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来到内院墙外,他感知了一下风向,然后双手将竹蜻蜓一搓——
竹蜻蜓轻盈地高飞起来。
它乘着清风,如同一只被寄予了自由之期的蝴蝶,越过重重阻碍,飞入那幽闭的高墙之内。
**子一天天过去。
这一局棋,萧寻初终究还是没有赢,但他做出了有史以来最稳定完美的竹蜻蜓,方便两人通信。
在棋局上,他并未气馁,反而再接再厉,不断向谢小姐发起挑战。
谢小姐亦丝毫不畏,从容迎战,游刃有余。
不过有时候,在萧寻初看不见的内院墙内,她也会一个人摆弄那越来越进步的竹蜻蜓。
谢知秋面上看不出表情,可内心却在意外墙外那人的手艺精进之快。
如此每天各一手,一来一往。
到秋来黄叶堆满远山之际,两人已经下完许多局棋。
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开始不局限于下棋。
萧寻初一直在锲而不舍地对竹蜻蜓进行改良,好让它承载更重的纸张。直至如今,两人除了下棋以外,也能进行十个字以内的笔谈。
【秋高气爽,昨**踏青归。】
【读书。】
【秋月甚好,与友赏月。】
【读书。】
【秋假将至,归家可有安排?】
【读书,下棋,陪妹。】
谢小姐回信的字总是很少,而且大抵是女子少有机会出门,信的内容大多单调。
不过,从谢小姐愿意回答他的问题这件事上,萧寻初判断谢小姐大概并不讨厌与他通信。
有时候,萧寻初也会好奇谢小姐的生活——
【令妹**情何如?】
【尚小,甚缠人,颇乖巧。】
从谢小姐的回信之中,萧寻初莫名读出一丝宠爱之情。
出乎意料的是,谢小姐偶尔居然也会主动问他问题——
【可有同怀?】
【有一兄,长三岁。】
【**何如?】
【文武双全,人皆赞之。】
【少听提及。】
【其随父远行,久不见矣。】
这一回谢小姐的回信,比以往要长几分——
【甚羡,女子限足,不可远行。】
萧寻初见信一愣。
这是第一次,谢小姐在书信中提及自己身为女子的限制,亦是第一次,她说自己羡慕什么事。
萧寻初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谢小姐的时候,也曾遗憾过以她的处境,难以踏足别处。不知这算不算默契,原来谢小姐自己,也有与他一样的想法。
然此刻,萧寻初从她这十个字中,觉察出淡淡的落寞。
这一次的回信,萧寻初考虑了很久,才写道——
【父言,西有大漠,孤烟**圆。】
谢小姐回到——
【书中读过,未曾见,不可见。】
【如何可令汝见之?】
【不知,或此生不可。】
【既在书院读书,或有机会。】
【不可。】
【何以言之?】
【年十二,将催归,不可久留。】
看到这封回信时,萧寻初怔住。
是了,尽管谢小姐拜了甄奕为师,可以破格在书院中长住学习,但她终究是谢家的闺女,待到一定年龄,便该回家议亲了。
尽管谢小姐这封信没几个字,可他仍能猜到这一行文字背后的种种。
谢小姐之所以能来到书院,除了她是甄奕的弟子之外,多半还有她年纪尚小的缘故。
等她再长大一些,外表越来越接近于真正的女子,作为一个未婚少女,哪怕是只生活在内院,恐怕也不适合继续待在书院这种大把年轻男子的地方了。
不要说谢小姐这样的外来者,即使是书院中先生和学官的亲生女儿,在姑娘长到一定年龄后,大多也会考虑暂另寻住处,搬出此地。
谢家终究是书香门第,家规森严,为了谢小姐的声誉,必会令她归家备嫁。
谢小姐今年已经十一,若信上所说的十二岁是她的归限,那么距离她离开,只剩下一年。
萧寻初生出一种难言之感。
说实话,他一直知道谢小姐是女子,但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这件事在她身上的影响。
他总以为这种隔墙通信的事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两人长大。
没想到,原来分别会来得比想象更早。
萧寻初抿住嘴唇,不知所措。
另一头。
一**,李雯师父与谢知秋对弈。
棋局过半,谢知秋落下一子,李雯眼前一亮:“哎呀,竟还有这一手!”
她话语中满是赞赏之色,抵着下巴考虑了一会儿,才予以回击。
同时,她不忘称赞谢知秋道:“小知秋,你的棋路好像越来越丰富了!女子学棋的少,这些年来,你的对手几乎只有我与奕哥两个,我还担心你会应付不了复杂的变化呢。”
谢知秋恭顺地垂着头,并未言语。
她手握棋子,脑中则想起,她的对手并非只有两位师父。
“那个人”下棋时有点粗心大意,总犯顾此失彼的错误,可他的头脑却出乎意料灵活多变。
普通人通常会有自己惯用的招数,可那个人却不会拘泥于某一路数,反而始终在变化,甚至突破常规。
有时候,连谢知秋都会被他的下法吓一跳。
虽说目前通常是她棋高一招,可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下法,对她来说,是新鲜的。
说起来,不久书院就该放长假了,待明年归来,对方的棋力会不会有进步、能不能想到新的棋路呢?
想到这里,谢知秋微微一笑,手中黑子落盘,走了一步超出常理的险棋。
她看到李师父被她这一步惊到的表情,淡然道:“还望师父赐教。”
这一年冬假,萧寻初在家过得食不知味。
以前他从未料到,原来自己也会有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书院待着的一天。
于是,冬假一过,他立即返回白原书院。
谢小姐也才刚回内院,今**无法像那样按固定时间给她送信,但光是她身处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