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讲文章,可跳

穿到明朝考科举 讲文章,可跳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12 15:14:47 来源:9书院

这才是真正的公开处刑啊……

崔燮瞬间抬起袖子遮住脸, 只想赶紧跑回学斋里去。至于那里有没有人知道他的文章贴在外面墙上,他可也顾不上了。哪怕是有人知道,难道还能羞耻过当面听人夸他破题破得怎么好,还拿他的文章强行艳压这些做了多年八股的前辈监生?

他又低头又遮脸,撒腿就跑, 还是跑不过背后那人夸张的声音:“‘用中之极’一词化用得好!孔子有‘从先进’之言, 盖因周末文过于质, 浮华靡事, 所以欲损过就中。《中庸》谓‘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正合用此破题!”

不仅艳压, 还带点评的,太耻了!

他飞跑回书斋,把那篓粽子往张斋长怀里一塞, 托他分给众生, 头也不回地就冲了出去, 捂着脸去了彝伦堂侧的东讲堂, 找个没人注意的地方往桌上一趴。

讲堂这边的学生都散得差不多了,也没人注意他又悄悄摸回来。他静悄悄地等到人散了,从书包里拿出早上现切的粽子块, 洒上糖夹了几块吃, 也没什么胃口, 就趴在桌上思考下午复讲的问题。

熬到下午上课就好了, 下午是林监丞主持复讲, 他兼着训导学生的工作,肯定不能有人在他课上说什么。晚上再跑快点儿,明天复讲糊弄过去,后天……总之这种事也就是新鲜时有人讨论讨论,两天过去应该就没什么热度了。

他深刻反省了自己当初的念头——出什么国子监文集!还是多人的合集,写得差点儿的和写的好的列在一起,得多羞耻啊!

还是跟那些学生好好谈谈,给他们出单人精品时文系列好了。

他想着想着,还真渐渐睡着了。睡得半梦半醒之间就听教室里有人嗡嗡地说话,本都是模糊不入耳的,却忽然有一句并不怎么宏亮的声音响起,像长剑般清晰地刺进耳朵里:“费子充文章堂皇冠冕,圆融浑脱,自是要胜过崔和衷那篇!”

崔燮的眼睛霎时睁开,从睡意中清醒过来。

那人继续说道:“费子充代先贤立言,以圣心为己心,规模闳远,矜重真醇。及至崔和衷,则义气过重,以其气压过辞章,初读畅快淋漓,再读则嫌不能精微。”

另一人开口驳斥道:“那是你不会读!你只看到他文章质朴,便以为是粗糙,岂不知这正是一洗时文繁冗之弊,反朴归真,有疏宕自然之美。子曰:‘则吾从先进’,便以为后世文过于质,当多求其质才能至中和。这篇文章写得质补才是应和题意。”

妈呀……被夸的时候耻度简直比被踩时还大,怎么都跑进屋里来了还脱不开这事儿。

他悄悄把头往下缩了缩,抬袖子扎扎实实地埋住了脸。那两位吵得热闹,后来又插·进许多助拳的,只顾着点评那两篇文章,倒没人注意到他正缩在角落里遮着脸睡觉的。那群人吵上了瘾,直到下午上课的钟鼓声响起还不肯散去,叫诗经科博士兼监丞林大猷撞了个正着。

林监丞见他们争得热闹,也驻足在门口听了两句,听着听着觉得他们讲得不够准确,便高喝了一声:“好了!这争执得也够了,都是些用滥的评语,再吵也吵不出真义。你们先回坐上去,这节课结束后,我给你们点评这两篇文章。”

众生惊喜地拱手称“是”,各找了座位回去听课。崔燮也叫他这一句吓得从椅子上坐直了,木然瞪着监丞,满脸都写着“不约”两个字。

林监丞心里也惦着他,前后扫了一圈才见他僵着脸坐在后面角落里,对自己文张被贴出之事毫无喜色,还觉得他真是沉稳端重,必成大器。但他那位置坐得太偏了,林监丞看不过眼儿,朝他招了招手,叫道:“你怎么到后头去了,上前来。坐在后头你还听得见什么。”

崔燮不敢不去,眼观鼻鼻观心,小碎步一溜快趋走到前排,找了个空位子坐下。刚才为他争论的人才知道他就在屋里,都不由得回头打量他,低声慨叹:“文章写得好,想不到人长得也这么好看,早上大课也有他,当时竟没好好看看他。”

“原来他就是崔燮,小小年纪,看着有些傲气啊。方才那些人争议他的文章,竟也不出来解释一句。”

“那才是读书人的风度。遇上这种事自该一笑置之,因为别人评说自己的文章便急可可地上去卖弄,岂不轻浮了?”

“起来点评几句才显得潇洒。不过不肯过来见人也是难免的,毕竟年纪还小……”

刚才好歹还是夸文章,这都从文章夸到容貌气度了。崔燮越听越羞耻,拿出笔记本铺在桌上,目光集中到林监丞脸上,连他衣服摩擦时的细碎响声都仔细听着,以此对抗传入耳中的议论。

这堂课他听得比平常还集中,抽上去的学生无论讲什么,他都要一字不落的记下,免得一走神就想起待会儿的点评。可是铜壶滴漏点滴过,门外日晷的影子也渐渐拉长,这一天的复讲,总要到了快结束的时候。

林监丞看着外面的日色,便命学生不必再上台复讲,自己拿着斋夫取来的两篇文稿,对众生说道:“可惜费宏是本经是治《书》的。若也是治诗的,我就作主叫他们两个对着讲自己的文章,一段段贯通下来,就能讲得更清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到明朝考科举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明朝考科举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众生都附和着笑了起来,只有崔燮实在笑不出来。

他心里隐隐猜到了林监丞想做什么,可是猜到了也没什么用,只能安慰自己:六百人的讲堂都上过了,诗科才不到三百人,就是上去讲了又能怎么样?

林监丞拿了一篇稿子说:“我先讲费宏的这篇:圣人于礼乐,述时人之所尚,表己之所从。”

底下坐着的都是读书人,他讲起来也不像林先生当初给小学生讲作文那么细致,只讲立意谋篇上的好处。

“这句破题化自《论语·先进第一十》章句最末一句中圣人‘既述时人之言,又自言其如此’。而之后承题‘盖文敝则宜救之以质也,圣人论礼乐而独从先进也’,也是自章句最后一句‘盖欲损过以就中也’化来,承题与破题浑然一体,不露痕迹,之后又一转而论圣人‘从先进’,以此转入题后,笼括全章文字。”

“接下来一句发凡却才是铺开文章气象的关窍——”林监丞将卷子按在桌子上,提了口气,朗声诵道:“盖礼乐贵在得中,而君子务乎实胜!”

君子务实!

这一句就将文章从周末引入后世,从圣人引入君子,从此便可拟先儒语气,依着原文与章句一步步论证:前辈文、武、周公三代时的礼乐并非质朴,而是真正允执厥中的王道礼仪。周末已尚浮华,孔子愿以周王三代的礼乐淳化风俗,而当今之世更是以繁章缛饰为礼仪,君子也当遵从质朴的旧礼,以正世风。

“这篇文章初看辞旨清浅,唯因其文字无奇诡之态,无藻馈之色。但其规模闳远,是教化之文,倡导实学之风。”林监丞扫了下面一眼 ,点了一句:“你们也要记着务实二字,治学要务实,为官也要务实,读书人要有经世济民的心思,别叫外头那些妖丽服饰与花哨话本弄花了眼。”

众人起身受教,崔燮的头压得特别低——外面流行的妖丽服饰和彩图小说都是他领头搞起来的,他还是自觉点儿夹紧尾巴吧。

好在林监丞并不真的知道他干了什么,见他头那么低,还以为他听课听得特别入心,便拍了拍他的桌子说:“好了,你上来。我问问你,别人只写文质之辩,你承题中是怎么想起写‘夫天下之势趋于文而不可挽’这句的?”

咳,这不是政治课写小论文随手评论时政成习惯了吗。现在是成化年间,风气淳朴,连个彩印画笺都没有,再传三代到嘉靖年可就不这样了——以嘉靖朝为背景的有个著名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面很明显就人人都贪腐,世风日薄……

当然,这话心里想想就行,嘴上不能说。他装得特别纯真地说:“是学生读《资治通鉴纲目》时,读到东周故事,以其礼仪已堕三代之风,故有所感,写入文中了。”

林先生点了点头,说道:“这句与你破题中尚文之弊相应和,承得也算圆转,只是下面那句‘夫子先进之从,得非示之以用中之极乎’,又与破题相犯,我险些就黜落你的文章,不许张贴了。”

那、那怎么就没黜落呢!

崔燮遗憾地看着林监丞,脸色都黯淡了几分,看起来活像个被先生挑出毛病,怕自己要受罚的小学生。

林监丞心一软,哄了他一句:“我看你这两句用词虽相同,却是层层呼应,加重了夫子救时之意,便且饶过了这一回。”

他还要看别人好好听讲没有,倒没注意到自己那句安慰后,崔燮的脸色又悲苦了点儿,自顾自地点评道:“到这里还算平缓,后面却以一句‘何则?’转折,平空拔起一个陡坡,自问夫子为何要示世人‘用中之极’,而后接着便是以一句自答入题:道散于天下,而礼乐其显者也。

“夫子之救礼乐之弊,非止礼乐,亦为导时俗回归先王之道也!”

林监丞叹道:“后面且不论,能把孔子‘从先进’之言引导到圣人之‘道’上,这篇文字便立意便高了。你等以后作文时也要记着,不可只抠原题字眼儿,也要揣摩圣人做这些事时的心思念头,从小处见大。”

众生连称受教,眼角余光都落到崔燮身上,想盯出他是怎么想到拔这么高的。

崔燮也跟他们解释不了。

后世的学生们开始做阅读理解就要总结归纳中心思想,那时候就是拼命往高处、大处、虚处拔,写作文更是早就形成了习惯——孔子都是圣人了,从的又是同为圣人的文王、武王、周公,想再拔高,又够不着尧舜禹三代,那可不就只能高到虚无缥缈的“道”上了吗?

反正已经叫人看了个够,多大的耻度也都破过了,他索性破罐子破摔,只当这些人都是萝卜白菜。反正也没哪个能上来抓着他,真打起来他也不虚谁!

这么想着,他心里那股不好意思的劲儿倒是一点点落下去了。

只是讲到后面,林监丞又夸他用诗经中“黍离”之后,诗由西周的《雅》降为《王风》的典故,暗指“王者迹熄”,典故用得恰当时,他又悄悄红了一下脸。

这篇文章用的典故还是不够多,大部分不是出自《论语》就是《诗经》,只添了谢助教讲《大学衍义》时提到的《尚书》篇名代表古代教化,再就是一点周礼常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到明朝考科举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明朝考科举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若再给他一年半载时间读书,写出来的论据还能更翔实。

他想着如何改得更好,林监丞已讲到了这篇文的结尾:“结尾重扣承题句子。‘天下靡靡日趋于伪’一句与承题遥相呼应,更悲怆有力。有此怅叹在前,之后又言夫子从先进之志,岂非为示礼乐于天下耶,又进一步烘托夫子之志,夫子之力行,使人欲拜倒身后,从其道而行!”

众生默默无言,终于清楚地明白了他这文章的好处。

一名学生大胆地站起来问道:“博士讲的两篇文章都是佳作,只是学生才疏学浅,竟不知哪篇更好些?”

林监丞沉吟了许久,说道:“一篇正大,一篇高古,各有各的好处。若以时风论,还是费宏的更好些,崔燮这篇古文气概胜过了今文规格,比偶句不够曲折舒婉,略少音韵之趣。”

他对着崔燮说:“你也别只学古文,时文终究是今人之文。回头看看写的好的曲子,话本,那些曲辞柔曼舒长,属对工巧,看多了与你文中写比偶句差有助益。”

崔燮规规矩矩地起身应了。林监丞也不再讲别人的文章,放他们下课回了学斋。

几位斋长和同学还想夸他几句,却不想他下了学就跑,左闪右闪几步绕过他们,连盛粽子的篓都不要了,没几步就径直跑出了国子监大门。

晚上回到家里,那种尴尬羞耻的感觉久久没有消除。他都没心思复习了,打开笔记本就想起被老师叫上堂讲解自己的优秀作文的惊悚。

他索性收拾干净桌子,在上面铺开一张大纸,关起屋门,研了满满一池墨汁,开始画等身大小的小乔海报。

南货店再过两天就能清货了,到时候计掌柜和崔源他们也能进京,叫他们装修那两天先在门口挂两个等身大海报,叫读者知道他们还是有新画儿的,不是跟风的假店,勾起读者购买欲后就能开售新书了!

※※※※※※※※※※※※※※※※※※※※

本章讲的文章题目是先进于礼乐一章,全为个人理解,有错勿怪

【原题】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先进后进,犹言前辈后辈。野人,谓郊外之民。君子,谓贤士大夫也。程子曰:“先进于礼乐,文质得宜,今反谓之质朴,而以为野人。后进之于礼乐,文过其质,今反谓之彬彬,而以为君子。盖周末文胜,故时人之言如此,不自知其过于文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用之,谓用礼乐。孔子既述时人之言,又自言其如此,盖欲损过以就中也。

【原文现代文翻译:】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章句】

章句中“先进后进,犹言前辈后辈。”中间的前辈指的是周文王、武王、周公三代,后辈指的是东周末看春秋战国时代。

朱子语类里说:圣人穷而在下,所用礼乐,固是从周之前辈。若圣人达而在上,所用礼乐,须更有损益,不止从周之前辈。若答颜子为邦之问,则告以四代之礼乐。

如孔子所言:‘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又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此皆欲损过就中之意。

章句的解释和现代人翻译不一样,大体是说孔子觉得春秋战国的礼乐过于繁琐,【文】也就是礼节,胜于【质】也就是君子的本性。所以他宁愿学习使用被当世之人认为粗疏的古礼,以矫正当时礼仪过于繁琐,拘束人性的弊端。

以下两篇文章都是按章句的解释来写,与现代人的翻译无关。

【文中费宏写的其实是张居正的程文,也就是会试后出的,指导未来三年文章风向的范文】

破题:

圣人于礼乐,述时人之所尚,表己之所从。

承题:

盖文弊则宜救之以质也,圣人论礼乐而独从先进也,有以哉。

起讲:

想其意盖谓:礼乐贵在得中,而君子务乎实胜。

破题就是概括章句的原意,承题写出周末【春秋战国】时,繁文缛节过多,风气浮华,应当强调实质以矫正这个问题。圣人自称愿学习前辈礼乐,就是为了引导世风回归质朴实际。

起讲从孔子言行发出自己的议论:君子需要务实。

后面部分太长,文中也没写原文,只写了大意,这里就不写了。

【崔燮写的那篇是归有光文章】

【破题】

圣人述时人尚文之敝,而示以用中之极。

【承题】

夫天下之势趋于文而不可挽也,夫子先进之示,得非示之以用中之极乎?

【原题】

何则?道散于天下,而礼乐其显者也。

【起讲】

道之不明而俗之沦胥者久矣。

【一二比】

中间有两句:

其谓之先进者,则文武成康之使也

其谓之后进者,则黍离以降之后也

“尚文之敝”是指春秋战国崇尚繁琐礼节,执政者行为僵化,形式大于内容。

“用中之极”上一章文中解释过,出自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百度来的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这篇的前两股点明了先进后进的时间:

先进指文武成康,也就是文王、武王、周成王【周公辅政】,周康王【成王之子】,西周早期时代;

后进指【黍离以降之后】,也就是东周或春秋。

【黍离】是东周大夫伤悼西周王都荒芜写的诗,在《王风》之首。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

后面没有在文里写到古文内容的同样不予解释了。

喜欢穿到明朝考科举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明朝考科举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