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东周策 > 第26章 师徒祭纪城 郑齐悍九州

东周策 第26章 师徒祭纪城 郑齐悍九州

作者:陈义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22:37:03 来源:泡书吧

继弑兄戮侄后,陈公陈佗如愿纂临君位,桓公余之三子陈跃、陈林、陈杵臼,则成其为君途中最大威胁,被其视为眼中之钉。

留之无益,杀之失德,权衡利弊后,陈公陈佗遂将陈林、陈杵臼发配之南境不毛之地,任其自生自灭,圈禁陈跃于氏族祠堂,里里外外驻有重兵把守,其一言一行,尽在大夫陈佗掌控之中。

闲话不叙,时过月余,天子特使携诏突至,陈公陈佗取过诏书阅之,书中敕令其厉兵秣马,不日出师伐郑,更着纪候姜无启密招北戎大军入关,冀其拖住齐鲁大军,勿使之援郑。

陈公陈佗阅毕惊出一身冷汗,其刚僭居君位不足月余,正欲与郑结盟,此时诏令伐郑,与其心中所谋相去甚远,深知周王此举乃是引火**。

若是抗命不尊,必遭周王妒恨,或将引王师伐陈,加之亲周者宋卫在侧,随之出兵向陈,则陈室危矣!

然若奉命出师,周、宋、卫对阵郑、鲁、齐,其胜算可谓小之又小,且引北戎大军入关一条,乃祸国殃民之举,洛邑或成镐京第二,陈室亦将背负千古骂民,可谓是一败涂地,谈何争霸大业!

如此这般,奉诏出兵不是,抗诏不尊亦为不是,陷此两难之境,陈公陈佗彻夜未眠。

思之数日终得一两全之策,不若将之周王诏书寄送郑公姬寐生,并允诺来日大战之时,与其接战便走不予争锋,如此即未抗诏引恨,可免众师来犯,又可送与郑公一个恩情,为来日盟郑奠定基石。

思定即行,陈公陈佗着快骑,连夜将之书信送往郑室。

时年,郑公姬寐生已是岁过半百,古语言之已知天命,其为政施略相当老成持重,世事几无可于其心中泛起波澜,然接获陈公陈佗书信,亦令其夜不能寐。

一者陈室与郑若即若离,为敌之时多矣,其消息来源可靠否仍是未知之数;二者若是情况属实,周王姬林确有谋郑之念,待之兵临城下之时,我是战与不战?

战则与王为逆,或将招至诸侯勤王伐郑,郑室休矣!

不战屈身求和,或可避一时之患,郑室则将沦为宋卫属臣,日后稍不如其意,其必联军向我,与其终是难免一战!

三者引戎入关,事关整个中原安危,郑室于戎患中崛起深知其害,然此次外有北戎大军压境,内有判周逆臣在侧,更兼王师兵临城下,单旅战之三军,还需全胜,纵使郑公姬寐生用兵如神,亦难办到。

挨至次日早朝,郑公姬寐生刚要提及昨日接获陈公陈佗书信一事,堂下世子姬忽抢先上表奏道:“臣获洛邑密探奏报,周王姬林笼络虢、卫、陈、蔡组成联军,于近期即将对郑用兵,君上当早做谋划,思之良策以应敌!”

闻其所言,郑公姬寐生即于心中断定陈公陈佗所言非虚,遂取陈公书信令着侍臣递与众臣传阅。

待之众人一一阅过,郑公姬寐生开口言道:“众卿以为如何?”

形势于郑极为不利,文武百官一时亦不知从何而言。

郑公姬寐生环顾众臣缄默以待,过之一时,大夫祭足出而上言,日:“待之戎军大举入关,联军集结部署完毕,我再出兵相抗,可想而知几无胜算!依愚臣之意,周王姬林此时尚不知密诏泄露,我可上占天时,出其不意率先出击,剪除判周逆臣;下依地利,陈兵制邑天堑,以阻王师东进;中仰人和,托齐御戎关外,使鲁钳制蔡卫,而后伺机还击,此为上策也!”

闻之所奏,郑公姬寐生俯首叉腰,捻须沉思一阵,对之祭公所谋不做评论,随即谓之众臣下达君令,日:“着上大夫祭足出使齐鲁,晓以利害说之拒戎制周;着上将原繁、高渠弥领军八千扼守制邑关隘要道,勿使王师东出洛邑;着祝聃领右将军职,泄驾领左将军职,姬忽领前将军职,携师四万随孤伐纪;着曼伯、子元领都卫营二万精兵,紧守新郑不容有失;余皆众卿后方用心调度,保证前线所需粮草应时供给!”

闻得君令,受命文武依序行至君前,领取使节兵符,待之众臣归位,郑公姬寐生续言道:“郑室自入虢郐,立足中原之日起,四邻诸侯便视我为敌,数起大军侵入我境,新仇旧恨终需清算,吾意以此一役,将之周、卫、宋、蔡、陈等全数击溃,令其十年之内,再无起兵可能,一举称霸中原!”

闻言,百官将军豪气顿生,尽皆伏地齐声高呼:“称霸中原!”

朝后,众臣各司其职,不在话下。

是日午后,大夫祭足辞别妻儿,上告郑公姬寐生,即行启程出使齐鲁。

一路无话,大夫祭足一行,取道先行来至鲁室。

鲁公姬允以上宾之礼待之,接风宴上大夫祭足先向其致以郑公问侯,而后于其推杯置盏畅聊回首往事,言至兴起时,大夫祭足忽然掩面而泣,鲁公姬允见之惊问何故,大夫祭足拂袖轻拭流涕,随即缓缓道来,日:“郑室新立,四邻诸侯与我为敌,时刻欲夺吾地,毁我宗庙,近日获知周卫联军又起,兼引北戎铁骑入关,合近十万之众大举伐我,郑室恐难度过此次危机,但望鲁念及庚午赈粮之情,秉持皓防让地之宜,对我施以援手!”

鲁公姬允闻之稍加迟疑,而后问道:“需孤出兵几许耶?”

见说,大夫祭足挥之双手连声道不,谓其言道:“与敌流血争战,郑人自为即可,只需鲁公做势援郑,陈兵蔡卫边境即可,此役郑室若得侥幸获胜,其鲁军调动所耗粮饷,均由郑室支出!”

闻其所言,鲁公姬允心中生起一丝惭愧,遂对其言道:“以郑室一己之力,敌四邦十万之众,可谓孤注一掷胜之渺茫,若得郑公所需,孤愿借郑八千精兵!”

待其说罢,大夫祭足焕发笑颜,回言道:“老夫谨待吾君谢过鲁公,然战场之上拼杀,流血牺牲不可避免,何况以寡敌众太过凶险,郑室或将一败涂地,不必引入过多伤亡,但得鲁公引军钳制蔡卫,为我争取得些许时日,使之我军可得喘息之机,对我郑室便是莫大恩德!”

闻及此言,对之郑公悲壮豪勇,鲁公姬允心生敬佩之情,遂执樽相敬,谓对祭足言道:“祭公所请,孤当义无反顾,七日之后,但见鲁军旗号,插遍卫蔡边境,还愿郑室得天所助,化险为夷!”

大夫祭足拱手礼谢,继而举樽还敬。

待之席散,鲁公姬允念及大夫祭足奔波劳碌,欲留其于府中暂歇为其婉拒。

只因战事紧迫,此处事毕还需赶往齐地,大夫祭足遂以君命在身不敢久留为由,匆匆辞别鲁公姬允,引得随行人等趁月明照道,连夜出城取道望北而行。

七日后,大夫祭足风尘仆仆赶至齐室,于齐室朝堂之上面见齐公,并递交国书。

齐公姜禄甫谓其言道:“祭公远行千里而来,何不先至驿管暂歇,来日递交国书亦为不迟!”

大夫祭足拱手礼谢,随之回言道:“军情紧急,臣不敢耽搁片刻,当是即时秉明齐公上!”

齐公姜禄甫见其颜色肃穆不似说客,遂回问道:“何人忤逆郑耶!”

大夫祭足摇头回道:“若是如此,不敢前来叨扰齐公,郑室自为即可!”

齐公姜姜禄甫转念一想,再问道:“难不成诸侯欲谋齐乎?”

祭足拱手相敬,回道:“齐室东方巨擎,奉行尊王攘夷,美名天下传扬,何人敢谋齐也!”

齐公姜禄甫紧接其话音,扬手言道:“除此,孤实不知有何紧急军情,可使祭公涉足千里告!”

大夫祭足拱手礼拜,回道:“中原告急!”

齐公姜禄甫闻言大吃一惊,起身行前两步,问道:“偌大中原,何人敢谋耶?”

大夫祭足不动身行,垂首回道:“周王姬林!”

齐公姜禄甫谓其托大言辞,似有戏耍之意,不耐续听,遂拂袖转身以对,微怒而言道:“中原天下本属周室,何来谋取一说!”

大夫祭祭足不以为意,起身娓娓道来,日:“郑周相邻,数生龃龉,周王姬林遂以郑室为恶,欲与卫、蔡、陈等联军伐我,若仅如此,尚不足使臣入齐相告,我自御之即可,然周王姬林为保伐郑得逞,竟密使纪候暗招北戎入关相助,当年狄戎入镐京,迫使平王东迁,其像犹在眼前,今招北戎入关,旧事重演,不意乎拱手奉送中原与人耶?”

闻及此言,齐公姜禄甫神情恍惚行至君位座定,托起茶盏欲饮又止,随即怒由心生掷杯于地,大声骂道:“竖子无谋,贻祸中原!”

大夫祭足随即跪拜于地,续言道:“幸得吾君截获周王密诏,使之此事尚有转圜余地,万望齐公以中原苍生为念,出兵北上以御北戎入关!”

齐公姜禄甫亦非痴人,闻其所言,知此是为损己利郑之举,戎人悍勇,与之相战,必将死伤无数,凭白耗损国力而无所得,齐公姜禄甫自无意为之,然公义当前又不好直言不允,遂以兵微之名,谓对大夫祭足言道:“北戎习游牧,最善骑战,虽无战车云梯之重器,但却全民皆兵,对外号称拥甲八万,精锐铁骑占得半数,此入中原定是有备而来,凭齐一己之力,何能挡之入关?”

大夫祭足见言回道:“正如齐公所言,北戎甲士虽善骑战,而乏攻城之术,齐公只需紧守关隘,月余间,戎兵必因粮草不济而走,且戎军历来不重军纪,胜则哄集一处,败则各自奔走,彼时齐公趁乱引军出击,戎军必将溃败百里,齐室亦将阔地百里,如齐公仍难定夺,容臣君前多言一语,中原陷落,齐室何以独善其身!”

齐公姜禄甫被其一习话语说得无从辩驳,低头沉思一阵,随即言道:“姬林小儿胡作非为,险铸大错酿至中原浩劫,但系万民苍生为念,孤及齐室臣民誓保周室疆土不失,定叫北戎不得踏入中原一步!”

见之齐公姜禄甫应允御戎,大夫祭足使命达成,因习系郑室安危,不敢外邦多做逗留,遂当堂辞谢齐公,言日:“齐公大德,世之楷模,天下苍生亦当永世铭记齐公恩泽,再有周王联军伐郑在即,庶臣不敢在此久留,望齐公允臣即日还郑!”

见其言真意切,亦不便多做挽留,准其还郑,并亲送至城外。

大夫祭足领众昼夜赶路,马不停蹄赶回新郑,不急梳洗直上殿堂,面君上陈出使境况,因之连日赶路身心伐力,言讫便昏睡过去。

郑公姬寐生闻之所言心中甚慰,着侍臣扶其退下歇息,并赐赠上好药材为其调养气血,随后即令三军备战,不日出师伐纪。

夏六月中旬,郑公姬寐生亲领大军出征,四万铁甲浩浩荡荡开出新郑大营,一路疾进直扑纪境。

起军之时,郑公姬寐生已将战书着快骑送往纪城,待之郑室大军行至纪境边界之时,纪侯姜无启已得战书多日,不意郑室不御周卫,竟远行千里伐纪,自知非郑敌手,遂密招北戎大军提前入关,为保万无一失,又着使者入周请援。

郑公姬寐生携军有备而来,自是不惧纪侯请援,遂兵分三路往纪都纪城进发,右将军祝聃领军一万,沿齐地南下,取寿城进逼纪城北门,左将军泄驾领军一万,借道鲁地北上,渡莱河围攻纪城南门,自随前将军姬忽领军二万,中路直出昌邑东进,袭取纪城东门。

一路清剿所过各邑纪军,尚未遇之大股纪军阻击,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直扑纪都纪城。

再说道北戎单于挛鞮慕勒,接获纪侯姜无启密信当日,遂集孤竹、令支、屠河、无终四部得军二万余,与其账下少良阿木提各帅一部,分取崤关、雁门关。

因之其时晋室内乱,驻关兵力薄弱,北戎大军不废吹灰之力,轻取将两关,随即疾速南下。

不料待之行至齐地边境,遇齐军据险阻击,北戎大军再难挺进一步。

与之激战数日,折损兵马数千,加之轻敌仅携之十日军粮,如今余粮已不够三日之用,北戎单于挛鞮慕勒即告诸将,脱离战区退还漠北。

齐公姜禄甫岂能容其轻易逃脱,遂令大军倾巢而出,于其后一路追击截杀,直追出河西走廊,延至漠北草原百里而还,擒歼戎军万余之众。

此役大显周室国威,亦使得齐公姜禄甫声名大噪,更令戎夷知晓我中原精壮悍勇,再不敢轻言南下入侵我土。

齐军退戎,郑公姬寐生接获战报大喜,此时郑军已将纪城四面围定,闻知北戎败走后方大定,郑公姬寐生遂令三军全力攻城。

这边战火连天激战惨烈,那边周王姬林则是满腹疑虑,谋划万千未能压制郑室,反而竟显咄咄逼人之势,思之数日亦不知何处环节失算。

伐郑势成骑虎必行之,即然郑公领军出征纪室,新郑必然空虚,我则可乘虚而入,一举攻破新郑,令其无家可还。

周王姬林遂诏告天下,细数郑公姬寐生失德判周罪行,夺其周室全部行政官职,敕令其永世不得入洛朝觐。

而后令虢公林父出使蔡卫,周公黑肩行如陈地,约期秋初七月上旬,同起义军伐郑,于新郑外郊集结,续而合力破取新郑。

郑公姬寐生领军强攻纪城,得遇纪室大将姜昌并飞卫领军相抗,郑军死伤千余,终是未能踏上城头一步。

郑公姬寐生遂令三军暂缓攻城,退后五里扎营,每日轮番遣军至城下搦战,待寻知敌将弱点,再行伺机攻取纪城。

经打探得知,姜昌与飞卫是为师徒,皆以射术着称。

伊始飞卫师从箭术名宿甘蝇习射,其师甘蝇之箭法已臻化境,空箭张弓则见兽伏鸟下。

飞卫与其习射十载,待至习成出师之时,其箭术较之甘蝇,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及经年,飞卫神射之名传遍诸侯,纪侯姜无启对其仰慕之极,遂将其招至纪室拜为上卿,职掌三军要务,望其授以纪军箭术。

及后,纪侯姜无启叔弟姜昌闻得飞卫神箭之名,欲请其授己箭术精髓,遂携拜师礼前往将军府求见,礼含金银珍器无数可谓甚丰,到得相府门前却遭门客相拦,言日:“将军受命驻营,近期无归,将军素知姜子好骑射,言教我等,倘若姜子到府,即许亲笔信与君!”说罢,便从怀中取出书信递与姜昌。

姜昌接过书信落寞而走,门客还至府中不解回问于飞卫:“姜昌敏而好射,何不纳之承为衣钵?”

飞卫回日:“姜昌心烈好胜,飞卫执教严苛,师从于我必生争执,何如授之以诀,令其自行修习!”门客闻之默言。

姜昌还之舍下,取信观之,上日:“欲修射,先烁其目,至臻视动如止,视微如着,而后可言射,射者忌躁,先修性,秉节持重,淡欲薄名利,后修法,射法如云,勤习是为径,继而可得大成矣!”

姜昌如信而学,堰卧织机察观飞梭,竟直二年,视之飞梭如蚁行,细发悬虱丈距而观,又得三年,观之微虱如轮毂,姜昌喜而急需求成,遂遗除躁修性,直习射法,凭其天赋聪敏,仅得一年,便可置钱为靶,百步开外弦无虚发。

闻知姜昌箭术大成,飞卫亲至府上道喜,因之酒后失言,谓顾众人言日姜昌师从于己,得己所授方有今日之所成。

姜昌闻之不喜,谓己之箭术乃勤修苦练所得,非为飞卫之功,遂将飞卫驱逐出府,自此二人生怨,再无往来。

得知二人不合,郑公姬寐生遂遣出百名斥候,扮作纪兵混进纪军大营,大肆宣扬飞卫射技如神,而对姜昌射技嗤之以鼻,利此离间分化二人,欲求二人失合,以至战场掣肘,使之郑军有机可乘。

此计施展开来,纪军大营满是赞扬飞卫之声,姜昌起初亦并未在意,大敌当前,每日自是巡城练兵而已。

数日后,直至账前校尉前来通禀,闻其言日:“近日,坊间传言飞卫神箭世无匹敌,而姜昌之技华而不实,我部将士纷纷转投飞卫账下,截至今日转营将士增至百人矣!”

姜昌本是好胜之人,闻得众人对其赞赏之声,心中已是不畅,隐忍至今未往寻衅,一者乃是大敌当前,社稷为大不可执私心小念,二者便是与其无怨,临敌争名恐惹同仁不耻。

本欲借得战场厮杀,与之飞卫一较高下,战至紧要处,郑军突然退去,姜昌欣喜之余,略存一丝遗憾。

本欲争胜不得,心就未平,反为人所污箭法平庸,更兼因此而致营中将士倒投他人账下,此事万难答应,一时性起,抄弓执壶便往外走。

未得多时,姜昌行至飞卫府前,见之门前挤满投奔之人,遂二话不说,张弓搭箭望向飞府门头,弦声响过但见一支飞箭钉于门前横梁之上。

众人见之纷纷散开,姜昌持箭大踏步走向门前,朝向府中喊道:“欲与神箭飞卫一较高下,敢请赐教!”说罢,立足原地等候回复。

门客见之慌忙入内禀报,这一去便是数个时辰,待其再出府门时,已是日将西下,黄昏时刻矣!门客谓之姜昌弯腰行礼,言道:“将军有言,射者之矢仅予向敌,箭指戚友无辜,万死勿为,汝我虽是无情非友,然亦未生仇成敌,本不应举弓相争,今观态侍,不予一战,尔将纠缠至死不休,为免伤及无辜,但请移步校场,吾自随后而至!”

闻其所言,姜昌冷哼一声,转身取道快步走向大营。

约过一个时辰,飞卫单身一人走进辕门,手持百石鹊画弓,身背紫竹盛箭壶,内插三支飞羽箭。

只见姜昌驻立校场中央怒目而视,四周围有百余观战士卒。

飞卫缓步行入校场,欲待好言相劝,不及开口,姜昌取箭开弓,瞄其面目便是一箭。

飞卫不敢大意,错步侧身避之飞箭,说时迟那时快,面上只觉一阵微风掠过,利箭擦其面庞飞过,隔之不到一寸。

好容易躲过一箭,转过头来,只见姜昌手持三支翎羽箭,又已搭在弓弦之上。

飞卫心知劝其罢手已无可能,遂摒弃杂念专注于眼前生死较量。

但闻彼处弓弦响过,三支利箭向己飞来,飞卫向前探出一步,随之蹲下身躯向前翻滚一周,时机及距离拿捏得恰到好处,三支利箭掠过其头顶,依次钉于身后泥土之中。

飞卫半跪于地,抬头望向前方姜昌,面色沉着冷静,眼神凄厉冷峻。

两弓四箭未能伤其豪毛,姜昌心绪略感焦躁,遂又张弓搭箭,弓开如满月,箭锋直指飞卫胸膛。

百石金雕弓全开之势,所催生利箭,携千钧之力,可断金碎石,何况飞卫血肉之躯乎?

然飞卫见此肃颜依旧,面无半点惧色,反手于紫竹壶中,取出一支飞羽箭,张弓搭箭顺势起身,随即屈膝弯腰展夸父逐日之姿,提弦瞄向姜昌。

两人四目以对,弦响一处,但闻鹤唳啾耳,两箭同时间飞出,于半空之中迎面相撞,碰出数点火星,旋即坠落地面。

飞卫缓缓起身,双目紧盯姜昌,观之后势,以不变应万变。

方才一箭着实另姜昌吃惊不小,己之千钧箭可谓摧山坼地,竟能为其以箭制箭,一箭化解。

姜昌越想越是不甘,遂又取两箭在手,箭锋前后交错,再次瞄向飞卫要害。

弦响过处,两支利箭同时飞出,呈一前一后飞向所指,是为错锋连珠箭,明暗相连使人极难防范。

若是姜昌未能使出此术,其箭法还未能入得飞卫法眼,飞卫随即抬手再取一支飞羽箭,顺势错步侧身,开弓搭箭一气呵成,双目紧盯箭锋所指,略微一顿五指翕张,在之松弦箭出同时,并用其无名指末节,轻触箭尾羽翼。

箭矢在其飞行程中,箭杆微呈波浪壮,象形青蛇穿梭,谓之为蛇行矢。

眨眼功夫,蛇行矢掠触连珠箭明矢箭锋,受其蛇行之力压制,明矢箭锋转而飘向地面,贴地而行,不过九尺而止。

蛇行矢受其反制之力,随之箭锋往上而行,命中连珠箭暗矢箭杆,随之向上翻飞,力消而坠落地面,蛇形仕箭锋受其反弹之力,复又转向方插去泥土之中,稳稳立于两人之间。

飞卫肃颜揽弓而立,谓其言道:“今日一战,算做平手,你我各自罢战,如何?”

姜昌复又取箭在手,回言道:“无分胜负,何能做罢?”

飞卫欲待再劝,但闻姜昌处弦声想起,翎羽箭携风啸之势再度袭来。

飞卫此行仅带有三飞羽箭,本欲用此与之校试,分出胜负即可,不曾料想,姜昌因之两箭受制,心中倍感屈辱及懊恼,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遂对其暗起杀心。

而飞卫所持飞羽箭,如今用却两支仅余一支,还观姜昌箭壶之中翎羽箭,余近二十支之多,以箭制箭已无可。

飞箭即至不容多想,飞卫纵身跃起跳至一边,得以避之一箭,可谓观之易,实而凶险的至极。

未待飞卫转过神来,复又闻得姜昌处箭弦连声响起,飞卫只得连续翻飞身形,加之挥舞手中鹊画弓,用以躲避姜昌夺命利箭,得之一次次化险为夷。

一翻疾射过后,飞卫除却几处擦伤并于大碍,姜昌业已只剩得最后一支翎羽箭,只见起手持羽翼,搭于弓上屏息以待。

飞卫几经生死,腾挪闪跃步步逼近姜昌,此时两人相距仅十步之遥,察其颜色肃穆依旧,少却一抹厉目凶相,徒增几分怅然伤感,其最后一支飞羽箭,亦已取出提于手中。

两人四目相对互视对方,僵持片刻过后,飞卫嘴角闪现一丝欣慰笑容,随之往前踏出三步纵身跃起,腾空搭箭张弓锋指姜昌。

骤然起变,姜昌双目圆睁,随即满张金雕弓,欲使之千钧箭以做最后一击。

闻得飞卫处弦声响起,姜昌出于本能,随之松弦送出翎羽箭,继而收弓跃向一边。

再观千钧翎羽箭疾速往前,眨眼间便已飞至飞卫身前,想要避之已然不及,然飞卫似乎亦无躲闪之意,任由利箭贯穿己之胸膛,其身行不变跃然向前,落地处正好为姜昌跟前。

姜昌正自低头察看伤情,全然不知飞卫已至身前,待其抬起头来时,一道寒光闪过眼前,只见飞卫面色惨白,半开鹊画弓,手持飞羽箭,箭锋临抵额前,姜昌惊而问日:“汝之飞羽箭已用尽,何处再得一箭?”

飞卫轻声回道:“兵者诡道,弦响留箭而已!”

姜昌不解其意,续问道:“谓之何术?”

飞卫受之千钧箭重创,渐感腿软无力气喘不止,凭之毅力强自振作,勉力言道:“箭术至臻,是为舍生取义,戮王弑君~弑君箭!”

姜昌一声叹息,仰面观之,言日:“吾不及也!”说罢,轻闭双眼引劲待戮。

虽是为之利箭临抵额际,然姜昌并未感知出一丝杀气,仅闻闷哼一声,一片衣角拭过脸庞。

姜昌睁眼观之,只见飞卫已然倒于血泊之中,气弱游丝命存弥留之际,遂赶忙爬将上前,一手将其头颅托起,一手按压伤口试图止血,即而问道:“以汝之能,与吾校箭,犹如猛虎戏羊耳,胜我可谓轻而易举,何故出此下策耶?”

飞卫强提气息,轻声回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吾愿伤者为我,社稷可舍飞卫,不离姜昌,望汝扬我箭术威名,驱离犯境之敌!”说罢,飞卫气绝魂离,含笑九泉。

姜昌此时方知飞卫用心良苦,望之飞卫躯体,双手颤抖不能自己,随之仰天大喊一声:“师傅!”

其声震撼九霄,引天雷轰顶,随之瓢泼大雨倾泻而下,姜昌雨中座拥抱飞卫遗体,仰天嚎啕大哭不止。

闻知飞卫死讯,亲者悲恸,纪室上下哀嚎一片,仇者夷愉,至甚者当是郑公姬寐生也!

接获密报当日,郑公姬寐生即令三军拔营,冒雨复临纪城。

阵门开启,郑公姬寐生携之众将行至阵前,将一支缚有文牍之矢,交予右将军祝聃,令其持节近城,投递招降书。

右将军祝聃遂弃抢取弓,着副将持节随往。

来至城下,右将军祝聃驻马挽弓,单手高举信箭,望向城头高声喊道:“如今飞卫已亡,纪室天缺一隅,将军独臂难支,胜负已分,再战无益,此乃吾君亲书招降谏,望请纳之!”

说罢,右将军祝聃回手张弓搭箭,凝神望向城亭立柱,随之松弦送出信箭。

闻得一风泣鹤鸣之声,信箭穿透朦胧大雨,稳稳射中城亭立柱。

守城纪军见之上前取下,来至守城大将军姜昌身旁,拱手奉上。

姜昌身身着白色披风驻立城头,或有以此孝祭飞卫之意,任由秋风卷之猎猎作响,双目紧望城下祝聃,观之良久,随后取过副将手中信箭。

姜昌并未拆而视之,而是取过金雕弓,原封不动搭箭上弓,瞄准城下郑军持节小将一箭射下。

眨眼间,只见信箭稳稳钉于使节杆顶,见之此状,城头将士无不为之喝彩,继而便闻姜昌声若洪钟,朝向城下喊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着即速退,胆敢再至城前,必杀之!”

右将军祝聃侧首观之节首信箭一眼,冷哼一声,即领副将回归本阵。

郑公姬寐生见之拒降,长剑一挥,数万郑兵齐声怒吼,喊杀声盖过九天惊雷,携之云梯冲锤涌向城关。

见得郑军攻城,姜昌面无表情,唤过副将祢洪吩咐道:“着汝即时入宫,携我战报面陈君上,奏请君上致信鲁侯,请其发兵援救!”

说罢,姜昌大手一挥,纪军受命万箭齐发,箭携雨势浇注于郑军头顶。

在其数阵箭雨压制之下,郑军攻势虽然有所减缓,但仍有不少郑兵登上城头,姜昌脸色冷峻无澜,二话不说抽出长剑,即上城头与敌血战。

受其鼓舞,纪军愈战愈勇,郑军一时亦难愈越城头,两军由此陷入惨烈夺城攻防战。

且说副将祢洪受命入宫,觐见纪侯姜无启秉奏城防战报,并转述姜昌制敌良谋。

纪侯姜无启闻之惊惶万状,遂从姜昌所言,着副将祢洪付鲁求援。

得君所授,副将祢洪伏首领命,取过纪侯求援信,即告退去。

出得宫门,副将祢洪不敢耽搁片刻,即行上马从其密道出城,绕过郑军眼线直奔鲁地而去。

一路无话,再说周王姬林见之郑公姬生领军激战纪地,料想郑都新郑必然空虚无防,不若称机取之,遂约定卫、陈、菜提前举兵。

却不曾想到郑公姬寐生发兵纪地之时,已将后方守备布置妥当,周王姬林亲领王师东征,方才出得洛邑,即遭制邑守军拼死相阻,数万大军未能涉足郑地一步。

卫、蔡、陈三邦更甚,三军还未启程,即遇鲁室大军压境,三邦君侯担心鲁军趁虚而入,是以迟迟不敢拥军起行。

如此一来,即为郑公姬寐生攻取纪城赢得时日,两军激战数日,纪城攻防战此时已至关键时刻,郑军失地利之便,攻城途中损员数千,仰仗郑公姬寐生阵前督战,郑军愈战愈猛。

纪军方面,因之处于消极应战,士气愈战愈低,亏得姜昌领军英勇死战,方才保得纪城未遭易手。

两军鏖战,各有死伤,军纪军风却是天壤之别,少则三日,多则七日,纪城必为郑军所破。

纪侯特使祢洪授命赴鲁求援,此时亦已抵达曲阜,因之一路马不停蹄水米未进,将之纪侯求援亲笔信交至鲁公手中,随即便倒地昏厥不省人事。

鲁公姬允急命贴身侍从,扶其下去治理歇息,随即展阅纪侯求援信,信中大意乃日,纪鲁姻亲之好,血脉相承,今郑兵围城危在旦夕,望其发兵援救以解社稷之危。

鲁公姬允阅毕信简,合卷负手踱步,面色凝重而踌躇,心中思绪混乱,令其无从决断。

纪室地处齐鲁之间,得纪者势大,断不可使之附齐,纪室逢难求援,是以不可不救,然郑室亦为其盟邦,是其伐交中原之后备强援也!

救纪则失郑,罔纪则失势,救与不救皆为不可,正值鲁公姬允陷入两难之时,侍从入内上奏道:“午时接获边关战报,言日杞人入侵州界,日前已破淳于城,淳于公落难逃奔至曹,杞人鸠占淳于城后,整军集结南下,压赴鲁州边境,奏请君上派兵驰援!”

闻得奏报,鲁公自叹祸不单行,怔住原地良久,过后转念一想,此或是盘活全局之子。

思之抽调制卫联军东向御杞,卫、蔡、陈等后无顾忌,必会遣兵西出,会合王师围攻新郑,新郑告急,郑公姬寐生必定弃纪回援,则纪城之危可解也!

日后郑公责问起,只需以护境之由告之即可,而杞兵见我大军驰援,必不敢造次与我相战,与之对峙数日杞兵必退,即可保我边境无失,可谓三全良策也。

想定即行,鲁公姬允先着使者奉书赴郑致歉,言及杞军压境不可不察,随即便调制卫大军开赴东南御杞,而后再致信纪后姜无启,慰其不日郑军即退,嘱其坚守纪城七日即可。

见之鲁军退去,卫、蔡、陈即时举兵入郑,因之担忧鲁军复袭后方,是以行军速度迟缓,日均不过三十里。

探获军报,为免新郑有失,大夫祭足随即致书郑公,劝其弃纪回援。

而此时,郑公姬寐生亦已探得鲁军背信退兵,随行将领无不对其聒噪辱骂,因之心系新郑安危,营中众将尽皆上谏郑公即刻回援。

然郑公姬寐生心中却是并无回援之意,肃颜思之一刻,随即复信大夫祭足,令其严守新郑不容有失,而后唤过世子姬忽,着其赴齐借兵,最后令道三军,着诸将全力攻城,务必三日之内攻下纪城,并谓之言道:“我奉义兵以讨不臣,诸侯侧目而视,观之公道尚存人心否,今逆臣尚未平定,何能言之退兵耶?”

众将受其激励,士气越发高涨奋勇敢战,遂各引本部人马向之纪城,发动不间歇攻袭。

纪候姜无启接获鲁公姬允回信,本以为新郑受迫,郑军不日即退,纪城之围可解矣!

然郑军竟丝毫无退兵之像,反而攻城愈急,令其始料不及也!

幸得姜昌拼死相抗,以百步飞箭扫射,使之郑军难及城头一步。

然纪军兵员士气皆不如郑军,首日战罢,纪城四门告急,城墙多处损毁坍塌。

战至次日晚间,只见城中火光冲天,城外火把齐明,纪军减员较甚,姜昌只得集聚成中百姓上称御敌,失却地利之势,郑军死伤亦逾万人,两军于火海之中厮杀不止,城前你来我往做拉锯之争。

战至第三日,两军皆已人困马乏,眼见得纪城即要攻破,却仍旧未能踏进城内一步,每当郑军登上城头,抑或攻破城门,即遭姜昌领众来援。

而姜昌则领得本部飞羽箭队,此处救罢奔于彼处,于城中疲于奔波。

于此僵持止于后,但见北向一飚人马杀到,乌泱一片不知兵力几许,两军皆是翘首期盼,纪军祈盼是鲁室大军驰援,郑军则期望是姬忽借兵归来。

待之行近,来军椽旗渐入眼帘,只见上用大篆书之“齐”字,城下郑军见之士气大振喊杀声复起,城上纪军则是垂头丧气哀嚎声一片。

自与郑军交战,姜昌始终肃目峻颜,此时却是朝天朗朗大笑,继而收声止笑,谓之众将士言日:“不畏死者,随我出城迎战!”

说罢,姜昌按剑环弓走下城去。

而纪军战之数日未曾合眼,此时已是精疲力尽,见之败局已定,已无争斗之心,大部军民遂弃戈倒地,或哭或眠不一而定,加之对姜昌害死飞卫一事耿耿于怀,随其出城决死者寥寥无几。

来至城下,姜昌翻身上马,生死置之度外,催马奔出城外,直向郑军杀去,随行者仅得飞羽箭队亲信不过百余人,紧随其后冲出城来。

右将军祝聃领军攻城之际,见之纪城斜刺里杀出一彪人马,直奔郑公姬寐生中军而去,忧心君上性命有失,遂领得百十来人回援救驾。

至郑公姬寐生中军阵前百步,右将军祝聃方才赶上姜昌飞羽箭队,随即领军将其截住厮杀。

而姜昌无意与之纠缠,更不与祝聃理会,将之马前郑军射翻,提缰拍马即向郑公姬寐生疾驰而去。

见此,右将军祝聃料定姜昌意在郑公,与之交战数日,知其箭法精湛,百步之内取敌性命有如探囊取物,心下不敢大意,亦催马疾驰与其相隔数丈并行。待至行至郑公姬寐生身前五十步,此时早有将士行前护卫,右将军祝聃亦已张弓搭箭,瞄准其座骑连放三箭。

三箭飞来,直中姜昌座骑要害,闻其所乘战马一声嘶鸣,前蹄力怯跪地随之往前翻滚数周毙命。

而姜昌称势脚蹬马背腾身上跃,使出一招鹞子翻身,于半空之抬手挽弓放出一支千钧箭。

恰在此时,右将祝聃亦瞄准其胸膛射出一箭,姜昌身处半空之中无处借力避之不及,而姜昌似乎亦无躲闪之念,轻笑摊臂闭目就死。

但见飞箭穿透姜昌胸膛,其身躯如断线纸鸢坠落地面,血染故土其心所愿也!再观之姜昌所射千钧箭,笔直飞向郑公姬寐生眉心,放之平常郑公姬寐生必死无疑。

千钧一发之际,郑公姬寐生所乘战马突然受惊,骤抬前蹄扬身而起,为其挡下致命飞箭。

郑公姬寐生亦被掀落马下,事发突然加之年老体弱,受之着许擦伤,众将慌忙上前救起。

郑公姬寐生立身忘之一眼前方姜昌尸首,随之推开身旁所围众将,踉跄前行来至阵前空旷之地,是意要让全军观之知其无虞,随即缓缓抽长剑锋指纪城,声若洪钟发言敕令三军,日:“拔城!”

郑军将士见之,士气陡然高涨,众皆心无旁骛奋勇向前,而纪军见之前无主将领战,后无援兵以继,早已全无斗志,仅为郑军发起一轮冲锋,纪城即告溃败陷落。

郑公姬寐生领众开进城内,纪侯姜无启自知败局已定无力回天,遂领百官于殿前阶下跪地投城。

纪城一战,郑纪两军斡旋激战半月之久,终以郑军大胜落下帷幕。经此一役,郑室威名远扬声震诸侯,其争霸之战由此依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