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截胡甘糜夫人,气哭大耳贼 > 第352章 九品中正制,恢复肉刑

朝堂之上,就是否恢复肉刑的事情,公卿百官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以陈群为首的大臣主张恢复肉刑,以王朗为首的大臣则是坚决反对恢复肉刑。

两方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秦牧旋即把目光放在了尚书令房玄龄的身上,询问道:“房爱卿,你对此有何看法?”

房玄龄闻言,想了一下,便回答道:“大王,以微臣之见,乱世用重典,无可厚非。”

“这世道兵荒马乱,人心丧乱,以礼治,凭借教化之功,难以惩戒罪犯,震慑宵小。”

“若能恢复肉刑,则百姓定然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还不等秦牧说话,王朗就皱着眉头,反驳道:“房大人此言差矣。”

“若以肉刑约束国人,以严刑峻法约束国人,老夫认为,这怕是会适得其反。”

“昔日秦法严苛,动辄肉刑,被砍脚指头,割鼻子的人不可计数。秦法于是被视作严酷害民之法,饱受诟病。”

“有此前车之鉴,肉刑岂可恢复?”

房玄龄笑了笑道:“王大人,就跟适才陈群陈大人所言,肉刑是肉刑,峻法是峻法,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肉刑适用于犯法情节严重者,而犯法情节轻微之人,肉刑则不必加诸于其身。”

顿了一下,房玄龄又朝着陛台之上的秦牧躬身行礼道:“大王,臣认为,朝廷理应制定一部合适的刑法,用以治民。”

“善。”

秦牧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刑法之事,也是不容小觑的。

必须要张弛有度。

刑法太过宽松,或是太过严峻,都不是好事。

“房乔、陈群、王朗,就由你们三人负责编撰一部完善的刑法,务必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刑法完成之日,第一时间交给寡人审阅。”

“诺!”

见到秦牧接受了自己所提出的“恢复肉刑”的主张,陈群心里感到非常激动,于是又提出了另外一项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制度——

九品官人法!

“大王,臣以为,大汉历来的察举制,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朝廷应当鼎故革新,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加以改变。”

陈群慨然道:“大王欲取天下之士,收为己用,首先就在于改革察举制,建立新的人才选用制度!”

陈群的此言一出,千秋万岁殿中的公卿百官都不由得一片哗然。

这厮的胆子是够大的。

每每都能提出惊世骇俗的治国方略。

所谓的人才选用制度,那就是吏治了。

吏治之重要,关乎社稷,岂能马虎?

“细说。”

秦牧还是让陈群接着往下说。

只见陈群郑重其事的道:“大王,臣认为,朝廷日后可用九品官人之法,选贤用能。何为九品官人法?”

“此法较于察举制,有所不同。”

“朝廷应该在地方的每个郡,设立一个主官,以评定本地士族的品第,从一品到九品,有上、中、下三大类。”

“之后再由朝廷根据其家世、品第、学识,来委任官职。”

“察举制不会废止,只是要作为九品官人法的辅助。”

“如此一来,则选贤用能的权力在于朝廷,在于大王,而非是地方,有助于巩固大王之权威也!”

随着陈群说出的这一番话,在座的公卿百官都不由得一片静默。

偌大的朝堂上,也是一片鸦雀无声。

过了一会儿,房玄龄首先站了出来反驳,说道:“陈大人,若按照你所提出的九品官人法,虽巩固了朝廷的权力,但是会造成怎样的深远影响,不知道陈大人你有想过吗?”

“大王屡次颁布求贤令,提倡唯才是举,有一技之长者,皆能为官。”

“不论是士族也好,寒门也罢,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被委以重任,一展所长。”

“若是推行了你这样的九品官人法,恐怕长此以往,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当学识不再重要,以家世、品第为主要评选标准的话,那么普通人怕是再也没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难道这天下不是天下人的天下,而是士族的天下吗?”

“这……”

陈群一时间不敢说话了。

这天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的确是士族的天下。

但是陈群岂敢当着秦牧的面说出来?

推行这样的九品官人法,也就是历史上的“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对秦牧而言,是有利有弊的。

好处在于能让秦牧迅速的笼络人心,得到大量士族不遗余力的支持。

坏处就是长此以往,国家的官吏选拔制度会被士族所垄断。

到时候朝野上下,恐怕都会失去“生气”。

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为什么?

只因人人都知道,出身低微的人,哪怕是再有才干,也难以跻身于“上品”,无法出人头地,谁还会给秦牧拼命治理地方,捞取足够的政绩?

政绩、资历原来都是官员的升迁标准。

现在,这些都变得不重要了。

如果是一个寒门出身的官吏,为官几十年,使地方政教大行,民生大治,政绩斐然,却依旧不能得到升迁。

而士族出身的官吏,则是不管政绩如何,每隔几年就会升迁一次。

这样一来,缺乏了有效竞争力的官场,就好比一潭死水……

“大王,臣以为,陈大人所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未尝不可推行。”

这个时候,华歆站了出来,向秦牧躬身行礼道:“旧有的察举制,的确是有些不合时宜了。”

“原因有三。”

“其一,自黄巾之乱以来,天下战乱频频,士人颠沛流离,不得其所。”

“过去中原、河北的士族,那些名士也到处奔走,为躲避战祸而远走他乡。如此,地方人才流失严重,察举制已经很难实现了。”

“其二,过去的察举制是由地方向朝廷举荐人才,经过考核,其人方能为官一任。”

“但,察举制终究是有限的,容易被地方的太守、刺史垄断。”

“一旦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滥用职权,举荐的人才学识和品行不佳,这会给朝廷造成不小的麻烦。”

“而若是推行这样的九品官人法,则朝廷将与地方一起管理州郡事务,选贤任能,有助于加强中yang集权。”

“其三,大王屡次颁布求贤令,唯才是举,却也并非是尽如人意的。”

“何解?”

“只因朝中地方,有的朝臣官吏有才无德,若使有才无德之人居于高位,对社稷,对百姓,都不是一件好事。”

“这样的选才方式,也不是长久之计。”

“而九品官人法之所为者,便是使朝廷能合适的选拔出人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