永乐盛世,从明朝建国仅仅只有三十余年后,接手了大明帝国的朱棣,就能开创如此盛世,这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就算是开元盛世,也足足经过了百年之多的发展,才逐步形成,并且达到巅峰!

朱棣接手国家后,更改了朱元璋出海的禁止令,为后续大明帝国,与世界各国做贸易,掌控定价权,并且在最巅峰时期,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白银,奠定了根基。

一四零四年,《文献集成》修成,不过被朱棣认为“所篆尚多未备”,下令重修。直到一四零七年,永乐五年,才得到朱棣的满意,并被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全书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仅是目录就有六十卷,全部加在一起的总卷数,足足达到了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点七亿字,涵盖了足足七八千种的图书。

其规模,是《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输的五倍不止。而且,《永乐大典》不囿经史子集而按韵首字、用字系事,以方便查找。

如此旷世大典,后来更是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赞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修成后,朱棣本来是打算付印,可惜最终因规模太大、成本太高,再加上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最终放弃,将原稿存放于金陵城的文渊阁,正本运至京都城。

可惜一场大火,文渊阁内所藏之书,尽数化为灰烬,运至京城的《永乐大典》正本,自此便成了孤本。修成后的《永乐大典》,一直被秘藏禁中,哪怕是如翰林院学士这样的地位,都几乎不可能有查阅的机会,更别说是其他人。

根据记载,除修书人外,世人只有极少数见过《永乐大典》正本。

明嘉靖时期,出于对《永乐大典》的喜爱,嘉靖皇帝曾打算重录一部,最后因为工程浩大,无疾而终。

嘉靖三十六年,大明宫失火,延绵不断的火势,差一点就要烧到了存放的《永乐大典》。此事之后,嘉靖皇帝终于下定决心,重录《永乐大典》。

并且将两部《永乐大典》,分两处收藏,以备不虞。

不过在副本重录完成后,正本的《永乐大典》,却不见了踪迹,再加之副本完工时间,与嘉靖帝下葬时间重合,有人认为正本很有可能,会被嘉靖帝作为殉葬品,陪葬陵墓。

不过还有更主流的看法,则认为《永乐大典》,很可能毁于大明宫大火。

根据史料记载,李自成起义军从京都城撤离时,在皇宫放了一把大火,将宫殿烧毁严重,《永乐大典》的正本,很有可能被毁于这一场大火。

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徐乾学、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意外发现《永乐大典》副本,这是明末之后,《永乐大典》首次现世。

雍正年间,副本被运至文渊阁,乾隆帝修篆《四库全书》时,曾设立“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辑出书籍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包含史部四十一种、经书六十六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和子部一百零三种。

这些之后,馆臣们认为菁华已尽,《永乐大典》的副本,便被弃置翰林院,无人问津。

光绪元年,修缮翰林院时清查存书,此时发现,《永乐大典》的副本,竟然只剩下了不足五千册。而等到光绪元年,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永乐大典》的副本,更是只剩下了八百册。

庚子年,余下的八百册《永乐大典》,再造劫难,清军与英格兰使官卫队交战中,临近英格兰使官的翰林院几乎全部毁于战火。包括《永乐大典》残余副本,和《四库全书》底本在内的所藏典籍,基本都被焚毁或被人趁乱抢走。

事后查验,在这场战火中,被焚毁和流失的《永乐大典》达三百余册,虽然英格兰使官最后交回三百三十册,但在一九一二年清帝退位的时候,翰林院移交给京师图书馆的《永乐大典》,已经只剩下了六十四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失在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残卷,大约八百余卷,四百册左右,不足原书的百分之四。

截止目前,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其中七百九十七卷,也算是为这一珍贵典籍的续存,尽了最大的努力。

“永乐大典,这可是九州封建王朝有史以来,最全面的百科全书,涵盖了足足七八千种图书!”

“踏马的,这些原本都应该是,属于咱们九州的国宝!”

“昔日列强这些狗货们!”

“欺人太甚!”

“王老弟、小涛、小涛哥,你将来的私人博物馆,给那些昔日掠夺过咱们的列强各国文物,也一定也要按照这样的划分展区,好让他们也感受感受是什么滋味!”

当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清晰的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一个个的目光中,全都熊熊燃烧而起了滔天怒火,恨得咬牙切齿。

吴磊几人怒不可遏的声音,几乎是吼出来的。

“一报还一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王小涛伫立在一册永乐大典前许久,一字一顿,缓缓的吐出这么几个字来。

喜欢捡宝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捡宝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