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东周策 > 第25章 乱世君臣恶 五父弑兄侄

东周策 第25章 乱世君臣恶 五父弑兄侄

作者:陈义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22:37:03 来源:泡书吧

公元前707年,春正月甲戌,陈公陈鲍病重逝世,后人谥之日桓公。

陈鲍乃陈文公陈圉长子,陈室十二世君,领政三十八载,老年病故谓之天道循环,世俗论之当无异议。

孰不知此乃大夫陈佗蛰伏十年之久,倾心谋划弑君夺位之举。

自去岁陈桓公陈鲍行周归陈后,因之年老体弱,加之往返洛邑长途跋涉,不抵寒风暴雪虐体,遂一病不起。

大夫陈佗乃为桓公陈鲍之弟,其人野心颇大,时常上谏奏桓公,谓之言日:“世道变迁,周室腐朽没落威严尽失,天下诸侯各自为政,相互征伐吞并弱者。观之诸侯百家,齐、晋为大,稍次者中山、秦、燕、鲁、郑、周、卫、宋、陈、蔡,再次者曹、徐、郯、莒、彭、纪、莱、邾,另有番邦列强楚、吴、越,余皆弱邦不提。处乱世之中,我不欺人则将为人所欺,欲存庙堂必循称霸之途,而以陈室目前之势,凭一己之力难成大事,窃议附庸大国图强制霸是为上策。还观诸侯,晋室虽大,而内乱不止,不可盟;秦、燕地处塞外,难以企及中原,亦不可盟;蛮夷如楚者,乃中原公敌,断不可盟;周、卫、宋、蔡自成一家,出师征伐鲜有胜绩,盟之需慎;郑历三代明君,立足中原傲视群雄,和鲁盟齐战无不克,诸侯首霸非郑即齐。臣意亲郑离周,一者可随强自保社稷无虞,二者可附凤远腾徐图霸业,祈请君上明鉴!”

桓公陈鲍则以郑、齐、鲁地隔千里,聚兵需时,音迅难通,大事当前难免顾此失彼,便无意与盟,不若卫、宋、陈、蔡领地相连,进可即时聚兵而往,退可抱团联军而守,遂与宋盟联军抗郑,置大夫陈佗之言于不顾。

此后联军伐郑尽皆败绩,大夫陈佗更是深信己谋方为正道,引群臣联名上表,谏奏桓公陈鲍莫要深陷误途,望之即行亲郑离周大略!

对之大夫陈佗此举,桓公陈鲍将其调任太子傅,明升暗降夺其实权。

桓公陈鲍夺大夫陈佗实职,非为其逆君意而行,实为其聚众上谏而忧心。

大夫陈佗对此亦是愤恨不满,遂起弑君自立之念。

大夫陈佗虽已起意弑君,然桓公陈鲍执政陈室数十载,军政要职尽皆为其掌控,陈室百姓亦只认其为君,若是一朝横死,其弟即位为君,臣民必将生疑而不服。

大夫陈佗沉心理清思绪,奉循小不忍则乱大谋,遂如君意赴任太子傅,而桓公陈鲍见其走马赴任而无怨言,看似乎并无谋逆之心,亦对其放松警惕。

大夫陈佗见之桓公陈鲍对己释疑,遂暗中利用君亲裙带关系,对文武朝臣行之威,逼利诱,大势培植党羽心腹。

近十年间,只行此一事,至今军政各级官员均为大夫陈佗所渗透,可说是庙堂大权一半握于大夫陈佗之手。

期间大夫陈佗亦曾想过兵变夺位,然此举至最后必是两败俱伤,陈室亦将由此一蹶不振,且不说日后争霸诸侯无望,便是护疆守土亦是戛戛乎其难矣!

大夫陈佗之念乃是称霸诸侯,此种结果绝非其心所愿,由是隐忍至今等待良机。

后至桓公陈鲍洛邑归来,因之风寒袭体一病不起,大夫陈佗闻知喜上眉梢,谓天言道机已至也!

遂先将太子陈免遣送出曲阜,言日百行孝为先,父病子当有所为,可行泰山太庙为之祁福。

太子陈免闻其所言在理,并未查觉出其中有何不妥,从其言即日而行,前往太庙为父祈福。

其后,大夫陈佗又殷情侍奉于桓公病榻之前,洗面擦身,喂汤服药,端屎把尿,总之无所不为,于外人观之是为贤臣典范,于桓公而言恩亲之厚莫过兄弟,一时间大夫陈鲍贤孝之名传遍陈境,得百官景仰万民称颂。

熟语常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孰不知善欺人者,可令众人耳闻目染尽为虚像,大夫陈佗便是最善欺人者,人前尽显忠孝之名,人后悖信无毒不丈夫。

大夫陈佗暗中经营近十载,宫里宫外朋党无数,但说疗治桓公医师者,便是其手底之人。

大夫陈佗对其赐金贿赂,暗中着其篡改药房,使之药不对症,轻疾害体索命难,庸医误**将至,桓公陈鲍由是病势日趋严重,熬至今春正月病入膏肓,遂一命呜呼。

桓公陈鲍去世之后,大夫陈佗敕令宗族司仪,依王候之礼下葬桓公,并向诸侯发送悼亡讣告,事前事后尽显忠孝姿态。

而后有大臣上表谏奏,言日:“陈室虽小,五脏俱全,邦证繁芜,不可一日无君,然太子现于太庙祈福,远在泰山,近期难返,还观先君病重之际,大夫陈佗不辞劳苦,昼夜侍奉塌前,其忠孝之名人尽皆知,敢请大夫陈佗暂领君职秉政主事。”

闻知谏言,大夫陈佗严辞回绝,并善言敬告百官,莫再行此悖逆之举。

百官见其谦让不受,遂又数番联名上谏,劝其暂行君职。

大夫陈佗惺惺作态礼让再三,至最后装腔作势以告群臣,言日:“诸君执意如此,老夫再若推辞,便显矫揉造作也,为陈室社稷计,老夫遂遵诸君之意,暂行君职数日!”

待其言罢,百官称贺。

见此,大夫陈佗平摊双手,遏止百官贺语,随后续言道:“君亡子替,自古如是,老夫暂行君职,必遭万民诟病,指骂老夫篡位夺权,是为不忠不仁之徒,为正身行,即日即遣卫队前往泰山,迎候太子还朝,但得太子车辇行入曲阜,老夫即行奉还君权,而后辞官下野,从此再不过问政事!”

说罢,大夫陈佗遂转身面队先君内侍史老鳏,从其手中接过陈室君印,继而下达其为君首道指令,着护城令陈骇领精兵百人,前往泰山奉迎太子还朝。

待之众人散去,大夫陈佗高举君印细细端详,漏出一丝诡黠面容。

随即唤过舍下门客盈无胥,附其耳畔轻言道:“山道崎岖难行,峭涧枯骨无数!”

说罢,大夫陈佗一阵大笑,负手转身疾步离去。

盈无胥闻言会意,拱手驻立原地良久,待之大夫陈佗身影消逝,亦转身退去。

及至陈骇领军出城后,盈无胥亦随之行出陈府,翻身上马取道直奔太庙。

大夫陈佗先是派遣陈骇领军前往太庙护送太子陈免还朝,后又指使门客盈无胥暗中偷赴太庙,想是必有所图,其是非曲直,过后再论,且说这盈无胥何许人也?

盈无胥者,鲁地曲池人氏,幼丧双亲,食弃滞残羹而活,长至七岁,经久食不果腹,因而生得瘦骨嶙峋,忽一日昏死于荒庙,时遇大夫陈佗巡视山野,于荒庙之中将其救下,盈无胥来至陈府,终日无语唯独好剑,大夫陈佗遂又聘请名师授其剑术,光阴似箭如白驹过隙,一晃十载转眼即逝,盈无胥业已长大成人,期间除却食膳寝息,便是终日练剑不止,其剑术造诣堪称天下无敌。

十年间,盈无胥未曾踏出过陈府一步,亦未曾与人言过一语,是以除却大夫陈佗,无人知有盈无胥此人存在。

非涉邦交国政之大事,大夫陈佗决不会调用盈无胥,今使其赴太庙,必是阻拦太子陈免还朝。

春正月己丑,护城令陈骇领军行低泰山,见过太子陈免,告知其朝中景象,言日奉大夫陈佗之命,前来迎送太子还朝。

太子陈免闻之大惊失色,遂令侍从轻装简行,即刻还朝。

护城令陈骇领军随行护卫,前军五十铁甲开路,后军五十精骑断后,自领十骑伴太子车辇行于当间。

一行人等浩浩荡荡,开出太庙往山下进发,行至山腰密林处,天降大雾,十米开外难以辩物。

山中气候变化无常乃是常事,众人并未在意,续向前行。

密林中穿行约有半个时辰,前军人马行之过急,消失于密林中不知去向,后军人马跟之不紧,迷失于山径间业已有散,此刻伴随太子车辇者,仅余赶马车夫一名并陈骇等十骑。

又向前行得一段,见之一道白缦,自林间垂下,横亘于山道间,行至近处观之,上用鲜血沁书六字,日:“退者活,进者死!”

护城令陈骇见此,知其来者不善,遂向太子免谏议,是否等大雾散去再行赶路。太子陈免回其日:“山中气象变幻无常,风雨雾霖呼之即来,短则三两时辰亦或半日,长则旷日持久甚或数月,眼下父君新丧,朝中局势迷乱,吾需即日还朝,断不可因此耽搁。”说罢,即命车夫驱车赶路。

护城令陈骇见其还朝心切,亦不好强行阻拦,只得领人紧跟车辇,随行护卫。

众人雾中赶路,又向前行得数里,前后两军早已不知去向,护城令陈骇亦曾使人前去寻找,但都无功而返。

除却车夫不算,随行甲士算上护城令陈骇,仅有十一骑,若遇刺客领众来袭击,事则危矣!

想到此处,护城令陈骇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然事到如今已无他法,只有快速行出这迷雾丛林,方能脱离险境。

护城令陈骇遂令随行十骑围行车辇,全方位保全太子安危,自己则在车前领路,一行人等快马加鞭朝前赶去。

往前又行得数里,果如护城令陈骇所虑,只见前方大道正中间,一名刺客负剑而立,手持弯弓长箭严阵以待。

令之欣慰处,刺客仅有一人,以众击寡胜卷在握,即是如此,护城令陈骇横仍旧不敢大意,驻马横枪止行,于其一箭之地处停下车马,随之挺枪朝前大声喊道:“前方何人,竟敢拦我去路,小爷长枪不杀无名之辈,尔且报上名来!”说罢,静候其音。

然阻道之人并未与之答话,而是举弓搭箭锋指陈骇,随之拉动弓弦满开百石鹊画弓,其状如月。

因之在其射程之外,护城令陈骇见之亦并未在意,是以双目紧盯前方屏息以待。

只见其箭锋微向侧偏,伴随一声风泣之音,利箭脱手而出,电光火石之间,长箭超射程击毙太子车辇乘骑。

马失前蹄应声而倒,带之车辇侧翻于地,太子陈免为之甩出车来,于地翻滚数周,方才止住身形。

见此,护城令陈骇大吃一惊,连忙翻身落马,快步上前查看太子伤情,所幸性命无忧,折其一臂是为伤之重处,外加些许擦伤血痕,余皆无碍。

护城令陈骇将其缓缓扶起,忽闻得背后刺客发声,遂转身护于太子陈免身前,闻其言日:“人言陈骇枪法精湛,独步天下罕有其匹,在下决死就教,鲁南盈无胥请战!”

音落见其仗剑前行,步速由缓趋急。

换做平常,护城令陈骇定是纵马提枪,迎战来将。

然而此时太子立于身侧,不由其任性而为,此际太子性命是为重中之重,关乎陈室社稷安危,不可有丝毫差错。

眼见得盈无胥持剑奋勇杀来转瞬即至,护城令陈骇不敢大意,举目望向身后十骑。

虽未有言,然此十人皆随陈骇久战沙场,尽明其意,遂不约而同,挺枪拍马迎战盈无胥。

十骑接连掠过盈无胥身前,举枪与之交战一合,先以车轮战耗其体力。

盈无胥见之止住身行,横剑胸前沉着应战,一连十杆夺命长枪,挟风雷之势突至身前,只见其翻舞长剑左格右挡,身轻如燕腾挪跌宕,其凌厉枪势均为其化解,战罢十骑毫发无伤。

步甲对阵骑战,本就身处劣势,更兼十骑精甲轮番上阵,换之常人,莫说毫发无伤,便是留得性命,亦属不易,可见盈无胥剑术之精湛。

三战过后,仍未能将盈无胥擒获,十骑转而行围攻之法,意欲以众制寡谋胜,遂弃马提枪,将其四面围定,十杆长枪同时刺出,霎时间枪影纵横,令人眼花缭乱。

但见盈无胥毫无怯意,于枪影之间腾挪闪躲寻隙求生,身行多姿飘忽无踪,如之大地舞者,行就一曲千古绝唱。

短刃迎战长兵,盈无胥与之激战数合,未能占得便宜,思之与贴身近战方有胜算,遂挑剑档下数枪寻个空档,纵身鱼跃滚至骑兵什长脚下,横剑划断其右脚跟腱,随之回转起身与其抵背而立。

骑兵什长也算训练有素,右腿跟腱被断吃力不住,险些载倒于地,慌乱中左手杖枪倚身,右手迅速抽出腰间所配匕首,奋力转身划向盈无胥,刺中其右臂,继而倒握匕首护于胸前,意欲迫其离身。

思之两人只需相隔三尺,余皆九骑长枪便可毫无顾忌,上前尽情施展,加身盈无胥,已身亦可脱离险境。

盈无胥习武修剑二十载,此间厉害岂能不知,定然不会遗失战机放其归去,随即挥剑攻向骑兵什长,围绕其身前身后游走,令之其余九骑无法靠近。

如此僵持约过一盏茶功夫,盈无胥瞅准时机使出一记杀招,先取骑兵什长性命,即时跃至另一骑兵跟前,而后故技重施,伤其足部令之行动不便,游走于身前身后令之余众不敢靠近。

盈无胥使此伎俩先后夺之四骑性命,余之六骑恼怒不已,遂同时弃枪取剑,与之展开近战,欲做最后一博,由是不遗余力,出手尽是杀招,六柄长剑泛之银光,铺天盖地卷向盈无胥。

见之如此,盈无胥嘴角漏出一丝冷笑,随之一声大喝,厉目肃颜提剑迎战。

一时间刀光剑影漫天银光,金器撞击冒出千点火星。

战之约过十合后,盈无胥虽是为其所伤,身披数处轻彩,然其剑法路数心中尽已明晰,遂聚气奋力挺剑反击。

只见其穿行于众人之间,点撩提挑游刃有余,仅闻一声声惨叫,六柄长剑落地众皆毙命,独余盈无胥立于满地尸首之间,随之缓步走向护城令陈骇。

见之眼前此幕,护城令陈骇转身面向太子陈免,对其抱拳施以一礼,言道:“臣当死战以护太子周全,刺客武艺极强,孰胜孰负难以预料,但有脱身之机,太子当全力奔走,不可犹豫!”

闻其所言,太子陈免频频点头。

护城令陈骇随即转身,满面肃杀之气,提枪迎将上前,随之手舞枪花,行而言道:“今日,吾之长枪誓将饮血,用汝之性命,祭奠我战死精骑亡魂!”

闻其所言,盈无胥止住身行,单臂持剑,笑而回言道:“索命太子者另有其人,受其再生之德,吾欲以此报恩而已,伤及无辜亦非吾愿,吾已置有血书警示,汝等不闻,亦怪不得我,然与护城令陈骇一战,乃吾之生平所愿也!”

闻其言罢,护城令陈骇回言日:“今日一战,当只一人可活!”话音落下,护城令陈骇望之敌首止住枪花,顺势抬枪上扬,枪尖斜向上指,而后奋力向前掷出,随之向前奔去。

枪头迎向盈无胥头顶落下,只见其挥手一剑,一道银光闪过,长枪犹如扎中顽石,冒出数点火星,就势上腾翻转,回弹至战场中间,枪尖入泥致枪身屹立不倒。

护城令陈骇亦已奔至场中,其长其正巧落于身前,似是早已在其算计之中,只见其步速不减顺手带过长枪,望前紧赶几步,就势奋跃起,侧身腾空单手托枪,望之敌将胸膛送出凌厉一枪。

盈无胥似无躲避意站立原地不动,观其枪势强劲,心知不可与之硬碰,遂亦原地纵身跃起,右手持剑横于胸前,左手贴于剑尖,连剑带人全部力量压于枪尖之上。

受其重力压制,护城令陈骇身形下垂落于地面,枪尖插入泥土之中,但闻大喝一声,抵枪往前又行得数步,枪尖与之泥砂摩擦,火光四溅激起尘烟一片。

盈无胥见之紧撤数步,以避其锋芒,双目紧盯地上枪尖,不敢有丝毫大意,高手过招,往往便在一招之内见胜负。

见其避过枪锋,护城令陈骇随即抬枪上扬,挑起地上砂砾击向盈无胥,继而转身提枪而立。

见之砂砾迎面飞来,盈无胥避之不及,遂转身躲闪,令之击其后背,避免伤及面目等要害,随之往后紧退一步,回剑转身亦立于原地不动。

背上为石砾所伤处隐隐作疼,盈无胥双目紧盯前方面容不改,心中暗中惊叹护城令陈骇枪法之精悍,紧了紧握剑之手,随即发动攻势拖剑向前,冲至陈骇身前三步开外,猛然撩剑带起一片沙尘,脚下速度不减,顺势转身回传长剑,携之尘烟刺向陈骇。

尘烟障目,护城令陈骇无法看清盈无胥招式,及至剑尖抵至腹前三寸,方才横枪格挡,虽是躲过致命一击,但难免皮肉之苦,下腹间被其长剑划出一道口子。

见其负创,盈无胥挥剑猛攻,护城令陈骇因失却先机,只得见招拆招,奋力躲避长剑银光,拆之十余招后,已大致吃透盈无胥剑法路数,遂寻个战机避过剑刃,纵身跃出近战圈,随即利用己之长枪优点,对其发动反攻,专寻其剑法破绽处,快速递出枪头,予其致命打击。

霎时间枪影纵横,先前尽占上风之盈无胥,此刻变得仅余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两人你来我往近两个时辰,拆解近三百余招,各自批创十余处,鲜血沁红各自衣衫。

战之许久,两人尽显疲惫力怯之态,其长枪银剑较之前时,不论攻势或是速度,均有大幅减弱。即便如此,失手一招仍可丢却性命,然两人均停歇之意。

相比较而言,护城令陈骇疲态更胜些许,因其心中挂碍太子安危,心思无法集中于对决之上,加之战得许久,未能挫败盈无胥,心中难免生出急躁之情,以致枪法凌乱无章。

而盈无胥则是生就孤儿一枚,心中了无牵绊,痴迷练剑半生,只求与高手一决,今日得其所愿,定是全力以赴,与之战得愈久,心中倾佩之情愈盛,决无半点心浮气躁之情,观之身形疲惫,其剑法仍旧犀利致命。

如此对比观之,护城令陈骇落败已是必然,又战得二十余招,趁其心不在焉,枪法露出破绽之时,盈无胥避过枪锋,奋力跃至护城令陈骇身前,顺势递出手中长剑,霎时仅闻当空惊雷响处,瓢泼大雨自上倾泻而下,两人驻立当场再无动作。

还观观护城令陈骇只见其嘴角渗血,面色渐趋泛白,原是盈无胥长剑正中其心胸,洞穿其身躯。

胜负已分,盈无胥谓其言道:“承让!”

说罢,抽出长剑转身一挥,将其枪尖削断,随即行过护城令身侧,径直走向太子陈免。

护城令陈骇重伤跪地,仅余一息尚存,见其逼向太子,恐其有失,遂咬牙屏息,用尽全力爬向枪尖处,欲就最后一击。

见之护城令陈骇落败,太子陈免亦知今日难逃一死,负臂抬手驻立雨中,双目紧盯盈无胥面庞,待其走近,遂直言问道:“将死之人,可否告知,指使汝者何人?”

闻其所言,盈无胥提剑驻立于其身前,对其所问闭口不言。

见此,太子陈免低头自顾言道:“汝即不言,吾亦知行此事者,当是大夫陈佗也!也罢,望其好生待我陈室臣民!”

说罢,太子陈免缓闭双眼,微抬其首引颈就戮。

盈无胥顿生倾佩之情,拱手对其施以一礼,随即扬起长剑靠近其脖颈间,谓其言道:“黄泉路上好走!”

说罢,盈无胥微转其头,随即挥下长剑,一道银光闪过,太子陈免身首分离命丧当场。

任务完成,然盈无胥心中万分失落,太子陈免并护城令陈骇,皆乃世之英豪,若非此由,两人或将成为一世挚友,想及此处,盈无胥愣立原地良久。

而此时,护城令陈骇亦已爬至枪尖处,手握枪尖座立而起,倾尽全力将其望盈无胥后背投掷投掷出去,随即气绝毙命,仰面躺于雨中,双目微睁望向天际。

只见一道暗影闪过,盈无胥身躯为其洞穿,观之腹间沁沁鲜血有如泉涌,盈无胥收回思绪,转身望向护城令陈骇遗体,随之漏出一丝轻声言道:“黄泉路上,得之两位相伴,亦不负此生矣!”

说罢,气绝倒地。尘归尘,土归土,俗世虚繁犹如过眼云烟,任由大雨冲刷,遂归宁静!

话说大夫陈佗于朝苦等回音无果,若其失手,太子车架理当还朝多日矣!

若其得手,时至今日当是有信息传回也!然盈无胥此行前去,犹如泥牛入海,音讯全无,大夫陈佗百思不解。

因之迎架车队出行多日,至今未还,百官恐事损有变,亦是连天催问。

为弄清缘由,亦为给百官一个答复,大夫陈佗遂决定再遣三百精兵前往援架。

时过三日,前方将士传回奏表,言日:“我部入太庙迎驾,未见太子陈免身影,遂整队巡查山林,于山腰林间,发现太子陈免遗体,随行甲士百人,全部战死,一部掉落陷井坠落毙命,一部误入箭阵中箭而亡,护城令陈骇亦因公殉职,死前将之刺客击杀,刺客根源所在无法查证,此人生前弗若存世,另有我部护送太子遗体,三日后还都宛丘,当请九卿依礼置灵以待,臣叩首拜上!”

百官闻罢奏表,无不哀伤益于言表,尽皆痛苦流涕,唯有一人无此心境,便是大夫陈佗。闻得奏表,大夫陈佗心中巨石落地,距离登上陈室君位仅只一步之遥。

前事皆已处置停当,大夫陈佗夺位最后一步,便是要百官拥推自己为君。

只有如此方能名正言顺,名正言顺方能致以军民归心,军民归心方能实现其心中所图霸业!

而得百官拥推为君者,需有理、有德、有才、有威,正亲血脉可示其理,塌前侍君可明其德,离周亲郑可佐其才,余则便是要立威于百官。

见之百官于其朝堂之上啼哭不止,大夫陈佗心中思定,不予此时立威,更待何时?遂掌击案面,怒言道:“众皆公卿大臣,于此朝堂之上,尽做妇人姿态,成何体统!”

凭地忽闻怒吼,百官心生惊惧,满堂啼哭之声,瞬时止歇。

见此,大夫陈佗行至堂中,开口续言道:“先君新亡,太子遇刺,陈室已至危急关头,众卿当以社稷为重,何有闲暇啼哭耶?”

闻之此言,百官心生愧疚,遂拱手致礼,异口同声言道:“愿闻大夫号令!”

闻之众臣请命,大夫陈佗亦不推却,令道:“着卿大夫陈谦,再发仆告,致信诸侯吊唁!着卿大夫余戚,归置灵堂,候迎太子灵柩!着卿大夫季夫,勤加巡视,确保宛丘治安!着卿大夫陈经,增兵边境,以防外邦趁机侵袭!”

待其言罢,众皆领命不敢有违。

随之大夫陈佗续言询问百官,道:“社稷之重乃在庙堂,庙堂之重乃在君主,如今先君储君皆亡,庙堂君位无以为继,敢请众卿即日遴选一人为君,老夫拜谢!”

闻其所言,百官各自相对窃窃私议,大夫陈佗等待良久无人答话。

临了,世子陈跃出列奏道:“我等世子德薄才浅,且年弱未及加冠,难当大任,敢请叔父临危受,继任君位!”

待其言罢,百官闻之止声,朝堂之上瞬时变得鸦雀无声,大夫陈佗闻之亦是愣立原地惊讶不已,实是不曾料到首推自己为为君之人,竟是桓公世子陈跃,其在太子亡故之后,是为最有可能继任为君者。

良久,大夫陈佗方才回过神来,思道既得世子陈跃首推,料定百官亦再无话可说,暂且不论其心真伪,以防事态有变,应下所请是为上策,遂复百官言道:“承蒙世侄不弃,并得百官遵崇,老夫遂忍就非议论,破格继位,孤于即日起,是为陈室新君!”

闻及此语,朝堂瞬时沸腾,百官争言乱象丛生。

见此,世子陈跃扑腾跪地,行以君臣大礼,随之大声喊道:“叩拜新君,陈室千秋!”

百官见之止声,朝堂载次陷入沉寂。

过之一时,先是附庸世子者,效应陈跃行礼,再观之大夫陈佗,厉目环瞠朝上重臣,满朝文武顺与不顺者,亦只得人其为君,遂纷纷跪伏施以君臣大礼。

见之大局已定,大夫陈佗拂袖言道:“众卿致城,孤定图强兴陈还报,值此大丧期间,众卿务必尽心处事,待之丧期过后再行加冠大礼!”

言罢,当先携之侍臣行出宫门。

随之百官亦是三两接群缓步中出宫门,观之众卿百态,有谈笑甚欢首肯者,亦有摇头丧气悲悯者,更有口出狂言唾骂者。

陈公陈佗朝堂庭变,如愿继任陈室新君,百官面上虽无有不服,大部对其乃是心存芥蒂,只因此举违反族规不合理法,陈室萧蔷之乱即由今起。

而世子陈跃对其为君却是倍加推崇,予其庭变告成功不可没。

按说身为桓公次子,太子之后最有可能嗣位为君者,而今却将之拱手奉送予人。

世子陈林并陈杵臼对此亦是满腹疑虑,出得宫门,其二人三步并做两步,追上世子陈跃拦于身前,问道:“汝若不愿为君,依礼让贤即可,何故助纣为虐耶?”

闻之所言,陈跃迎面直视二人,良久不予回言,随后转头环视四周,见其不是说话之地,将其领至西苑城头。

三人凭栏远了,约过一刻,世子陈跃开口言道:“今日朝上之举,决非吾愿,察之形势,陈佗与朝庭变,当是有备而为,我不如此又当何为?执意与其为逆,势必酿成一场血案,吾实不忍见之陈室基业于此受损!”

两人这才明白朝堂之上世子陈跃之苦心,想及陈佗篡位蛮横行径,两人仍旧心有不甘,世子陈林紧接其话语问道:“难不成我等只能座视其祸乱朝纲,竟对其束手无策耶?”

待其说罢,世子陈杵臼亦围将过来,愤而言日:“若不请示宗亲族里,将其族谱除名驱除离境,亦或令之司马领军逼宫,迫其觳觫伏罪归还君位!”

世子陈跃闻之,缓缓转过身去,眼望天际负手而立,谓之二人言道:“吾自不会任其妄为,只是三弟所谋欠妥,陈佗当朝庭变,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于对其言不,可见其党羽遍布朝野,且军政要职尽为陈佗之心腹充任,如今何人肯听我等诉说,又有何人敢为我等所用?”

见言,世子陈林凑上前来问道:“依兄长之意,我等该当何为?”

见问,世子陈跃缓缓道出一句,日:“内力即已无为,何妨借助外力!”

二人闻之不解,世子陈林拱手相请,言道:“还请兄长明示!”

世子陈跃转过身来,直视二人言道:“长兄如父,听吾一言,汝等还是少知为妙,以免招至杀身之祸!”

说罢,绕过二人直行离去。余下陈林并陈杵臼二人,望其离去背影,一股悲凉之意油然而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