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六十七章 ‘敛财’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第六十七章 ‘敛财’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5 14:42:29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赵柽关于建立柜坊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积极相应,因为盛字各堂完全具备了开办柜坊的条件。论信誉,从最初的盛德堂和盛义堂便注重买卖公平、诚信经营,良好的口碑享誉各地;论资金,如今积累的银钱已有千万,其中大半闲置在金库中留着应急,而现在每年的收入足以应付各项开支,且有盈余,可谓资本雄厚。

此外还有几项优势,十几年间诸堂在各地建设了大量的邸店、商铺,已经形成以汴京、太原、杭州三地为中心,周边诸州府为骨干,辐射军县的商业网络。且经过各商铺、学校的培养,也有了一批属于自己的经济管理人员,做这种事情也可以应付的来,还有项优势大家都没明说,那就是燕亲王的牌子做后盾,且还有一支从未吃过败仗的虎狼之师在旁虎视眈眈,一般人谁敢捣乱。

“本王还是有些担心,我们如果建立覆盖各地的柜坊,势必要动用巨额的资金储备,一旦遇有突发情况发生,一时难以筹措到大量资金,造成措手不及呢?”赵柽想了想又问道,他知道大宋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投入大量资金搞柜坊,遇到动乱资金无法回收,反而误事,他不得不多个心眼。

“王爷,其实我们不必铺开那么大的面,只要在各路府治设立一家柜坊即可,个别商业发达的地区才考虑州县一级。而柜坊都是先收钱后办事,不需占用多大的资金。即便遇到挤兑,从邻近调拨也不会误事!”张确回答道。

“嗯,以点带面这个主意好!”赵柽点头赞道,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因为我们的柜坊是面对全国,而各路的兑换的比例是不同的,且变化较快,一旦计算出错,咱们不但挣不了钱。还得赔上本钱!”

赵柽知道前世各国币值也是不同的,国际贸易多以美元为标准计算,而宋虽然建国百年,且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当时有十三路专用铜钱,其中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这导致货币使用混乱,比如一个铜钱可以兑换十个铁钱,而铁钱又有大小之分,有一当十、一当五之分,既是国家发行的官票――会子,在各地也有不同的价值,要想实现全国通兑,就需要有个计算标准。

“王爷考虑极是,即便是一地。各行之间兑换标准也不统一,弄不好真的要吃亏的!”张确点头道。

“王爷,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各路独立核算,那样就可以避免呢?”赵智想了想道。

“不行,做买卖就是赚取货物各地之间的差价,你兑换只限于一地,那岂不失去了意义!”赵柽一口否定了赵智的建议。他的构想是建立全国通存通兑的钱庄,不能仅限于一地。

“王爷,那您看以金银的价钱为标准结算如何?”赵智又说道,西征时为了保证各部能就地买粮。王爷曾提出给各部发放一定的金银自行使用,这些东西虽然不能作为货币,但是其价值却是各地都认可的。

“嗯,这个主意还行!”赵柽点点头,前世的货币都是采用金本位,黄金也是最好的储备货币。

“好,只是金的量小,而银却流通量大,我们各地的柜坊就以银价为准结算,只是各地距离较远,需要互通信息,才好运作!”魏伯初也觉可行,但是他也想到个困难,各地的银价也是不同的,兑换时就要参考目的地的价格,而信息传递就成了面前最大的困难。

“魏盐监,这个好说,我们各堂之间有传递的渠道!”张确笑道,其实这个困难对他们来说真不是大问题,商队建立之初就担负着收集各地商业、军事情报的任务,而情报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时间性,所以那时便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完备的信息传递通道,现在如果东南有大事发生,最多也就两天就可传到王爷的手中,这点事顺手就办了。

“王爷,既然我们要在西北立足,那么柜坊的生意也应与它处有所区别!”魏伯初在官场中打滚多半辈子,又曾身处高层,如何看不出赵柽在西北种种所为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根基,于是又提出建议。

“魏先生请讲!”赵柽今日有些兴奋,自己酝酿多年的愿望就有可能在这颠簸的马车上实现,他笑着说道。

“王爷,您虽威名远扬,但毕竟日短,下官想柜坊放贷的生意在其它各路应以小额、短期为限,以降低风险;而在西北三路经营的放款,可以做些信誉放款、抵押放款、大额放款等,放款对象主要应是那些商号,这样可以吸引各地的商户到西北,这样不但可以繁荣西北,还可以增加税赋!”对于魏伯初对王爷的评价,张确等人都面露不满,可魏伯初却像没看到似的喝了口茶说道,“我们通过存、放、汇、发行凭帖和兑换业务,对商家融通资金,调剂头寸,清算账务,使其得以灵活周转,持续营运,便会与我们关系更加密切,这也可以成为我们控制西北商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甚好!”赵柽不禁拍案叫绝,这种利用柜坊对商家又拉又打的办法也只有魏伯初这种即懂经济,又懂政治的人才能想的出来,看王爷叫好,张确等人也不好再发难,讪笑着附和着说好。

“本王看在西北发放‘青苗钱’的做法也可以交给咱们的柜坊去做,向农户低息放贷或预付粮款,这样既可保证农户春播秋收,官府能收取赋税,我们又可以得到农户的余粮,建立稳定的粮食收购渠道,从而控制粮食的价格,掌握粮食资源,避免再出现今年的窘况!”赵柽又补充道。

“王爷这确实是惠民之计,当年王荆公这项措施本是为了抑制兼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救济百姓,但实际执行却操之过急出现偏差。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结果青苗钱就变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而司马公其人是唯伦理治世,不经实务,便没有延续改良,反而轻而俱废之,故后世只知青苗之败,不复察青苗之妙,如果王爷能以专人实施,必能建奇效!”魏伯初感概地说道,他曾是亲历者,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弊。

“我们还可以借此吸收农户存款,可以不收租金,凡付其些利息,再将钱贷与商户,这样还可赚取其间的利润,我觉得也可试试,毕竟积沙成塔,那些小钱集中起来也不是个小数目!”赵柽又提出来新的建议,其实这在后世都是通行的做法,而在如今不收钱反付息却有些另类。

“王爷此法可行,看似吃亏,其实不但可以吸引农户存款,还不用占用我们的大量资金,真是两厢受益的好主意!”张确媚笑着说道,他对王爷现在是十二分的信服。

“那样我是不是也可在军中设置柜坊,吸收军士们的存款,再转存于你们的柜坊放贷取利啊!”赵智插嘴道。

“当然可以,这样既便于军士们将薪俸寄给家人,又能取利,怎么不可为呢!”张确好像自己的柜坊已经开业,马上招揽起了第一个大客户,他可知道忠勇军的人都趁钱的。

“嘿嘿,那我也入一份,省的那么多钱放在库里发霉,也还能挣点零花钱!”见喜说着也凑起了热闹。

“魏先生,如今我们的盐的生意基本已经铺开,你看是否可以考虑以我们盛和堂的名义发放盐引呢?”赵柽摇摇头,这些家伙怎么都变成钱串子了,苦笑着又问魏伯初道。

赵柽想到‘银票’的出现如果说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再者金属货币重量大携带不便。‘银票’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还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是顺势而生,那么‘盐引’就是因为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为了弥补不足发行的‘债卷’。本是应急的权宜之策,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剥夺盐商利益,收敛民财的惯用手段。发展到如今因为蔡京屡变钞法,丧失了信用而崩溃,王黼上台后不得不废弃了盐钞法,改为市场自由流通。

虽然盐钞已经臭了名声,但是赵柽却也看到了其中的积极一面,他知道对金的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这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持,一旦战争扩大,就需要扩军备战,而盐引这种‘债券’就能发挥筹款的作用,所以他不想舍去,而想掌握在自己手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