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的月台上人山人海 ……
“呜——”
“火车到了——”
“来了——来了——”
火车一到,刚刚停稳,人们蜂蛹般地冲向车门,冲向车窗,挣着命地往车厢里挤。这时谁要是想转身根本不可能,身后的人群就不答应!
还有人从车窗把行李扔到座位上先占个座,再想法上去的;
也有手脚利索上爬进窗户,占好座位让亲人、朋友,帮忙把行李和孩子,从窗户上递过来的……
现在很多车次没有座位号,谁先占上座位就是谁的 。
“这是我的座!”
“你说是你的,它就成你的?你喊它它答应吗?”
火车到站时间有限。上车的个个都奋不顾身往上挤,就怕坐不上车;下车的人来不及下,被带到下一站的有的是!
所以车厢门口两方经常互不相让,时常有人动手。
这种情况就需要列车员来维持秩序,可这时的列车员也早就淹没在人海!
……
沈和一手扛着行李,一手护着徐静安冲进了卧铺车厢。
等上了车,拿着车票找到位置,安顿好妻子以后,沈和才下的车。
这时候人多,反而不适合说一些贴心话,两人挥手告别。
沈和要忙着上班,徐静安也要赶紧看着行李,这会儿正是乱的时候!
就这张硬卧票,还是沈和托乔局长帮忙买的。软卧那就更别想了,必须要达到一定级别才允许购买,据说每个软卧车厢里还有洗手间!
“啧——啧——”
徐静安摇着头,比不了比不了!她躺在上铺,闭着眼睛养神!
这一会儿的功夫,车厢已经满了。
“呜——呜——”火车开动了!
……
徐静安一觉睡醒,已经到吃午饭的时候了。她刚要伸手把鸡蛋拿出来就听到,“奶奶,我要吃鸡蛋,我要吃肉!”
硬卧由于是隔间没有门,所以财物、每个人的做什么,每个经过的乘客都能一目了然,根本没有**性!
得了!每个年代文里必备的熊孩子和爱占便宜的极品奶奶出现了。
不过徐静安也不慌,把包里唯一的鸡蛋收到空间里,拿出杂粮馒头配着咸菜吃起来。
于大娘托儿子福,头一回坐火车就能睡卧铺。她一上车,就把这个隔间里的每个人,都仔细打量了一遍。一共有6个卧铺,除了四个男同志,还剩下一个睡觉的女同志。
占便宜找身强力壮的男同志不好下手。毕竟这不是在村里——不是她的主场,人多势众不用怕!
出门在外,还带着孙子,她只能朝脸皮薄的年轻单身女同志下手。
买卧铺票的人,怎么着也不能是个“穷逼”吧?谁不是“穷家富路”的?
于大娘坚信,年轻人出门谁不吃点好的?别的不说,鸡蛋、桃酥之类的总该有吧?
自从徐静安一醒,她就有意无意的盯着。谁知对方吃的是杂粮馒头!没关系,她就不信这女人能一点好的也不吃,好几顿饭呢!
谁知一天一夜过去了,那女人愣是一口好东西都没吃。她想占便宜都找不到机会!
于大娘和孙子睡在下铺————徐静安睡在上铺。
于大娘和孙子吃白面馒头和鸡蛋的时候————徐静安吃杂粮面的馒头。
于大娘吃杂粮馒头的时候————徐静安开始啃窝头。
等于大娘张嘴,用仅剩的几颗门牙,开始啃窝头的时候————徐静安已经开始喝水嗦咸菜了。
于大娘以“不吃亏、爱占便宜”的名号,在村子里霸占头条三十多年,今天算是遇到了铁板!
瞪着上铺的女同志,于大娘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看来这一仗是她输了!
第二天中午,于大娘就带着孙子骂骂咧咧的下车走了。
……
“噗呲——”不知是谁没忍住笑了出来,隔间里剩下的人都开始“呵呵呵”。
那老大娘带着孩子一上来,谁都看得出来她难缠不好惹!
所以别的隔间说话声都能传过来,他们这个隔间反而安静的不行。
徐静安能不知道,老太太一直盯着她吗?她早感觉到了!所以她吃东西的时候,故意比老大娘的差一层,让她不好开口!
下面人多又挤,徐静安除了喝水、上厕所,只好一直在上铺闭着眼躺着。
火车到一个站点都要加水,半道上起雾,还给别的列车让了一回道,到北京的时候都已经半夜11点了!
这个时候除了车站还有些热闹,外面的街上黑沉沉的一个人也没有。
现在独自出去不安全,留在车站也一样危险。那些拍花子的,团伙作案拐卖妇女的,一样防不胜防!
徐静安转身向车站值班室的公安民警求助。
“同志,你好!我现在急需你们的帮助!”
“同志,有什么困难您说!”公安同志不带犹豫的马上回答。
……
最终,公安同志亲自送徐静安去的招待所。
天亮以后,又回到车站坐着学校的校车一路上顺顺利利的到了北大。
徐静安所在的宿舍8个人,3个文学专业,1个新闻专业,2个学历史的,她是学英语的,另一个学计算机的。
“我叫张学红,今年18岁,就是北京本地人。”
“我叫赵兰英,今年25岁,已经结婚了,是湖南人。”
“我叫徐静安,今年29岁,孩子都三个了。”
……
其他几个来自江西的——吴兰芝、贵州的——王美华、东北的——江巧巧、两个河南的——岳小麦和董珠。
张学红听完后特别高兴:“我父亲是铁道兵,铁路修到哪里,我们一家就跟到哪里。”
“兄妹四个人出生的地点都不一样。大姐在江西,二姐在湖南,我是在贵州,我弟弟在陕西。”
“天哪?”屋子里的人都兴致勃勃地听着她说。“那,咱们可太有缘了!”
张学红笑着地说:“可不是,我爸还说:把我们姐弟四个人的出生地连在一起,和当年红军长征路线差不多了。”
董珠:“那你们岂不是要不停地搬家、转学?”
张学红:“因为我父亲工作的故,我家六口人总是聚少离多。”
“铁道兵的工作特别忙,有时候我在一个地方读不到半年就得转学。”
……
大家一会儿的功夫就熟悉起来了。
宿舍里最小的就是新闻专业的张学红,今年才18岁。年纪最大的就是29岁的徐静安。
这些人,不是上班就是下乡,谁都不是没有阅历和脑子的人。都是大学生,做事谁也要脸面,所以彼此之间相处的很和气。
徐静安自己本就是讨厌事多的人,整个宿舍的氛围都很好。
现在大学生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想把‘文革’中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校园里走路、吃饭排队、坐公交车,都不忘拿着书本的人到处都是。
她们宿舍里,没有什么“半夜卧谈会”。大半夜还没睡的人,都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背书呢!
毕竟别人的故事都与自己无关,有空闲的时候听一听也就罢了。但对于她们这些人来说,现在缺的就是时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