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绍宋 > 第二章 恨别鸟惊心

绍宋 第二章 恨别鸟惊心

作者:榴弹怕水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5-12 20:10:23 来源:书海阁

第168章 恨别鸟惊心

晚春时节,东京城在地震。

不过坦诚说,赵玖很难跟这些人一样感同身受,尤其是河北那桩子事。

你从个人感情上来说吧,很多人赵玖见都没见过,你让他如何如何也有点强人所难,你要是从公理心上来讲,大约是有点同情的,但后来上过战场,从亳州到两淮再到南阳再到东京,一路上见到家破人亡的事情也太多了,那点同情心早就被更惨的时局给消磨的差不多了……

所以这就引申出了一个问题,你穿越成了赵宋皇帝,你就立即把自己摆到皇帝位子上了吗?把上亿的人口当成你的私人战略游戏玩具?

又或者思想觉悟高端一点,你觉得这个国家是赵宋皇室的附属品,还是说赵宋皇室是这个国家的附属品?

对于赵玖而言,这个答案不问自明,对于大多数文武臣僚而言,这个答案似乎也不问自明。

唯独这个问题根本没法沟通,所以这就很烦。

回到跟前,东京城上下这一日全城震动,如丧考妣,有流言说,邢皇后和几位公主根本不是之前时候死的,而是今年金人败退回去,死了家人的金将为了泄愤杀掉的,后来被挞懒、兀术、粘罕什么的发现,发现只剩俩孩子了,也觉得掉份子,所以编造了一个说法,并将俩孩子随手送了回来。

这是很有可能的,但也没什么意义,尤其是对赵玖,他反倒不能理解为何泄恨的不能顺手杀了赵佶父子,反而要杀无辜的女人,以至于继续留着那俩人隔空恶心他?

相对而言,扬州那档子事,说实话,东京城上下反而只是感慨李纲倒霉,所谓震动也只是停留在官场层面上……而这个原因倒很简单,因为这年头幼儿死亡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赵宋皇室也躲不掉,甚至本身就有死婴儿的传统。

不过,在赵玖这里就又反过来了……真要说两件事情里面他更在意哪一件,反而是南边这一件。

原因有二:

首先,从公的一面来讲,正如赵官家那天听到消息后的反应一般,他是真为此事动摇了朝中格局,动摇了他一直苦心维持的朝堂稳定感到愤怒!

须知道,他一直在避免内耗、避免党争,然后尽量维持朝堂总体格局的稳定,因为他知道自己真正治国是无能的,而在他无法真切处置各种国家庶务的时候,是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文官体系来替他管理国家的……但谁能想会出这种意外?

而宗泽已死,李纲一旦再去位,就意味着朝堂要从最高端开始自上而下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人事洗牌……可哪有那个时间浪费在人事建设上?

其次,从私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开始穿越过来后就接触到的枕边人,真要说赵玖会对哪些高高在上的赵宋皇室人物有些感情的话,那必然是他一直觉得有些对不起的潘贤妃……

这种感情加上某些没什么可遮掩的、不管是好是坏的雄性本能,就导致潘妃母子一直是压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

现在石头松开了,下面心口上说不上伤口却也脆弱的一面反而无可遮掩。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要做出安排和应对的。

“吴夫人年纪不大,也没有养孩子的经验,神佑、佛佑……”冷冷清清的崇政殿上,面对着数十名眼下在东京的重臣,赵官家话说到一半却稍微卡了一下。“俩孩子才四五岁,先送到吴氏族中,寻年长妇人好生照看,抚养……该如何就如何。”

独自肃立的御阶之下的百官之首吕好问即刻拱手应声,这件事虽然引起全城震动,也确实让所有人心里起波澜,但从表面上来看,真要处置下来,也就是这一句话而已。

唯独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赵官家回到东京旧都,朝廷百官哪怕为了一个大义名分也不能说一个走字,但此地毕竟毗邻前线,天晴的时候隔着黄河便能望见金人旗帜,再加上河南生产破坏严重,所以此城却也不可能朝着旧日规模恢复。

实际上,所谓达官贵人、富商财主中的顶级人物,却只有一个昔日的珍珠吴家举族迁移了回来……倒正是吴夫人的娘家。

其余的,便是邢皇后的娘家邢氏,还有潘贤妃的娘家潘氏,现在都举族随太后在东南扬州。

甚至,赵宋宗室的大部分人物,包括赵宋宗正赵士?,与一位地位最显赫的、八十多岁的老帝姬或者说老公主了,眼下都在东南盘桓。

而朝中说起东京城内的外戚宗室之流,一般就是指吴氏与赵士?的亲家汪氏了。汪氏还好,到底是拐着弯的,吴氏就有些被大家刻意避讳,也就是万俟卨、杨沂中这种御前心腹才会与之刻意亲近。

所以……

“吴氏当然妥当……”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自从这两个消息同日传来之后,御前气氛就变得和谐了许多,首相吕好问此时缓缓颔首,周围人连个表态的表情都没有的。

但是,这句话说完以后,冷冷清清的崇政殿还是不免继续冷清了下去……因为即便是隔了一日才重开朝议,但所有人都还是对接下来要议论的几件事情有些措手不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扬州那边的事情与李公相无关……”赵玖自己也停了片刻方才正式表态。“小儿惊厥,固然可惜,但也是寻常事,不值得为此动摇大局。”

“臣不以为然。”

反对声赫然来自于已经不知多久没表态反对过他人的吕好问,而这让坐在御座上的赵玖几乎无奈。

“不错。”许景衡也严肃出列相对。“官家,这件事情不在于官家是否大度,愿不愿意放过李公相;也不在于事情本身跟李公相有多少牵扯……李公相为超阶的平章相公,军政统揽于扬州,把控东南,说白了,乃是官家将东南之地、东南之人,还有太后、贤妃、皇嗣一并托付给了他……如此前提,莫说皇嗣薨去跟兵变有关,兵变又是他惹出来的,便是与他无关,他也要为之负责的!”

“官家。”汪伯彦也上前一步,正色跟上。“皇嗣虽无太子之位,却有太子之实,于李公相而言,是半主名分的……若不处置李公相,反而是要将他置于逆臣之所在。实际上,官家不妨想一想,一个皇嗣平白在官家身外没了,总得有人要为之负责的,不处置李公相,难道要处置太后或者潘贤妃?”

“官家。”吕颐浩此时无奈站了出来。“臣素以为李纲粗暴无能,而且素来与之不和,但臣曾为东南守臣,对扬州事却也知晓一二……昔日东京沦陷,官家将太后、贤妃、皇嗣,乃至于宗室尽数安顿于扬州与东南,达官贵人闻风而动,彼处聚集富户豪门贵人无数,又多携金银宝物……故此,一朝闻得兵祸,继而失控,也是道理上的事情,所以这次扬州惊乱,着实怪不到李公相头上。”

四个相公依次表完态,上下完全无声……之前唯一攻讦李纲的如今成了唯一保护李纲的,之前想维护朝堂稳定的,如今却全都表态要治罪李纲……这就是政治,合情合理的政治。

“那就罢了吧。”赵玖实在是无奈。“罢相去职,不用一路颠簸来东京了,也不用什么提举什么宫,且寻个他老家周边的偏狭州军,请李相公稍作安顿,也好署理民生,发挥余热。”

四相一起松了一口气,却又不敢怠慢,周围那些尚书御史、学士舍人什么的,也都安静如初,因为谁都知道,今日的麻烦事多了去了。

“李纲既去,敢问官家,东南守臣谁可代之?还是说待岳飞平叛之后,便不再设东南使相?只加寻常转运使、安抚使、经略使?”吕好问倒也没敢耽搁,因为这事拖不得。

“朕以为还是得设使相专司东南。”赵玖干脆表态。“不可轻易裁撤。”

“请官家明示。”吕好问也严肃起来。

“因为东京位于前线,下次金人再来,集合大军至此,则未必可保。”赵玖坦诚以对。“而若不保,还是要撤往南阳,彼时巴蜀、荆襄、东南三地天然分野,若无使相大臣常驻,未免会出大乱子。同样的道理,太后和宗室在扬州,也不好轻易召回东京。”

“如此说来,官家是不准备跟金人议和了?”吕好问忽然转到了另外一个话题。“官家,此番议和是金人首倡,并随两位公主专派使节,非我等提起,并不违淮上之论……东京城内,皆有期盼。”

“朕当然知道这次是金人主动来议和,并没有违背淮上言语。”赵官家闻得此言不由冷笑起来。“而且人家还送回了两个公主,朕也不好撵人……但若要议和,朕也有期盼,却是要金人先归还太原、陕北,交出折可求、刘豫,以作诚意,再做具体议论!”

这就是强行耍流氓了,于是下方终于嗡嗡一片,而这次也终于有宰执以下的大臣主动出列了。

“官家!”刘子羽扬声相对。“早春一胜,并未改宋金大局,如今还是金人强大宋弱,而攻守之势也未有动摇,连官家自己都说,下次金人还是要来的,而东京下次未必得保……既如此,何妨暂缓一二,与之议论拖延一番?若能拖个一年两载、两年三载,聚二十万精兵、成十万甲士、攒三年粮秣、悬百万金银,出太原仗山地与金军决战,何愁大局不定?”

“还有谁以为可议和的?”赵玖微微蹙眉。

“臣以为可以。”翰林学士李若朴也肃然出列。

“臣也以为可行。”殿中侍御史李光深吸了一口气,继而鼓起勇气出列。

“臣附议。”中书舍人范宗尹跟上。

“臣……以为可以。”忽然间,许景衡居然也跟着出列了。“官家,现在这个时候议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而臣等……”

“朕知道!”见到连宰执都出面了,赵玖情知不能再忍,却是即刻出言打断了对方。“朕知道你们都是公心,朕知道刘参军父亲在靖康中殉国,他弟弟一家死的只剩一人;朕也知道李若朴是李若水亲弟,他兄长是靖康殉国诸臣中最激烈最忠心之人;朕还知道,你许相公当日在朝堂最艰难之时,一直维护李伯纪、宗忠武,内心坚定忠忱无二;朕更知道,李光李御史是李公相至交,他在此时出列表态,一个不好便要万劫不复……朕知道你们一个个都是真的奋不顾身,都是真的为国家着想,不是想投降,不是想屈膝……但朕就是不愿议和!若要议和,先行废立之事,再来说此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此言既罢,殿中鸦雀无声,上下皆有愤愤之态……

“官家言重了。”停了片刻,倒是汪伯彦拱手出言。“其实陈尚书(陈规)有言在先,只要物资人力跟上,东京城完全可以按照南阳的法度来守,而若如此,届时金军再来,其实未必能得便宜……”

“说的好。”赵玖随口答道。

“其实依臣来看,金人此番议和,说不得是之前一仗被打怕了,心虚了,内乱了……这时候如何能与他议,反而该筹备北伐才对!”吕颐浩也出言表态。

而赵玖此时却不由皱了下眉头。

“官家!”等两位宰执说完,等了一阵子的许景衡长呼了一口气,却是理都不理两个枢相,而是直接对赵玖严肃以对,继续了刚才的话题。“官家昔日在南阳,与宰执有言,不许擅自以免冠相对,那敢问官家,你生气了,便可以以废立相对吗?”

赵玖微微一怔,继而尴尬一时,却是赶紧点头:“是朕错了,不该与诸位置气,但战和之事朕意已决。”

“那还是得请官家给个说法与道理……”许景衡沉声再对。

“说法多的是。”赵玖见对方穷追不舍,便又有些来气,便指向了下方一人。“御史中丞,你来说为何不能议和?”

“君父为人所执,千万生民沦为胡虏牛羊,此不共戴天之仇,哪里能议和?”胡寅早就忍不住了,只是刚刚气氛不对,不好开口罢了,此时闻言,当即拂袖而对出列众人。“春秋大义,诸位都忘了吗?”

“就是因为足下动辄春秋大义,所以有识之人轻易不敢开口,只能我等天下人尽皆知与金人有血海私仇的几个人在此言语……”见是胡寅,刘子羽当即怒斥。“若依你胡明仲的春秋大义,官家建炎元年便去北伐,国家早就亡了!我们是说不抗金,不打仗吗?只是想求个稳妥与必胜!”

胡寅刚要与之辩论。

却不料,就在这时,一旁李若朴忽然愤愤插嘴:“昔日靖康中,我等举族与金人生死而对之时,却不知道春秋大义的胡中丞彼时在做什么?躲在太学中坐视君父出城去死吗?送了两个君父不成,今日还要用春秋大义亲自来送第三个?”

胡寅羞愤入头,血气难掩,却又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辩论。

“够了!”这时候,御座上的赵玖终于冷静了下来,却是面无表情,及时喝止了这场无端争执。“彼时谁知道金人会如此残暴?而就是因为晓得了金人残暴狡猾且无信,太学中张浚、赵鼎、胡寅等人才起了主战之念……不要无端颠倒因果、时间,做人身攻击。”

胡寅、李若朴、刘子羽三人面面相对,也都觉得无趣,却是一起拂袖不语。

而言至此处,御座中的赵玖复又严肃看向了许景衡:“许卿,昔日朕让你转赠张悫张相公《赤壁赋》一事还记得吗?”

“臣记得。”许景衡拱手以对。

“朕在后面题的词呢?”

“记得,是王舒王的《游褒禅山记》……”

“哪些字?”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许景衡咬牙复述道。“臣铭记在心。”

“朕也铭记在心。”赵玖缓缓言道。“朕知道你们议和不是真的议和,更不是要屈膝投降,而是主战之中,存了保守稳妥之念……”

许景衡欲言又止。

“许相公。”赵玖冷冷相对。“朕知道你想说什么,朕也没忘……当日南阳城外,朕与你虽无明言,但其实有君子之约,大敌当前,咱们都不该挑起新旧党争,更不该说什么祖宗家法对不对的事情……所以今日事,咱们照理不该从此处议论!可实际上,你们之所以想要议和,根子上却还是保守士风心态,今日挑事的不是朕!”

“官家若如此说,臣也无话可说了。”许景衡长叹一声。“臣不免冠,不撂挑子,愿求东南为使相……”

“不许。”赵玖幽幽叹道。“河南千疮百孔,少不了你。”

许景衡终于无奈:“但官家总不能不让臣说话,臣乃是都省相公!”

“朕许你说话,只是这件事情的问题便在说话本身上。”赵玖也显得无奈起来。“今日若许议和,明日妥当了,想要再战,你信不信也有人会出来,说什么为民生计,不该战的?不管金人是真心还是假意,是试探还是哄骗,这股气都不能泄!而朕的意思,就在那《褒禅山记》的几句话里……朕以为,这个时候,既然老早定下大略,要与金人战到底,那争论本身便不值得再起。不是这样那样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国战之中,一开始就不该有争论的问题!”

“臣等明白了。”就在许景衡一时沉默之时,吕好问忽然拱手相对。“正如昔日新旧党争,不是说新旧如何,而是说党争二字自伤根本……而今日,不说战和,也不说稳妥激进,只是争起来,便要内耗,刚刚胡中丞与李学士、刘参军便是明证……所以一开始便不该擅自动摇原定之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吕好问既出此言,许景衡以下,几名主张暂且议和喘口气的,外加胡寅以下几名有愤愤色的主战派,自是各自敛容。

而吕好问也继续拱手相对不停:“不过官家,今日既然说到此事,还请官家再当众给个明确答复……宋金之间到底要如何才能有个结果?”

“金国覆灭。”赵玖干脆做答。“还要犁其庭扫其穴,除此不论。”

“臣等明白了。”吕好问带头拱手行礼。

“臣等明白了!”汪伯彦赶紧跟上。

“臣等明白了。”吕颐浩诧异的从吕好问身上收回目光,也赶紧拱手。

“臣明白了,国家艰难,正该相忍为国,团结一致,确实不该有无端内耗。”许景衡叹了口气,也终于拱手相对。

而其余以下,或是匆匆跟上,或是不情不愿也都纷纷在赵官家的余威和首相的和泥之力下一起表态……此事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不过也就是暂时,因为赵玖早已经看明白了……这不是人的品性问题,也不是记不记得之前话语的问题,而是大宋朝几百年祖宗家法制度,将士大夫和官僚集团养出了一种天然趋于保守的风气。

这种保守风气,古往今来都不会少,也真不好说说人家是对是错,但在大宋这里明显格外突出,而且格外强力。

今日稍微保住了河南地,就有人想议和,将来随着战争继续下去,金人必然是更消耗不住的那个,开出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务实和优渥,然后必然还会有人带着同样‘我是为国家好’的心态尝试推翻‘不合时宜’的既定国策。

不过,赵玖也绝不会松口的……不是他多么坚定和多么高瞻远瞩,而是他知道结果!

一旦这口气泄下来,真正的投降派就会趁机从口子里钻进来,到时候原本主战的会变成主守,主守的会变成主和,主和的也会变成主降,最后就是秦桧那种人粉墨登场了。

所以说,赵官家外对数十万金军,内对上下五千年都出名的大宋士大夫和大宋军将,绝对是任重道远。

“既然金使来事已经议论妥当,可见垂危之下,东南犹然该有使相大臣坐镇……”吕好问继续主持了之前的朝议。“官家,此任虽是外任,却依然是宰执一般的名位,还应该额外加节度使制约军事,拱卫太后,本该官家钦定,却不知官家到底欲使谁去?还是说提拔一位妥当重臣?”

“朕已经有了一个妥善人选。”

赵玖叹了口气,忽然起身走下御座,来到御阶之下,目光从身前四位宰执身上扫过,最后落到其中一人身上,却是不待对方出言,直接当众拱手作揖,一揖到底。“吕相公,你最知东南局面,更有一番雷厉风行,朕今日就将东南之地、东南之人,还有扬州太后、东南宗室,全都托付给你了……还望你念在咱们君臣之义上,到了东南后妥善为之,做朕的倚靠。”

吕好问以下,百官齐齐怔住,而当事人吕颐浩更是半晌不语,许久之后方才心情复杂,躬身还礼,口称‘万死’!

PS:人的惰性……积重难返……我知道书评区一定把我骂出花来了……根本不敢看,只能说句万死……

喜欢绍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绍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