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武侠 >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 第401章 箭在弦上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第401章 箭在弦上

作者:明月共举杯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6:01 来源:泡书吧

从神武二十五年开始,这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神武盛世,似乎就出现了问题。

先是西北汉中郡那边,开始不断有自北、自西而来蛮人异族犯境。

为了保证边境的安全,朝廷不得不常年派出二三十万大军,定期扫荡紧邻汉中的陇西、河西二郡,几十万大军和数量更多的迁徙蛮人,几乎将整个雍西五郡打成了尸山血海。

每年都有上百万的蛮人被杀,朝廷也没好到哪去,历年战死在西北边疆的士卒不下五万,伤者更是十万以上,损失堪称惨烈。

可就算如此,那些草原蛮人、西域异族,依旧像是杀不干净一样。

每年杀了一批,第二年就会有更多的人,涌进雍西这片土地上来,然后重复上一批人做过的事情,与楚国展开拼死争斗。

为了生存,想要求活的人,那种坚定的意志,是根本无法摧毁的。

因为这是刻在人骨子里,刻在一个族群文化里的本能。

为了活下去,哪怕知道如今的雍西五郡,已经成了一个来者必死的生命绞肉机,可依旧有大量为了族群存亡搏一条生路的人,前仆后继的冲进来,在这生命猎场求一个机会。

楚国,则只能被动的加入这场战争,跟着那些蛮人异族,在这生存场厮杀着。

就和当年的周国一样,被一个河陇二郡,牵绊住了脚步,被无数想求活的异族拉住了手脚,不断的在这片异域流血虚弱。

不过楚国比周国好上一点的,就是楚国的体量比周国更大,面对的敌人也比周国更少、更弱,所以哪怕被不断放血,但因为自身的造血能力却是更强。

流失的这点血液,还没等对身体造成各种影响,就有更多的新鲜血液被补了回来,身体甚至还更强壮了。

或许也正是因此,所以面对这残酷的西北战事,哪怕死伤损失如此惨重,楚国却也能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而不是选择龟缩保守吧。

如果说西北河陇的战死,对楚国来说,就是一个虽然痛,但是能接受的伤口的话。

那么同样起自神武二十五年,祸端兴于南海的海寇之乱,就一个让人全身发痒,却又无法根治的顽疾了。

因为南极地火已经开始爆发,生活在南海岛域的大量岛国,不得不乘船出海,前往没有地火滋扰的北方,希冀在那里求得一处栖息之地。

于是虽然限于海船不足的缘故,那些南方岛国无法像草原蛮人、西域异族一样,直接来个举族、举国迁徙。

但是以南海的环境,万岛林立,那些岛国过往生活习性,就喜欢乘舟而行,喜欢打大船,往来皆以舟船为主。

如果说九州的各国,建国是以陆军为主的话,那南海各国,则就是以水师的为主了。

因而任一南海小国,基本都能拿出数千条船,其中能通行海域的百料大船,不下数十。

一些南海大国,更是舟船十数万,海船数千,遮天蔽日,盖绝域海。

像这些岛国,此一窝蜂的朝北边涌来,那几乎就意味着海疆糜烂。

楚国在九州诸国之中,已经算是兴盛舟船的大国了。

可哪怕是楚国,举国船只也不会超过十万,其中可称得上大船,能通行大海者,更不会超过三千。

以这点实力,面对铺天盖地而来,数量多达数万、十万的南海舟师,根本就是浪涛里的石子,只要撞上,那瞬间就会被淹没。

因此,除了在开始时,依旧坚持巡视海域,清扫海寇,硬撑了一段时间外。

等楚国那仅有二十万的水师,在损失了过半人后,就果断撤回了港口,保存实力。

除护卫一些重点区域外,便再不外出了。

但如此一来,楚国的数万里海疆,也就彻底沦为了那些南海匪寇的乐园,从此烽火四起了。

上万条船,数十万海寇,活跃在楚国的沿海,时不时就上岸劫掠,严重的甚至还攻打城镇,公然割据。

毕竟这泛海而来的海寇,本质还是想给自己国家部族寻一个栖息之地,与寻常只为劫财的海寇,还是有极大区别的。

不过这种想占据领地的行为,自然受到了楚国的严厉打击。

在海上,受限于船只水师的势弱,楚国不得不避让。

但是那些南海海寇如果上岸,没了舟船依托,楚军可就半点不惧了。

甚至都不用楚军出手,那些被封在岭南的临海藩国,自己就带兵把那些跟他们来抢地盘的海寇,给直接赶下了海去。

两边一个想上岸,一个苦于海疆的匪患,就这么拉扯了下去。

就连楚国的临海、广陵、建安三郡,也因为海寇的缘故,不得不放弃了沿海的大片小城镇,除了几个重兵把守的大城外,大量的百姓都被迁到了更为安全的内地。

沿海一百里内,就这么被放弃了。

不仅是楚国,北边同样临海的梁国、南郑、晋国等国,也和楚国一样,受到了海寇的袭扰。

只不过他们因为身处北边,距离南海有些遥远,来自南海的海寇赶不到那么远,海疆寇患少一些罢了。

只是晋国、许国那边,海寇的匪患较为严重些。

因为那里不只有来自南海的海寇,从东海那边,也有被海上风暴驱赶而来的海寇,开始向着九州迁徙。

目前这些人已经在豫州、梁州一带登陆,正频繁的骚扰晋、许二国的海疆,给他们造成极大困扰。

就连豫州的战事,也因此受到了不少影响。

总之,整个九州,凡是沿海之国,那永无止境的海寇的骚扰下,就没有不饱受其苦的。

只是楚国的运气差了点,北疆有草原蛮人、西域异族入侵,海疆则有南海海寇作乱,骚扰沿海。

哦,不对,还要再加上一样。

西南那边,紧挨着的南域雨林,近段时间也出现了一些往北迁徙的小国部族。

似乎在雨林的最南端,也开始出现了地火肆虐的情况。

一些雨林南部的小国部落,因此失去了家园,不得不向北迁徙,寻找新的栖息之地。

在他们的迁徙潮影响下,雨林南部、中部的一部分国家部族,也被裹挟着向北迁徙。

只不过因为雨林中,地火出现的区域还是太小,覆盖面还不算很大,所以受到波及的部族国家不算多。

由此引起的迁徙潮,就算有影响,也被雨林中部、北部的国家部族给暂时挡住了,仅有一小部分扩散到了楚国西南。

这些仅有的影响,也很快就被西南的大理、南诏一系的藩国,给轻松解决了,并没闹出乱子了。

只是这个消息,被传回了巴陵,让朝廷好对此有个准备。

毕竟任谁都清楚,眼下雨林的骚乱,仅是个预兆。

随着地火的北上,很快整个雨林都会受到波及,最终所有林海都化为火海。

而在这冲击之下,凡是生存在雨林中的部族国家,为了生存,都会向北迁徙。

届时,楚国就不得不面对,整整一个域的人口迁徙潮的冲击了。

哪怕南域雨林因为环境的缘故,里面生存的人口较少,可能还比不上北域草原。

但再这么少,那也是一个域的人口,数量也是以千万计的。

这么一个迁徙潮,可不像北边的草原蛮人、西域异族那样,还有一个魏国在帮着分担压力。

南域雨林的林中之人,可是只能由楚国一力抗下的。

现在西南那边的十几个小国,甚至包括岭南的藩国,在得知了雨林的异变之后,都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

建设关隘,修缮城墙,征募兵马,囤积粮草……

凡是和战争有关的事物,西南、岭南的藩国们,都开始了准备。

因为来自南域雨林的迁徙潮如果真的到来,那么第一波受到冲击的,就是西南、岭南区域。

他们这些藩国抵在第一线,那是想逃都逃不了,只能和那些雨林之民死磕下去。

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不敢懈怠。

总之,北疆战事正酣,海疆匪寇不断,西南战云笼罩,这就是近十余年来,楚国所遭受的事情了。

在这三大战场拖累的情况下,楚国境内腹地,尽管依旧是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但这份盛世,也是带上了一分阴霾,着实暗澹了几分颜色。

……

巴陵城。

经过长达三十余年的盛世渲染,这座帝都也渐渐多了几分历史的沉淀,展露出来独属一国中心的底蕴与富贵。

“真是一场繁华好梦啊!”

皇宫观星台,陆渊站在台上,登高远眺,看着几乎无边际的巴陵城,谓然长叹一声。

而后扭过头来道:“孙兄,你说是不是?”

旁边孙思文点了点头:“确实是一场繁华好梦。”

时已神武四十年,又是十五年的太平岁月。

随着人口的繁衍,四方之人的汇聚,巴陵城又大了一圈,人口也再度攀升到了三百万的可怕数字。

在这种依旧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像巴陵这种巨型都市,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存在。

别说在楚国了,就是在整个九州,那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城。

因为如今的中州霸主,曾经的九州第一强国,如今的国都大梁,人口也才刚刚百万的规模而已。

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梁国也被拖的筋疲力尽,国都大梁的人口不仅从原本巅峰时的一百五十万众,跌落到了此时的一百万人。

就连梁国天下第一强国的宝座,也人拉了下来,换了江山。

大梁的繁华,就和它的主人一样,印证着一个帝国的兴衰。

当然,这只是实际中的大梁。

在现实中,在外人看来,如今的大梁,依旧是天下第一城。

梁国,也依旧是天下第一国。

因为真正的第一,楚国,已经有十年时间,没有向外人公布自己的人口、兵马、钱粮产量的重要数据了。

“十五年积蓄,我大楚一直都在隐藏实力,用连绵兵戈,以及这场繁华大梦,来迷惑世人。”

陆渊注视着巴陵城,心中思绪飘远,口中历数:“七千万的人口,三百万的兵马,年入四亿两银子,开田六亿亩,产粮五亿石,先天七十二人。

十五年时间,我大楚已经积蓄出了这些家底。

但是却一直隐藏着,就为了等待一个机会。

为了取信于北国,我连年兴兵,聚数十万众于陇西。

撤村废镇,弃守数万里海疆。

姑息西南,放任林民坐大。

靠着这些近乎于自残的手段,总算才让那些人放心。”

近些年来,楚国向外界展示的,只有北疆的战事,海疆的匪患,西南的烽火,以及国内的歌舞升平。

而楚国不公布自己数据的行为,也更像是自身被那连绵不绝的战争,给拖的不堪重负,整个国度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眼下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在粉饰太平罢了。

嗯,这也的确是楚国,想传递给外人的信息。

不然,你难道要将楚国的真实信息,告诉天下人吗?

这样倒确实是大扬国威,震慑天下了。

但是震慑过后,就注定一地鸡毛了。

原因嘛……

如果南边的楚国,是个内忧外患,问题重重的国家,那么北边的梁国、魏赵徐等国,自然可以放心的大打出手。

可要是楚国是个钱粮充裕,兵戈锐利,内外无忧,底蕴冠绝天下的国家。

试问,这样一个强国,就躲在你后面,一直虎视眈眈的盯着自己,谁心里不忐忑,谁心里不会防着一手?

梁国和魏赵徐等国开战,又如何能全力以赴,不留余地。

魏赵徐三国,又会不会担心,等自己和梁国拼了个两败俱伤,楚国来捡了桃子?

因此不解决这些国家的疑虑,他们是不会遂楚国的愿,在青州大打出手的。

没人想为他人做嫁衣。

这也是楚国明知只需防守陇山,就可以封锁西北,以极小的代价护住汉中,却依旧要硬是出兵河陇,与草原蛮人、西域异族死磕的原因。

你不舍得付出一定代价,怎么取信于人?

魏国和楚国一样,同样面对着草原蛮人、西域异族的入侵和威胁,在边疆北面和西面,同样深受此患。

为了抵御那些异族,魏国死伤的人,只会比楚国更大。

唯有经历过,才能知道其中苦痛。

同样的,深受海疆匪患之苦的梁国,也能体会楚国的难受。

所以对于楚国在无尽边患中,不断虚弱的言论,北边四国,是颇为深信的。

因为他们面临一个边患,就深感疲惫,应支不暇了。

楚国一下面临三个,几乎等于面临三个霸国围攻,又怎么可能好受?

梁国扛着魏赵徐三国的围殴,被打了十几年,最终变得民乏财困,海内虚耗,户口大减,兵钝甲破。

楚国就算好一点,又能好到哪去?

正是有着这种楚国和自己一样的观点,才有了如今九州尽皆疲惫的局面。

“而眼下,我是注明了,朕听说,魏国已经尽数放弃自己占有的兖州之土,把举国之民,都迁入了河南、南阳二郡,重点防守朔方、关内,经营原本的周国故地了。”

陆渊继续提起最新的一则消息。

随着时间过去,北边最早发起的寒潮天灾,在经过三十余年的演变之后,已经逼近到了兖州区域。

此时兖州整个北部,都已经化为了冰天雪国。

而兖州中部,则尽数被南迁的那些草原蛮人和兖州小国之民占据,上千万人挤在那里,每日都在疯狂的向南进行迁徙冲击。

寒潮在不断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一日不向南走,下一刻就会被风雪吞噬。

这已经不是风雪逼迫,而是火烧眉毛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在迁走了所有的兖州百姓后,也没继续死撑着不退,而是干脆利落的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兖州之土。

把兖州南部的土地,让给的那些急红了眼的南迁之人。

只是即将被寒潮吞没,已经被迁的没几个人的兖北土地,可以随手放弃。

但依旧是重要的产粮地,并且未来二三十年内,应该还能安稳的雍州东部之地,或者说朔方、关内二郡,魏国能放弃吗?

当初此二郡,周国后方的河南、南阳二郡,就是安全的腹地,可以源源不断的产出钱粮兵甲,以支应前线的战争。

有着这份底子,周国依旧是天下霸国,能称雄于世。

而等到周国放弃了朔方、关内二郡,河南、南阳就成了前线,二郡百姓变得直面战争,再难以安心生产。

于是周国陷入了钱粮短缺,大面积饥荒的窘境。

国中再也难以支撑大规模的部队,养活不了更多兵马,最后哪怕有着梁国帮助,也迅速被魏国给消灭了。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有着周国的例子在,魏国应当清楚,他们已经退无可退了。”

陆渊说到此处,语气有着感慨:“但是来自北边的草原蛮人,还好对付。经过了数十年的消耗,原本有数千万人的草原蛮人,眼下已不足千万了。

如当初的雪原蕃人一样,死伤太多,成不了气候。

最后不是被人吞并,就是消亡再南迁途中。

可西边来的那些西域异族,他们可才刚刚启动迁徙。

以西域之广阔,这些异族最少也有三四千万人。汇合草原蛮人以及兖州残民之后,这些西边的难民,人数甚至可能达到五千万众。

而如今之魏国,可还有四千万人?

其东有梁国,西有异族,北边盟友赵国,似乎也对魏国之河南郡,蠢蠢欲动。

今时之魏国,与它时之周国,何其相像?

魏国如果不想步周国后尘,那就必然需要作出取舍,放弃与梁国方面的战场,全力保住国内。

其若是退出,赵徐二国,再难与与梁国抗衡。

我大楚消耗四国之策,也将失效。”

陆渊语气低沉,声音中带着坚定:“所以,我们等了数十年,尽管时机还不算成熟,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北伐,势在必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