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9章 大明也有自己的退婚流?

这话听起来似乎毫无锋芒,就像他们当年起家时闲聊一般。

聊的并非家国大事、军政要闻,而是些八卦家常。

因此,李善长也没多想,嘴角微微一撇,不以为然地答道:

“陛下,说起胡惟庸,他确实是个厉害人物。”

“政事、谋略、手段、心性,胡惟庸样样都是世间少有的顶尖人才。”

“但或许是因为太过忙于公事,对子嗣疏于教导。”

“他那儿子,志大才疏、顽劣不堪,难堪大用啊!”

“可惜了胡惟庸这一世英名!”

这话说得毫不客气。

李善长如今身为天下执宰已有数月,本就心高气傲的他,怎么可能不仰起头、用鼻孔看人?

尤其是胡惟庸这位早些年压他一头的老乡,如今有了机会,不说一脚踹翻,啐一口又能如何?

听着李善长的评价,朱元璋的眼神冷了两分。

‘看来,咱还真猜对了啊!’

“李善长这厮,不适合执掌大权。”

‘这才多久,就看不起前任丞相、老兄弟了!’

‘要是再继续下去,用不了多久,就该看不起咱了啊!’

想到这里,朱元璋低下头,继续有一下没一下地翻着之前的奏本,嘴里却看似随意地答道。

“原来如此,胡惟庸再聪明,也难免有疏忽的时候啊!”

“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胡仁彬年纪还小,有的是时间慢慢改正!”

“正好胡惟庸现在整天待在家里,教子的时间肯定是够的!”

“对了,胡惟庸是不是还有个侄女?”

“善长,胡惟庸这侄女怎么样,你可知道?”

朱元璋似乎只是顺着话题,继续聊起胡惟庸家的小辈。

表面上聊的依然是些家长里短,可此时的李善长却没了刚才的轻松。

一听到“胡惟庸侄女”这几个字,李善长心里便是一紧。

他下意识抬头看了朱元璋一眼,却发现朱元璋似乎根本没在意他,正低头翻着奏折。

手里还握着一支朱笔,在上面写写画画。

那样子,仿佛李善长答不答、怎么答都无所谓。

但李善长此时已经将警惕提到了最高。

因为朱元璋提到的这位胡惟庸的侄女,正好和他侄子李佑有婚约。

本来两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在长辈的安排下结下婚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如果女方有个当过丞相的叔伯,男方又有个正在当丞相的叔伯……

那这桩婚事,可就非同小可了。

朱元璋这么一问,显然别有深意。

不过李善长虽然紧张,倒也没有慌乱。

当即,他含糊其辞地应付了几句,赶紧把话题带了过去。

朱元璋似乎真的只是随口一问,没有再继续聊,只是说了句“丞相辛苦”,便让李善长退下了。

可李善长缓步走出宫门时,心里却非常清楚。

朱元璋这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那就是不希望看到两家如此显赫的家族联姻。

否则,朱元璋怎么会记得这种小事,更不会在汇报政务时特意提起。

想到这儿,李善长不禁轻轻叹了口气。

看来,这门亲事得作罢了。

他再傲气,也不会因为这点事去触怒朱元璋。

真要那样做,除了惹怒朱元璋被责骂甚至贬官外,没有任何好处。

甚至,如果朱元璋真要处理这件事,只要见李善长动作慢一点,他完全可以跟胡惟庸说一声。

以胡惟庸的机灵劲儿,只要朱元璋开口,他肯定会立刻解除婚约。

与其等待胡惟庸先开口,不如自己主动出击。

回到府中,李善长先与侄子李佑说明了情况,并安抚了他一番。

随后,李善长决定亲自前往胡府,与胡惟庸当面交谈,并提出退婚。

这门亲事,就此作罢!

(本章完)

------------

坐在前往胡府的马车上,李善长的神情显得格外复杂。

两人的关系,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

首先,他们都是淮西出身的老臣,曾一同跟随朱元璋打天下。

同为文人,又是同乡,自然早已相识。

他们的关系虽未到生死与共的地步,但也确实非常亲密。

甚至,当初胡惟庸能登上丞相之位,也有李善长的推荐之功。

正是在那时,双方因种种心思,定下了侄子与侄女的婚约。

那时的他们,确实结成了同盟,在大明官场上共同进退。

然而,再好的关系也难免出现裂痕。

当时李善长的官位并不显赫,而胡惟庸却一跃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天下官员虽由朱元璋掌控,但有一半的权力却握在胡惟庸手中。

所有政务都需经他处理,所有政令也由他落实。

当一个人能决定整个大明的人事、财政、政务时,哪怕只是部分权力,他与皇帝的区别已不再明显。

胡惟庸骤然成为权臣,本就比李善长年轻的他,一下子变得意气风发。

胡惟庸并未在刚上位时就翻脸不认人。

他没那么狂妄,也没那么愚蠢。

只是,原本的小兄弟如今地位在自己之上,二人之间的对话也变得微妙起来。

胡惟庸更加自信,李善长在他面前也不再随意指点。

毕竟,一朝权臣,岂能轻慢?

正是这种地位变化带来的隔阂,让原本携手共进的二人渐行渐远。

虽然二人从未翻脸,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亲近。

甚至,这种疏远在胡惟庸失势后,李善长如今贵为丞相,依旧未能改善。

双方关系未能改善,其实彼此都有责任。

李善长自认为是老大哥,如今更是身居国公之位,地位显赫,而胡惟庸作为晚辈、前官员,总不能让自己这个老大哥先低头吧?

至于胡惟庸这边,原因更是不言自明。

因为芯子已经换了。

新来的胡惟庸听到李善长的名字,避之唯恐不及,哪里还愿意主动接近?

因此,种种巧合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的关系一直处于不冷不热、不尴不尬的状态。

当然,双方曾经定下的婚约并未取消。

李善长觉得没必要,毕竟胡惟庸只是因病辞官,并非被人排挤或得罪朱元璋被贬。

谁知道这老小子什么时候又会东山再起?

不过是自家侄子娶妻而已,能维持与胡惟庸的政治联盟,何必取消?

而胡惟庸嘛,压根就忘了还有这回事儿。

他天天沉浸在美酒佳肴中,忙着钓鱼、种地、歌舞等乐事,哪还记得有这么个婚约在。

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眼下李善长再怎么不情愿,也得坐着马车去胡府,亲自找胡惟庸谈退婚的事。

没办法啊,即便他想与胡惟庸结亲,也抵不过朱元璋的忌惮!

他总不能与朱元璋对着干吧!

尤其是之前的空印案,余波未平。

李善长此时愈发觉得丞相之位不好坐,仿佛成了高危职业。

每日工作量巨大不说,最重要的是,朱元璋下手太狠。

要不是李善长始终相信朱元璋不会对淮西老兄弟下手,他恐怕早就跑了。

唉……想想都是泪啊。

就在李善长思绪纷飞之际,马车缓缓停下。

下了马车,看着眼前熟悉的大门、牌匾,李善长长叹一声。

“去吧,跟门子说一声,就说李善长来访!”

胡义气喘吁吁地跑到后院,从脂粉堆里把胡惟庸拉了出来,告诉他李善长来了。

如今正在正堂里喝茶呢。

胡惟庸一听李善长上门,顿时有些纳闷。

这位怎么这个时候来了?

按理说,但凡李善长有点政治智慧,都应该离自己远远的啊。

前后两任丞相若是关系过于亲密,朱元璋岂能安心入睡?

然而,李善长既然已经登门,总不能将他拒之门外。

毕竟是当朝重臣,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于是,胡惟庸匆匆换了衣服,快步赶到正堂,见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李善长。

两人见面,自然少不了一番客套寒暄,虽然虚情假意,却也是必不可少的礼节。

寒暄过后,李善长终于切入正题。

“惟庸,今日为兄前来,实有一件烦心事想请你帮忙,还望贤弟能伸出援手!”

胡惟庸心中顿时一紧。

不妙!

这老家伙是不是要算计我?

好在胡惟庸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心中虽急,脸上却不动声色,淡然问道:

“善长兄但说无妨。”

他自然不会先答应,谁知道这老家伙会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有先答应的道理。

此刻,胡惟庸甚至有些后悔让李善长进门了。

李善长犹豫片刻,终于道出了来意。

“惟庸贤弟,我那不成器的侄子李佑,之前与贵侄女有过一桩婚约,如今他却看上了别的女子,死活非她不娶。

老朽实在无奈,想与贤弟商量一番,能否将这婚事退了?以免将来伤了咱们两家的情谊。”

退婚!

这两个字一出,胡惟庸顿时一愣。

好熟悉的字眼啊!

大明也要有自己的退婚流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女穷?

胡惟庸咂了咂嘴,仔细一想……

嘶……好像还真有这么一桩婚事!

不过……李善长要退婚?

好啊!

简直太好了!

虽然这事传出去后,胡惟庸的面子算是彻底丢了,估计胡李两家从此也要老死不相往来。

但……对胡惟庸来说,这不正是好事吗?

将来的李善长案,怎么也不会牵连到自己,更不用担心李善长找上门来。

若没有今天这一出,他到时候还得费心琢磨如何拒绝。

眼下倒是正好,什么都不用做了。

关系都断了,彻底翻脸了,谁还敢说他们两家日后有勾结?

胡惟庸想通之后,差点没忍住笑出声来。

不过,即便心里再得意,此刻也不能表露出来。

于是,胡惟庸一脸严肃,甚至带着几分怒意,看向李善长,等待他的解释。

(本章完)

------------

看着胡惟庸那“难看”的脸色,以及毫不掩饰的轻蔑眼神,李善长只能苦笑。

他非常理解胡惟庸的心情!

如果今天是胡惟庸到他府上提出退婚,他恐怕会当场发火。

因为这简直是的打脸。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定下,不仅是两个年轻人的终身大事,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

哪有说好的事情还反悔的?

更何况是一方直接上门当面退婚。

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这无异于当面羞辱。

但是……李善长的理由,能说吗?

他能告诉胡惟庸,这其实是朱元璋的暗示?

李善长担心朱元璋一怒之下会直接除掉他?

而且,现在的他,其实也有些看不上胡惟庸的势力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