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武侠 >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 第313章 粮价饥荒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第313章 粮价饥荒

作者:明月共举杯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6:01 来源:泡书吧

周边各国纷纷扰扰,楚国这边,却是独修内政,没有理会外界的风雨。

开春以后,冬日的风雪迅速消退,那可怕的白色天灾仿佛成了个记忆一般,很快被迎向新春的人们忘之脑后。

新的一年到来了,在家里猫了一年冬的人们,也要在这个新年,开始自己的忙碌。

农人们开始播种育苗,城里的居民们也开始在各个工坊或者店铺寻工,往来的商旅们带着货物,开始游走于各个城市之间。

楚国朝堂上下,也开始为去年制定的战略努力工作。

最先开始的自然是黔中郡的诸多矿场。

百业钱为首,不管是做什么,首先最重要的,自然是有钱。

因此年节过后,朝堂各部恢复上值之后,陆渊便召集了诸多大臣,与他们商议之后,特派出钦差大臣,领人前往黔中郡,开始专办此郡诸多开矿事务。

至于开矿所需的诸多人力和物资,特令黔中郡地方官府、以及暂由禁军管辖的诸多夷人战俘提供。

有的这些支持和安排,再加上领差前去办理此事的钦差大臣,也是个能干事的,想来要不了多久,黔中郡那边就能传来好消息。

钱袋子的事情,差不多就这样解决了。

不过钱粮、钱粮,钱与粮,向来是并行,被人拿到一起称呼的。

所以解决了钱的问题后,另一个粮的问题,朝堂这边也很快处理起来。

楚国现如今有两大产粮地,分别是襄阳郡所在的江汉平原,洞庭郡所在的洞庭平原。

这两处平原,皆处于江湖灌既之所,土地肥沃,那是一等一的产粮地。

现在这两处地方,都已开发完毕,剩下一些还未开发的,也都是颇为耗费人力的土地。

不仅开发艰难,最后开发出来之后,产粮也远不及先前的上好土地。

因此对于这些不好开发的地方,如今人力紧缺的楚国,自然没多大兴致。

以后人口多了,土地缺乏,或许可以去开发那些下等土地。

但现在楚国地广人稀,到处都有上好的田地等着开发,自然没必要把宝贵的人力,浪费在这种地方。

因此对楚国来说,现阶段的洞庭、襄阳二郡,开发已经到了极限,无力、也没必要继续更深层次的开发了。

所以想要提升粮食产量,把粮袋子扩大,在这两郡使办法,是没多大用处的,得去另外地方才行。

而这个地方,自然是西川郡了。

西川郡所拥有的西川平原,潜力丝毫不亚于江汉平原与洞庭平原,若是能开发出来,不,那边早就已经开发好了,不用多费力气开荒,应该说是利用起来。

只要能将现有的西川平原利用起来,那么不用两年,这又是一处产粮数千万石的赋税重地。

巅峰时的西川郡,足有五百余万人口,能养活这么多人,靠的就是西川平原的供养。

楚国如今,自是没这么多人,来开发整个西川郡。

但只要初步开发,将西川平原上的诸多良田稍稍耕种起来,产出的粮食也足以养活两三百万人了。

不仅足以养活西川郡现有人口,每年能结余出大量粮食来,供给楚国大军,或者向外贸易。

近些年来,九州各国都兵锋不断。

常年的战争,不仅带来了死亡,也带来了饥荒。

大量的青壮劳力被征召到了战场上,那么自然而然的少了这些人后,各国地方上的粮食生产,也会急剧的降低减少起来。

就如楚国旁边的苏国。

这个参加了当初合纵联盟的合纵国,在发动了征伐西南夷的战争之后,虽然初步解决了财政赤字的问题,但国内也因为战争,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缺粮现象。

时至如今,哪怕苏国早在去年底,就结束了战争。

可直到现在,几月过去了,苏国国内依旧没能解决缺粮问题。

苏国地方上,如今粮价已经飙升到四十文一斤米的程度,大量百姓买不起粮米,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变卖家产田产,甚至卖儿鬻女,只为换一口米吃。

更多的人则是在活不下去后,纷纷逃往深山,或者干脆逃往临近它国。

就在寒冬这段时间,苏国这边又接收了数万苏国逃民。

这些苏国民众,为了逃离那个心中的地狱,甚至不惜冒着去年冬天那可怕的风雪,也要千里跋涉而来,跑到楚国的地界。

根据陆渊得到的汇报。

去年冬天时,苏国境内爆发了一波大规模的逃亡潮。

参与逃亡的苏国民众,数量多达十余万。

逃亡的方向,则包括了楚国、南海国、宋国,甚至大理、昆海等国,也在其中。

楚国不过是其中选择之一罢了。

而这逃亡的十多万百姓,途中最少有四五万人,死在的路上。

去年冬天的那一场风雪,可不是那么好熬的。尤其是在风雪中赶路,更是要命的事情。

倒是苏王苏玄歌,据闻在得知了地方百姓逃亡的消息后,在宫内大发雷霆,一年处置了好几个官员。

随后更是大发军队,派往各地府县收捕逃民。

一经发现,就当场惩戒,甚至直接处死,尸体悬挂各处要道,用以震慑人心。

但这般作为,不仅没遏止住这股逃亡潮,反倒使得各地人心更加惶恐,因为害怕而逃亡的人更多了。

甚至一些被派去搜捕逃民的军队,也有许多跟着一起逃亡。

那些逃走的民众中,可是有很多都是苏**队的亲人卷属。

如今自己家人都想跑了,那些苏**队难道还能下狠手,来个大义灭亲不成?

先不说苏玄歌有没有这么大的人格魅力,但就是苏国给那些军队的待遇,也不值这个价啊。

四十文一斤的米,对于苏**队来说,那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很多苏**人家中,都因为粮价飞涨,快要揭不开锅了。

在此情形下,自不能指望他们对苏国,有多高的忠心。

而在这一波又一波的逃亡潮下,苏国的江山社稷,也显得风雨飘摇,亡国之象愈发浓厚。

不过苏国要亡,那是苏玄歌该去头痛的事情。

对于楚国,对于陆渊来说,对方如今这副亡国之下,反倒是个大赚一笔的好机会。

前几年,苏国攻打西南夷,虽然最终领土方面的收获不多,才开拓了一郡四府,还不到半郡之地。

可在钱财方面,苏国收获却是极大的。

因为针对新开拓的通海郡,还有苏国之前率兵攻打,曾经涉及过的大理银生地区。

苏玄歌所采取的政略方针,可是类似于此前李雄在西川郡那般,完全不顾未来,纯粹竭泽而渔似的掠夺手段的。

具体来说,就是不论贵贱,不论地区,不论死活,凡是苏国大军所过之处,地方百姓的一切财产钱粮,通通被掠夺一空。

这种酷烈手段,除了激起了大量夷人反抗之外,也帮助苏国获得了大量的钱财物资。

与苏国那贫瘠穷困的国力,能在西南夷地区,维持十万以上的大军数年之久,靠的就是这种掠夺式的压榨手段。

如今虽然打了数年,当初掠夺的钱财被消耗了许多。

但在苏国手中的银钱,应该还是剩下不少的。

当初李雄就能在西川郡,掠夺价值数亿两银子的财物。

西南诸夷虽然贫瘠不少,苏国掠夺的地方也只有半郡之地,但按照估算,苏玄歌靠这场战争,最少也获得了上亿两价值的财物。

这诸多钱财,就算因为战争耗去了不少,但如今苏国多少还是能剩下几千万两银子的,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如今楚国到处都要用钱,虽然按照户部那边的统计,等到六年之后,楚国便可实现财政盈余,每年可结余一千二百万两银子。

但那也只是六年后。

现在的楚国,依旧是处在财政赤字的现状,每年都要从国库中补贴开支一千万两银子,缺口可谓巨大。

虽然如今的国库,足以支撑到六年后,财政盈余的时候,楚国的财政问题,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状况。

可以上这些,是建立在楚国现有条件环境,一直不变的情况下,才能勉强维持如今的窟窿。

这期间稍有变故,那么以楚国现如今的国库储备,便就有支撑不住的风险了。

因此能趁此机会,多赚一些钱,对楚国来说,那自然是大好之事。

而赚钱的目标,自然是缺粮的苏国了。

苏国缺粮有钱,楚国有粮没钱,两边正好形成互补。

如今苏国主要的粮食供应商,是南海国那边的粮商。

那些贪婪的家伙,为了赚钱,硬生生的把苏国的粮价,抬升到了如今三十文一斤米的程度。

可谓抽骨吸髓,毫无仁慈之心。

对此情况,苏国,乃至此前被坑过的楚国、宋国,都是恨的牙痒痒。

也就是如今,南海国情况特殊,关乎楚、苏等国与宁国的博弈,陆渊和苏玄歌他们不好教训南海国,这才让对方得意如今。

可现在,楚宋等国已经结束了对西南夷的战争,没有庞大大军消耗粮草,楚国的粮食压力大为缓解。

国内的大量粮食,自然也可节省下来,或进行储备,或对外出售了。

而对于如今每年都能收获大量盈余粮食,并且很快就能开发出西川平原的楚国来说,每年只要不遇到大规模绝收的灾情,那么当年出产的粮食,就足够自己消耗了。

所谓囤粮之事,在如今缺钱的情况下,并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所以拿多余的粮食去换钱,对于楚国来说,还更划算些。

关于此事,在与大臣们商议之后,陆渊已经派出使者,去往苏国进行前期的沟通了。

楚国愿意把多余的粮食,以低于如今“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给苏国。

嗯,价格减低之后,大概是十文一斤米,相当于南海国所卖粮价的三分之一。

这个价格虽然比国际市场价低,但对于楚国来说,依旧是大赚。

如今停止战争之后,楚国国内原先飞涨的米价,也迅速回落到正常价格,从原本的五文一斤米,跌回了如今的三文一斤米。

所以哪怕楚国卖给苏国的粮食,只是十文一斤米,但那也是高达百分之两百以上的纯利润,已经称得上暴利了。

而楚国为此所付出的,也不过是从国内收集调拨一批米,然后将它送到苏国边界罢了,费不了多少功夫。

相反,楚国低价粮食的出售,还能狠狠打击一下南海国那些嚣张的粮商,把他们肆无忌惮的气焰给压下去,直接断了他们发财的路子。

想来苏国那边,在得到楚国的善意之后,应该也会很乐于见到此事吧。

毕竟,相比于花费三十文一斤的高价,去从那些把自己当做肥羊吸血的南海奸商手中购买粮食。

还不如仅用三分之一的价格,跟从自己一直有着盟约的楚国手中购买粮食。

这笔交易,不管是经济层面,还是情感层面,苏玄歌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如今苏国应该还有一百五十万以上的人口,这些人按照平均每人一个月一石粮,一年消耗十二石粮来计算。

一个人一年的粮食消费,便差不多有十三两银子。

一百五十万人,那就是两千万两银子以上的市场。

就算这些市场,楚国不可能完全吃下,而且苏国随着地方安稳,生产恢复,也会慢慢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但在安稳前的几年,楚国每年从苏国挣个一千万两银子,应该也是不在话下的。”

陆渊心中计算了一下,不由大为愉悦。

每年能多出一千万两银子的收获,并且这个收入能持续好几年,怎么看都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而且不止苏国,周国那边,其实也可以试着去做一做粮食生意。”

现在周国西面有蕃人,北面有魏人,东面有梁人,南面有楚人。

这四个方向,除了楚国如今与周国议和,保持了和平状态外。

其它剩下三个方向,可都是周国的敌国。

如今周国三面用兵,除去留守关内郡和汉中郡的十万兵马外,其余三个方向的战场,动用的兵马足有九十万。

若是算上转运粮草的民夫,被征召而来的民团乡勇,那么周国的大军总数,更是直逼两百万以上。

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几乎已经相当于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了。

也就是说,周国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被征召到了前线战场,而且还是青壮劳力。

少了这么多青壮劳力,周国国内的生产,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问题。

根据皇城司的探报,如今周国国内的粮价,已经普遍上涨到五文一斤米,个别地区,甚至涨到了十文一斤。

由缺粮引起的粮荒,已经开始在周国内部显现。

并且这种饥荒,粮价的飞涨,还将随着周国战争的持续,逐年增长上升。

若是不能及时控制,如今的苏国,就是周国的下一个榜样。

对于这么一个正在新生的庞大市场,陆渊自然极为感兴趣。

不过虽然感兴趣,但他却没有立刻行动。

一来是楚周之间,刚刚结束战争,双方信任度不够,即便想做生意,也暂时没那个基础。

二来则是,周国如今虽有粮荒,但这种饥荒并不严重,以周国的底蕴,完全支撑得起。

此时找对方卖粮,也赚不了多少,顶多赚个辛苦钱。

三来便是楚国现在,手头粮食也不算多,满足一个苏国就已经是极限了,暂时也拿不出更多的粮食卖给周国。

所以考虑到这几方面,陆渊选择还是等等,等那边饥荒严重了,自己这边经过几轮收获,粮食变多了,再考虑去找周国做生意。

而为了苏国和周国这两个国际市场,甚至未来其它更多可能的市场,楚国提升自己的粮食产量,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这其中,开发出西川平原,便是重中之重。

不过想要开发西川,自然缺少不了人力,以西川现有的人口,远不足以开发整个西川平原。

好在去年冬天一场雪灾,虽然使得楚国各地百姓损失严重,甚至出现了大量的死伤。

但同样的,那些受灾严重的百姓,大多都是属于较为穷困,没有多少资产之人。

而这些人,恰恰便是朝廷这边选定的最佳移民人口。

于是一场雪灾之后,损失了大量财产的底层贫民百姓,在接受了官府的救济邀请之后,干脆一咬牙一跺脚,就选择了参与征募,移民西川。

根据户部那边汇报上来的数据,如今楚国各地,已经有着大约五万户、二十余万人的受灾百姓,接受了移民,此时正在各地官府的调配下,陆续发往西川郡。

并且这个数目,还只是开始。

后续随着工作展开,将会有更多人选择移民。

今年内,朝廷这边,最少也能向西川郡移民十万户,五十万人以上。

年前那场未来数年的战略会议上,所制定的未来六年内,向西川郡的移民目标,极为有望在今明两年内完成。

一场雪灾,看来倒也并不完全是坏事,还是有一些积极影响的。

不管怎么样,等着五十万人到了西川,那么整个西川平原,差不多也能初步开发了。

最多到明年,西川郡将又成为楚国一个产粮重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