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这太子,不做也罢! > 第481章 李承乾的治国方针

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481章 李承乾的治国方针

作者:曾许人间第一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1:53:21 来源:泡书吧

第482章 卷五 李承乾的治国方针

对于李承乾而言,医疗的发展在当下的确是重中之重,不单单是为了长安的那些勋贵,也不单单是为了长孙皇后,更重要的是,医疗事关民生!

以民为本,这是李承乾最想展现出来的治国方针。

不管未来他会不会真的坚定这条治国方针,但话一定会这样说。

当然,他也有打响大明王廷医疗领先这张名片的想法,这张名片用好了,对于未来的他来说,绝对是一笔稳赚不赔的投资!

“殿下,如果要兴办一家如此规模的医院,暂且我大明还缺不少优秀的大夫。

如果仅仅只是老道和巢正的话,怕是不够。”

缺人,这是永恒的话题。

一家想要在这个时代冠绝天下的医院,哪怕有孙思邈这样的大拿坐镇,也还不够!

李承乾点了点头,说道:“这个本王也知晓,不过可以一步步来,先把大的框架弄出来,那些枝干我们可以慢慢再填充。

别的不说,大明王廷的外科就算不是首屈一指,那也应当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而且本王知道,孙道长有不少弟子都在各地行医,如此机会,为何孙道长不传信一封?

不用局限于孙道长的弟子,只要是孙道长认为医术精湛,医德医风都值得尊重的大夫,大可广发英雄帖,共商天下事嘛!

相信以孙道长在杏林德高望重的地位,定然会引得天下名医纷纷景从!”

孙思邈被李承乾说得怪不好意思的,不过他一把年纪了,这么两句称赞还是受得起的。

而且,他对李承乾的话还是很赞同的。

“殿下说得没错,医术不在首位,医德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医者,若不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只为一己私利的话,和满身铜臭的商贾又有何异。”

孙思邈被后世称为药王,说实话,都是低估了。

就他首倡医德、妇科、儿科而言,他对医疗的贡献绝非一句药王可以概括的。

所以当李承乾提到医德的时候,他甚是满意。

至于李承乾笑称的广发英雄贴,共商天下事之类的笑谈,他是真不在意,就他这年纪,哪怕是造反都屁事儿没有!

这个年代就是如此,人上八十,随心所欲。

加上孙思邈一个孤寡老道,说他造反,李二都不信。

当然,以孙思邈在杏林的地位,还真就能一张英雄帖,引得无数名医争先恐后赴大明!

“殿下放心,回头老道就去写信广邀名医,至于会不会有人响应,不好说。

毕竟要他们放弃现有的一切,远赴千里,也不容易。”

对于这一点儿,他真不在意,他知道李承乾这么做肯定是有目的的,但对于他来说,这是振兴医学的一个机会。

单凭这一点儿,就已经足够了。

“孙道长谦虚了。”李承乾笑道,“以孙道长在杏林中的地位,邀请天下名医,振兴医学,想必没有几人会拒绝吧?

到时候,只怕全天下的大夫都会以收到孙道长的信件为荣,毕竟,没收到孙道长的信件说明他要么医术不精,要么医德不够,绝对称不上名医二字。”

李承乾都想好了,只要孙思邈点头,他绝对会往这方面造势,要让天下的大夫为了得到孙思邈的邀请函,用尽浑身解数。

“殿下过誉了。”孙思邈笑道,“天下能人辈出,坊间也有不少医术精湛、医德不错的大夫其名不显。

并不是说老道不认可的,就不是好大夫。”

他这话倒不是谦虚,这个年代,有几个淡泊名利、隐姓埋名的高人,真算不得什么。

他孙思邈自己就算一个。

但还真未必就是天下的大夫都知道他孙思邈的大名。

“殿下,你这是……”段纶听他们讲了半天,虽然对于医学来说,他几乎是一窍不通,但他们讲的内容,他还是听懂了的。

站在他的立场来说,这事儿得阻止。

倒不是说大明弄了一个什么医院对他有多大影响,主要是孙思邈真要一封英雄帖,吸引了大唐的名医,那大唐的百姓还怎么看病?

可你要他阻止吧,这事儿又不好办,腿长在别人身上,难道他还能打断别人的腿不成?

“段尚书勿忧。”李承乾笑道,“这是好事儿,不管是对大唐还是对大明,都是好事儿。

医学这些年进步还是太慢了,真的太慢了。

本王在没有拿下吐谷浑之前,清点大明人口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什么事实?”段纶问道。

李承乾说道:“当时本王发现,大明的子民,女人的平均寿命刚过三十,男人的平均寿命也只有三十五。

虽然本王知道这是因为这几年灾荒和战乱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医疗水平不足影响的。

想必,大唐比我大明就算强一些,也强不到哪里去吧?”

段纶闻言,顿时就是一惊。

这个他还真没计算过。

但贞观初年的平均寿命的确不高。

当然,李承乾其实也没计算过,他就是瞎说的。

不过他这么说,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据他所知,长孙皇后离世的时候,也就三十来岁,长乐离世的时候甚至才二十多岁。

加上是贞观初年,这个数据还真就大差不差。

“人均寿命只有这么点儿么?”孙思邈也是一惊,他也没想到人均寿命才三十多!

李承乾点了点头,道:“这就是医道不昌的原因!

一个伤风感冒就能要了命的时代,对老百姓而言,太残忍了一些。

本王希望,未来,大明医院只是一个母鸡,慢慢的为大明,为天下,孵化更多的小鸡!

终有一天,大明医院将遍布天下的每一座城池,真真正正的为老百姓解决就医的问题。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也愿意看病,这就是大明医院要肩负的责任,孙道长,可有信心!”

听李承乾这么说,不管是孙思邈还是巢正,都是一脸的激动。

作为一个大夫,这是他们最想看到,也最渴望的一幕。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他们当真是死而无憾!

“殿下既然有如此宏愿,老道定当竭尽所能,让殿下看到那一天!”孙思邈当即就拱手说道。

这才是他想看到的医道昌明!

医者,就得肩负这样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医者!

巢正也是连忙说道:“殿下放心,微臣定当辅佐孙道长,成此伟业!”

一旁,段纶良久没有言语。

他静静地看着李承乾,有那么一刻,他甚至都想留在大明来见证这个盛况的诞生。

但终究还是理性压住了感性,最终,段纶拱手道:“以前总是不知道殿下为何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成此霸业,今日听殿下一席话,老夫终于懂了!

殿下心怀黎民,又如何不能成此霸业?

老夫由衷的希望,在老夫闭上眼之前,能看到大明医院落户长安,届时,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是他的承诺!

就算所有人都阻止,他也会支持大明医院落户长安!

这不是为了私利,也不是为了政治,这是为官者的良心!

“算老夫一个!”阎立德也说道,“老夫虽没有殿下的宏愿,但也真心希望殿下的期许能成为现实!

朝堂上那些人要是胆敢反对,老夫第一个不答应!”

李承乾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之所以当着他们两人的面和孙思邈说这个,就是为了避免一些麻烦。

毕竟等他们真正运作起来的时候,不少名医都纷纷奔赴日月山而来,届时长安朝堂上肯定有不一样的声音传来。

他就是要让段纶将他的声音带回长安,为他的计划减少阻力。

闻言,李承乾笑道:“他日大明医院遍布天下之时,本王定与诸位,共谋一醉!”

“甚好!”段纶说道,“若是他日老夫不在了,记得一定要将如此盛况的好消息烧给老夫!”

说着,几人又是一阵大笑。

不多时,巢正和孙思邈就先行告辞,他们要为大明医院做准备了。

不单单是孙思邈在呼朋唤友,巢正也是如此。

虽然巢正年龄不大,但他家世代为医,还出过前朝御医,在杏林圈里也算小有名气。

等他们都走后,李承乾看了看段纶两人,笑道:“两位对我大明王廷的将作监可有指教的地方?”

“指教谈不上。”阎立德是个实在人,闻言说道,“大明的技术贵在新颖,勇于创新,但要从基本功来说的话,与大唐还是有些差距的。

当然,我大唐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求稳,务实,但步子迈得太小了。

就以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大明将作监再发展一些年头,的确有超越我大唐的可能。”

在专业问题上,阎立德向来都是有啥说啥。

对于他的说法,张二牛也表示认可。

“阎将作说得没错。

我大明将作监和大唐相比的确还是差了一点儿,毕竟大唐集百工于一身,而我大明王廷的将作监,就要显得略微单薄了许多。

但大唐将作监能做的,我们几乎都能做。

可我大明将作监能做的,大唐就未必能做。

不说别的,单说刚刚孙道长抱走的显微镜,大唐想做出一台来,至少还需要数年的摸索。

显微镜可能难着你们了,那就说望远镜,这玩意儿大唐现在可做得出来?”

都说文人相轻,其实哪一行都是一样。

再加上张二牛和阎立德代表的还是两个国家,所以两人在话语上,都不愿意吃亏。

当然,他两个讲的都是实话。

“说这些作甚?”段纶没兴趣掺和他们两人间的争锋,笑道,“之前殿下说将作监改良了原本的犁头,好像叫曲辕犁来着?

不知今日可否让老夫见见?

刚刚老夫来找张将作,张将作说这是大明王廷的最高机密,就是不肯让老夫一饱眼福啊!”

“那可不是!”张二牛当即就说道,“殿下当初交代过,此曲辕犁乃是造福天下百姓的利器,岂可轻视!”

段纶之所以还要来日月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见见曲辕犁。

如果真有如此神器,对于天下百姓来说,无疑又是一个福音。

“张将作说得在理,此乃国之重器,就连本王都不知道张将作将此重器置于何处。”李承乾在将作监看到段纶的第一时间就猜到了他的目的,不过他也不知道张二牛他们将曲辕犁做出来没有。

当初也是在浇河郡跟段纶吹牛逼的时候提了一嘴儿,虽然他马上就准备好了图纸送回日月山,但做没做出来,他是真不知道。

张二牛一听就明白了,当即笑道:“殿下说笑了,此物就存放在将作监,我将作监就在王城之内,还有宵小敢来行窃不成。”

“殿下!”段纶闻言,一脸急切地喊道。

李承乾点了点头,说道:“张将作,就将曲辕犁拿出来,让段尚书和阎将作也看看,毕竟是造福天下的事儿,我大明王廷,可不干那些敝帚自珍的事。”

张二牛闻言,这才摆了摆手,让人将曲辕犁给抬了出来。

还别说,这一年多来,张二牛举手投足之间,俨然已经有了几分官风。

不多时,一架经过改良后的曲辕犁就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段纶第一时间就凑了上去,阎立德也是不甘人后,两人瞪大个眼睛仔仔细细地打量着。

“先研究一番,看看有什么不会的地方,趁着人都在,赶紧问。”段纶说道,“这玩意儿不能全靠在大明进口,咱大唐得做出属于自己的曲辕犁来才行。”

这要是全在大明进口的话,那价格就高了啊。

阎立德都懒得搭理他,这事儿还用他说么?

“殿下,可否示范一番?”不多时,段纶问道。

光看是看不出个什么所以然的。

见李承乾点了点头,张二牛说道:“要示范的话去后院,刚好可以给伱们演示一下。”

说着,众人抬腿就走。

“不带过去么?”阎立德见大家都走了,没人管那曲辕犁,当即就问道。

“放心,后院还有。”张二牛说道,“我们在做这个之前,也要示范一番的。”

片刻之后,众人便来到了后院,好巧不巧的是,后院正在校正曲辕犁,或者说在计算曲辕犁的一些数据。

“殿下,将作。”正在忙活的工匠说道,“此物甚好,相比以前的犁头,至少节约了一半的人力!”

“真有如此好?”段纶说道,“让老夫来试试!”

求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