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 第34章 这实在是大逆之举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第34章 这实在是大逆之举

作者:ZeroCool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7 07:05:53 来源:泡书吧

姚广孝初见朱棣时,便直言要送他一顶白帽。

皇字由王上加白而成。

这实在是大逆之举。

尽管朱棣告诫姚广孝不得妄言,但他并未对姚广孝施加惩罚,反而将其带至身旁。

自此,二人情谊甚笃,时常密谈,共商大事。

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朱棣心中一直不服。

同为先皇之子,为何自己不能承袭大明江山?

然而说到起兵造反谋反,他确实不敢,也没此念头。

先皇在世自不必提,即便先皇驾崩,太子继位,朱棣亦无半分觊觎之心。

朱标乃其兄长。

不论朱标待他如何友善,兄弟间感情深厚;

单论能力,朱标也绝不逊于他,甚至远超于他。

反叛自己的亲兄,朱棣自认没有资格。

纵使心中满是不甘。

在梦中,朱棣屡次梦见自己成为**,俯瞰天下。

可这些终究只是梦境罢了。

回到现实,他反而激不起丝毫反意。

如今朱标已逝,储君之位悬而未决,那么朱棣便要奋力争取了。

未曾想刚启程便遭遇挫折。

这让朱棣略感失落。

本来嘛,

他排行第四,地位颇为尴尬。

无论如何看,夺得储君之位的几率都很渺茫。

即便万事皆顺,也是难上加难。

若事态发展不顺,那就更不用想了。

姚广孝高声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殿下若有天命加身,必有登基之日。”

“又何必急在一时呢?”

朱棣深深叹息,不再言语,转身离开。

萧瑟的身影,在明亮清冷的月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单薄。

他年纪尚轻,正当壮年,却仿佛在一瞬之间苍老了许多。

真正的英雄从无末路。

可若失去希望,那便是末路!

“阿弥陀佛!”姚广孝低声诵佛。

声音微弱,唯有他自己能听见。

……

吴王府。

当朱允熥带着锦衣卫归返府邸时,夜幕已然降临。

月光如水,今晚并不需要太多火把照明。

“诸位都辛苦了,今天就到这儿吧,各自回去休息。”

朱允熥对跟随的锦衣卫说道。

蒋瓛走上前问:“殿下,是否要留下些人手来协助看守?”

朱允熥摆了摆手:“王府自有足够的侍卫,不必麻烦锦衣卫的弟兄们。”

蒋瓛听完,恭敬地答道:“卑职遵命。”

随后,便领着锦衣卫离开了。

朱允熥把蓝玉和傅叶带进屋内,待下人都退下后,为蓝玉解开绳索说:“舅姥爷,委屈您了。”

蓝玉微微一笑,然后跪下行礼:“殿下今日的救命之恩,我蓝玉终身铭记,若有来日,定当肝脑涂地以报。”

一旁的傅叶瞪大了眼睛,他亲眼看到了今日发生的一切,完全不明白为何两人会瞬间变得如此亲近。

朱允熥扶起蓝玉,说道:“舅姥爷既然不怪我在众人面前责罚您、辱骂您,让我终于安心了。”

他在教训蓝玉时,内心十分担忧他会做出过激反应。

但为了大局,他又不得不这样做。

蓝玉轻轻摇头:“我又不是愚笨之人,怎会不明事理?”

“自从那天在朝堂上,殿下打了我耳光并狠狠训斥后,我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只是觉得单独见您可能不太合适,所以一直没敢登门拜访。”

“今日殿下带人前来,我全明白了。”

“殿下这是在救我,也在救我的家人!”

朱允熥笑着说:“救舅姥爷也就是救我自己,我们本就是一体,荣辱与共。”

蓝玉拱手说道:“从前殿下父亲在世时,我就听从他的安排。”

“当时以为殿下年纪尚小,或许难以承担重任。”

“现在看来,自从殿下父亲去世后,殿下竟然迅速成长起来。”

“太好了!太好了!”

“从今以后,我只愿追随殿下。”

二人相视而笑。

傅叶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突然开口问:“原来吴王殿下和大将军早已合谋,一直在演戏?”

“这不是演戏!”朱允熥纠正道,“我们从未私下商议过。一切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明日朝堂之上,还有一场真正的较量。”

“能否顺利过关,仍是未知数!”

傅叶满脑子都是雾里看花。

蓝玉开口道:“吴王殿下前来擒拿我,实则是为了保全我。”

“倘若捉我的不是吴王殿下,而是别人,那便是我蓝玉的末路降临。”

“然而,能不能脱罪过关,却非吴王殿下一言可定,还需明日朝堂的公议裁定。”

听到这里,哪怕再迟钝,傅叶也明白了些许。

这二人不过是彼此心知肚明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他看看蓝玉,又瞧向朱允熥,神色尴尬不安地说:“原来吴王殿下一片善意,是我傅叶有眼无珠,错怪了殿下,还请殿下宽恕。”

朱允熥冷眼看他,说道:“本王知晓你对大将军一心效忠,只是你心里从未有本王,竟敢冒犯上级。本王仍需惩治你。”

“至于如何惩罚,明日廷议后再决定。”

“若你过不了明日这一关,那自不必本王动手,你自己便难逃一死。”

在这个年代,人们对忠诚的理解存在差异。

对于文官来说,忠诚是对皇帝,而非对长官。

但武将和普通士兵则不然,他们的忠诚更多源自江湖义气的外延。

对兄弟要重情重义,而上司恰似大哥,所以他们对上司极为忠心。

至于皇帝之流,距离他们太过遥远,他们并不在意。

君臣纲常,他们也不懂。

假如哪天领头的对他们喊:“伙计们,跟我冲,干掉那个皇帝”,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响应。

因为他们崇尚简单的义气。

既是兄弟,便应同生共死!

闭着眼睛跟随老大便是。

老大指东,他们向东;老大指西,他们向西。

老大忠君,他们亦然;老大背弃,他们随之。

然而读书人不同,他们接受过专门的“忠君”教育。

君臣有序,父子有别!

读书人有自己的评判准则,凡事依此衡量。

他们的忠诚对象不是上司。

读书人也不会像莽夫或粗鄙武将那样,盲目讲义气。

如果某个文官的上级提出某种行动,除非该文官与上级的利益捆绑足够紧密,或者实在别无选择,否则这位文官绝不会遵从命令,更不会配合行动。

通常情况下,他反而会第一个站出来,直接除掉自己的上级。

这既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

文官的权势建立在国家体制的运行之上,其利益也来源于此。

一旦国家秩序崩塌,国家权威消逝,文官群体便毫无价值,无法指挥任何人。

百无一用,莫过于书生。

因此,读书人不得不维护国家体制,不得不效忠君主!

相比之下,武将在国家秩序崩溃后,依然能够凭借自身的部下,在地方上称雄割据。

这也是为何历代朝廷倾向于用文官制约武将的根本原因。

文官或许会在体制内部腐化堕落,只顾维护文官团体的共同利益,损害国家整体利益。

然而,无论他们如何堕落,都离不开对国家体制的依赖。

一旦脱离体制,他们的权力便将荡然无存。

历史上,文官试图篡位的唯一方式,就是逐步掌控体制内的权力,成为最大的权臣,最终取而代之。

归根结底,他们依旧需要依附体制才能生存。

他们无法摧毁体制!

而武将则因为有自己的私人武装,相当于自成一个**的系统。

他们随时可以脱离国家这个大系统,建立起自己的新秩序。

武将的权力未必完全来自于国家赋予,也可能源自自己的追随者。

只要有这些兄弟支持,即使国家不存在了,武将仍然可以拥有“权力”。

一种来自暴力的“权力”。

正因如此,无论武将多么忠诚,他的忠诚始终值得怀疑。

这是由武将的本性决定的!

傅叶就是蓝玉的私人武装,蓝玉让他做什么,他就一定会去做。

就算让他去刺杀皇帝,他也绝不会迟疑。

像这样的人,蓝玉麾下并不少见,至少也有几百个。

他们遍布大明各地的军队之中。

在军队里,他们又有自己的下属和同伴。

每个人都能召集起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

这些人联合起来,便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络。

蓝玉在明朝军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让朱元璋对他始终存有戒心。朱允熥并非单纯想要惩处傅叶或削减蓝玉的权力,而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历代王朝的这一顽疾。这不是针对蓝玉一人,而是为了彻底根治封建社会中军队内部长期存在的隐患。只要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皇帝就永远无法真正信赖武将,哪怕他自己坐上了皇位也一样。

---

人心是最易变的。今日的忠诚之士,明日或许就会反目。唯有通过制度变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避免后患无穷。

开国之主,特别是那些从草根阶层崛起的**,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总陷入两难境地。因为创业初期,全靠兄弟间的义气维系。一群忠心耿耿的伙伴共同奋斗,才得以开创基业。然而建国之后,当初的伙伴自然会认为,江山是大家合力打下的,理应共享成果。毕竟,传统观念中就是如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