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周天子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均田与府兵

周天子 第一百二十六章 均田与府兵

作者:南希北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7:47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周天子 !

欲大治,先治河东,欲治河东,先治军。

这句话其实并不难理解。

目前可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追求的是大战略,是成为赢家,而不是什么休养生息,丫就没法休,就算你不去打别人,别人也会来打你的。

那么对于魏国而言,一旦丢掉河东,那就再无未来,就魏国的地势而言,是不可能再崛起。

如果没有河东的话,等于魏国是被秦、赵、楚、韩、齐,五国包围在中间,不管魏国去攻伐哪个国家,其它的国家必然会趁虚而入。

而拥有河东,在战略上就拥有无限可能。

因为与魏国接壤最多的其实是韩国与赵国,魏国想要称霸,也必然是要先整合三晋,那么在拥有河东的情况下,魏国不管是面对赵国,还是面对韩国,都可以做到两面夹击。

河东地区对于秦国重要,其实对于魏国是要更加重要。

而如今河东地区是孤悬在外,与大梁是分割开来的,随时都有被攻占可能性,要保护河东,这军事力量自然是最为重要的。

欲治河东,必先治军。

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治理的再好,也是为他人做嫁衣啊!

道理谁都明白,可是该如何治呢?

魏惠王问道:“那依卿之意,该如何治军?”

姬定回答道:“在魏国若谈治军,自也离不开魏武卒,曾今盛极一时的魏武卒,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诸侯闻风丧胆,显赫一时。”

魏惠王与大臣们听罢,却无半点骄傲,无不羞愧、叹息。

曾经那支军队战无不胜的魏武卒,在魏惠王的作死之下,已经被消耗殆尽,是所剩无几。

惠施问道:“周客卿之意,莫不是想再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师来。”

姬定道:“若是能够训练出来的,那固然最好,但这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就国内而言,国家财政,已经无力再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师。”

惠施点了点头,其实他心里也知道魏武卒已是过去式。

就当下的生产力而言,魏武卒这种精兵制度几乎可以耗尽国家的一切财政,这就是为什么秦国等诸侯国,都知道魏武卒非常牛X,但就没有人效仿,原因很简单,根本养不起。

魏国在强盛之时,屡屡打胜仗,能够获得许多战利品,还能够勉强维持,但如今的魏国,根本想都不用想。

姬定又道:“而就周边邻国而言,他们也不会允许我国再打造一支强大的魏武卒来,臣敢在此断言,想要再重回魏武卒时代,已经是不可能的。”

这一句话可真是将魏国的底裤都给掀了。

目前魏国还是维持着魏武卒制度,但那都是徒有其名,跟以前的魏武卒根本就没法比。

只是大家都不愿意承认而已,毕竟魏武卒乃是魏**事上的荣光。

常年驻守边境的成陵君见这个小儿,在此大谈魏国武士心中的荣耀,这心中很是不快,问道:“周客卿对于这练兵之学侃侃而谈,想来之前一定经常带兵作战吧。”

姬定摇头道:“我从未打过仗,我甚至都没有见过别人打仗。”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但是据我所知,那位令魏国吃尽苦头的孙膑,可也不是带兵出身。”

成陵君嘴角抽搐了下。

十个他可也比不上孙膑啊!

姬定又笑道:“其实这二者也并不冲突,我的职责,乃是找寻兵源,打造军备,以及告诉成陵君,该打哪里,该跟谁去打,而成陵君的职责,则是根据我的命令,去打赢这场战争。”

成陵君当即恼羞成怒,我怎就成你的马仔了,但如今姬定风头正劲,他倒也不太敢太过嚣张,问道:“那我倒想周客卿请教一下,这强兵之策。”

姬定笑道:“成陵君这一句话,就已经道出你我二人职责上的不同啊。我谈得乃是治国之策,而成陵君谈得只是治军之策。”

成陵君争辩道:“你方才说得是,欲大治,先治河东,欲治河东,先治军,这与我所问有何区别?”

“区别大了!”

姬定笑道:“若抛开前二者,只谈强军之策,那可真是太简单了,只需将所有的一切全部投入到军事当中,我敢保证,短时内,必将练就出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这种不顾一切代价的强军之策,很快就使得国破家亡。

我那话的意思,唯有先治理好军队,才能够治理好河东,唯有先治理好河东,才能治理好整个国家,治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国,强军也是为了强国,这个关系是决不能轻易变化的,若是治军,不能达到治国的目的,那么治军也毫无意义。”

说到这里,他看向成陵君,笑道:“若单论治军之道,济不如成陵君,可若是要基于治国来治军,呵呵,成陵君恐不如我也啊!”

成陵君顿时哑口无言。

让他训练一支军队,这没有问题,但若是将治军和治国联系在一起,那他要有办法,不早就说了么,岂会等到今日。

惠施抚须呵呵笑道:“周客卿此番言论,令吾等茅塞顿开,也吾等更加期待,周客卿的治国治军之道。”

魏惠王也激动道:“是呀!卿有何妙策,快快说来,寡人都已经等不及了。”

“不敢!不敢!”

姬定站起身来,拱手一礼,谦虚地说道:“在坐的各位,都是治世之贤臣也,若济所言有不对之处,还望各位能够及时帮济纠正。”

一片沉默。

谁也不想跟成陵君一样,瞬间成为马仔。

姬定微微一笑,道:“我当初在卫国任职时,曾遇到一个很有趣的人,这人不太爱拖鞋,每回与他去官署办事,他总是将地板踩得脏兮兮的,一些同僚实在是忍不住,便问他,你为何总是不拖鞋,他说他有一种怪病,这脚不能受寒,我们觉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没有再说了。

可是有一天,我去他家做客,突然发现他竟然是赤足而坐,家里的地板也非常干净,我就很好奇,你不是脚不能受寒么,怎还赤足坐着。”

魏惠王喜欢听故事,就道:“自家的地板,他自然舍得弄脏。”

姬定忙道:“大王英明,正是如此,他说官署的地板,又不是自己的,为何要那么爱护,自家的地板可是自己的,那自然得好生爱护。各位说,这人是不是很有趣?”

大家面面相觑,脸上毫无笑意,呆呆地看着姬定。

这趣味在哪?

惠施见有些冷场,回答道:“此不过人之常情罢了,诸如此类的事,是随处可见啊!”

“对!就是人之常情!”姬定点头。

魏惠王好奇道:“这与治军之道,有何关系?”

“大王勿急,且听臣慢慢道来。”姬定拱拱手,又道:“方才我说了治军与治国的关系,治军的目的一定是为治国,若采取不顾一切的强军之策,那只不过是自取灭亡。

故此治军之道,首先就是要考虑国家现状。而我们魏国的现状,就是因为常年征战,导致国力衰弱,急需恢复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选择最省钱的方式,去练就一支强大军队。”

成陵君一听,又坐不住了,道:“养兵可是需要花钱的,省钱可就养不了兵了。”

姬定点点头道:“成陵君言之有理,但我说得是选择,同样是抵达彼岸,至于是自己游过去,还是造舟划过去,这得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同样巩固河东防卫,是从大梁派兵过去防卫省钱,还是从河东募兵防卫省钱。”

成陵君道:“那自然是从河东募兵更加省钱。”

姬定目光一扫,朗声道:“如今河东地区与大梁并不相连,中间可还隔着韩国、秦国,想要依靠大梁去防卫河东,这是国力不被允许的,故此还得想办法,依靠河东自身的实力,去防卫河东。”

魏惠王听得是连连点头。

且不说大梁难以支援河东,就算韩国愿意借道,大梁也不敢抽调太多人马去救,人都去了河东,大梁怎么办?那赵国、齐国、楚国哪个又是好惹的。

这其实也是张仪愿意出动让出三镇的原因所在,对于秦国而言,河东是瓮中之鳖,是跑不掉的,只需要等到一个最好的时机,便可一举拿下,亦或者慢慢蚕食。

我给你的东西,只要我随时能够夺回来,那等于还是我的。

惠施摇头叹道:“光依靠河东之力,恐难以守住河东啊!”

姬定笑道:“但秦国也不可能集全国之力,去攻伐河东,且我们大梁亦可在东边牵制秦军主力,只要我们确保河东地区有能力防守住河西秦军主力的攻伐,那便行了。”

魏惠王立刻问道:“这又如何做到呢?”

姬定回答道:“人之常情。”

众人为之一愣。

姬定解释道:“方才我讲那个故事时,相邦点评为人之常情,对,就是人之常情。只要利用这个人之常情,那便可以在河东地区练就一支精锐之师。

适才我们都认为,依靠河东之力防守河东,乃是最佳的方式,也最符合我们魏国的现状,而河东之力,说白了就是依靠河东的乡民,如何让河东的乡民为大王拼死守卫河东地区?很简单,就是将河东变成他们的家,每个人都会不顾性命捍卫自己的家园,此乃人之常情。”

魏惠王听得似懂非懂,问道:“如何将河东地区变成他们的家?”

姬定笑道:“很简单,将河东地区的土地平均分发给河东的乡民们。”

此话一出,众人脸色皆是一变。

要知道魏国以前的旧都安邑(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就在河东地区,当地的贵族自然不会少。

将土地分发......。

呵呵!

你是分谁的土地啊!

魏惠王讪讪道:“河东大多数田地又不是寡人的,寡人如何能够将土地分发给乡民。”

姬定笑道:“据臣所知,河东地区常年交战,尤其是在秦国接管三镇之后,当地许多贵族都迁回大梁,出现了许多荒地,这些荒地自然归国家所有,臣也知道安邑还有一些贵族,大王可以采取置换的方式,将他们的土地置换出来。”

惠施诧异地瞧了眼姬定,他猛然意识到,这还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啊!

秦军打仗可是要土地的,他们一去,岂能让魏国的贵族继续拥有着大片土地,魏国的贵族也是知道的,那些在秦国没啥关系的关注,就直接跑路了。

如今秦国又将三镇给还回来了,那么当地的土地,到底算谁的呢?

要还给那些贵族,倒也是可以的,但是国家也有理由据为己有,毕竟秦国是还给魏国的,而不是还给私人的。

魏惠王又道:“寡人也没有那么多土地去置换。”

姬定笑道:“若以一比三置换,那也就不多了。”

魏惠王道:“一比三,他们可不会答应。”

姬定呵呵道:“会的!自河西、雕阴丢掉之后,河东地区是岌岌可危,远不如大梁这边安全,若河东守不住,秦人一到,别说一比三,只怕秦人连一成土地都不会留给他们,一比三,绝对会有许多贵族是愿意接受的,哪怕是置换出一部分来,也已经足够了。”

魏惠王稍稍点头,但眉宇间还是有些犹豫。

哪怕是一比三,可也不少啊!

姬定又道:“而这土地自然也不能白给河东的乡民,谁若得到土地,就必须承担起守卫河东的责任,农闲之时,必须还得接受军事训练。

大王可以将河东地区划分出几个军事重镇,镇上的每个人成年男子,既是农民,又是士兵,以求做到全民皆兵,全民皆农,如此便既可解决兵力的问题,亦可解决战争给财政造成的负担。

同时,大王还可以派以前魏武卒旧将前往河东,专门负责训练事宜,但他们只有统兵之权,而调兵之权,则归大梁,若有战事,由大梁直接遣派统帅过去,调兵作战。”

其实他说得就是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加府兵制。

而姬定之所以选择隋唐兵制,那是因为河东地区的现状跟唐初有些像似,大战过后,一方面出现许多荒地,但同时又有许多颠沛流离的百姓,这需要国家的力量,将他们结合在一起。

关键国家财政已经难以给予河东更多的支持,只能自力更生,那么采纳均田制和府兵制解决河东的难题,无疑是最佳的方案。

魏武卒制度如今对魏国而言,那就是鸡肋。

其实制度就跟衣服一样,没有好坏一说,只有合不合身,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制度。

当然,儒家所提倡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可不是什么制度,而是近乎于真理的存在,任何制度都要基于这一点,否则,必将灭亡。

大殿上是一片沉默。

谁也没有想到,姬定还真出一个套非常细致的解决方案来,里面甚至都还考虑到王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不就是防止河东自立门户,那就是维护王权,可见此人是名不虚传,绝非徒有虚名。

但是,这其中涉及到土地问题,那就得慎言啊!

这笔账可不是那么好理清的。

魏惠王也是犹豫不决,于是他也没有立刻给出答复,见大家都沉默不语,于是宣布散朝,但马上又将惠施与姬定召去后殿议事。

来到后殿,魏惠王冲着惠施眨了眨眼。

惠施心领神会,于是向姬定眼道:“客卿之策,虽然高明,但是...但是涉及到这么多土地的分发和置换,只怕是难以执行啊!”

姬定却是看向魏惠王,问道:“不知大王是想将国家命运握在自己手里,还是放在他人手里。”

魏惠王道:“当然是握在自己手里。”

姬定道:“那大王这回就必须要下定决心,推动河东地区的改革,因为这已经是魏国仅剩的机会,错过这个机会,魏国就只能依靠楚国、三晋来协助防卫河东地区,至于能否守住河东,就得他们其它诸侯国的脸色。”

魏惠王忙问道:“此话怎讲?”

姬定道:“任何政策,都是需要时日,才能够发挥出作用来,可不是一蹴而就。臣之策,亦是如此,如今秦军正打算南下,与楚国争锋,这可是给予了河东地区喘息之机,如果此时再不变法图强,等到秦国回过神来,那可就非常难了,这种机会可能再也不会到来。”

说到这里,他稍微顿了下,道:“当然,我也知道变法不易,卫侯、商鞅、吴起都是死于变法。凡事都有两面,河东地区与大梁不相连,从战略上来说,确实不利于国家,但从变法上来说,却有利于国家。”

惠施问道:“此话怎讲?”

变法依靠中央决策,自然是连在一起好,若是分开的,执行力很难到位啊!

姬定解释道:“如果在大梁推动此法,臣敢保证,是绝无可能成功。”

魏惠王和惠施同时点点头。

表示认同。

大梁可没有什么多余的土地,贵族又多如牛毛,要在大梁搞均田制,那是不可能的。

姬定道:“假设河东与大梁是连在一块的,大臣们会相信大王只会在河东推动新法吗?”

魏惠王点了点头,道:“如此说来,分开来还有利于变法啊!”

若连在一起,水乳交融,你说只在某一个城镇变法,那谁会相信啊!

但是两地没有连在一起,周边环境大不一样,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新法,这大家都能够理解啊!

河东是有大量的荒地,均田制自然可行。

姬定又道:“除此之外,河东常年征战,当地贵族的实力,已经被削弱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么根深蒂固,错综复杂,他们是难以形成对朝廷有效的抵抗,再加上大王您恩威并施,给予他们置换土地,只要大王您决心改革,就一定能够有效执行。至于置换土地给予大王造成的财政负担,相比起朝廷每年为防卫河东的耗费,根本就不值的一提啊!”

魏惠王是连连点头,如果跟大梁每年对河东战事的支出相比,那真是不值一提,又看向惠施。

惠施点头道:“臣以为周客卿说得非常有理,河东地区对于我国而言,是至关重要,不容有失,目前秦军转头南下,对于我们而言,的确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此时再寻求变法图强,机会稍纵即逝,将来国家只会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去防卫河东。”

魏惠王虽谈不上明君,但也不至于昏庸,近年来,他也一直都在找寻人才,以求变法图强。

如今人才、新法已经到位,就等着他决断。

权衡一番之后,魏惠王突然向姬定道:“卿可愿为寡人治理河东。”

姬定立刻道:“大王如此器重臣,臣自然义不容辞,只不过臣还得去一趟楚国,向楚王解释河东三镇一事,以免造成楚国方面的误会。”

魏惠王连连点头道:“是呀!卿还得去楚国。唉...。”

这治军是需要时间的,而目前魏国得到这喘息之机,全依靠姬定在楚国发挥的作用,如果楚国改变策略,那魏国又得重回旧路。

姬定肯定是要去一趟楚国,将这事给解决了。

姬定又道:“关于这治军之策,臣已经想得非常完善,朝廷只需执行便可,关键还是在于大王的决心,只要大王决心在河东推动变法,再加上相邦的支持,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寡人当然有决心。”魏惠王立刻道:“寡人近年来一直在寻求变法之策,如今卿拿出变法之策来,寡人岂有不用之理,相邦以为呢?”

惠施点点头,也表示支持。

且不说强不强军,光这个政策,他心里就是支持的,毕竟是将土地拿出来给乡民们,这也是他期望发生的事情。

另外,他也觉得姬定说得非常对,在河东变法成功的可能性极大,一方面河东与大梁不在一起,在那边变法,不会给大梁造成什么影响。

还有,那边的贵族实力确实被削弱许多,没有大梁的支持,就都是秦国的俘虏,这个机会被姬定说着说着,还真的是千载难逢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