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一百二十七章 变数迭出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第一百二十七章 变数迭出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5 14:42:29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李纲为官刚正是好事,但是硬度过去高的钢都容易折断、崩口。如今山河残破,生灵涂炭,前线战事一度吃紧,李纲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收拾人心,稳定残局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为实现自己的这一目的,对意见不同的大臣打压得很厉害,这样一来,朝廷中反对他的人很多,意见也很大。于是便有人在太后面前说李纲党同伐异,刚愎自用。

但是郑太后没有理会,她十分明白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剔除朝廷中的腐肉才能长出肉,放掉一滩浑水才能引进清水,自己也正需要这样一把钢刀在前边披荆斩棘,为自己的儿子扫清登基的一切障碍。

而李纲过于刚直没有办法团结众臣,也只能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孤臣,那么自己的儿子才能成功上位,因此她对这些杂音一律不予理睬,可是一件事情的发生又把李纲送到了浪尖上。

在李纲的坚持下,张邦昌被赐死,他这才松了口气,有了这个结果,也算是对天下有了个交代。可不久南康军有奏报说,许高、许亢在流放琼州吉阳军的途中,过境时密谋造反,当地知军事李定、通判韩璹在紧急中斩之,现两名官员待罪,请示处分。

在讨论时,大家都说这是‘擅杀’,而且有人又把太祖誓言碑抬了出来,不能擅杀士人,还有人说太上皇在北行途中传出的诏书也言明‘官家即位以来,诛罚太甚,今日之祸虽不在此。然而君即位,亦当知此誓约。而以诛杀为戒。’对于这种事情就应该严惩,以儆效尤。

惟独李纲力挺两个小官。说:“靖康时任命高、亢二人守河,派给的兵将甚多,贼还没到就先跑,以铁骑五百护送全家直趋江南,沿路劫掠甚于盗贼。朝廷不能正军法,而一军垒守官就敢诛之,必健吏也。这可使日后受命御贼者,知道擅自撤退则郡县之吏亦得诛之,不也能使他们略知有所戒么!是当赏。”

这下让黄潜善和汪伯彦等人抓住了由头。上书劾,说李刚违背祖训,鼓励擅杀士人。这个时候朝中有些人还对处死张邦昌还有不同意见,认为张邦昌被迫从逆与主动投怀送抱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他除了怯懦,并大奸大恶之事,而怯懦在靖康年间又何止他一人,与那些卖国卖主求荣的宋臣相比,其可算得是上不愧君父。下不负汴梁百姓的伟男子。

大家不敢指责太后,便把罪名加到了执行者李纲的头上,不断为张邦昌鸣冤,说他是属于羊肉没有吃到口。却空惹了一身膻腥气的倒霉鬼。生不逢时不说,又落得骂名千载,冤还要冤上三分!

在康王府的推波助澜下。朝廷上掀起一股倒相的风潮,而李纲是义愤填膺。不断为自己辩护,与人争执。但是孤掌难鸣,陷入困顿之中。在这关键时刻,副相许景衡和御史中丞陈过廷等秦王系和一班倾向于他们的官员站出来支持李纲,而太后郑红梅一言九鼎支持了李纲,不但揽过了赐死张邦昌的功劳,还同意其的意见,命给两名小官各升一级,以示褒奖。

郑太后对李纲的信任,对其提出的意见也基本能采纳,这让李纲心情颇为激动,决心好好辅佐太后,重振国威,他拜谢过后奏道:“今日国势,比之创业要难。创业之主,乘兴起之运,积小成大,易于成事。而今正当国势萎靡不振之时,金人侵扰之后,士风怠惰,人心畏惧,府库空虚,县郡残破,制度废弛;而yu成中兴之功,犹如大厦之倾倒,须一一修茸才得扶起。”

“然而材料稀少,所以尤难也!应不为群议所动摇,先做大事、急事,而徐图小事。依臣之见,自古以来创业中兴之主,莫过于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三人皆有英明之资。秦王有宽诚之德,仁厚而有容,果断而不惑,能决大事、成大功,平定祸乱,开创太平,应早日立为君…”

百年大宋,到了二帝这一代,真是腐朽得不成个样子了。那个京城在汴京的大宋,亡了固然可悲,但也有可喜之处,就是给了再造大宋一个好机会!李纲的这一番措置,也是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他真是把秦王看成是汉光武帝那样的中兴人物了,意在重建一个强盛的大宋。

郑太后听完当然是圣心大悦,但是她知道现在还欠火候,便不露声色的以二帝尚在,金军未退,秦王是否即位,那是大事,不能由她独断,待二帝脱险后再议。现在,所有关于强国的建设措施,都要一项一项的来。

“人主最大的事,在于兼听广视,使下情得以上通。今日艰难之际,四方的好事坏事,每日都有想报上来的。士民愿为国家出主意的也多。可是检鼓院仍未设置,这就不是把通下情看成当务之急了!”太后一番话,让李纲觉得太后为人公正,不为私利,而是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于是他奏道。

郑红梅当然知道这种制度的利弊,好处是可以听取民声,但是也往往会被人利用,作为打击政敌利器,现在朝中虽经整顿,但是尚有当时支持康王的人混迹朝中,秦王势力并不占据优势,用好了就是件清洗异党的利器。便准其奏,传旨在宫门外设置了“登闻鼓”。

李纲立刻依旨安排了官员值班。又设置了两名“看详官”,负责拆读上访信件和建议书,如有可实行的建议,就要呈交皇上批阅。他还规定,在三省的门口设立收发室,可以接受百姓申冤的状词。

于是一批人又被清除,其中有宣抚副使折彦质、陕西制置使钱盖等人,都是金军一来,就吓得逃奔川峡、湖北和江南等后方去了。简直不成体统。还借这个机会对金军入寇时表现不同的地方官及将领,做了甄别清理。金军入侵时。官员中有以死固守的,也有贼未至而先逃的。都分别给予褒贬,以明功罪。于是肃奸清庸之火又烧向了地方…

自己的建议一再得到了太后的支持,李纲是干劲冲天,再接再厉,解决了当务之急,又提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金人再次入侵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方法不是委曲求全,过去以忍让换和平的教训太深刻了。所以他提出,要料理河北、河东。不能因为名义上割让出去了,就不管了。

河北、河东是国家的屏蔽,料理出头绪后,中原可保,东南可安。要是弃置这两路不管,而yu自安于东南,就像外有盗寇,不设藩篱而想自安于内堂一样,那可能么?李纲接着分析。河北、河东虽遭金人蹂躏,但实际上只失去了十来个州郡,其余州郡,都还在为朝廷守城。秦王还在那里领奋战

各地士民、兵将,拥戴大宋之心甚坚,能守城的守城。能结寨的结寨,皆推豪杰为首领。聚众多者数万人,少者也不下万人。仅知名字者就有十余处。朝廷若不趁此时设置官府、派遣使者进行招抚,不派兵去援救其中危急者,恐怕他们就要为金人所迫。强壮、狡诈者降金,其次为盗,老弱妇孺渡河投宋,而朝廷将何以待之?金人历来善于招降。两路军民虽怀忠义之心,然而救兵久而不至,危急告,必然会怨恨朝廷,金人就会趁机招抚,皆成为精兵。金人派出将领,驱使他们侵扰中原,中国之兵必将望风奔溃,难以控驭。

于是提出,应尽设置河北招抚司、河东经制司,下力气经营两河。要联络豪杰,收复州县,由朝廷发给他们钱粮、任命书,有功者马上给官做。只要能保全一州或收复一郡者,根据功劳授予节度使、防御、团练使等职,既绝了他们的投降之心,又能借其力御敌,朝廷将因此长久北顾之忧。

这是一个先内后外、韬光养晦的大政方针。这里提到的“自治”,意为内政完善。经过廷议,秦王府的人沉默了,但是康王府一系的人却表示反对

康王府反对是因为这和前些时候大元帅府发出的命令相冲突了。两个政策相似,但是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是归附朝廷统一管理;另一个却是由大元帅府收编归其统帅。

如果赵构能顺利登上皇,这个政策所谓是归zhèngfu,还是元帅府都是一样的,反正天下都是皇帝的,可现在帝位仍悬,那就不同了,便有可能出现皇位落空,一方拥兵自重分庭抗礼,从而引发内乱的危险。所以说李纲的政策对国家来说是良药,对元帅府来说却是毒药,因此引起了强烈的反。

同样这个政策也伤害到了秦王府的利益,谁都知道,秦王之所以能东山再起,力挽狂澜于即倒就是因为他手中有一支忠于他的‘私军’,这同样是他的立身之本,将自己的军队交给zhèngfu统一管理难度极大。

而事实上秦王军已经自成体系,并拥有自己的地盘,现在辎重钱粮都是自给,没有从大宋朝廷中拿一文钱,反而倒贴了不少,即便是朝廷也可以说是秦王掏钱维持。他们虽未正式宣布立国,但事实上已是一国,具有相对的duli性。说是客军前来帮忙的倒比较合适。

可是你不但不给人家一点好处,却要用一纸诏书将人家的军队收编,这怎么也说不过去的。如果秦王府一旦拒绝执行这项诏令,大宋朝廷能奈秦王如何,倒是惹急了人家即便不与朝廷为难,而是撤回自己的地盘,那现在也吃不消,谁都明白若不是秦王在前边顶着,后边大车小车的支援着,朝廷恐怕也只有‘迁都’了。

李纲的奏疏这次受到了朝中两大势力的冷落,太后的态度也并不明朗,而康王系的人却开始劾李纲弄权,要借机插手军中事务,存不臣之心,请罢其宰相。大宋立国后便严格实施军政分开的国策,只有庆历二年至五年与西夏战争期间,枢密使由宰相兼任外,两府都是互不干涉。就是权倾朝野的蔡京也试图插手军务而不可得。

一时间朝中气氛紧张,剑拔弩张。李纲寸步不让据理力争,可他也明白失去了太后的支持。他的想法是法推行的,于是他进宫面见太后陈请,摆明厉害关系,请求支持。其后又找到枢密院使宗泽商讨,要其配合自己,宗泽也很为难,那些收编的义勇,他可以说服他们为国效力,但是秦王处却没有把握。毕竟那是人家的立身之本,怎么肯轻易撒手,尤其是没有得到明确即位的承诺,他也只能试一试…

一连数天都没有音讯,李纲也从充满希望变成了失望,正当他觉得自己的这项改革计划将夭折的时候,突然从前方传来消息,秦王愿意接受朝廷的旨意,听从调遣。为中兴大宋出力。李纲听罢,长舒了一口气,秦王吐了口,此事便有了突破口。心中加坚信只有秦王这等大义之人才能继承大统,中兴大宋,天平也不由自主的向秦王这边偏了偏。

秦王有了态度。太后那边也随后下旨,整理诸军。任命守臣,奖励有功。秦王被任命为河东、河中、河北。三河宣抚使,授予其节钺调度诸军,任命官员,相机处置之权;任命赵勇为京东路兵马都部署,赵礼为京西路兵马都部署,统御辖区内兵马,任命许宏西京洛阳留守,程氏兄弟为西京正副兵马使,而康王只得到了个南京留守的职位。

李纲也考虑到了河北两路在经济上的困境,命有关部门紧急印刷钞票送往两路州郡,又拨款给两路漕运司买粮供应军民,调拨部分内地的税金供两路行政支出使用。这些措施,立竿见影!两路军民都知道了朝廷的恩德,人心振奋,每天递往朝廷汇报军情的蜡书不断,啸聚山寨的豪杰,也大批应募投军。

赵构却是愁云惨淡,他没想到二哥如此果断,居然将自己的‘私军’悉数调归朝廷使用,从中却捞到了大的好处,他这一下几乎将中原全部纳入自己囊中,控制了河南除京畿地区的所有大权。而自己百般算计却是一所获,自己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已是名存实亡,而被任命为南京留守不过也是将自己从京城中赶走的手段。

“黄大人、汪大人,现在该如何处置?”赵构看看自己的两大谋士,冷冷地说道,心中暗暗生恨,他们竟他娘的出馊主意,结果每每落入秦王的坑中。

“大王,没想到秦王居然如此狡诈,通过这种手段篡得了大权,这是下官的失策!”黄潜善看赵构脸色不大好,急忙自我批评道。

“是啊,大王,秦王这一手以退为进实在是出人意料,其城府之深,心智之高,令人不得不服啊!”汪伯彦也说道。

“哼,其手下猛将如云,又有杨时、何去非、周行己等当世大儒为其出谋划策,宫中还有太后为他做主,如何不尽占先机!”赵柽鼻子眼里儿喷出口气说道,话中既有哀怨,又有不忿,同为皇子,自己怎么就处处不如他,自己只能跟在他后边吃土。

“大王,不要焦躁,只要您登上大宝,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再如何折腾,不还是落在您的手心里吗?”黄潜善看赵构气往上冒,眼看要爆发了,赶紧安慰道,他心中也明白的很,拥龙之功不是那么好玩儿的,成了你是光宗耀祖,风光限,玩砸了那就不仅仅是丢官罢职那么简单了,弄不好就是家破人亡,可现在已经上了船,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现在还妄谈什么继承大统,我们能不能全身而退都难,早知现在落到如此境地,接什么诏书,明天将传国玺送往宫中算了!”赵构苦笑着说道,面对二哥儿他实在是有种力感,甚至觉得自己法面对。

“大王万万不可如此想,我们还有机会,现在秦王被金军围困,危在旦夕,我们正好可趁此请太后巡幸南京,那里还在咱们的控制之下,只要太后离了京城,那我们就可以借其手登基!”汪伯彦说道。

“对,只要太后离了京城,便有了回旋余地,秦王也会投鼠忌器!”黄潜善说道。

“此事没有那么容易,金军已经围困五马山半月有余,但是久攻不下,如果真的有了危险,那么驻扎京师的中兴军不可能不会前去增援,显然其胸有成竹,也许是为了…”赵构摇摇头道,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

“难道是为了太上皇?”黄潜善惊呼道。

“嗯!”赵构点点头,三人相视一眼,心底都是一沉,如果秦王将太上皇救出,那么秦王继承大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那么自己的处境将会加艰难,现在必须要早作打算,抢在前边做成大事,否则是什么后果他们都不敢想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