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这太子,不做也罢! > 第519章 大明国策

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519章 大明国策

作者:曾许人间第一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1:53:21 来源:泡书吧

第520章 卷五 大明国策

午膳用过,大朝会继续。

相较于早上,此时的众人一个个都明显神清气爽的。

不过这也正常,一来吃饱喝足了,二来嘛,各个都得到了封赏,没理由耷拉着一张脸不是。

李承乾看了看众人,笑道:“功劳也酬完了,接下来该说说正事了。”

“殿下但有吩咐,臣等莫敢不从。”普西偌闻言,立马就站出来说道。

如今他的愿望也算达成了,都一朝宰辅了,实在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了。

群臣闻言,一个个也是站出来齐声道:“殿下但有吩咐,臣等莫敢不从。”

李承乾见状,点了点头。

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

纵使大家都知道今早这般大封天下在礼节上有些不合,但如今的大明王廷,一来确实是一个草台班子,很多礼节上的东西,大家都弄不太懂。二来嘛,如今的大明王廷也确实是李承乾的一言堂,无人敢在他面前造次。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在大明王廷还没有人能出其右!

所以,李承乾想怎么封赏,还真没人敢反对。

“如今的大明王廷已经今非昔比。”李承乾说道,“较之两年前,我大明王廷也算步入了正轨,这也是为什么本王会在今日大封天下的原因。

毕竟一个王朝,很多东西都得步入正轨。

而且众卿随本王披荆斩棘,一路走到今天,这也是众卿应得的。”

“臣等谢殿下隆恩。”群臣拱手。

李承乾摆了摆手道:“既然大明王廷已经步入了正轨,那么,众卿对大明的未来怎么看?

如今我大明虽然称雄于西域之地,但并不代表我大明上上下下就可以松懈。

说内忧外患可能过了,但的确也存在诸多问题。

众卿可曾看到这些问题?”

“殿下所言极是。”普西偌一听李承乾这话,当即就站了出来,作为大明王廷的第一位宰辅,他也不想落个尸位素餐之名,早在之前,他就仔细琢磨过大明现存的问题,这会儿李承乾问起,他当即站出来说道,“如今我大明人口数百万计,但由于过往几年天灾连年,加之战火不断,虽然我大明从周边各国一直在收拢粮食,但这绝非长久之计。

若是未来周边各国纷纷效仿大唐,禁绝粮食出境,这对我大明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左仆射所言甚是。”王玄策当即也站了出来说道,“我大明如今虽然幅员辽阔,但微臣出使数次,沿途所见,却无良田几亩,如何自给自足才是我大明的当务之急。”

一说到粮食问题,众人都是纷纷点头。

这话真没错,以往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以游牧为生,可这几年的天灾和战火,对畜牧业的打击颇为严重。

要想在短时间内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谈何容易。

这也是没人提及这一点儿的原因,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民以食为天。”李承乾闻言点了点头,道,“解决粮食问题的确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不过王尚书说得也不错,虽然我大明幅员辽阔,但适合耕种之地确实少之又少,而畜牧业也因为连年的天灾和战祸损失惨重。

若是不能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怕是要不了多久,我大明就会被吐谷浑之后尘。”

“殿下,我大明的耕地虽然有限,但我们可以从亩产上做文章啊。”长孙冲显然是提前做了功课的,当下便说道,“微臣还记得,当初殿下在浇河城宴请几位郡守的时候,曾教过他们一个沤肥的法子。

我们何不将此法在全大明推行呢?

虽然我大明的耕地有限,但也并非是没有耕地可种。”

“长孙侍郎这话在理。”李承乾笑着点了点头,道,“既然耕地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想办法提高每亩耕地的产量,嗯,当初本王交于高纯行几人的沤肥之法,也的确是时候在整个大明推行了。”

长孙冲的职位虽然还是礼部侍郎,不过还是略有区别的。

以前的长孙冲是礼部右侍郎,在礼部位居其三,如今迁任礼部左侍郎,也算升迁了。

当然,之前也没人傻到称呼长孙右侍郎就是,这就跟后世的副职一样,没几个称呼某某局长的非得加个副字在前。

“但这还是不够。”李承乾说完,补充道,“我大明王廷如今百姓数以百万计,虽不知准数,但如果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的那点儿土地,想要养活这么些人,哪怕就算勉强支撑了下来,但万一再遭遇灾荒又当如何?

说到底,我大明王廷如今的抗压能力太差。

还是得多做几手准备才是。

老话说,官者,百姓之父母也,本王却认为这话还不够,官者,更像一个大家族的族长,家族族长就有责任庇佑自己的族人。

所以,本王认为,为官者,当居安思危,莫要到了灾难来了之时,才抱怨无应对之法。”

“殿下所言极是。”普西偌当即说道,“殿下,微臣请奏。”

李承乾点了点头。

“微臣奏请殿下,再行当初大明王廷的户籍制度。”普西偌说道,“虽然我们如今预估了一番大明的具体人口,但具体的人口构成,我们却是都不知晓。

想当初,大明王廷总计多少人口,男丁多少,妇人多少,老者多少,稚子多少,我们都是一清二楚的。

当初微臣也在了解这个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在户部统筹各项事宜。

有了这些详实的数据,臣等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哪怕是筹备粮草,都能更精确一些。”

听普西偌这么说,李承乾点了点头,普西偌这是明显吃到了数据的福利。

不过还别说,他这个主意,李承乾还是很认可的。

的确,大明如今吞并了吐谷浑不说,还囊括了西突厥,也是时候再次推进户籍制度了。

“微臣附议。”李勤俭也当即站了出来,说道,“如今我大明虽然步入了正轨,但在很多地方还是以部落族群而居。

这些部落或大或小,大的有数万人之巨,小的也有数百人之多,这对于我大明的长治久安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隐患。

若是再一次像当年在大明推行户籍制度一般,倒是能解决很多隐患。

而且,没有一个完善的户籍制度,我大明未来的很多政策都难以推行。”

“可如此一来,是不是会引起诸多部落的不理解?”阿史那泥孰说道,“虽然我们是好意,但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可能并不能理解这份好意吧?”

阿史那泥孰虽然不知道这户籍制度具体的实施方针是什么,但一听这话,当即就明白这政策绝对是针对他们西突厥的。

要知道,如今在大明王廷还有数万人的部落,那可就只有他们西突厥了。

所以这个政策在他看来,就是针对他们西突厥的。

他作为西突厥在朝堂上的代表,自然不会轻易让这种政策通过。

“阿史那尚书有所不知。”普西偌当即就笑道,“所谓的户籍制度不过是统计人口,这不管是对于我们朝堂,还是地方官员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不管出现任何变故,我们都可以根据手中的具体数据,做出最合理的安排。

这一点儿,早在之前的赤水源上就已经得到过验证了。

至于说那些大型部落,我们并没有去改变他们的意思,他们的族人完全可以归纳在他们族长名下。

而且,这对于大明的老百姓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别的不说,我大明户部遵殿下手令,已经着手在大明五郡十三府着手开办了大明学堂四十有余,而想入大明学堂就学,先决条件就得有大明户籍。

还有大明医院,昔日殿下便说过,大明医院对于持有大明的百姓,诊金一文,但这也只针对持有我大明户籍的百姓。

而且,持有我大明户籍的好处何止这些?

慢慢的,阿史那尚书就会明白老夫今日所言了。”

他现在也是一个老奸巨猾之辈,话虽然这么说,但他肯定会效仿上次,以每户为一个单位,所有朝廷下发的福利按照每户走。

以此鼓励那些大型部落的族人脱离部落自立门户。

虽然在李承乾看来,户籍制度最大的益处便于了解国情,但在普西偌看来,户籍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分化这些部落。

他就是部落出来的,自然知道这种部落制度对于一个国朝来说,到底存在着多大的隐患,如今,他身为大明宰辅,自然想解决这个问题。

阿史那泥孰哪里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他不担心族人会背弃部落自立门户,但统计人口本身也是他不能接受的。

如此一来,西突厥的整体实力还不都暴露在了李承乾的眼下?

多少男丁、多少妇人、多少老人、多少稚子……

有了这样的数据,李承乾可以轻松的判别出西突厥有多少控弦之士,这可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

“可如此一来,必定劳民伤财。”阿史那泥孰说道,“毕竟这可是一项大工程,不动用上万人,耗费年余,岂能有个结果?”

“阿史那尚书说笑了,户籍制度曾经在我大明王廷推行过。”李勤俭闻言笑道,“当时我大明不过蜗居于赤水源,统计下来人口三十余万,男丁、妇人等皆有详数,用时也不过旬日而已。

此番就算重新制定大明的户籍制度,本官有信心,不出两月,定有详数,而且不用朝廷另行委派官员,只需殿下一道手令即可。”

对于这一点儿,李勤俭很有信心。

他是真的看重那份人口数据,毕竟他如今刚刚迁任户部尚书,自然想做些成绩出来,要是有了各城的详细数据,那他能做的就多了。

而且,就算遇到什么事儿,他能斡旋的余地也更大,更多。

不过他这话倒是把阿史那泥孰说得无话可说了,他想阻止,但他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借口阻止。

李承乾见状,笑道:“制定户籍制度,的确也是当务之急,那就依李尚书所言,此事儿便交由户部。不过户部倒是可以顺手厘定一下我大明王廷具体有多少可耕之地,说起来,本王到现在都不清楚大明王廷具体有多少亩地。”

“微臣领命。”李勤俭当即便躬身说道。

阿史那泥孰却是不再言语,他知道,自己终究没能阻止,一来是他没有阻止的理由,二来是他在朝中连个帮手都没。

“不过这还是没能解决粮食问题,左仆射,下朝之后你可与户部再商议一番。”李承乾又说道。

的确,说到底,粮食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解决。

待普西偌领了旨意后,李承乾又问道:“工部呢?工部今年有什么计划?”

李承乾本来是准备让伊原锡迁任尚书令的,不过工部不比户部,实在找不到放心的人接手。

“回殿下的话。”伊原锡说道,“微臣之前盘算过,今年大明的百姓想要靠牛羊或者庄稼养活一家老小怕是极为不易,所以微臣还是打算尽可能的给他们多的提供一些能养家糊口的岗位。

不过工坊可能用不到这么多人,哪怕是加上矿山也用不上这么多人,所以微臣想着借此机会是不是将五郡十三府往返的驰道给修了。

如此一来的话,老百姓既有了养家糊口的生计,而我大明各郡各府的驰道也能早早提上日程,这对于未来不管是哪方面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作为工部尚书,他很清楚,各郡各府的驰道必定是他工部的任务,如果不趁着现在这个阶段解决这个问题的话。

等未来老百姓的生活真的缓过来后,要想再找这么多人修建驰道,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除非征调民夫。

可征调民夫不说李承乾同意与否,就算李承乾同意,那到时候也是个得罪人的活。

所以,如果能趁着现在将驰道给修了,一来他有功,二来解决了老百姓生计的问题,三来避免了未来的一些麻烦。

换句话说,这个问题他是真的深思熟虑过的。

听他这么说,李承乾也是极为认可地点了点头,道:“这就是本王为什么还需伊尚书坐镇工部的原因,有伊尚书坐镇工部,本王甚是放心。

的确,今年注定不是一个丰年,未雨绸缪是对的,在特殊时期,老百姓如果没有自己养活自己的手段,那么我们就得努力想办法制造机会让老百姓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以工代赈,总比直接赈灾要好得多吧?”

就今年而言,大明王廷的确还要再过一个灾年,这是没办法的事。

畜牧业短期恢复不了,而指望在地里刨食,那更是痴人说梦,所以伊原锡此举,倒是甚合李承乾的心意。

“殿下说得是。”伊原锡当即说道,“我大明的百姓本就勤劳,只要给他们一份安身立命的活计,他们就能把日子过得很好。”

李承乾点了点头,不管是以工代赈,还是修建驰道,这都是李承乾的既定方针。

在后世有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对于这句话的威力,李承乾是相当认可的。

“驰道一事,伊尚书还得多上心。”李承乾问道,“兵部何在。”

pS:巧了不是,去年的今天,是这本书刚刚上传的第一天,时至今日,这本书也算满岁了!

嗯,写了整整一年,214万字,平均日更6000,不算太勤奋,但至少不算懒,多多少少也算给了大家一个交代。

谢谢大家了,等身体好点儿了,日万酬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