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武侠 >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 第409章 三十年功力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第409章 三十年功力

作者:明月共举杯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1-10 11:47:00 来源:泡书吧

数日后。

用了五天时间,来回奔驰数百里,在胶东阳夏两郡边界,彻底将楚军外围营寨看了一圈之后,燕云庆带着满腔的忧虑和失望,返回了大营。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就如他先前所怀疑的那样,整个楚军三百余里的营寨,都是防守严密,戒备森严,治军看不出任何破绽。

百万楚军,竟真被管的形如一体,连成了一片大势。

面对这种敌人,燕云庆束手无策,丝毫想不出应对的办法。

而等他返回大营之后,糟心事就更多了。

因为相比于楚军的严整治军,犹如一体。梁军这边,那就是错漏百出,不堪入目了。

必须承认。

作为中州霸主,梁国处在九州中心位置,周围皆是强敌,数十年来打了不知多少硬仗,期间从梁军中涌现的将才数不胜数,这个军中可谓将星闪烁,犹如繁星。

从这方面讲,梁国是不缺统兵作战之将的。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

因为战争烈度太大,每每大战之后,梁国都会损失一大批兵将。

而这些人损失之后,刚开始时,靠着强大底蕴梁国境内的那些公卿世家们,还能很快派出自己的子弟,把他们送入军中担任中高层将官,底层将官则提拔老兵出任。

靠着这个方法,梁国尽管次次都兵马损失颇大,但过个半年一载,随着新兵训练出来,各级将官磨合完毕,总又能迅速恢复实力。

故而在前期时候,梁国在面对魏赵徐三国进攻的时候,一直都能保持优势,时不时还能发起反攻。

可再多的人才储备,也经不起月月年年的损失,而且每次都是损失数百上千人啊。

梁国的公卿世族们,子弟族人再是繁盛,也总归有个极限。

一族几千上万人,就已经顶天了。

其中刨去老弱,以及没有习武的,真正能参军的子弟,也不过数百人而已。

魏赵徐并非弱国,他们和梁国哪怕有国力的差距,但基本的兵马素质,还是差不多的。

梁国跟它们一场大战下来,即便胜利了,少说也要损失十几,数十万人马,其中陨落的将官以百、以千计。

一次大战,就能让一个世族,死光全族的参军男丁。

而梁国又有多少世族?

几十上百家而已。

打上一百次大战,这些世族子弟也就中坚男丁尽散,家族彻底完蛋了。

所以在打了十几年战,梁军之中的世族子弟,死了数万之后,梁国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

于是,后来为了保存实力,为了减少损失,梁国境内的那些公卿世家,都开始有意识的减少了子弟从军的数量。

而没有了这些经过了精心培养,有着充足军事素养,将门传承的世家子弟参军,梁**中的中高层将领,随着战争的不断剧烈化,很快就出现了断层缺乏。

如此,就不得不放开原本的口子,从底层提拔寒门草根出身的将领了。

这些出身低微的将领,虽不乏勇武,甚至有着足够的战场敏锐,对领兵打仗有着自己的直觉。

毕竟也是沙场中,从尸山血海趟出来的。

可这些人再勇武,直觉再好,也终究改变不了,他们是半路出家,没接受过系统培训,甚至可能就是个文盲的事实。

几千上万人的军队,靠着将领的勇武,以及足够的运气,或许能忽略彼此将官素质的差距,打成平手,甚至打出一场胜仗来。

但这种规模上百万的大战,即便你是先天宗师,个人所能发挥出来的武勇作用,也变得极其有限了。

一个先天宗师,一场战争下来,撑死了也就杀个几千人。

而几千人,对于百万大军,也就九牛一毛而已。

别说一个先天宗师了,就算十个先天宗师,让他们去杀个百万人,估计杀到累死,也杀不完。

先天宗师都如此了,那些普通的将领,能够发挥的武勇作用,就更有限了。

既然武勇不起作用,那么两军对抗,比拼的就是彼此的素质了。

这个素质,是指士兵的差距,将领指挥的差距,各部兵马配合的差距。

绝望的是,在以上三种比拼中,梁军都占不到优势,甚至处于下风。

就说普通士兵的差距,梁军虽然久经沙场,是从一次次大战中,杀出来的精锐。

可楚国也不差啊。

这三十年来,楚国在腹地,虽然一直都是太平盛世。但在边疆区域,却怎么也称不上和平的。

西南有不断北迁的雨林夷人;数万里海疆,有不断登岸的海寇;西北更是年年出塞,与雍西的蛮夷打的火热。

有着三大战场在,楚国的用兵规模常年保持在五十万人。战事激烈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上百万。

而陆渊为了保持楚国士兵的战力,又采取的是轮换制度,把国内士兵分成三批次,让他们轮流上前线磨练。

所以,虽然享受了三十年太平时日,但楚军却并没有堕落,反而一直处在战火之中,遭受的锤炼并不比其他各国少。

甚至因为楚军时刻轮换,而不像各国一样受限于多处战线,和强大的边疆压力。往往一支大军被逮住了,就往死里用,根本得不到有效的休息。

于是大量老兵精锐,就白白被折损在了战场上,不得不补入大量新兵来补充军队规模。

军中处于老兵新兵掺杂,士兵素质参差不一的境地。

楚军得益于轮换制度,那些上过战场的老兵精锐,都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军中基本都是老兵为主。

甚至这次陆渊在国内扩招的两百万新兵,其实也是以前的老兵退伍后,被重新征召了回来。

早在二十年前,有感于各国间越来越激烈的战事,为了给国内储备更多的优质兵源,陆渊强硬的在军中推行了改革。

规定一名战兵从入伍之后,最多在军中呆十年。

十年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强制退伍,并编入国中预备役。

可能一个士兵十五六岁从军,二十五六就被退伍了。

从这点起,楚国就区别于各国的那种终身兵制,军队中不再是白头乌发并存,十五从军,八十得归的现状,便是彻底杜绝了。

而楚国国内,也因此得到了大量正处于二三十、三四十的,受到过良好军事训练的青壮年兵源。

这些历年被退伍的预备役,都在各地官府有着登记,地方军事长官一声令下,瞬间就能集结起来,然后按照以往在军中的等级,编织出一支支小规模的军队。

这种情况下,别说两百万新兵了,便就是三百万,甚至五百万,楚国都能轻易集结出来,并保证一定的战斗力。

这种制度下练出来的楚兵,就算是预备役重新入伍,那也比各国重新在民间招一名新兵强的多。

所以在士兵层面,楚军自然是远胜过那些长幼不齐,新老掺杂的梁军的。

至于将领的素质,就更不用说了。

楚军这些年打的仗,都是有意识控制了规模和烈度,只是为了防御边疆和训练军队的战争。

和那种各国间你死我活的争霸,可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这种情况下,士兵的损失都少的多了,将领被那么多士兵保护,就更别提了。

楚军几十年时间,培养的优秀中高低三级将官,简直数不胜数。

楚国境内的那些公卿世家,地方豪族们,培养的优秀子弟也如繁星,以千万计。

这些人在陆渊的提倡下,都接受了良好的军事教育,充当一名合格的各级军官,是绝对没问题的。

这两方面的将官来源,不但保证了楚国现有常备兵马的指挥,就连那些被征召起来的民夫,也被安排了大量各级将官管理,当做了军队来训练指挥。

比起梁军那种将官缺乏的现状,不知要胜过多少。

最后的大军配合,更是别说。

有着陆渊那放到各路兵马,充任指挥十万人之帅的分身在,这个面对仙法作弊的情况下,梁人就算玩出花来,那也比不了啊。

所以种种优势加起来,便就形成了楚军,对于梁军各方面的碾压。

于是,一个寒冬初降的日子,在彻底进入凛冬之前。

经过数百次小规模试探后,楚梁双方终于开始一场大战,各出兵十万人,在两军中间的原野进行对决。

结果却是梁军惨败后。

燕云庆立刻就意识到了双方的差距。

后面便开始闭营自守,不再理会楚军的挑衅,守过了数日,熬来了天地大雪,封冻一切后。

便趁着这个喘息之机,将自己发现的诸多问题总结出来,并快马传回大梁,晋级,请求皇帝派遣足够的合格将官,用来填充如今梁军内部的不足。

如今有着一个冬天作为缓冲,被大雪包围,楚军无法出营作战。

梁军这边,还能趁着这三四个月的冬季,重新整顿部伍,更换不合格的将官,以此减少挽回与楚军的差距。

要是等到冬天过后,大雪化开,楚军能自由活动后。

梁军这边依旧如现状,没丝毫改变的话,怕是惨败不远。

燕云庆将自己的担忧,尽书于书信,以此警醒大梁城内的君臣。

楚军经过三十年的修养积蓄,绝非外面表现出来的那般浮躁孱弱,与梁国之间,已经拉开了差距。

这一战,楚国三十年功力,梁国则是百战力竭,实在危急万分了啊。

……

就在黄玄、燕云庆两军,在胶东、阳夏两郡边界,打的火热的时候。

陆渊在国内,也开始做北伐前的最后一轮动员。

经过半年时间的准备,除了已经奔赴前线的阳夏行营外。

在楚国之中,负责征讨魏国的汉中行营、襄阳行营,已于一月前,彻底筹备完毕。

陆渊直领的西、中、东三路行营,也借着迁移民众、以及支援雍西、阳夏前线的名义,分别在豫章、临海、广陵三地进行集结,并已完成大半。

为了尽快推进此事,陆渊甚至暂时巡游到了金陵,以此统御人心。

照现如今的筹备来看,到了明年二月末,也就是雪融开春后,三路行营就能筹建完毕了。

除了筹建行营外,那些从岭南西南迁移北上的民众,经过半年时间的迁徙,也陆续抵达了楚国北方的大江沿岸。

这些被迁徙的民众,规模足有一千八百余万人,几乎与楚军此次北伐征召的兵马人数相同,堪称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而如此多的人员,大量聚集到大江沿岸,自然也带来了诸多繁杂的管理问题。

而这些移民,每日吃用消耗,更是犹如天文数字,简直难以计数。

若不是陆渊老早前,为了筹备北伐,提前让人在大江南岸地区,设立了诸多常平仓,用于较近供应前线粮草,那还真支撑不起。

不过就算如此,近两千万人的消耗,也太大了些。

尤其楚国还要支撑同等规模的大军,就更恐怖了。

因此陆渊已经决定。

明年北伐时,只要大军渡过了大江,控制了江北的梁国郡县后,并立刻着手安排移民工作。

养活差不多四千万不事生产人,给楚国带来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哪怕陆渊倾尽全力,也最多只能支撑年余。

为了解决粮食消耗,为了让那些移民尽快安定,恢复生产,也只能冒点风险,让那些人随军出征了。

不过以楚国的准备和实力,只要渡江,基本就是一路平推,打下的地盘,几乎没有再丢掉的风险。

所以那些移民,就算跟在大军屁股后头,也顶多只需要面对一些梁人民间的反抗,基本是不大可能面对成建制的梁军的。

而他们又有楚军留下的驻防兵马帮助,这风险就更小了。

因此做出这个决定之后,陆渊又使唤起了为了供应北伐物资,累的头发都掉了许多的好友孙思文。

让他抽调出官员,专门负责处理此事了。

整个三路渡江兵马,就这样在有条不紊的筹备中。

雍州魏国那边,也在楚国的催促之下,在关内郡集结好了西征大军。

只待明春到来,大雪化开,便可与楚军在汉中的行营大军一同出兵,讨伐蛮夷。

至于梁国。

大梁君臣在收到了燕云庆的书信之后,也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

只是奈何如今梁国实在虚弱,各处都是用人之时,人才的贵乏肉眼可见。

他们就算有心支援,也没有多少余力。

最终在各军抽调一批精锐警官,又强令国中世族公卿,各自贡献出一批子弟,咬牙凑了千余人,就送上了胶东前线。

不过这千把号人,顶多也就管理十几万兵马,对于前线大军,影响也是有限。

燕云庆想的给全军来一次大换血,使之脱胎换骨的想法,终究是付之东流。

梁国到底还是输在了底蕴上。

无奈之下,这位梁人名将,也只能利用手头上的有限资源,尽可能的整训大军了。

只是这般做,能起到多大效果,他也没有多少底气。

倒是除了精锐将官外,梁国又集结了十万精锐,跟着一起派到了胶东郡,用以补充此前梁军大战的损耗。

把胶东大营的兵马,重新恢复到了百万之众。

但兵马的恢复,丝毫没有提升燕云庆的信心,也没使先前大败的梁军士气提高多少。

和楚军交手之后,双方都认识到了彼此间的差距。

同时也因为这些差距,出现了不少心理变化。

梁军中不少将士,开始伸出了畏战心理,关于楚帝陆渊的传说,也在营中私下流传,人心浮动。

梁国的未来,在这严寒之下,埋上了一层阴霾。

阳夏行营那里,在入冬前,收到了郑国给的最后一批粮草资助后,也有了充足的粮食。

于是黄玄也干脆下令,从军中挑选出一批副官将左,精干老卒,把他们分散到征召来的郑国民夫里面,对这些人进行训练。

他打算趁着这个冬天,提升一下五十万郑国民夫的战力,好弥补自己在异国它乡,兵力不足的问题。

不然在这陌生环境,距离故国有数千里之遥,补给不便。

自己手中就这百万把人,那就成了死一个,少一个的困境了。

就像前段时日,和梁人发生那许多次的大战,梁军固然损失近十万,可楚军这边死伤也不少,足有六万余人。

这些缺失的兵马,各部编制的缺额,最终还是通过那些郑国民夫来补充,以此保证了大军的完整。

此时多练练这些郑国民夫,那就是给自己的大军,增加更多的优质兵源,是事关根基的事情。

而在这各方,为了战争进行的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时间缓缓流淌。

神武四十年在一片大雪中走过,战云密布之中,九州迎来了神武四十一年,度过了这个让人并不怎么快乐的新年。

二月春末,魏国上将军孟成林,领百万大军入草原,扫荡蛮人。

同月,收到消息的楚国汉中行营,总管黄欣依约领兵,出陇山,征讨河陇异族。

九州开年第一战,就这样被楚魏二国率先打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