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考公失败,我转身进入省委组织部 > 第1286章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

感觉不比读文言文轻松,而且,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怪不得那些中央编译局的老学究要研究钻研一辈子,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想了半天梁江涛明白了,这里面不光是翻译的问题,也不是晦涩的问题,而是逻辑的问题!

先不说马克思的思想,单从逻辑上讲,他就绝对是一个天才中的天才。

一个句子,往往数百个字都说不完,简直层层递进,完美无缺,让梁江涛都快断气了。

这是在读理论文章吗?这是在读法律条文啊!

对,法条!

梁江涛脑袋中灵光一显,终于知道为什么如此熟悉了,他找到了上大学时的感觉。

句子长,层次丰富,这就是逻辑性强的表现。

因为,法条必须要无比精准,尽可能考虑所有情况,消除所有漏洞,所以句子就不可避免地很长,出现各种逻辑连接词,说不好听的“显得不像人话”。

马克思写的文章,很像法条,说明了他强大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

尤其那篇着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即将中学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马克思一挥而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而当时他只有17岁啊!

17岁就写出如此千古名篇,什么是天才?这就是天才!聪明得自天性。

都说梁江涛是天才,可是他自己知道,他是由于占据了先知先觉的优势,重生后又找到了正确的道理,着实算不上什么天才。

马克思才是天才,天才中的天才。

怪不得能写出《资本论》,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体系,指导了革命,让人类进入新的时代!

也改变了华夏的命运!

读书之余,梁江涛还喜欢逛书店,党校里面就有有名的书店,也有读书馆、善本室,各类经典孤本应有尽有。

但梁江涛还觉得不满足,偶尔去市区的时候,也喜欢流连在各大书店,比如说西单的图书大厦,王府井的新华书店,整整一个大楼都是卖书的,什么书都有!

琳琅满目,书页留香,听着翻书的沙沙声,有一种灵魂受到启迪和净化的感觉。

令梁江涛印象最深刻的是《学哲学,用哲学》这本书。

这是当年一名领导同志写的,影响很大。

里边都是收录的他在各个场合的讲话,每一篇讲话都短小精悍,却切中要害,非常具有思想性,可以说是灵活运用哲学方法论的生动体现。

这名领导,也是梁江涛非常敬佩的。

他是工人出身,一开始并没有读很多书,但天资聪颖,悟性奇高,边干边学,竟最终成长为一名着名的领导!

在和平年代,从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这样的领导,这是纵观全世界、全历史都是不多见的事情。

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出现这种现象。

更加说明华夏的那个年代是非常公平的。

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你出色,就能够冒出头!

不像那些发达国家,看似公平,实际上平民的孩子有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根本难以突破。

梁江涛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写文章、做学问、讲话,都能得到很多启发。

横向对比之下,一些学员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只是能水过地皮湿,难以系统,更难以内化形成自己的东西。

一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深入不进去,自己心本身就低。

巴瑞德就是这样,他是工人出身,就没正儿八经读过书,一身本领都是工作后又悟出来的

你让他静下心来学习,确实让他很难受。

而一些人心里老牵挂着外面的事情、工作上的事情,都一两个月了还没做好角色转换,老想着溜出去喝酒,怎么能深入进去?

梁江涛觉得很可惜。

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果自欺欺人,那真是巨大的浪费。

而他的选择,是如饥似渴的学习,以及疯狂的写作。

越是学习,越是感觉到自己的无知。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

要真正成长为一个高明的领导,他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梁江涛身心合一,把党校的学习,当成千锤百炼、再造成生的一个过程!

他心无旁骛,集腋成裘,时常能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

如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一旦他破茧而出,将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

增强各种本领,为以后拾级而上,不断攀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后名扬四海,功夫都在学习!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关键还要做到指挥实践,知行合一。

此外,梁江涛不是干学习、死读书,而是边学边写,进行大量的写作。

只有不断写作,才能把认识系统化,进而实现升华。

写作是学习的高级方式。

不写作的人,难以有真正的思想。

而写作,是一个痛苦的事情,最费脑细胞。

梁江涛什么都写,写日记,记录各种经历、思考和感悟,也写课堂随笔、读书笔记,还写文章。

一个多月下来,写了都有十几万字了。

像之前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就是梁江涛两天两夜完成的。

这个速度,堪称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了!

但更多的文章,并没有发表,仅仅是作为演习。

按理说,梁江涛是靠着写材料起家,这方面能力是很强的。

给中Y报了多篇内参,都受到了同志们的重视。

他考的是水平认知,以及重生前二十年的功底。

可单论写作能力,在中Y这个层面,他不算突出的。

尤其是党校的授课老师们,都是中Y政研室、中财办、党校、中x部、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室、编译局的才俊,都是在岗位上挑大梁的笔杆子,水平最低的也能称得上“小理论家”。

跟他们一比,梁江涛的水平、能力、认知、见识可能强于他们,但论写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就无法跟人家相提并论了,可以说被秒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梁江涛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