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这太子,不做也罢! > 第673章 先拿大明开刀!

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673章 先拿大明开刀!

作者:曾许人间第一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7:40 来源:泡书吧

面对王德全,李二自然是没什么压力,简单的应付了一番,李二也就将王德全给打发了。

等王德全离开后,李二笑道:“行了,大明的事儿解决了,那继续说说常科的问题。”

只是这会儿谁还有心思关心常科啊。

大明立国数年,第一次遣使入唐,谁知道李承乾背后到底卖的什么关子?

而且,如今李恪刚刚有点儿起色,那边就有了反应,有这么巧合?

这个节骨眼儿上,他们更关心的还是李承乾遣使入唐的目的,至于常科,那终究还是未来,而李承乾的威胁,就在眼下。

“陛下,不知此番大明为何遣使入唐?”就在这时,郑旭走了出来。

听到这话,李二笑了笑,摇头道:“那就不知道了,兴许是大明如今平定了内乱,国力又强盛了三分,专门派人来夸功的吧。”

对于大明遣使入唐的目的,李二确实不知道,他们怎么也想不到,那不过是大明臣子的不甘寂寞罢了。

“那此番大明使团的主使是谁?”又有人问道。

说到这个,李二倒是戏谑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这才说道:“说起来你们也都认识,大明礼部尚书,长孙冲。”

“长孙冲?”李孝恭闻言也是一惊,“那小子成大明礼部尚书了?等下,齐国公,你家长孙冲今年多大了来着?”

“二十有一。”长孙无忌也是有些无语。(这个年龄别较真,是推算的,长乐嫁给长孙冲的时候是633年,当时长乐虚岁十二,彼时的长孙冲应该比长乐大五岁左右,取的中间值。)

“好家伙,二十一岁就和老夫旗鼓相当了,这小子,前途无量啊!”李孝恭也是一阵的无语。

别忘了,他也是礼部尚书!

抛去爵位不谈,单论官职的话,他和长孙冲还真就是旗鼓相当!

细观历史,在他这个年纪达到这种成就的,还真没几个,寥寥几人,哪个不是名垂千古之辈?

如甘罗、霍去病哪个不是在历史中熠熠生辉的存在?

所以李孝恭说他一句前途无量,还真不是嘲讽。

不过这会儿长孙无忌尴尬了啊,不单单他,在场的很多人都尴尬了。

毕竟,在场的就没一个年纪比长孙冲还小的,可问题是,官职比长孙冲高的也没几个……

一瞬间,众人都有种几十年活到狗身上的挫败感。

不过他们也意识到了,大明,的确是一个能诞生奇迹的地方。

这般想着,众人看向了长孙无忌,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心里想着,这老小子还是眼光独到,长孙冲有此成就,他长孙家总算是要崛起了。

长孙无忌什么人啊,活了一把年纪,城府还是有的,纵使心里窃喜,面上却是不为所动,颇有一股身处激雷而面如平湖之风:“小子之事老夫也不甚清楚,纵使他如今身居高位,可终究还是要接受长者的教诲才是。

对了,不是说常科之事么,怎么扯到那臭小子了,来来来,继续,诸位对常科还有什么想法,不妨都提提嘛。”

说回这个,刚刚趁着他们就大明问题磋商的时候,有人已经想到了,这会儿,有人站出来说道:“其他的吾等倒是没什么意见,只是这府试、殿试落榜的学子何其多?让他们直接出仕,是不是太早了?

有些人其实并非无能之辈,只是一朝发挥失常,表现不佳罢了,若是这般就让他们早早出仕,被琐事缠绕,又恐荒废学业,长此以往下来,怕是要误导不少学子,让本该有宰辅之才的学子却早早的在胥吏等位置上蹉跎一生。

于国朝而言,弊大于利。”

不得不说,这些家伙还真不是白给的。

就刚刚那会儿功夫,他们还真就找出了一个漏洞,虽然大明遣使入唐是当下的威胁,但常科制度自是不能放松。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又看向了房玄龄,他们也想看看这位昔年的宰辅如何应对。

房玄龄闻言却是故作迟疑地点了点头,说道:“这的确是个问题,如果长此以往下去,的确是要误了许多人。”说到这里,房玄龄却是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只要再加一条即可。”

“嗯?”众人也是一脸狐疑地看着房玄龄。

他们也好奇房玄龄的解决之法,当然,对此也并不意外,作为昔年的当朝宰辅,这点儿急智都没,那他凭什么站在这里?

房玄龄笑了笑,说道:“不管是府试落榜还是殿试落榜,只要是步入了仕途的学子,不得再参加今后的科举。

如此一来,那些有心科举的,自然不会轻易入仕,而自觉希望渺茫,放弃了科举的学子,又有什么好惋惜的呢?”

对于这一点儿,他早就思量过。

甚至是他特意给这些人留的漏洞,而且这漏洞还不止一个,当然,他们只找到一个,这会儿房玄龄也不会提醒就是。

等他说完,一众士族的官员也哑口了。

好吧,没得说了,无法反驳啊。

当然,这对他们来说,也算是有了丢丢的进步,至少给那些家伙加了一条限制。

就常科的问题,众人又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后,也终于结束了。

而就在这时,李恪一系的官员却是站出来说道:“陛下,微臣有本启奏。”

此人名为权万纪,本是蜀王府长史,此番李二大举提拔李恪一系的官员,权万纪便在其中,如今的权万纪,刚刚检拔为尚书左丞,直白一点儿说,就是宰辅的副职。

说起这人,那也是值得提一笔的。

这人吧,刚直不阿,是个典型的守旧派。

如果一切按照历史原本的轨迹发展,再过几年,李佑想不开要造反的时候,也就到了权万纪死期的时候,。

当然,如今的他还是蜀王府的长史,说起来,他之所以支持李恪倒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政治需求。

这个老家伙吧,和萧瑀差不多,都是刚正不阿的性格,但和萧瑀不同的是,这老家伙是顽固的守旧派,他就接受不了李承乾的那一套做派。

觉得李承乾的那些行为颠覆了汉家礼教。

而且,李承乾要是回了长安,必然血流成河,这也不是他想看到的,就因为种种的原因,他愿意帮李恪尝试一下。

你可以单纯的以为,他就是觉得要是未来李恪能继承大宝,天下方能居安。

对于权万纪站出来的举动,李二倒是不意外,点了点头便示意权万纪开口。

权万纪也没犹豫,直接说道:“如今大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已有盛世之风。然作为泱泱大唐,我国朝之都城,却是满街大明!何其讽刺?

陛下,这可是大唐,是长安!怎可满眼大明!

若是来个不知详情的外邦使团,问吾等,吾等该如何作答?”

他说完,满朝寂静。

哪怕是李二也是一时间黑了脸。

他倒不是对权万纪有什么意见,而是权万纪这话,戳到他肺管子了。

是啊,长安城入目之处,满是大明,他心甘么?

群臣这会儿也是沉默了,他们知道,这家伙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对于这位,大家还是信服的,没办法,自己做不到的,都是值得羡慕的。

“依爱卿之言,该当如何?”半晌之后,李二才问了一句。

权万纪当即说道:“修唐律,无论任何人,在大唐经商,不得冠以本国之名。来我大唐赚钱,还想为其扬名,世间哪儿有如此好事儿?”

“修唐律?”众人都是一愣。

不是,就这么点儿事儿真值得这般兴师动众?

不过也没人反对,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李二的脸色极其难看。

这会儿谁要是跳出来,只怕会成为李二的靶子,没谁会这么傻。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就在这时,李恪一系的官员纷纷站出来附议。

他们要做的很简单,降低李承乾在大唐的影响力。

别看李承乾人都在大唐,可大明制造这几个字,这些年可是给他挣足了民心。

要是一直这样下去,他们还玩个屁,直接投降好了。

有句话没说错,得民心者,得天下!

“修唐律自不是一件小事。”李二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而是看向长孙无忌,说道,“齐国公,你怎么看?”

我怎么看?我他妈用眼睛看!

长孙无忌在心中暗暗吐槽,他知道,李二这是在试探,或者说是在让他表态。

他如今乃百官之首,也代表了百官的意志,如果他们这些家伙不同意的话,就李恪一系如今的能力,还不足以做成此事。

当然,这也是权万纪等人聪明的地方。

他们知道真正想遏制李承乾的人其实是李二,最烦大明两字的人也是李二,所以在说完之后,众人都沉默了,接下来的事情,交给李二了。

“陛下,老臣觉得此法可行。”长孙无忌能说什么?还是得顺着李二的意思来,当即继续道,“权右丞说得不错,如今长安满目大明,于我大唐而言,的确略有不妥,如果强制他们改名,又损我大国之风,如此一来,只有再修唐律是最简单的法子。”

他没得选择,当然,也不能有选择,作为大唐的当朝宰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就得是大唐,余者都不行。

不单单是他,满朝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不管他们支持谁,哪怕是支持李承乾,在这个问题上,也没得选择。

立场一定要清晰且坚定。

这也是权万纪等人的精明之处。

李二点了点头:“齐国公此言甚合朕心,既如此,齐国公认为谁人适合修唐律?”

“蜀王殿下吧。”长孙无忌甚至都没多思考,直接说道,“毕竟蜀王殿下不尽……”

一连串的马屁拍下去,李恪都搞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见长孙无忌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李恪连忙站出来说道:“齐国公谬赞了,本王何德何能……”

“殿下谦虚了。”长孙无忌却是无所谓,他这会儿对李恪一系也是没个好心思,这群人既然给他们挖坑,他还不能恶心你几句了?

李二对此倒是不介意。

臣子之间的斗法,他向来不管,不管你们怎么斗,只要不耽误正事就行。

“既如此,恪儿,这重修唐律的重任就交给你了,刚好权右丞本就是你府上的长史,有他帮衬,朕也放心。”

至此,此事算是定下来了。

李恪也只能领旨谢恩。

到了正午的时候,朝会也终于结束了,众人这才散去。

刚出宫,孔颖达就缠着魏征说道:“老魏,这蜀王怕是不甘寂寞了啊?”

“多正常的事儿?”魏征闻言笑了笑,说道,“哪一次的皇位更迭平静过?由他们去吧?”

魏征如今也是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

他当年是极力支持李承乾的,可发展到如今,他有些怀疑自己当年的决定了。

这也是他为什么这几年低调了许多的原因。

他们这种人就是如此,自我怀疑的时候,如果不能自己走出这个死胡同,那就会一直在这个死胡同里挣扎。

好坏,说不清楚。

另一边,长孙无忌和李恪一道,路上,长孙无忌笑道:“殿下倒是好手段,今天也着实让老夫开了眼界。”

他这话倒不单单是恭维,而是真心实意的。

毕竟今天权万纪这一手,哪怕是他,也挑不出毛病来。

“舅舅这话说得。”李恪当即笑道,“这都是长史忧心大明才弄出来的,小子哪儿有那本事。

而且,舅舅就不觉得,这长安城满目大明,有碍瞻观么,毕竟,这可是我大唐国都啊!”

“那确实。”长孙无忌也是笑道,“看得出来,陛下也很重视此事,殿下可要用心啊。”

李恪想给他挖坑,显然还是愣了一些,不过他也不在意。

走到这一步,虽然非他所愿,但他也的确是没有办法。

这会儿,他倒是有些理解他老子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的心态了。

正当他看到马周的时候,本来准备打个招呼,只见马周向他躬身施礼之后,马不停蹄地就走了。

李恪还有些呆滞,一旁却是有人笑道:“马尚书就是如此,每天都火急火燎的,仿佛有处理不完的工务,殿下不用介怀。”

对于马周这人,朝堂上的人都是知道的,甚至有人觉得,这人就不应该姓马,姓牛多好啊,一天跟个耕牛一样,事无巨细的都要插一脚。

六部尚书中,就他最忙了。

“无妨。”李恪摆了摆手,也没多言。

他其实对这位还是有些想法的,作为李二亲自提拔上来的人,他又怎么可能不多关注几分。

众所周知,李二可能啥都不行,但你不能说他的眼光差。

加之马周又没有什么根基,如果能把他也拉拢过来,自然是极好的。

“不说这个了,今天就把风声传出去。”不再纠结马周的问题,李恪笑道。

“今天是不是太早了?”有人说道,“我们也只是有个草案,真正要实施起来,怕是没那么快,如此一来,怕是对方会早做打算。”

“你以为我们不传出风声,他们就会不知道?”李恪摇了摇头,道,“人家手里可是执掌一国的!这点儿消息都收不到?”

他其实很清楚,瞒是瞒不住的,既如此,还不如大大方方地。

既然决定了,李恪其实也没那么畏畏缩缩。

争夺那个位置嘛,对那个位置起了贪恋嘛,这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

作为一个皇子,不想当皇帝,那才丢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