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 第62章 老朱果断下令,开印!

要知道,他比吴王殿下年长整整十二岁,却远不及殿下这般出色。

吴王年纪尚轻,面对**的威严,即便深邃如海,亦能泰然处之,言谈举止间尽显潇洒自如。

这般游刃有余的能力,实在令人叹服。

不过,尽管此次行动充满风险,却并非毫无所得。

杨士奇回忆起方才面圣时的一切,已然心中有数。

受封赏固然重要,但跟随吴王殿下办事,被授予官职,不过是平常之事。

唯有先前筹划的事情……杨士奇深吸一口气,确认并无差错,这才稍稍安心。

顺着原路返回,走了没几步,就听见有人开口说道:

“恭喜杨侍讲,贺喜杨侍讲。”

这声音与普通男子迥异,带着几分古怪腔调。

说话之人,正是之前引领他入宫的太监。

“杨侍讲蒙陛下青睐,提拔任用,由平民升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在我朝实属少见,杨侍讲可谓一步登天啊!”

“这定会令无数学子艳羡不已。”

“杨侍讲深受圣宠,实在可喜可贺。”

太监满脸谄媚,与先前领他进宫时的态度截然不同。

“公公过奖了。”

杨士奇拱手致谢,道:“多亏公公引荐指引,杨某才有幸得到些许皇上的赏识,公公的大恩大德,杨某永记不忘。”

“杨侍讲切莫如此,千万别这样!”太监连连摇头摆手,“领路本就是分内之事。”

“至于指点,那是万万不敢的。”

“杨侍讲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又怎是我这样的残缺之人所能教导的?”

“杨侍讲快别这么说,传出去让人听了,非得笑死我不可!”

他的语气看似谦卑,但脸上笑意盈盈,难掩喜悦之情。

他随意地抬起兰花指,仿佛无意间搁在脸颊旁,颇有几分得意,说道:“我来为杨侍讲引路,送您出宫。”

“有劳公公了!”杨士奇微微躬身。

随后,便紧跟在太监身后,一步一趋。

杨士奇依旧保持着进宫时的严肃态度,目光专注,举止得体。

待到了偏殿,太监又笑着说道:“这里可不是皇帝面前,杨侍讲不必这般拘束。”

“杨侍讲今日受了皇上的奖赏,该是欢喜的时候。”

“我虽然学问不多,但还记得一句诗,是什么呢?”

略加思索,他记了起来:“哦,对了,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杨侍讲今日虽未金榜题名,但所得的赏赐,已胜过状元及第。”

“也该意气风发!”

杨士奇微微低头,向太监致以敬意。

脸上依旧带着淡淡的微笑,平静如水,行为依然温文尔雅,丝毫不为太监的恭维所动。

“好!好!好!”太监的笑容更加灿烂,眼中满是赞赏之意。

“到底是皇上与吴王殿下重视之人,果然与众不同。”

“比起朝中的许多官员,杨侍讲更能沉得住气。”

“不错!不错!真的不错!”

太监再次夸赞了一番,靠近杨士奇耳边低声说:“我叫吉垣,这是皇上亲自赐予的名字。”

“我在皇上身边听差,在宫里也算有些地位。”

“杨侍讲日后若有需要我的地方,请直言。”

“我定会竭尽全力,助你完成事务。”

杨士奇脸色大变,正色道:“朝廷有规定,我是外臣,不可私下结交宫中近侍。”

“公公的话,我实在不敢接受。”

“还请公公谨言慎行,不负皇恩。”

吉垣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他凝视了杨士奇片刻,不再多言,板起脸转身,将他送出宫外。

……

皇宫后苑。

杨士奇离去后,老朱仍坐在凉亭中。

他近来确实爱发呆。

此时此刻,他独自一人,静**着,纹丝不动。

不知在思索什么。

刚刚送杨士奇离开的太监吉垣,迈着细碎的步伐,悄然走进来,躬身轻声唤道:“陛下!”

老朱神色如常,身体纹丝不动,淡然问:“结果如何?”

“奴才试探过了,杨士奇不为所动。”

他把自己与杨士奇之间的所有对话,包括送杨士奇进宫时说的话,都详尽无遗地复述了一遍。从头到尾,连细节也未遗漏。

他还提及了杨士奇的一举一动,以及交谈后的种种反应。

听完这一切,老朱微微颔首,忽而轻轻发问:“你说,标儿的死,真的只是因为风寒吗?”

此言如晴天霹雳,震耳欲聋!

吉垣脸色大变,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哪里敢贸然开口?

好在老朱并未催促,仿佛只是喃喃自语。

说完后,他又陷入沉思。

约莫一炷香的工夫过去。

老朱突然说道:“去查查吧。”

“从标儿发病起,他所服用的药物、饮食,以及它们的来源和经手之人。”

“还有英儿,朕的嫡长孙,他所骑的马……以及与他有过接触的人,与那马有过接触的人。”

“顺便调查一下常妃的死,是否还有其他隐情。”

“记住,要秘密进行,不要惊动任何人。”

“明白了?”

老朱说话时语气平静,宛如秋风般轻柔。

似乎毫不在意。

吉垣脸色惨白,心中恐惧难以形容,却不敢多问一句。

“是,奴才明白!”

他刚准备转身离开,老朱又开口了。

“再查查,炆儿的母亲吕妃,平日里都在做些什么,说过什么话。”

“另外,派人监视她。”

“从今天起,朕要知道她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做的每一件事。”

……

吴王府。

朱允熥躺在床榻上,无所事事。

他的伤势其实已经痊愈得差不多了。

但杨士奇让他假装受伤,再多休息几天。

这个世界没有后世那么多娱乐活动,整天躺着确实无聊得很。

看书?

作为现代人的他,对于那些用文言文写的书籍,总感觉有点难懂。

虽然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但需要花费不少精力。

况且如今是大明初年,社会尚未繁荣,许多经典着作还没有问世。

即便他静下心来想通读一遍古籍,也是不可能的事。

关于研读诗词歌赋、四书五经以及正统史书之类的东西,眼下似乎暂且不宜涉足。

朱允熥回想起不久之前,赵瑞为他精心安排的歌姬**们,个个容颜俏丽,风采迷人,舞姿婀娜。若躺在榻上欣赏她们的表演,那种惬意定是难以言表。可是很快,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并非是真不想去享受,而是此刻他还在“养伤”,并且刚刚被父亲老朱委以监国重任。

此时若是不理政务而沉迷于享乐,一旦让老朱得知,后果将不堪设想。更何况,那些早已对他抱有敌意、厌弃他继承皇位的御史、谏官,还有浙东派系的官员们,听闻此事后,势必会如闻腥血的猛兽般群起攻击,给他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何必自找这种困扰呢?

思虑再三,朱允熥下令将上次协助他打造滚筒式印刷机的工匠们全部请来。自从那次完成滚筒式印刷机后,他就一直把这些人留在身边,未曾放走。

一方面,滚筒式印刷机虽已问世,但还需制造更多数量,离不开这些工匠;另一方面,他心中还有其他计划,打算利用他们制作其他物品。此外,这与滚筒式印刷机不同,这项新事物的技术和工艺必须严加保密,因为它关系到他即将着手制作的东西——大明宝钞。

明朝刚建立时,为应对朝廷财政危机,特别是为了支持军队作战及军功赏赐,老朱便开始考虑发行纸币。洪武七年,朝廷设立宝钞提举司,专门负责宝钞的发行工作。洪武八年,正式开始印制大明宝钞。宝钞的出现对缓解明初财政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毕竟开国之初,连年战乱,打仗无非是为了争夺财物,长期战争必然导致国库空虚,正是通过印钞才勉强支撑下来。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宝钞逐渐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信誉。原因很简单,老朱在印钞方面毫无节制,随心所欲地滥发货币。并非老朱全然不知这样做会带来危害,只是在他眼中,相比于缓解财政需求,这个问题显得次要了许多。

两害相较取其轻。

多印发些宝钞,朝廷的日子便能轻松几分。

毕竟纸钞与银子不同。

纸钞既易破损,也有固定的存续时限。

破损的可以发行新钞,到期的同样需折价兑换,甚至可能完全不予兑换。

如此循环往复,

朝廷岂不是能够无抵押地印钞,从百姓那里获取财富?

所以,老朱在印钞时相当随性,

尤其是当朝廷急需资金之际。

比如,前方捷报频传,要犒赏三军将士。

然而,朝廷却囊中羞涩,该如何是好?

要知道,当时的明朝,军队的军饷和粮草皆由各军自行屯田解决。

但赏赐之事却无从着手!

于是,老朱果断下令,开印!

先印价值五千万两白银的宝钞再说。

前线将士拼死杀敌,理应重赏。

无论如何,绝不能委屈了这些奋不顾身的将士们!

为此,**开始高速运转。

要知道,此时的大明,朝廷全年财政总收入不过二千多万两白银,

这还是把所有谷物都折算成银子后的数值。

实际到手的银两,比这还要少得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