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唐天下 > 第174章 就这么定了!

大唐天下 第174章 就这么定了!

作者:殷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6 21:02:48 来源:9书院

第十一章 就这么定了!

“陛下,此计行还是不行?”陈玄礼颇有些急切的问道,不容李隆基说话,马上又道:“陛下,此计虽然成算不大,是险着中的险着,可是,胜在对大唐的损失不大,不妨一试。”

李昌国是龙武军的双星之一,若是此计被采纳,他也倍感荣幸,不住为李昌国说话。

李隆基却并没有马上决断,而是沉吟着道:“李昌国,若是此计失败的话,又该如何?”

“陛下,若是失败,吐蕃仍是大唐的,只是在于早与晚的差别罢了。”李昌国在谋划这事时,早就把这些事想透了。

“还是大唐的?”这话有些惊人了,李隆基、李林甫、李亨、陈玄礼皆是惊讶,盯着李昌国,等他解说。

李昌国没有让他们失望,道:“陛下,依臣的料算,丢了大非川,对于吐蕃来说无异于天塌了,吐蕃一定会起大军前来大非川复仇,妄图击败我军,夺回大非川。”

“这是一定的!”众人重重点头,大是赞成这判断。

“大非川对于吐蕃的重要,就象中原对于华夏的重要,丢了大非川,大胡子一定不会甘心,他一定会亲征。”李隆基一边思索,一边道来,声调突然转高,问道:“李昌国,你是不是打算趁此一战,把大胡子活捉了?”

若能活捉墀德祖赞的话,堪称盛事,李隆基双眼放光,异常明亮,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日。

然而,他的话锋一转,道:“可是,这难度太大!成功的希望太小,比起你眼下的谋划还要小。”

墀德祖赞亲征大非川是给了唐军活捉他的良机,却是成算不大。他要逃的话,谁也奈何他不得。

李靖夜袭阴山,颉利可汗逃走,唐军追击长达四个月方才活捉他,其中的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若是活捉了大胡子,吐蕃倒是十拿九稳。”李隆基一握拳,骨节摩擦声响成一片。

“陛下英明。”李昌国礼节性的赞颂一句,话锋一转,道:“臣的谋划并不是如此,臣的谋划是,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一场,尽可能歼灭吐蕃的军队。越是歼灭得多,吐蕃内部越是矛盾重重,彼此指责不断,大唐再抓住良机行离间之计,使吐蕃分裂……”

“啊!朕明白了!”李隆基绝顶聪明之人,李昌国的话才说了一半,他就明白过来,笑道:“大唐象前朝对付突厥那样,扶弱抑强,谁弱大唐就扶助谁,谁强大唐就打谁,让吐蕃谁也奈何不得谁,大唐再来寻找机会越过积石山。”

“到那时,即使大唐不想越过积石山,必有吐蕃前来长安请求大唐发兵越过积石山,正如突厥请求前朝出兵漠北一样。”陈玄礼也明白过来,声调很高,抢了李隆基的话头,道:“到那时,只要过了积石山,一切就由大唐说了算,要吐蕃灭吐蕃不敢存!”

“妙计!妙计!”李林甫难得的击掌赞叹,道:“前朝长孙晟行此计而裂突厥,李将军就是大唐的长孙晟!”

长孙晟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老爹,是突厥分裂的谋划者,虽然他的名头没有他的儿女响亮,然而,他对大华夏做出的贡献却一点也不比他的儿女小。

“丞相此言有理,却是不确!”李隆基摇头,道:“这应当是李昌国谋划中的下策?”

“陛下英明!”这次,李昌国是真心赞扬李隆基了得,一点就透。

“照你的谋划,若是上策不行,越过积石山失败的话,大唐就用下策,先歼灭吐蕃大军,促使吐蕃分裂,再寻机越过积石山,平定吐蕃。”李隆基把李昌国的谋划总结一番,冲李亨道:“太子,你可记住了?”

若是来年不能越过积石山,只能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一场的话,灭吐蕃就要数十年的努力,李亨这个太子必须记住这一谋划。

“父皇请放心,儿臣记住了。”李亨大是振奋。

他不得不服气,李昌国的谋划很有道理,吐蕃一定是大唐的,只是早与晚罢了。

“陛下,那这上策……”陈玄礼很是心急。

“呵呵!”李隆基大笑道:“虽说吐蕃迟早是大唐的,只争早与晚,然则,大唐越早拿下越是好。上策的成算着实不高,连一成都不到,可是,一旦成功的话,吐蕃就是大唐的。即使失败了,大唐也没什么损失,朕何不一试呢?”

“就这么定了!”李隆基站起身,神采飞扬,气吞河岳,一字一顿的道。

“陛下英明!”

众人齐声赞颂。

“呼!”

李昌国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却更加激动了。

吐蕃之地主要是现在的青海、西藏,这块土地秦皇汉武也是无可奈何,直到忽必烈方才并入版图。若是在唐朝天宝年间完成的话,那就是提前了好几百年纳入版图,功莫大焉!

而李昌国还是这件奇功的谋划者,谁能不激动?

不仅李昌国激动,就是李隆基也是激动不已,站起身,不住踱来踱去,一边踱步,一边晃拳头。

陈玄礼、李林甫、太子李亨对望一眼,对方眼中的振奋之意谁都不加掩饰。

就是李林甫这个一向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称的奸相,此时也是一脸的喜悦,丝毫不掩饰。

“秦皇汉武拿这块土地没办法,若是朕拿下来,朕的功业会不会超过秦皇汉武呢?”哪个皇帝不想建功立业?雄材大略如李隆基者却是不多,更是一心追求功业,若能超过秦皇汉武,那是无上美事,他越想越是激动,一边扳着手指头细算起来:“朕即位之初,大唐积弊如山,内部不宁,外多边患。朕励精图治,整军经武,终于朝堂一清,边关安宁。后突厥、契丹、奚、吐谷浑残部、回鹘……先后灭亡。到如今,只余吐蕃和大食。朕来春收了吐蕃,就可以在西域与大食一决雌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天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大唐天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虽然因为安史之乱而使得唐朝由盛转衰,李隆基毁誉参半,却是不能掩盖他的伟大,他的功业真的很多,一桩桩,一件件数来,竟然是良久不绝。

这番话太能振奋人心了,陈玄礼上前一步,请命道:“陛下,老臣愿驰骋吐蕃,还请陛下准允!”

“你?”陈玄礼此举,李隆基大是赞赏,却是以调侃的口吻的道:“就你?你瞧瞧你,胡须白得跟雪花似的,你还能驰骋疆场?你想抢功吧?”

“陛下,老臣决无此心!”陈玄礼一听就急了,大声嚷嚷:“只要陛下允准,老臣不做将军,做一老卒!能驰骋吐蕃足矣!”

“行了!行了!”李隆基挥挥手,含笑道:“你这把老骨头莫要抛在外面了,还是给朕守好皇宫吧。”

“哎!”陈玄礼长叹一声,嘀咕道:“人说龙武大将军有多好多好,却是闷死人的牢笼。”

李隆基剜了他一眼,却未加指责,招手,道:“都坐下!此事太过重大,我们要好好议议,多加推敲,不能有丝毫差错。”

李昌国他们坐下来,李隆基接着道:“李昌国两策,上策的成算不大,下策的成算大,却是耗时太长。朕以为,来年战事,当以下策为根基,力行上策,你们以为呢?”

他深通兵道之人,这话让人赞赏,谁能有异议?

“李昌国,你说,若是来年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需要多少兵力?”李隆基盯着李昌国,眼睛睁得老大,一瞬不瞬。

“陛下,臣等商议,一致以为,若只是击败吐蕃大军,不必增兵。若要一举歼灭吐蕃大军,至少需要三十万。”李昌国沉声道。

“三十万?”太子李亨有些吃惊。

“这算是少的了。”李隆基略一沉吟,道:“兵法有云‘十则围之’,要想围住敌人,需要十倍兵力。吐蕃在松赞干布之时,举国有四十万大军,到如今,可以调集六十万大军。孙波茹十万已经被歼,还有五十万。要想全歼这五十万,照兵法算就需要五百万,这显然不可能。要想全歼吐蕃大军,就要把各个退路切断,还要防止吐蕃逃蹿,三十万不太够。”

这番算法很中肯,李昌国暗自点头,李隆基不愧精通兵道之人。

“然而,大唐举国不过五十五万之众,如此大的疆域需要驻守,朕能调给你们的最多也就是三十万,你们能一举歼灭吐蕃大军?”李隆基眼睛瞪圆,死盯着李昌国,大声问道。

吐蕃大军歼灭得越多,离间吐蕃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事干系太大了,尽管李隆基一生经历的大风大浪很多,也是不免几许几张。

李林甫和陈玄礼、李亨死盯着李昌国。

“能!”李昌国重重点头。

“那就好!”李隆基大为放心道:“这下策之事,再增调二十万大军就能完成。那么,这上策,你们选在何时下手?”

“陛下,臣等商议,一致以为,来春化雪之前最为适宜。”李昌国陈述理由:“之所以选在化雪之前,一是因为吐蕃大军将发未发,一定不会想到大唐会在那时节动手,可以出其不意,增大成算。二是因为那时节,吐蕃的举国之兵集中在一起,便于大唐全歼。”

“好谋划!”李隆基双手重重砸在一起,大声赞赏:“只要你们成功,大唐三十万大军就可以一举越过积石山,朝逻些疾赶,一定打大胡子一个措手不及!”

“吐蕃的举国之兵一举被歼,吐蕃就再也没有后患了!”李林甫的声调很高,请命道:“陛下,臣请总揽辎重之事!辎重但有缺乏,臣请提头来见!”

此战若是成功了,那是不世奇功,李林甫不可能离开长安的,军功与他无缘,却可以捞取这后勤之功。

“好!”李隆基慨然应允,道:“辎重一事归丞相!上策之事,李昌国处置,太子协助。李昌国,你记住,你需要什么朕就给你什么,若有人作梗,你向朕禀报便是!”

(受了点风寒,身体不适,写东西贼痛苦,我还是坚持写。)(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喜欢大唐天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大唐天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