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影视:神豪从截胡朱锁锁开始! > 第144章 意外收获??

林枫轻轻抚摸着苏更生的背部说:

“好了,所有手续都办好了,那边的家具和电器也我都安排妥当了。”

“如果你觉得哪里不合适,随时可以换。”

“今晚我有事不来了,你这两天找个时间搬家吧。”

苏更生再次吻了吻林枫,笑着说:

“坏蛋,你这是要把我一辈子都拴在你身边了啊。”

林枫笑了笑回答:

“因为你这么好,我怎么舍得让你离开我呢。”

“你就安心地待在我身边,做我的女人吧。”

短暂温馨过后,苏更生收起了林枫送给她的礼物。

她没有再坚持拒绝林枫的好意。一方面,两人早已不分你我;拒绝他的礼物只会让林枫心里难过。另一方面,未来的路谁也无法预料。

目前林枫风光无限,但是未来如何还不得而知。万一哪天他在事业上遇到挫折,手里保管的财产也许就能成为他东山再起的资本。

苏更生知道自己铁了心要与林枫共度一生,绝对不会浪费林枫送给她的这些资源。

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苏更生还是懂的。

想明白这点后,苏更生觉得全身舒畅,心情也跟着好了不少。

接着,他就去公司上班了。

林枫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出门去了琉璃厂古玩市场。

琉璃厂大街位于京城和平门外,从西城区的南北柳巷延伸到东边的延寿街,全长约800米。

琉璃厂是一条很有名的文化街,始于清代。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多聚集在这里,因此这里开了很多卖书和文具的店铺,文化气息浓厚。

其实,早在辽代,这里还叫“海王村”,属于城外郊区。

到了元朝,这个地方建起了官窑烧制琉璃瓦。明朝建造皇宫时扩大了这里的规模,使琉璃厂成为了五大官方工厂之一。

直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墙后,这里才正式划入城区。因不适合在城里烧窑,生产地迁到了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名字“琉璃厂”却留了下来。

由于古代官员与赶考的书生常在这里逛书市,导致前门、灯市口等地的书市逐渐转移到了琉璃厂。

各地的书商纷纷来此设摊开店,出售大量藏书。优越的位置和热闹的商业环境,使这里成了“文化游憩之地”,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及古董书画等商品也随之兴旺起来。

今天,林枫的目的地是荣宝斋。

这家店主要经营文房四宝,同时也涉及拍卖和书画交易等业务。林枫特地过来挑选一些高品质的文房四宝用来作画。

来到荣宝斋后,林枫环视了一下四周,店里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

店门口挂着一块大匾,上面写着“荣宝斋”三个字,字体遒劲有力,是名家郭沫若所题。

虽然郭沫若这个人品一般,但才华的确出众,他的书法独树一帜,既有古典之美又不乏个人风格。

走进荣宝斋后,很快有一位二十多岁的穿旗袍的女子迎了过来。

“您好,欢迎光临荣宝斋,请问有什么可以为您效劳的?”

林枫淡淡地说:“我需要选购一些笔墨纸砚,价格好说,要你们店里最好的。”

听闻此言,女子脸上露出笑容,看着气质不凡的林枫,心想这是一位大客户。

她随即说道:“先生,您来对地方了,我们荣宝斋的文房四宝,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单说宣纸吧,从康熙乾隆年代流传下来的御用宣纸,到现代精工制造的优质宣纸,应有尽有。”

林枫听后饶有兴致地问。

“乾隆时期的宣纸你们这儿都有哪些尺寸的?”

旗袍女子笑着回答。

“从三尺到丈二的不同规格都有,您要是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带您去看看。”

林枫轻轻点了点头,两人便一起走向了仓库。老宣纸和书画一样,在保管时最好也是放置在温度、湿度恒定且避光通风的地方,防止损坏。

看完荣宝斋保存的宣纸样本后,林枫每种尺寸各买了十多张。其实通常情况下,宣纸是以刀为单位出售的,一刀就是一百张。但作为藏品级别的乾隆年间的宣纸,则是按单张标价销售。

最终选购了七八十张宣纸,共花费了林枫上百万元。

紧接着,林枫又挑选了数十支毛笔,包括狼毫、兔毫、鼠毫等材质,涵盖了软毫、硬毫以及兼毫各种款式。

至于砚台部分则相对容易得多,之前他就曾淘到了一方来自北宋着名文人黄庭坚所珍爱的好砚台。

大概也只有像林枫这样将十几万不当回事的人,才会舍得用这价值连城之物研磨,普通人得了这样的稀罕玩意儿,恐怕都会当宝贝供着,轻易不让外人见。

搞定笔墨纸后,接下来就轮到最后一步了——挑选墨块。穿着旗袍的服务员带着林枫走到一个存放有众多名墨的柜子旁说。

“林先生请看,这里有五大名墨任君选择,全部都是民国时期的古法手工制品,质量远非如今市场上那些化学合成墨所能比。”...

林枫点了点头,随意扫了一眼,却突然被其中一块墨给吸引住了注意力。

林枫用他那特别的眼力看了一眼,心里不由得一喜。

原本只想买套文房四宝,却没想到还能有这样的意外惊喜。

只见李廷珪牌的徽墨里,有一块格外吸引人。

李廷珪墨。

唐末到宋初。

松烟、珍珠粉、玉石碎片、冰片、生漆、鹿角胶、犀牛角粉末、麝香。

大约三千五百万元人民币。

没料到这堆墨中竟然夹杂着一块真材实料的李廷珪墨。

现在的市场上所谓李廷珪牌的五大名墨之一,实际上只是用了李廷珪的名字,跟真正的制作者没什么关系了。

李廷珪是南唐代有名的制墨高手,本来叫奚廷珪,家乡在易州。

后来因战乱搬家去了歙州,他的制墨技术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认可,被任命为专门管墨务的大臣,并赐予国姓,从此改名为李廷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