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武侠 >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 第398章 北境之议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第398章 北境之议

作者:明月共举杯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6:01 来源:泡书吧

勤政殿。

在得知东郡之战爆发之后,陆渊就立刻召集了自己的一干众臣,于此商议。

“大家说说吧,赵梁交战,我大楚应该如何应对?”

陆渊将北方青州传来的消息,简单的说了之后,看向众人,出声询问。

在下方,武将之首周青,文官之首孙思文,各自领着楚国的文武重臣,肃穆听着。

此时听到询问,众人互相对视一眼,最终周青站出来道:“回陛下,臣以为赵梁交战,我大楚无须多管,静观其变即可。

臣以前长年坐镇北疆,与前周国之襄阳,梁国之江夏,互为邻居。

十数年间,虽未与这二者爆发过大战,但偶尔也发生过一些小冲突。

此二国与我大楚交手,前期周国之兵实力强劲,在正面交锋之上,往往能胜过我大楚之卒。

但到了后期,周人因为繁重战事,精锐士卒被抽调大半,大量老弱被强征入伍,兵员就渐渐开始良莠不齐。

同时由于男子都去从军的缘故,周国地方缺少劳动力,因此生产不足,导致军需贵乏,士兵于是难以进行足够训练,自然技艺粗疏。

最终,曾经号称霸国前三,强盛无比的周国,因为军队战力的极速下滑,于连绵战争中,为魏国所灭。”

周青先讲了一个已经灭亡的周国举例,然后话锋一转,道:“周国因战而致卒弱,后又因卒弱而灭,此为其亡国之因。

然梁国这些年来,一直较为安稳。

近几年虽与魏国有些争斗,但纵发百万之兵,于梁国而言,也无损皮毛。

是以数十年来,我楚国与梁国在边境之上,一直未能取得什么优势。

梁国之士卒,也始终为天下骁锐,世之精兵也不过如此了。

其兵马未损,士卒未弱,今虽魏、赵、徐三国来攻,梁或许大胜艰难,但卫国护疆,绝无问题。

以臣观之,十五年内,此四国之战,绝分不出胜负。”

周青侃侃而谈,给出了自己的推论。

他知道自己师父,问赵梁交战的用意是什么,这不是在问楚国要不要跟着落井下石,和魏赵徐三国一起围殴梁。

而是在问,梁国能不能撑住,楚国要不要帮忙?

是的,保住梁国,这是楚国目前的首要战略。

原因嘛,自然是北方的青州,不能被分裂,只能由一个势力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赢者通吃,输者一无所有的局面。

才能使四国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达到最为激烈化的程度,彻底无法化解。

如今九州的局势,其实已经很明朗了。

中州之外的诸州十域,随着天地四极的变化,为了生存,本能的就会向着中州迁徙靠近。

最终整个九州所有势力汇聚中州,在这里进行龙争虎斗,争夺着最后的生存权。

而想要在未来的这场大争之世中,博取一线生机,进而夺取未来中州的霸权。

那么现有的各方势力,就只能在灾难彻底降临之前,先在中州上预先占据足够的地盘,积累最为雄厚的势力,以形成对其它势力的绝对优势。

毫无疑问,此时的梁国,就处在这么一个绝对优势的地位上。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能够继续维持到灾难彻底爆发的时候。

这个已经统一了青州,占据了半个中州的势力,自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倾尽一切的,阻拦其他试图来分自己蛋糕的人进场。

这也就是梁国正在做的事情。

西边在压制魏国,想将对方从中州驱逐出去;北边则重兵屯住大河沿线,阻挡赵徐二国南下。

南边则在长江与楚国虚与委蛇,一边戒备,一边合作,走在了钢丝线上。

东边倒是与豫州的郑国,同为难兄难弟,不用太过防备对方,可以少牵扯些精力。

所以,从以上布置便可看出,梁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可以说是倾尽全力,费尽心思了。

而同样的,还没吃到蛋糕,或者说,觉得自己吃到的蛋糕太少的赵徐魏等国,自然是不甘心自己在这场中州争夺的竞争中,被提前排除出局。

为了生存,三国就会努力的向中州挺进,本能的对阻拦自己深入的两国进行进攻。

一个想维持自己利益,保住蛋糕;一个想争夺利益,分得蛋糕。

赵徐魏梁四国之间,在这个均衡局势没打破之前,就天然的处在敌对之中,因为利益的牵扯,绝无法被调和。

所以才有了现在魏梁二国,在河南、南阳一线,屯兵百万,大战数年。

赵国百万大军入侵梁国东郡,两边烽火升起。

徐国在大河之北,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入场。

这里面,全都是利益在作祟。

也正是因为利益,才让四国彼此消耗,如已经灭亡的中国一样,慢慢的一点点在流尽自己的血。

但这种局面,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

四国之间,也并不是不能和解的。

这改变的前提,就是梁国失去现如今绝对的优势,失去自己独霸青州的地位。

魏赵徐三国成功入主中州,愿意两国一起,平分这个未来的蛋糕,使四方处于同样的地位。

青州有着十六郡,再算上雍州的河南南阳二郡,那么只看附近区域,眼下棋盘上就已经有着半个中州,一共十八个郡的蛋糕了。

这十八个郡的蛋糕中,魏国吃了两个,勉强算拿到了一张入场门票。

梁国吃了十六个,几乎将所有利益独吞。

赵徐二国则是被排除在场外,想要入场一起分蛋糕,但却被既得利益者的梁国,挡在门外的典型。

十八个郡的份额,乍一看,此时被四个棋手争夺着,甚至还要算上楚国,那就是五个棋手分,配额堪称稀少,根本就不够的。

但事实,真如此吗?

就以陆渊前段时间,跟孙思文谈的话题来算,未来的楚国,人口很快就会攀升到一亿以上,届时平均楚国一个郡,便有千万以上的人口。

甚至产粮较多的富庶大郡,开发彻底的话,养活两三千万人,也不在话下。

而中州作为九州人族开发最久的区域,不仅地方基础设施最好,土地也以平原居多,其中水网纵横,绝对的产粮之地。

像这种地盘,别说一个郡养活一千万人了,就是养活两三千万、三四千万人,也没什么难度。

以这种理论上的极限开发来算,其实现在五国争夺的中州西部十八郡地盘,哪怕平分的话,平均一国也能分得三四个郡。

以一个郡养活两千万人的中位数来算,哪怕仅有三个郡,也足以养活六千万以上的人口,多一点甚至能达到七千万、八千万。

而如果是分到四个郡,养活上亿人都有可能。

当今九州各片土地的承载能力,其实都很强的。

之所以如今各国人口稀少,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各种天灾瘟疫,还有以前生产技术的不发达所导致的。

如今九州之地,经过数千年的战争,无数小国经过互相吞并,慢慢形成了如今大国并列的局面。

在各州之内,形成了局部一统,大量技术也因为战争的缘故,被发明采用,百姓有了安稳的生活环境,所以人口才开始慢慢爆发起来。

不过这种爆发,才只是个苗头,还没超出中州的承载极限。

所以蛋糕还是足够的。

那么如今各国间的人口数目,又是多少呢?

楚国的最新人口,是四千五百万。

而梁国,在十几年前的人口数据,就是六千万。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人口已到了八千万的数字。

魏国十几年前的人口数量,是三千多万人。后来吞并了周国,获得了千万人口。又陆续接收了一些北方南迁的蛮人,人口渐渐达到了五千万左右的数量。

赵国原先仅有两千多万民众,这十几年来休养生息,同时也接收了一些南迁蛮人,如今人口已达到了三千万。

徐国实力最弱,但因为此前底子就有两千万人,自己繁衍再加上收编蛮人,也差不多有着两千五百万的人口。

嗯,从以上的人口数据来算,想要安置楚国,有三个中州的郡就可以了。

梁国只需要四个郡。

魏国同样只需三个郡。

赵国和徐国两个郡即可。

五国全都加起来,也才只分去了十四个郡,最后还多出了四个郡来,可以供有实力的人,多分一份蛋糕。

故而哪怕仅有十八郡,但其实只要五国能达成共识,也是够他们一起来分的。

所以最后如果真按这个方案来了,每国都能占据三四个郡的地盘,那么如今各国之间尖锐的矛盾,瞬间就能得到缓解。

到了那时。

所有人都缩在自己的地盘上,守着三四个郡的地盘,过着自己安生的日子。

大家实力都差不多,任何一国想要灭亡其它一国,都不是轻易间能做到的。

就算能做到,附近其他国家,也不会坐视不管。

形成一种你敢灭国,我就敢一起来围殴你的局面。

就如陆渊前世的战国一样。

以各国的实力底蕴,彼此相互合纵连横之下,也能彼此制约,维持一个新的均势。

最终等某一方的实力,积累到一个足以打破平衡的状态,再来个横扫六国,一统中州。

这种局面,看起来似乎挺不错的,照顾到了各方利益。

但是,这真的符合楚国的利益吗?

真的符合陆渊的心意吗?

缩在小小的三四郡之地,和其他各国苦熬时间,等待着局势平衡被打破的那一天。

虽然这种苦熬,是绝对有利于他的。

毕竟比寿命,没人能胜过自己。

到时等个百余年,或者最多数百年。

只要将各国的先天熬死了,那么作为剩下仅有先天战力的楚国,自然而然的就能对其它各国进行横扫,轻而易举的取得最终的胜利。

可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能早早的就做完的事情,何必多此一举,放到几百年后去做。

缩头乌龟又不是什么好行为。

先扶持梁国,让这个中州霸主去和其他想要分蛋糕的人死磕,让他们打的头破血流,精疲力尽。

最后楚国再以绝对的实力入场,直接来个横扫不好吗?

所以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考虑,早在数年前,在周国退场的时候,陆渊和楚国的一干重臣经过商议后,就定下了扶持梁国,消耗魏赵徐等国的主要大计。

这也是为什么,陆渊听到赵梁开战,意识到北边三国和梁国,已经正式交手后,立刻召集众臣商议的原因。

不是楚国想跟着落井下石,而是担心梁国扛不住三国围殴,会早早的落败退场,不得不跟其他三国平分中州,那样就不符合楚国利益了。

“陛下,臣听闻梁国有民八千万,举国开垦的良田,有十二亿亩,而其所养之军,至今不过四百万而已。”

这时丞相孙思文,也开口提醒。

陆渊闻言,瞬间恍然。

确实,以梁国八千万的人口,如今供养四百万军队,也不过是二十人养一人罢了,远还未到极限。

如果以当世较为主流,也就是既能保证兵员素质合格,又能保证后方生产的兵民比例,即三户出一兵来算。

梁国的真正兵力极限,是五百二十万左右的大军。

如今才不过四百万兵马而已,对方还有一百二十万的后备兵员,随时可以募集,并且保障这些兵员的素质战力不会下降。

而梁国在南线,与楚国的边境,只是屯驻了八十万兵马。在东边和豫州霸主郑国的边境,也仅屯了四十万兵马。

除去这南、东两线外,梁国足可以抽调出四百万大军,用来和魏赵徐三国交战。

反倒是魏赵徐那边,此三国总人口相加,虽有一亿之数。

理论上能够征募出的合格兵马,大约在七百万左右,足比梁国做了两百万人。

可这三国在北境,皆面临着数千万从北域南迁的蛮人,或者其本州北边的敌国之民。

为了防御这些敌人,三国哪个不得在自己北边放个百万兵马,同时在国内留下足够的后备兵力,用以应对随时会突发的变故动乱?

所以看起来三国联合的实力,要远超过梁国。

但扣除他们用以防御本国的兵马后。

实际上能抽调出来,用到前线的兵马,其实也就和梁国差不多,两边都是四百万人左右。

可梁国是一个势力,魏赵徐是三个势力,仅是一个齐心方面,就是三国联盟的致命弱点了。

若从这方面来看,梁国还是占据一定优势的。

所以在开战初期,两边阵营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想要分出个胜负来,希望渺茫。

甚至就算后面争锋之中,梁国失利,渐渐不敌,也没可能一下落败。

当初周国都那般凄惨了,接连被四方围殴,精兵勐将在长久的战事中损失殆尽。

最后不还是靠一帮老弱兵马,又撑了个十年。

梁国底子比周国还厚,就算五百万精兵损失殆尽,剩下八千万人极限动员,照样可以拉出五百万人来。

而且梁国境内,多平原水网,良田极多,产粮丰富,十二亿亩的良田,也养得起这么多大军。

不至于像周国后期一样,会陷入饥荒的状态。

就算这样还撑不住,以梁楚如今的关系,楚国也可以主动撤离边境兵马,解除梁国的南境压力。

让梁国在长江沿线屯驻的八十万兵马,可以抽调出来,调往北边作战。

再极端一点,楚国学着当初的梁国,把它当做北边屏障,像梁国扶持周国一样扶持梁国,也不是不可以做的。

当然,以上这些,都还只是理论上的方法。

实际情况下,事情未必会走到这一步。

毕竟,魏赵徐三国,想消耗干净梁国的五百万精锐,五百万弱旅,灭亡这个青州霸主,也没那么容易。

说不定这三国还没打败梁国前,它自己就因为北边蛮人的入侵,和南边无尽的战争,被拖的筋疲力尽。

自个就先支撑不住,提前灭亡了呢?

又或者梁国在损失了五百万精锐后,选择妥协,愿意让出地盘,和三国一起分享中州。

然后团结一致,调头对抗楚国,也说不定。

世事变迁,因果无定。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陆渊也不是主宰一切的神,能让事事顺他的心意去发展。

但此时,经过周青和孙思文他们的讲解,有一点,却是可以确认的。

那就是,哪怕面对三国围殴,以梁国的实力,抗个十几年不落败迹,那是丝毫没问题的。

只要能确认这点,便就足够了。

至于十几年后的事情,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那时局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都不清楚。

他们楚国君臣能耐再大,也推算不了这么远。

只能说见招拆招,随机应变了。

“既如此,那对于魏赵徐三国和梁国之战,我大楚便继续作壁上观,不做插手了。”

陆渊心中有了底后,看着众臣,做出如下决断。然后又想了想,再补充一句:“不过对于梁国的粮食贸易,可以加大些力度,多供给些对方粮食,价格也可便宜一点。”

说是不直接插手,但按照自己主观意向,做出些偏帮,那也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在粮食上,给梁国一些帮助,以减轻对方的军粮压力,就是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