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权贵巅峰之一路狂飙 > 第979章 “教改”——一石激起千层浪

10条“教改”政策宣读完毕,让参会人员消化了下,王鸿涛继续说:“此次教改,由市委、市政府组织牵头,市长胡昊具体负责,姜小林副市长负责实施,组织、纪检、政法、公安、法检部门全程跟进,有任何阻碍教育改革的人和事,坚决予以拿下。每项改革措施都要成立工作专班,由专人负责落实推进,按月给我报工作进展情况。”

市长胡昊表态:“坚决贯彻省长的指示,我会尽快组织大家制定切实有效的教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夯实各部门任务,确保按照省长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10项工作任务。”

分管副市长、组织、纪检、公安等领导同志依次表态。

副市长姜小林问道:“省长,长安的民办学校不乏一些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名校。这类学校将何去何从?在民转公的过程中,老师们何去何从?”

王鸿涛说道:“大势所趋,要么民转公,要么停止办学,当然完全符合‘六独立’的私立学校依然可以办学,不是一棒子全部打死。在转公的过程中,对于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出台政策,按照特殊人才引进把人事关系转为正式,给予上编,统一安置。当然会有一批不合格的老师被辞退,可能会失去工作,这是改革带来的阵痛,不能作为阻碍教改的理由。”

政法委书记田晓江说道:“省长,我在考虑,长安市取消了私立学校,会不会降低全市教学质量,长安的学生在参加中考、高考时会不会吃亏?还有现在私立学校这些学生去哪上学?”

这个问题,王鸿涛早有考虑,说道:“教育公平与否,事关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幸福。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起点平等和机会平等。与教育公平有关的话题一直牵动着全社会关注的目光,牵动着公众的神经。

大家都知道,教育公平不是新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取得让各方都满意的答案,‘公平’二字转为利益分配难题。

教育公平从来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公办教育是有效达到‘公平’的途径,不光需要资金投入,还需要割掉一些教育既得利益地区的肉。高校招生,分省录取,京、沪等聚集一流大学的地区,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高考录取率上,大城市占优势,其实早就是公开的秘密。当然,我们秦省也不差,在大学招生数量不再增加的前提下,要实现各省相对公平的招生计划,势必牵涉到一些地区的指标缩减。这块“肉”,当地教育界不愿割,考生家长不愿割,招生院校为了获得本地资源的支持,也并不乐意配合。

教育不公,归根结底是发展的不公。但是,我们不能等着发展跟上了,才消极被动地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应有超前意识,就是要有‘割肉’的勇气。否则,我们老是会陷入这样的循环怪圈:因为教育没搞好,所以发展跟不上;因为发展不够好,所以教育办不好……搞好教育公平,有些时候就要拿出砸锅卖铁的态度来。况且,其实锅也不用砸,铁也不用卖,单单少盖几座大楼,少修几个广场,也许就有很多教师的待遇因此提高。

田书记刚才说的问题,我认为问题不大,中考是全市范围内比拼,不存在任何影响。高考时全省范围内比拼,据我所知私立学校长安市占了绝大部分,其它各市并不多,长安市的优质教育是其他市不可比拟的,占便宜的是咱们。而且,以长安为试点,总结经验,下半年要在全省取缔私立学校。我们大学的指标、名额就在那放着,不会因为我们取消了私立学校就减少全省的招生名额。让大家在更公平的平台和起跑线上竞争,是更多普通家庭的心声。

至于取消私立学校后学生的去向,遵循一个原则,按照户口所在地的学区就近入学,或者按照父母工作地、住所就近入学,秋季招生则完全按照学区划分。”

副市长姜小林问道:“省长,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力度,这个界限如何把握?”

“学科类的教培全部取缔吧!这是咱们能做到的维护教育公平最大努力。但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值、重视程度不同,教培不会轻易消除,我们只能加大查处力度,禁止在职教师任何形式的补课,屡教不改者取消教师资格。教育很难有绝对的公平,有条件的家长会自己给孩子补课,或者请一对一家教,我还知道一家人请了四五个保姆,其实都是来补课。这些现象很难杜绝,违规而不违法,查还是要查,尽力而为吧。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根本。我和教育部沟通过,长安和秦省的‘教改’会成为教育部‘教改’的试点省和试点市,教育部门要加强和教育部的对接,在政策把握上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避免我们的‘教改’违反国家教育政策。

同志们,教育是国之大计,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民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关心关爱教师,加快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要把“双减”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教育真正回归本真、回归理性,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最好的空间让给公建,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会后,长安市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拉开了帷幕,“教改”成了全市热议的话题。

所有的私立学校面临这灭顶之灾,人心惶惶,大家知道等政府的正式文件出台,私立学校面临的路只有两条,一是被收编,二是停办,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资本的力量很强大,很多学校不甘失败,开始上蹿下跳,寻求脱困之道。

王鸿涛安排宣传部时刻关注舆情,派出记者了解各方反应,注意事态的动向。

教师:老师有压力也更有动力

“我们觉得这是公办学校发展的机会,公办学校更有希望了,老师有压力也更有动力。”

在行知中学教了13年英语的骨干教师毛亚明,则期盼着早日在身份上获得归属感。她说,学校属于公参民性质的学校,希望借此机会转成公办学校,包括自己在内的跟随学校多年的老师能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如果能转成公办学校教师,我们就更有归属感了,更有干劲了。”

而一所名校的一位初中老师的心情则有些复杂,他感叹道:“如果学校转成公办的,估计会有一批老师被辞退,也会有一批老师人事关系会转成正式的。老师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将来报考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人数或许会减少。”

校长:建议公参民实施“一校一策”

在采访中,多位公参民学校的校长及负责人表示,非常支持教改新政。目前长安教育不均衡的现状与一些超级民办学校有关,要想使长安的优质教育更加公平和均衡,让更多的百姓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必须要打破现有的格局,而教改的下发不啻为一剂猛药。可以说,长安的教育真正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

众所周知,“民强公弱”是长安教育问题一大痛点。而民办学校掐尖式招生,在全市甚至全省招生,吸引优秀师资,造成“公愈弱,民愈强”的恶性循环。

长安市一些区县教育局已经召开了相关会议听取了民办学校的意见。有不少民办学校校长表示愿意全部转成公办,也有一些校长表示不愿意转成公办。长安一位中学校长透露,“可能是担心失去办学优势吧”。他指出,长安公参民办学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大学参与的办学,也有政府参与的办学,最好能实施“一校一策”。

1995年,高新教育起步,26年时间,随着高新区的迅速发展壮大,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迭代。教育是长安高新区的一张王牌、一张名片,长安高新区也一直坚持教育优先战略。长安高新一所知名小学校长坦言,“得知公参民学校要转成公办,也有一段时间比较茫然。”她建议,如果高新的学校要转为公办,能否实施“一校一策”,保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其实也是赋予校长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可以加强对学校自主办学有效运行的监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校的教学质量向良性发展。

针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情况,长安各区县已经在做摸底调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