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武侠 >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 第264章 合纵成立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第264章 合纵成立

作者:明月共举杯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6:01 来源:泡书吧

苏国的叛乱,持续时间也有半年了。

其实当陆渊一月派出使者,二月抵达苏国的时候。

在那时,苏玄歌就已经领兵讨平了七岛会的叛乱。

不仅一举收复了宁越府,更是亲自领兵,出海扫荡了七岛会的七座主岛。

还杀了大半该会精干,就连会长、副会长等会中的前几把交椅,也一一毙命在苏玄歌剑下。

没了这些人物领头,剩下虽有一些余孽逃散,但再也不成气候。顶多成为海匪,日后慢慢清剿就是。

而此会一除,苏玄歌顿时解除了国都附近的心腹之忧,接着便马不停蹄,北上讨伐广昌道。

等楚国的使者到达时,苏玄歌已经领兵肃清了始安府的广昌道贼,正准备再接再厉,帅兵攻入广昌道的老巢苍梧府,彻底剿灭这股乱匪了。

可以说,那个时候出国平叛,正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因此面对楚国来的使者,说出了想要邀请苏国,一同讨伐西南夷的请求后。

苏玄歌震惊之余,也不得不说,随之心动了起来。

陆渊和朝臣先前商议的不错。

以苏国的情形,确实养不起太多兵马,无法支撑起苏玄歌的野望。

如今便就逼出了这场波及半国的叛乱,现在就算可以平定,但这也只是稍稍消除了眼前的祸患。

不解决苏国那庞大军队的军饷问题,眼下叛乱即便除了,但恶劣的财政情况,依旧是巨大的隐患,如同一个埋下的炸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点爆。

所以对苏玄歌来说。

他要么放弃野望,裁剪军队,在平面的叛乱后,彻底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要么就另寻一地,出兵征伐。通过外部压力,通过从外面获取利益,来缓解国内的矛盾。

两种选择该如何,以苏玄歌的性子,自然不言而喻。

他毫不犹豫的,就选择加入合纵,一起征伐西南夷。

只是如今苏国内部叛乱未平,所以哪怕苏玄歌心中很是心动,却也没有一口应下来。

只让楚国使者好好歇着,令国内好生接待。

而后便专心致志,全力讨平叛乱了。

以一位先天宗师的实力,苏玄歌又接连收拢了各地溃散上的府县兵,同时增发了一批民团相拥,再加上自己带来的禁军,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十万人的平叛大军。

这等力量,想要讨平广昌道,自然不会太难。

只是大战月余,苏玄哥就领兵击破了广昌道,斩俘三万余,一举杀灭了这些盗贼的主力。

不仅收复了苍梧府,更连广昌道的山门都被攻破,将其道主斩于剑下。

广昌道主一死,那些被他聚拢起来的信众,还有残余的一些道人,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不过十余日间,残存的数万广昌道贼就溃散而去,于是苏国北部叛乱悉平。

到此时刻,苏玄歌总算讨平了国内大半叛乱。

剩下的首叛之贼杜昌,虽然也在这些日来,不断出兵攻略,想要支援七岛会与广昌道。

但早在先前,苏玄歌就令处在杜昌占据的高凉府北、西两面的永熙、合浦二府之府县兵,严加看守各处要道,直接封死了高凉郡北上西进之路。

这二府之府县兵,合起来足有一万之众。再征发些民团乡,兵马不下四万之巨。

杜昌虽然自起义以来,便不断招兵买马,将自己部众扩充到了五万之多。

但那多是乌合之众,少有精锐。

想要冲破这二府封锁,那也是难上加难,乃至于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这半年时间,杜昌哪怕心急如焚,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七岛会与广昌道被接连平定。

如今北边广昌道覆灭的消息传回,高凉府内的叛军闻讯,皆知举国之内,已只剩下自己这一股叛军。

一个个不由士气大挫。

不少畏惧苏玄歌兵锋的叛贼,直接就收拾包裹,逃回了乡下,重新变成了良民。

更有一些人直接乘船渡海,选择南下重洋,以躲避这场必败之战。

也有一些人联系了东边的南海国,投附了过去。

这一连串的或逃或隐之下,原本杜昌挥下的五万余兵,顿时消散大半。

只剩下万余已无退路、同时也对苏国恨之入骨的人跟着,继续龟缩在高梁府城,打算做这最后顽抗。

但到此时刻,这最后一股叛贼被平定,已然成了定局。

只需苏玄歌领兵去一趟高梁府,不用十天半月,就能彻底击灭杜昌。

正是在此局势之下,苏玄歌终于可以抽出精力来,回应陆渊合纵的要求了。

他很快找来使者,干脆说道:“我与楚王,向来便是盟友。如今楚王既有征伐夷人,为我三帝之苗裔开拓新土之宏望,那孤自然不能落于人下。

使者回去告知楚王,待明年正月,等孤堪平了国中叛乱,稍稍稳定国内之后。

定起兵十万,共同西讨夷人。

到时我苏、楚二国,便在那洱海之下会盟。”

洱海,乃是西南三大夷国之中,位于中部的大理国国都所在。

苏玄歌说要在此会师,显然也是清楚,区区一个大长和国,是无法满足苏、楚两国胃口的。

同时它的主要目标,也是放在了大理国那边。

至于和楚国接壤更多的大长和国,选择性的让给了对方。

不得不说,同样作为野心家,苏玄歌对于陆渊的想法,还是有着那么些了解的。

就这样,关于一同出兵西南夷,同时关于双方出兵方向,各自利益的划分,便定了下来。

而说完了此事之后,在楚国使者准备返回的时候,苏玄歌又带着些不满的说道:“苏、楚乃是盟国,每岁我国还会向楚国输送钱粮,年年不绝,可谓仁至义尽矣。

但今朝我国叛乱,边界之处,四处收揽我国逃民、叛民。

此岂是盟友所为?

使者回去之后,还望转告楚王,若不想伤两家和气,还望将这些逃民送回。

如此,我两家各自安好,别因这些小利,而生出龃龉。

还有便是今次叛乱,我国内无一府县不受影响,去、今两年的税赋,皆是大减。

明、后两年,也难以恢复。

所以这几年间,对于楚国之援助,怕是不成了。

这点还望使者转告楚王,免得生出误会。”

这半年以来,随着苏国叛乱,国内北边的几府之地,有大量不愿参与叛乱,同样也是为了逃避战争的民众,选择逃去楚国。

而广昌道被平定之后,又有大量参与了叛乱的道民,害怕被朝廷追究,选择拖家带口,一起逃往楚国。

这前后两波逃亡潮,再加上一场战乱的死伤,直接令苏国北部三府之内,户口少了过半。

这三四十万的人口损失,几乎是苏国原本一成多的户口了。

面对这巨大损失,苏玄歌当然心痛无比。

那些已经被杀的乱民没法挽回,但逃往楚国的那些逃民,确实可以追回的。

虽然他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逃去了楚国。

但怎么着也能有个十万吧?

先把这十万人追回来,多少也能让地方上恢复几分元气。

因此在这个时候,借着楚国邀请合纵之机,苏玄歌适时提出了自己的不满和要求。

……

“孤已经吃下的肉,竟还想让我吐出来。这苏玄歌,到了这时,竟还做这种妄想。”

当使者返回国中,如实转告了苏玄歌的意见和要求后,陆渊不由笑出了声。

说真的,这一次苏国叛乱,楚国虽然没牵扯其中,但只是在边境上收拢一些逃民,就已经吃了个满嘴流油。

与苏玄歌猜想的,楚国收拢了十万逃民,有些出入。

这一波陆渊收留的苏国民众,数量上其实远不止十万,而是达到了二十三万之多。

这许多人,差不多一个府的人口,陆渊当然不可能还回去。

实际上,对于这些逃民的安排,他早就有了计划。

现在不是打算征伐大长和国吗?

这个夷国两郡之地,如此广饶的地盘,楚国打下来后,当然不可能不去投入精力治理。

设置府县是一定的,编户齐民也是一定的。

可这新攻占的府县,总不能全都是原本的夷民,让此地风俗,依旧保持移民原本的习俗吧?

那样的话,想要让此地稳定下来,该需要多久时间?

所以进行移民,让原本沐浴王化的三帝苗裔,去往这片新开拓的领地,移风易俗,帮着同化原本的夷民,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可楚国境内。

原本从周国和西川郡那边迁移来的民众,才刚刚安定下来,在地方上站稳了脚跟。

眼看着就能缴纳赋税,为楚国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出了。

这种关键时刻,陆渊当然不可能再强令这些移民搬迁,去往那蛮荒之地开拓了。

同样的道理,这些移民不能动,原本楚国境内的百姓,也不好动。

强行动的话,极有可能引发骚乱。

所以这个时候,该从哪里找新的移民,就成了一个问题了。

恰在此时。

苏国出现了内乱,自己送来了二十三万的逃民,这不就是上天送来的移民吗?

二十三万人虽然不多,但好歹也是一个府的人口,在大长和国新开拓的府县内,一个个分下去,每个府也能分个一两万人的。

这点人口基数虽然不多,但作为初期同化的种子,帮朝廷在那边站稳脚跟,却也差不多可以满足要求了。

故此,对于这些有着大用的逃民,陆渊当然不可能还回去。

不过现如今他还指望着,苏玄歌跟自己一起合纵攻夷,眼下直接回绝对方的不满与要求,倒也不怎么妥当。

因此陆渊想了想,最终还是下了道旨:“令地方有司,从诸苏国逃民中,挑选出一万人,送回苏国。”

嗯,不可能全部送回去,但也不能完全无视,那就送一万人好了。

人虽然不多,但多少也给出了点回应,态度方面也不能说太差。

虽然苏玄歌对此注定还是会有不满,但有这么个台阶下,面上至少好过许多了。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 huanyuanapp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再有着一起攻打西南夷的巨大好处在,对方多半会忍下这口气来。

毕竟相较于苏玄歌所猜的十万逃民,这次攻打西南夷如果成功,那苏国可是极有可能获得一郡之土,百万之民的。

这么大的好处放在眼前,与楚国斤斤计较那个十万人,又有什么意思?

平白恶了两国关系,还会影响到这次合纵,那才是得不偿失呢。

更何况。

人这不是送回了一万人来了吗?

多少也算回了点元气,也不算那么亏了。

关于安抚苏国的事情,便就这么决定了。至于苏玄歌所请的暂缓援助,早就有着心理准备的陆渊,也很爽快的同意了。

反正前方收了丹鼎道千万两银子的见面礼后,陆渊手中的军费,瞬间就充裕了起来,算上这两年的积蓄,根本就不缺了。

有没有苏国援助,对他而言影响并不大。

反倒是苏国,有没有这笔钱,对他们影响很大。

眼下苏国也很难。

与其强逼着对方,掏出钱来援助自己。还不如让苏玄歌留着那笔钱,拿着在接下来的合纵战争中,好好的去打西南夷人。

这才是最大发挥苏国力量的方略。

……

苏国方面的事情,就这么明确的下来。

而随着苏玄歌的表态,这就仿佛一个信号一般,西川国与九真郡那边,也接连有着好消息传来。

首先是西川国,再花了几年时间休养生息,原本一穷二白的西川国,终于恢复了几分元气。稍稍积储下了些钱粮,有着余力去做其它事情了。

因此在初步将西川国改造成了佛国之后,做了几年佛王的济慧,对于这种人间称佛的感觉,也不由沉迷其间。

故而他在接到陆渊提议,是否愿意一同南下,征伐西南夷,把佛法传到这片从未有过的蛮荒之土上时。

不得不说,济慧瞬间就心动了。

作为虔诚的佛王,他此时已达成了建立地上佛国的成就,成为了诸多佛门子弟心中的圣王。

声望可以说远超诸多先贤大德,达到了扬州境内前无古人,后面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来者的地步。

但人的**,总是永无止境的。

虽然佛门讲究清心寡欲,但生而为人,谁又能真的能摒弃这一切呢?

至少目前看来,已经接触了佛王封号的济慧,是没法摒弃这些的。

因此在如今成就上,能帮着佛门开拓西南之土,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宣讲佛法大道教化这里的民众。再度创下一大功业。

对济慧来说,自然是极具诱惑力的。

更不用说,值此乱世,若能为西川佛国多开拓一些领地,增长佛国实力。让佛国基业能更加雄厚,不至于轻易灭亡,这种种现实考虑了。

所以在接到陆渊请求之后,济慧当即就在国中召开了数轮辩法,与许多高僧大德商议之后,最终决定,加入这场合纵。

同时给出明确答复。

在明年正月,西川佛国这边,济慧将会亲自出手,领着两万佛子,自北而下,策应陆渊的西征。

就这样,这场合纵联盟中,继苏国之后,西川国也加入了进来。

苏国、西川国既有回应,那么剩下的,自然也就只剩下九真郡谢宁了。

而这位宁国朝廷的武平侯,九真郡总管,在接到陆渊的邀请与许诺之后,心中的动摇,也是明显的。

开国建邦,称王一方。

面对这等诱惑,哪个人能不心动?

谢宁独掌一郡大权已有十年之久,而他效忠的金陵朝廷,又有苏国、南海国的重重阻隔,远在万里之外。

如今眼看着朝廷想要复兴,希望是越来越小了。

九真郡想要与朝廷再度恢复联系,没个三五十年不可能。

而九真郡周边,放眼望去,不是蛮夷,就是敌国。国内也是叛贼涌动,至今还未安稳。

这种形势之下,换做任何一个人处在谢宁的位置上,都会开始思考。

自己,还有九真郡,该何去何从?

原本这份思考,谢宁还是纠结无比的。

出身临海世家的他,自有着一股对金陵朝廷的认同,对家族未来的顾虑。

让他想要做出反叛朝廷,独立建国的打算,还是很难的。

但在陆渊的使者到来后,在陆渊做出的许诺帮助,还有九真郡参与攻打西南夷,那肉眼可见的广大远景与好处后。

原本的一丝纠结,也彻底消散了。

所以在派出能返回临海,和本家进行沟通,取得了那边宣布谢宁开除族籍,从此别为一家之后。

谢宁终于再无顾虑,正式在神武四年四月初七这天,在交趾城外建坛祭天,正式登基称王。

同时恢复了谢家祖上,在金陵称帝时用过的国号——宋。

随后谢宁下诏,宋国继续尊奉金陵朝廷为正朔,沿用建武年号,自为藩国。

然后改都城交趾之名为宋平,以示自己平定天下之意。

做完这一连串动作之后,这位新的宋王也终于回应陆渊,明年正月,宋国将出兵五万,尤其亲自统领,北伐西南夷。

至此,由楚国所拉起,苏、宋、西川三国参与的,针对西南夷合纵联盟,终于宣告成立。

一场三帝苗夷征伐夷人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