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修bug勿点,会试评卷,第一,可跳

穿到明朝考科举 修bug勿点,会试评卷,第一,可跳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12 15:14:47 来源:9书院

刘戬是成化十一年谢迁榜的榜眼, 素有清廉之名,唯名气比不过捆榜在一起的状元谢迁和探花王鏊,资历才学却也不弱于人,更善点评文章。能得他赞一声“华国文章”,必然是辞气发扬、典雅可录的好文。

同房四位考官不由得放下手里的朱卷、蓝笔, 也凑过来看了一眼。

“圣学讲于昔……盖帝王之有学, 所以维持此心而出治, 道者也。”刘戬把卷子推出去,自己轻声吟诵卷中佳句:“多少人写圣学只能写到‘敬天法祖’,几个能写出圣学即是帝王出治之道的?”

修撰曾彦细细读完一篇,也赞赏道:“于今学子,大有连本经都不甚深读,春秋只读胡传, 诗、易只读朱注, 礼只用注疏、书只学蔡氏……除了四书五经以外的典籍更是连碰都懒得碰,能通背皇明祖训的已算是用心的学生了。这举子竟能把《洪武圣政记》记得烂熟, 单凭这份用心,便值得推荐。”

策问终究不是取士最要紧的一关, 他好奇地往前翻着卷子, 想看看这份卷子的经义题答得如何。

离得远些的两位考官还没看完, 拉着他的袖子叫他翻慢些,刘戬索性将整篇文章给他们复述出来——他能夹在谢迁、王鏊两人之间当上这一科的榜眼, 自也是资质远超常人之辈, 过目不忘只是基本才能。

他便抑扬顿错地复诵起来:“尝以《圣政记》所载观之, 广大悠义,推隆孔子之教化;恍惚忧怖,申斥神仙之幻惑,必用正人以明树艺,必斥馋邪以去稂莠,则道术明而人才辩矣!”

听他念文章的两位房考官也不禁点头:

“诚可谓忠爱之心溢于言表。”

“的确是讽劝得宜,忠爱可式。”

字字句句都是劝皇上承天法祖,驱逐邪佞小人——比如李孜省、僧继晓之类以神鬼之说蒙蔽圣听的小人。这样忠正爱君之人,数年后必能成朝中有为之士!

曾彦也已翻到了卷簿最前头,从那篇《子在齐闻韶》看起。

朱笔誊抄的文字间已用横线断好句,侧列几乎排满蓝圈,只偶有疏空。刘学士在卷后空白处批下了“圣人独得之趣发挥殆尽,其所见亦深矣”之句。

他连判了数日卷子,好些的都是给个“浑然成章”“善发蕴旨”的评语,其实不甚相信刘学士那句“圣人独得之趣发挥殆尽”,微微一笑,自己看了起来。

破题有“学之”二字,托挽起“三月不知肉味”一句,使其意思清朗,算得是读出了圣人深致。但也不只他一个人能破到这步,谨则谨矣,却不算独得……

他一面细观其文字,一面与刘戬的批语、圈点对照,觉着他评价给得略高。但看到一二比“想其慕舜之德,其心已极于平日;闻舜之乐,其身如在当时”之句,心中忽然掠过一丝念——以自己代入孔子,如自己身怀志慕舜之心在齐国听到《韶乐》之音时,不正当有“身如在当时”之感?

他读这文字都有“身在当时”之思,圣人闻圣乐时,又岂不会有如见圣德之感?

目光扫过下一行,恰又是一句极契合他此时心情的“故不徒听之以耳,而实契之于心”,他蓦地心生感触,明悟了刘戬为何写下“圣人独得之趣发挥殆尽”一句评价。

能叫他这个考官都体会到了孔子当时的心境,这文的确称得上“发挥殆尽”。且不只是发挥殆尽,圣人学乐时的心态不易知、不易言,这篇文竟能写得如此深至,仿佛身立孔门之外而闻其音,可以一倡而三叹矣。

他索性立刻取了笔,在刘评之后写下了自己的评语,也不还他卷子,径自看了下去。

第二篇《文武之政》也叫刘戬评得极高,评作“高识伟论、发为洪音,惟其沉酣古籍而心知其意也”。

曾彦再不像第一篇时那样抱着挑剔之心,而是抛开考官身份,就如平常有同僚介绍他一篇好文时那样沉下心细读。

这一篇破题破得平平,只是按着原题正破作“圣人对鲁君问政,动以法祖之思焉”。然而一二比述文武之政可效法前代方策后,忽从平平叙理间拔起一句“盖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政,视世之所宜尚,因而制之”,陡然将文章格局识量拔到一个众人难及的高度。

他看得酣畅淋漓,不忍释卷,再三回味后才不得不佩服刘戬的评价:“果然是有高识伟论,辞气清淳,与渔猎陈言、雕文错彩者有薰莸之别。”

凭这两篇文字,他就不忍黜落这卷子了。

真有格式错误、涂改过多的,在誊抄一步就会叫负责誊抄的中书舍人们黜落,能到房师手里的,必然都是文字端正,格式规整的好卷子,直接取中亦无妨。不过刘学士是严谨人,定要看到最后一卷才定去留,他也多看了几篇。

看得多了,他也发现了崔燮的套路——几乎都是正破题目,然后依着题意分比论述,最后甩一个反扣破题的大结。虽然格局有些模式化,但其文字上雍容庄和,议论层层环扣,周密精当,识量也总比别人高些,像是生在哪个世禄公卿之家,熟知朝政。

他自然不知道这世上有种叫人“键盘政治家”,也不知道这科会试里混进来了个生在五百多年后的穿越者,只是越看越感叹这个考生的识度不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到明朝考科举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明朝考科举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待看到《假乐》一篇以“乐化”入手的惊艳破题,他就再也不嫌崔燮套路了。

只能写出套路的叫套路,能出众人未发之新意,将最难写的“乐”写得别出心裁、明白深彻,他的格式便是文有矩度!

这样的卷子不能取中,他这个房考官可以直接逐出帘了!

他不吝赞美地批下“乐最难言,乐以彰德之功,能发挥明白者仅见此作”之言,将文章品读再三,又在空白处添上了几个蓝圈。

二十天的卷子判完,刘、曾二人同时向两位主考官荐上这份卷子为本房经魁:“这篇虽是北卷,考生识量气度之高却不下于南方士子,文字亦庄雅雍容,颇有可观处。诗经房中之卷虽有文采胜过此卷的,但论其见识之广、忠爱之诚,能发经义深致之处,却难有比得上他的。”

刘、曾二人与主考尹直都是科考大省江西考出来的,也算是有些同乡之谊。尹直在阁中做到三辅,日夜想着再往前上两步,正需要同乡鼎力支持,两名乡党合荐的卷子,自然要给些面子。

且这份卷子上印着“北卷”二字,北方学风远逊南方,会试时取中的名额却占了百分之三十三,竞争并不激烈,取一张、黜一张卷子实非大事。

他有意卖个人情,便痛快地点点头,将那份考卷取来搁在自己座前:“能得两位房师力荐的,自当是可录之卷,本官回去再细细批阅。”

副考官吴宽默不做声,却从案前取了那份卷子翻看,想看看其中是否有什么暗记,能让三位江西考官合力择定它。

——实在是他被首辅万安万阁老大手笔的作弊给作出阴影来了。

因万安之孙万弘璧就参加今科会试,万阁老为了叫孙子中试,竟请旨令南北二卷各分其百分之二给中卷,使中卷取试之数每百人中得十四人。这种事都能做得出,朝廷抡才取士的威严几乎荡然无存,底下再有哪个官宦勋戚求到次辅、三辅头上的,实在是一点儿也不希罕。

吴大人抱着为国家揭除奸弊的念头翻开那份考卷,结果看到的并不是什么做了暗记的文章,而是一篇篇文字庄丽、明莹老健的八股,还有那篇警策有力的论题。

《君正莫不正》一题正是他出的,题目似易而难,难在脱陈腐气,难在敢言正君心。而这篇恰恰没从其他考生常用的“孟子三见齐王而不劝谏,以求去其邪心”之例入手,而是以一句“天下无心外之治”入题,正君心处发挥殆尽,于“仁义”之心更是论得鞭辟入里,可说是尽去陈言而意自明备。

文辞可取,立意可嘉,文中拳拳忠爱之心更是叫人激叹欣赏!这考生不只没有什么作弊之嫌,更是国家取士最该当要取的忠直君子!

吴谕德暗悔自己误会了两位房考官,也错度了这考生,重重蘸取蓝墨,在四位房师判语后批了一句充满期许的“他日格天事业吾于子拭目也,其毋负!”

他批完卷子,转手搁到案头,对尹直说:“下官方才已先看过学士容为经魁文章的这卷佳作,果然见其颇有可观处。虽为北卷,其辞气之清高、对经籍研析之专精却绝不逊于下官先前看过的几份南卷,足可见学士眼光过人。”

尹直正忙着从中卷中挑万公子那份考卷,先没心思看别的,闻言只淡淡一笑:“吴大人老于文章,眼力自然绝佳。你做副主考能力排南卷取中它,这文章岂有不好的?”

他把别的卷子都撂到一旁,先细细看过四十九份中卷,寻找万弘璧的卷子。看过之后都觉得文章不像,为怕失漏,还去各房搜了落卷——总算搜出了那篇曾得他授文章作法,词句熟悉的考卷,然后不高不低地塞到了一百一十名。

万弘璧是首辅之孙,参加这科考试本来就是万人瞩目,他若取得太高,怕是要担上物议的。何况这考卷是刚从落卷里搜出来的,几位同考官的圈点、评语历历在目,算不得什么上佳之作,实在不好提到前头。

他一个内阁大学士,简在帝心,本就是有身份的人。哪怕承了万首辅提携他入阁之恩,也不能像下面小官似的,为了巴结首辅无所不用其极,要是放得太高了,他自己的面子和文人清傲之心也过不去。

正因万弘璧的卷子叫他塞到了中试的卷子里,对别的卷子他倒判得公正了许多,大都按着房考官所荐的排卷。只是又格外有心地多搜了一阵落卷,搜出两份文字颇佳,却因考官忙乱中出错没取中的考卷,都将之高高地提到前列,作个取士公平的模样,好堵同考官们的悠悠之口。

不过看到同考官与副主考一并举荐,他自己也容为经魁的那份诗经房卷子时,真轮到他胸口发堵了。

那卷子是文辞庄丽不假,是深研经义不假,是忠爱之心不假……

可他也太勇于直谏了!

但看策问第一题里,论“齐家之要”里那段“令独密于宫闱,法常严于内侍”,“匹配之重,内治之严”,简直就像看见了李东阳前几个月请天子规整内庭,抑后妃内侍之权的那份谏章,怎么这么叫人堵心呢?

可他刚刚已答应了两位同乡要取用这份卷子,副主考吴宽又一口一个“大人容为经魁”,且这卷上字字句句的评语,都写着“宜取以荐”“主司得之良以自庆”之句,他若硬黜了,岂不又要引来众人非议?

尹直咬了咬牙,吞下这份上贼船般的苦涩,暗暗冷笑了一声。

索性他就当一个爱惜人才,刚直忠正的考官,如这些人之愿,高高地取中他,叫天下才士的目光都落在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北籍考生身上——自然就掩过万阁老之孙上榜之事了。

他就在考卷后写下了“考试官学士 尹批:词简意足可取”之句,与前几份佳卷单收在了一处,与监场官共定名次时,索性将这份卷子推为第一。

一份北卷力压南方诸才士,这才是大明立国以来未有之事,且看这举子担得担不起这份高名吧。

※※※※※※※※※※※※※※※※※※※※

点评来自明代进士登科录,0506两本为主

我傻了,看了那么久清代朱卷汇编,怎么还会觉得卷子是蓝笔抄。判卷是红笔...( _ _)ノ|

喜欢穿到明朝考科举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明朝考科举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