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武侠 >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 第411章 一路莽过去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 第411章 一路莽过去

作者:明月共举杯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6:01 来源:泡书吧

清晨的薄雾,弥漫在江上。

阳光被雾气遮挡,天地显得有些阴霾,寒冷的江风吹拂,掠过这一条江水。

“真冷,这大早上的,根本就没人来,不清楚上官折腾什么,这有什么好守的,还不如睡在被窝里舒服。”

王庆嘴中都囔一声,拢了拢自己略有单薄的棉衣,沉重的甲片在雾气之下寒冷彻骨,透过衣袍传到他身上。

大清早的,就要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来跟人换岗,这自然不是一件美事。

但没办法,值守的任务安排下来了,便就是军令。

军令如山,不容更改。

“别乱说了,现在咱们跟楚国关系不好,听说阳夏郡那边,都已经打成尸山血海了,死的人那叫一个不计其数。

咱们能在这南边守江港,已经算不错了,至少不用上战场拼命。”

旁边的守卒老秦是个年龄大的,听到王庆这么乱说,连忙教训:“而且谨慎点也好。现在北边各国,都拼了命的想往我们梁国钻,那南边的楚国就能不想?

现在小心些,指不定就能保一条命。”

王庆闻言,却是不以为然:“楚人在江南的安生日子,都过了三十多年了,那太平盛世,我看了都羡慕。

好好的,他们犯傻了,要来打我们?

真以为打仗不死人吗?

这次也是,楚人要拿郑国的阳夏郡,就给他们呗,又不是来抢我们梁国的土地。

现在好了,朝廷硬是不让,两国打起来了。

弄得胶东郡打成了一片,死了不知道多少人,耗费多少银子,地方估计也烂了。

就连咱们这江口,也因为梁楚变成了敌国,往来这边的楚国商船,都几个月不见踪迹了。”

王庆满腔抱怨,对于两国打仗的事情,显得极为愤满。

老秦看了他一眼,微微叹了口气。

他知道自己这个同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自己本身,其实也对于两国打仗,颇有不满。

作为一个守港戍卒,听起来像士兵,是官兵。

但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在梁国编制内,本质就是从地方上征发来的民夫,然后被强制安排到港口这边戍守罢了。

作为征发的民夫,他们来当戍卒,属于服徭役,是身为梁国在籍百姓的义务一种。

不仅没有工钱,还要自备干粮伙食,负责自己服徭役期间的一切开销。

而服徭役的时间,短则一两月多的话,可能半年,一切都随长官心意而定。

可想而知,这对于一个地方普通百姓来说,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好在作为戍守江口的戍卒,靠着这个小港口,王庆他们在过往商船靠港的时候,也能趁机索取一笔入港停靠费。

虽然这笔费用,大头还是要交给上面,但交过了上头要拿的份额后,剩下多出来的,可就是属于他们的额外收入了。

因此征收入港费,就成了所有港口戍卒,固定的一笔收入,上面的人也知道这些,不过也选择默认。

梁国的商船在这边有关系,可以少交一笔。

楚国的商船没什么关系,可以多收一些入港费。

历年下来,所有戍卒都是这么做的。

而如今,因为两国战事,楚国的商船直接不来了。梁国的商船,也由于楚国关闭了贸易口岸,没法前往楚国。

于是所有戍卒的这笔额外收入,就这么直接没了。

不仅没了,他们还因为楚国可能会打过来,不得不加强执手戒备。

大晚上的还要被安排轮值看守,大清早的就要叫起来,吹着江风,在这里被冻。

钱没了,命也可能要没了。

两种加起来,如王庆这般的底层戍卒,心中的怨愤有多大,就知晓了。

但可惜。

和楚国交恶,是上层的决定,是楚国的决定。

他们这种地方小卒,心里的想法意见,说出的话和声音,根本就没人去听,也没人会去在乎。

王庆这些人需要做的,就是听从上官的安排,老老实实的服从军令,当好自己的小卒就可以了。

此时他还在抱怨,只是因为还年轻,见过的残酷,遭过的毒打还少。

不明白什么是命,什么叫祸从口出罢了。

但已经三十多岁的老秦,却已经当上爷爷了,虽然也只是底层小人物,可见识却广上许多。

所以听了王庆抱怨一阵之后,老秦只摇了摇头,然后打断道:“别说了。好好站你的岗,哪来那么多话。你可是刚刚你那番话,要是被上官听了去,直接就能砍了头的。

你跟我说说还好,跟其他人说……”

老秦正教育着后辈。

说实在的,若不是王庆是他同村后生,对方父母跟他关系较好,他也不想管那么多。

然而才说教了半截,老秦口中的话瞬间就止住了,眼睛望向远处,整个人瞬间呆愣,一股恐惧从双目中流露。

只见远处浓雾之中无数,点点黑影出现,渐渐的黑影靠近,一艘艘高大狰狞的楼船跨过江水,从南边朝着港口这边驶来。

楼船靠得近了,最前方一艘大船上的旗帜飘荡。

老秦虽然不识字,但过往楚国船只见的多了,渐渐的也能大概认出,楚字是怎么写的。

而此时领头楼船上面的旗帜上,就有那个楚字。

“楚……楚军,楚军来了——”

惊恐绝望的声音瞬间响起,老秦后面的王庆发出大叫。

然而张开的嘴,还未多说,忽的远处一道劲风袭来。一股强大的力道崩碎门牙将他贯穿,箭失带着王庆的身体,直接翻滚钉在了地上。

王庆抽搐几下,贯穿了大脑的箭失从伤口流出鲜血,转瞬就没了声息。

老秦见到这一幕,心头一颤。

经验老到的他瞬间明白过来,楚军果然如上官说的一样,打过来了。

而从前方江面上,看到的密密麻麻的楚**舰,不用说,这股力量就他们这个小小港口,根本扛不住。

守不住了。

老秦心中生出这个念头,然后直接丢掉手中短刀,转身就朝着后方逃去。

然而他还没逃出多远,来自楚军的又一波更多的箭失,化为雨点一样,瞬间从后方再度降临。

小小的港口,瞬间下起了箭雨。

港口中传来一声声惨叫,老秦也在跑了十余步后,后背传来一阵剧痛,紧接着大力传来,将他带的翻滚。

躺在冰凉湿润的港口上,他眼睛望着天空,嘴角微微抽动,泡沫混着血水流出,慢慢断了气息。

小半个时辰后。

伴随着最后一声惨叫落幕,这座靠近江南的小港,毫无悬念地落入到了楚军手中。

一名名楚军登上港口,在江北的土地开始进行集结。

港内的居民被强行抓了出来,在恐惧之中,派去搬运尸体和船上的物资。

黄安从船上下来,看着这个被攻克的港口,微微点了点头。

虽然只是个小港,但作为北伐第一仗,能够顺利取胜,总归是个好的兆头。

“将军,港内梁人二百守军,三百民夫,已被尽数清理。”

这时港口里面,走来一个浑身带血的小校,见到黄安后,立刻行礼汇报。

黄安面上露出笑容:“做的不错,你部稍加休整,然后留下一队人马看守港口,接应后续大军。剩下的人与本帅一起,趁着梁人还没反应过来,继续向北挺进。”

“是!”

那小校应命,立刻转身去准备了。

小片刻后,泛江而来的船队中,为首的第一批十艘大船里面的五千楚军,已经竞数下船,在港内集结完毕。

黄安见此,留下几个部将,继续安排后续兵马下船,让他们在后面陆续跟上。

然后自己,则亲领着这五千先锋兵马,快速离开港口,向北方突进。

自从去年临冬前,楚军和梁军在胶东、阳夏边界,开始打起来后,两国的关系就迅速交恶。

而交手之后,梁军屡遭挫折的情况,也伴随着梁国名将燕云庆的奏折,引起了梁国朝堂的震动。

于是为了减轻东境边界的压力,为了支持这场和楚国争斗阳夏郡,或者说为了保护自己边界胶东郡的的战争。

梁国开始了从国内调集各方资源,支援东部战事的行动。

不过这种支援,起先还是比较克制的,没有完全倾尽全力。

毕竟,楚国是明面上,九州中仅次于梁国的大国,光是摆在明处的兵马,便有三百万众。

就这份军事实力,纸面数据,就已不弱于梁国了。

此时,楚国仅是在阳夏郡投送了百万大军,虽然已经极为庞大了,但也才相当于楚国三分之一的军事实力而已。

这点压力,远没到楚国的极限。

若是楚国想,随时还可以再从国中派出百万兵马,用于投入与梁国的战争。

所以只要这百万兵马不动,梁国自然也不敢轻易拿出底牌。

可随着今年开年以来,楚国会同魏国,一起出兵雍西的消息传开,并得到了证实后后。

梁国心中的最后一丝顾忌,总算是放下来了。

理由很简单。

楚国总共才三百万兵马,如今在阳夏郡一百万,河陇战场又投入了一百万,那么在国内也就仅剩个一百万人了。

可这一百万人,既要防守数万里海疆,又要防守西南边界,自己国内也要留足足够的力量镇守。

几处地方分摊下去,能够用于梁国的兵马,已经不多了。

哪怕楚国再怎么抽掉,也顶多再拿出三五十万人,用来针对梁国。

这点兵马虽然也不算少,可对梁国这种九州第一强国来说,却也根本不惧,甚至都无法构成威胁。

更不用说。

楚国境内,还有上千万的移民,正需要安置,这就更是一笔庞大工程和开支了。

不解决这个,楚国真的还有余力,在雍西、阳夏两处战场外,开辟一个第三战场吗?

得益于楚国这些年来,一直的示弱,和对外放出的假消息。

以及这一连串的迷惑遮掩。

反正梁国君臣经过商讨后,一致认为,如今的楚国,是绝无余力在开辟第三处战场的。

因此基于这个看法,就在今年三月,在确认了楚国在西北又开了一处战场,并且打的火热之后。

而魏国主力也被拖在了草原,不可能用于河南郡。

觉得自己南境、东境无忧后,梁国彻底放心了。

于是便开始从西线、以及境内地方、还有京畿中央三处,开始抽调兵马,又聚集了一支五十万的大军,将之派往东线,交给了燕云庆。

至此,梁国在东线胶东郡的兵马,就正式达到了一百五十万之众,排去去年损失的十万人后,已经超过一半了。

对于燕云庆的支持,不可谓不大了。

而如此看重,自来也是有要求的。

梁国君臣的要求也很简单,那就是靠着这优势兵马,快些击败阳夏郡的黄玄部,把他们赶出豫州。

至不济,也要把楚军重创,从胶东郡赶出去,令他们无法威胁到梁国东境安全。

并且这个速度要快,不能拖得太久,最迟今年年底,就要结束战事。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楚魏二国,今年年底就会退兵。

到时两国二百万大军回来,梁国在西线和南线的防备压力,将会陡然剧升。

那时为了边界安全,他们也不得不重新调回抽调出的兵马,散播到两条防线上去,重新巩固战线。

所以梁国君臣对燕云庆的支持,也只能到今年年底了。

今年一过,等魏楚二国调整了国策,后面朝廷能否再抽调出余力,可就很难说了。

燕云庆若不抓到这最后的战机,那么从今以后,胶东郡就注定要成为梁国永远的痛了。

因此,按照以上记述,如今的梁国境内,东部、内陆腹地,以及京畿地区,防御兵马是极为空虚的。

甚至有些地方都没有了正规军,仅靠一些衙役民团来维持治安。

倒是南线江北这边,梁军还保持了足够兵马,约有五十万大军、九位先天,分布在江夏、广陵一线,用以防备楚国。

按照梁国君臣设想。

有如此数量的大军,纵然楚国再抽调出三五十万兵马北伐,江北防线也能自行应付,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了。

而楚国若是再动员更多兵马,比如百万大军,那靠着五十万人也能坚守很长一阵,足够拖到梁国作出反应,从国内再派来援军了。

可以说,这个布置已经很严密,很周到,很重视楚国了。

然而。

当楚国北伐的兵马,换成三百六十万战兵,六百万民夫,近千万兵马后。

这区区五十万梁军,就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且可笑了。

足足十九倍的兵力差距,近七倍的先天差距,足以将任何防线击穿。

梁军挡在前面,也只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罢了。

所以,这次北伐,陆渊制定的方略,根本就没把这江北防线的梁军放在眼中。

按照他的布置,这次渡河北上,东中西三路行营,将会有九路兵马先登,合计九十万人,以及九位分身。

这些兵马都是精锐,他们将由分身领着,携带着少量补给,直接一路北上,拼命的向梁国腹地挺进。

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向北打多远,就打多远。

趁着梁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间,尽可能的打到梁国腹心去,占据更多地盘,以减少梁国能控制的区域,扼杀它后续的动员潜力。

而这九路先锋之后,这是大部队跟上,接过他们行军路线,去包围处理那些沿路被惊动的梁国大军。

比如梁国南线江北防区的五十万梁军,等他们察觉有楚军北上,准备追击截断后路的时候。

后续楚军也将跟上来,对这些刚被从防守区域调动出来的梁军,展开凌厉攻击。

如此,一前一后,瞬间就可瓦解梁国的江北防线。

当然。

就算那些梁军不上当,看着楚兵过境,也要做缩头乌龟,死守在城池里不出来,也没关系。

此次北伐,楚国动员的兵马够多,足足上千万人。

这么多兵马,就算一座城,一座城围过去,也足够分了。

楚国都不需要强攻那些梁军防守的城池,只需分派出比他们城内守军,多两三倍的兵马守在城外,把他们彻底围死就够了。

反正也不过五十万人,翻个两三倍,也就百来万罢了。

对于北伐楚军来说,才十之一二,分薄出去也没什么影响。

什么叫兵强马壮,兵多将广,这就是了。

堂堂大势,碾压过来,你就是有再坚固的堡垒,再完美的计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是毫无作用。

只要楚军自己内部不出问题,那就是不可战胜的。

而对于已经把三十九个分身,分散到各路行营,各路兵马,同时亲自统管大局的陆渊来说。

有这些分身帮自己下到基层,看管各路兵马,这能内部出问题吗?

不能够啊。

梁人中了调虎离山计,有没有丝毫防备,又是这么庞大的实力差距,怎么看怎么一副败亡之相。

这么简单的局,就算是个傻子,只要不乱指挥,按照原有方按进行,也不可能输啊。

所以这次北伐,直接莽过去就行了。

神武四十一年四月二十,楚军渡河,九路先锋并进,轻骑快马疾行,十余日间连奔千里,直抵荥阳、东海二郡境内。

梁国江北防线洞穿,腹地楚兵四起,一时举国震动。

同月,数百万楚军渡河,梁国南进沦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