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唐浮生 > 第442章 班师与说客

晚唐浮生 第442章 班师与说客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2 23:33:38 来源:书海阁

大顺三年很快到来了,数万朔方军是在陕州过的年。

早在腊月的时候,征发来的各地夫子就分批放归了。忙活了这么久,让他们到华州一人领一只羊,算是意思意思。

此番出征,夫子、役畜、军士、百姓总共消耗了二百二十多万斛粮豆,缴获不过四十余万,大部分还是由华州、渭北及京兆府部分地区提供,甚至最后一个月,陕虢二州也出了相当一部分。

战争,比的就是谁血厚啊!

发完上元节赏赐后,诸军士气很旺,不过也都有些思乡。

在镇内或邻镇作战没什么,离家不远,可陕虢实在太遥远了,对于家人都在灵州的军士们来说,花两个月时间走两千里地过来,打半年仗,再走两个月回去,一年就过去了。

或许,是时候在关中建立第二个钱粮基地和统治中心了,灵州的人口也即将饱和,确实没多大开发空间了。

当然也可以继续待在灵州,也有办法减少运输人员、物资的成本和时间,即通过黄河水运。

但这需要拿下河中镇,至少拿下一部分,使得朔方十州的兵员、器械、钱粮可以以一个很低的成本运输到陕虢,然后支持东出作战。

毕竟,灵州作为现阶段的统治中心,还是很有价值的。

周围是大片的草原,羌胡众多,将统治中心设在这里,不但能有效震慑羌胡部落,同时还能吸纳、消化他们的丁口,使其成为助力,而不是隐患。

王重盈能答应朔方军借道运输大军和粮草吗?吃过一次亏之后,怕是不会了。

“河源军、积石军一万六千步骑已经返回了吧?”前往硖石县巡查的路上,邵树德突然问道。

“回大帅,应已踏上归程了。丰安军、天德军已开至青海,接替防务。”陈诚答道。

丰安军、天德军的兵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来源是忠顺军。

这支部队已经被邵树德下令撤销番号,因为在进陕虢之后,军中情绪不稳,发生叛乱,遭到镇压。剩下大约四千五百步卒,被全部打散,发往青海,补充到丰安军、天德军之中。

如此一来,钱守素、韩逊二人统带的丰安军便有七千步卒、五百骑卒;蔡松阳、杨晟(原凤翔大散关镇将)二人统带的天德军便有五千五百步卒、一千骑卒。

这两支部队一镇鄯州、一镇廓州,兵力比起两年前是有所减少的,而且战斗力和士气也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邵树德迁移过去的不少部落已在青海扎下根来,两相配合之下,应该可以勉强支应。

驻守陇右的振武军也返回了灵州,接替他们的是关开闰、魏博秋二人统带的经略军。

两年一轮戍,苦当然是苦的,但对部队也是种锻炼。天天在灵州蹲着,早晚养废了,战斗力不知能维持几年。

“河源、积石二军未整编过,战斗力很成问题。他们的家人有多少搬去灵州了?”

“回大帅,不算多。此军步卒以山南东道、凤翔、鄜坊、丹延四镇兵为主,家人大多仍居于旧乡。”

“让他们改变行军方向,前来华州。家人若愿搬到华州、渭北的,悉听尊便。孤身出来从军的,亦可在华州、同州安家。”邵树德下令道。

“是。”陈诚应道。回去后,还得与军府走一下流程,确定此事。

朔方军政集团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可能再把所有军队都聚集在一起了。

如果有二十万军队,算上家人,就是百万人口,全部住在一小块地方,压力实在太大。

但不让军士们经常见到家人也不行。

这个年月的武夫可不好说话,你让他们不爽,他们也会让你不爽。

外镇军的出现,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节帅们难道不知道把所有军士及其家人都放在眼皮子底下的好处吗?

非不为,实不能也!

外镇军,军队常年驻扎在外地,军士家属也在驻地附近生活,这个叛乱风险,肯定比住在首府的军队要大很多。

而且他们常年见不到大帅,主将在他们心中的威信很高,拉起部队造反时心理负担也更少。

这时候邵树德倒很羡慕朱全忠了。别看就十七个州的地盘,但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相互离得不算很远,交通也方便,部队可以散居各州,大帅亦可经常见到自己的部队,将叛乱风险压到最低。

从今往后,河源军、积石军就要慢慢变成外镇军的角色了,得盯紧点。

“武兴、固镇、赤水三军军士家属,尽可能安排到胜州。灵州养不了太多人,胜州现在渐渐有了起色,多了这些来自泾原、同州等地的军士家人,应会更上一层楼。灵、胜二州,顺流而下,要不了几天,我亦可经常往来。”

胜州,确实是一块好地方,这几年开发力度也非常大。

如果算上武兴三军军士家人、迁移过来的六谷吐蕃、几年发来的蜀中民户以及河南府移民,目前应有编户之民余户、余口。只需再有几年夯实根基之举,这就又是一个钱粮基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西套平原是塞上江南,前套平原即便有所不如,但也不会差太多的。

一行人边走边谈,很快到了硖石县。

“大帅。”留守硖石的诸将纷纷前来拜见。

义从军已经从潼关一线调到了硖石。

陕虢节度留后李璠“任命”义从军使没藏结明为硖石勾当寨栅使,兼镇遏兵马使。

义从军八千步卒,外加横山党项万余山民,将在硖石一带继续驻防,直到轮换部队前来接替他们。

天雄、天柱、顺义三军也将屯于陕虢,李唐宾任崤函诸关塞制置使,统领全部三万多留守兵马。

各部战损缺额,都教练使衙门将会予以补充。

各州抽调的州兵、招募的羌胡总计一万七千众,整编为镇**,已经陆续抵达潼关,可接替义从军离去后的防务。

华州兵返归本镇,王卞还能继续当一段时间的华州、潼关都防御守捉使,对他而言也不错。

陕、虢、华三地,已成为灵夏集团的军事重地,且今后会越来越重要,这已经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

参观完草草建成的关塞、营房之后,与军士们吃了一顿普通的午膳。随后,邵树德不顾众人的劝阻,带着亲兵东出硖石,登上高山,俯瞰着辽阔的河南大地。

这片土地,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一直是历朝历代的核心腹地。

谁占据这里,就会拥有大量的丁口、财货以及军政人才,天然就具备极大的起步优势。

但劣势也很明显!

东西北三个方向都有敌人,目前是“三战之地”,如果杨行密再控制淮南之地,那么就是四战之地。

但邵树德也不确定杨行密还能不能起来。

历史上他收编了孙儒的部队,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后来朱瑾以及李克用派去支援朱瑾的史、李二将又率七八千步骑南下投奔杨行密,使得他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这简直就是躺赢的典范!

一路败,不停败,败着败着敌人就崩了,自己还收编了很多来自淮西、北方的精锐。

后来与朱全忠的清口之战,直接掘堤灌水淹了庞师古获得大胜,简直就是主角光环。

重来一次,还能有这么多蔡兵、兖兵、晋兵以及极具经验的高素质将领投奔吗?

如果没有,就凭他手下那些虾兵蟹将,似乎很难啊。

该班师了!

邵树德又看了一眼河南大地,一定常来。

……

李杭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在大顺三年正月尾上赶到了襄州。

山南东道这个藩镇,其实是安史之乱时玄、肃二帝相争的产物。

玄宗幸蜀之后,为了遏制太子(肃宗),发布了一系列的命令,以避免肃宗击败安禄山,收复长安、洛阳两京,获得滔天大功,其中就包括以诸皇子分赴各镇,统筹平叛大业。

玄宗,是宁愿帝国分裂,平叛遥遥无期,也要遏制太子的影响力。

肃宗急着收复两京,获取政治方面的优势,为此留下了藩镇遗祸,未必没有对抗太上皇的因素。

父慈子孝,诚如是焉。

永王李璘,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任江陵大都督,成了山南东道藩镇的肇始。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如今的山南东道,已经传到了蔡贼出身的赵德諲的手中。

先帝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怎么着,居然给山南东道赐号忠义军,就像给朱全忠迁爵东平郡王一样,充斥着一股荒诞的味道。

山南东道本辖八州,即襄、房、均、唐、邓、随、郢、复八州,治襄州,赵德諲反正时据有七州(复州除外),故如今忠义军辖七州。

七州之地,休养生息数年,兼且清理隐户,如今人口有所回升,四十万有余,五十万不足,大概就这个样子。

李杭抵达襄州后,立刻自报门户,病势沉重的节度使赵德諲大惊,仔细检查了文书印信之后,将他迎进了府中。

“去年东出河南,灵武郡王可真是让天下人刮目相看啊。”赵德諲坐在火盆前,手微微有些发抖,时不时胸闷气短,咳嗽不已,已是一个黄土埋到脖子上的老人。

李杭仔细观察着他,脸色蜡黄,神情恹恹,憔悴不已,但五官、眉宇不错,依稀可看出年轻时也是一勇武豪迈之人。

二子匡凝、匡明侍立于侧,时不时用目光打量着李杭。

这两人,李杭一看就觉得不太像武人,或者说不是纯粹的武人。

长相眉清目秀,俊逸过人,可说是美男子。但皮肤略显白皙,显然没经受太多风霜雨雪的洗礼,手上老茧不厚,玩弓刀的次数显然不是很多,神色间没有那种亡命搏杀的狠劲,亦没有让人下意识服从的气度威严。

这就是两位贵胄公子罢了!

“令公镇襄阳数年,百姓粗安,亦让人佩服。”李杭说道。

赵德諲听后一笑。

这位灵夏使者,一贯如此嚣张么?他人讲起七州之地的民情,都用“大治”来形容,李杭居然只给了个“粗安”的评价。

“折氏与邵氏有翁婿之谊,使者此来,想必是归还均州三县的吧?冯行袭此辈,桀骜无常,军府屡次相召,他都借故不来,折将军讨灭此辈,亦是大善之举,不知何时归还三县之地?”赵德諲突然问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此来并非为均州之事。”李杭道:“是为保全赵氏一门富贵而来。”

赵德諲闻言不动声色,赵匡凝、赵匡明二人却欲言又止,显然年轻人还不服气,想要说些什么。

其实也正常,这年头风气如此,谁会因为你一句话纳头便拜?

“使者何出此言?”赵德諲笑了笑,道:“襄阳雄城,又有唐、邓精兵,何人能动我赵氏富贵?”

“赵侍中何故作不知?汴州朱全忠,兵精粮足,此番在我家主公手下吃了个闷亏,必然要找补回来。朱瑄、朱瑾兄弟,力不能支,时溥境况更差,旦夕破灭。待扫平此三镇,赵侍中可得安寝?”

“便如使者所言,灵武郡王远在朔方,而东平郡王近在咫尺,如何抉择,似乎不难。中原腹心之地,地大物博,人烟辐辏,万业生发,勃勃生机,又岂是边鄙苦寒之地可比?便是一时小挫,日后自能卷土重来,使者这么说怕是不妥当吧?”说罢,赵德諲感觉有些无力,便靠在了胡床背上,赵匡凝给他掖了掖毯子,非常细心。

“然全忠外宽内忌,雄猜多疑,义成节度使安师儒为其所执,暴病而亡。蔡州将献宗权,降全忠,全忠假意优待,后夺其权,今又杀之。如此心狠手辣之辈,可能投之?”李杭列举了两件事例,侃侃而谈:“吾主素来宽厚待人,便是阶下之囚,亦放归其家,令安生业,勿要忧心。便是赵侍中英明神武,不惧全忠,焉能不为子孙谋?”

“使者便是雄辩无双,而今却占着我忠义军之属州,很难让人信服。不如先归还均州,再谈其他。”赵德諲沉默了一会,又道:“得了均州,复望襄州,全忠乃天边之祸,宗本却是肘腋之患。不能还均州,使者说这么多又有何用?不如回转,请灵武郡王示人以诚,取信于我,如此可好?”

喜欢晚唐浮生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唐浮生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