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武侠 > 诸天:拜师华山派,终成天下第一 > 第23章 朝廷困境与解决方案

泰昌帝在位四年,重启新政,整顿吏治,消除党争,一改万历后期弊病,几年间使国库充实起来,大明眼下四方都有兵事发生,但是钱粮军费确能调度周转。

若照此发展,十年大明就能实现中兴,泰昌帝到时也可以称“作有中兴明君”,只可惜大明皇帝自成祖后就没没几个长寿,大多是三四十岁就崩逝。

大丧二十七天,在大明范围内禁止一切婚嫁,宴饮等娱乐活动。

江南之地的叛乱虽有辽东女真等势力的暗中支持,最终在张维贤雷霆之势下被平定。捷报传到京城,将原本肃穆的京城气氛冲淡了不少。

泰昌四年十月底守孝期满,朱由校在太和殿正式登基,年号天启,定明年正月初一起为天启元年,登基后并没有立即大肆提拔亲信,将贴身大伴李进忠提拔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陈禹升职成锦衣卫指挥使,封太子少师,前督都府左督都的正二品高官。

西南西北袁崇焕,孙传庭也捷报频传,泰昌四年九月初两人出京赴任。九月底袁崇焕率军五万抵达黔州,召西南各地土司首领会盟,来黔州会盟土司多达六成。

袁崇焕将出京前御书房议定的招抚之策用出,各前来会盟土司纷纷满意朝廷条件,与袁崇焕达成多方友好协定,配合朝廷大军平定西南作乱反叛士司。

御书房对西南各地土司给出的条件也简单直接。朝廷认同各土司对所有地的特权,并赐封各归顺土司正四品参将之职,可择子嗣一人入京到五军督都府任职,将来由其接任参将之职。

此策为西南各地土司所认同,只要土司子嗣不绝“参将”之位就会“世袭”传承。

十月中旬袁崇焕发兵黔西南,各归顺土司熟悉当地地形,顺理成章的成为大军向导,月底剿灭盘踞在黔地数百年的最大土司“杨氏”,其余攀附于“杨氏”作乱名中小土司旬月内全都土崩瓦解,西南之地局面大体向平稳安定转变。

——

西北陕甘之地自秦汉至隋唐年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千年的开茛耕种使土地肥力渐渐退化,到宋元时陕甘之地已经变的非常贫瘠,远不如淮河,长江之地富裕。生活在此,百姓在地里忙和整年,到头来也是变不出三瓜两枣。

江南民乱是因朝廷新政损害了士绅利益,西司士司叛乱是土司不满朝廷收回他们赖以生存的特权,那西北的民乱暴发的最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字——穷。

“穷山恶水出刁民”,此话就是那里真实写照。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维持时,西北名地的百姓不满情绪只需一个火星引火,就能迅速燃烧起熊熊大火。

榆林府下辖的一个县在粮食秋收刚完成,就派人强征课税。原本还指望凭此过冬的粮食也瞬间没了七八成,生存都没了指望,百姓长期被剥削压迫的不满一下就爆发,官逼民反的结果就发展的顺理成章。

孙传庭到陕地后并没有着急平叛,反而是先杀了陕地一些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再调集一批粮食发往乱民聚集地不远的州县设置免费粥棚,吸引分散乱民。最后围堵四面八方进出的通道,布下天罗地网,阻隔乱民扩散。

三种措施组合施展,不到两个月,组织挑动百姓叛乱首领王自用,高迎祥等人主动解散乱民向官兵投降。

孙庭传手段高明,兵不血刃,不费一卒一兵将一场兵祸消弥于无形,让满朝文武对其刮目相看,更有甚者在陕地百姓中流传孙青天,活菩萨的美称。

西南,西北虽有民乱,最终未对两地造成严重损伤。江南粮财重地,叛乱造成各府县百业萧条,想重现往日的繁荣景象恐怕还需几年。

泰昌帝在位期间,财税收入连年增长,朝廷各项开支随之加大,未来几年如何维持庞大的财税来源成了朝廷的头等大事。

朱由校召开几次大朝会集众人之智都没能商讨出大致的策略,甚至有户部郎中简单粗暴建议,苦一苦百姓加税一成,以度时艰。

该建议得到不少同僚附议,加地里扒食百姓税与他们吃皇粮的有什么关系!

附议,赞成之声一片。大殿内众臣像商讨出重大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般眉欢眼笑。

大殿内群臣轩轩甚得,最前面几位大佬眼角余光扫了眼御座上脸色铁青的天子。见状吏部尚书站出来对提议的郎中加以驳斥。

户部郎中张轩昌见提议获得同僚支持好评,正自洋洋得意间,兀得听见有人指名道姓反驳。

“张轩昌你小小五品郎中,安敢提此祸国殃民之策!你不知永不加赋是太祖铁律?东南,西南,西北刚刚平定,此策若出那天下岂不是又得生出多少事端,

陛下,臣弹劾户部郎中张轩昌狂悖学浅,无法胜任户部郎中之职,今永昌府保山县令病死,臣举荐张轩昌为该县县令”。

“准奏”!

张轩昌懵了,平时孝敬送礼都做了,不明白吏部天官尚书为何整自己。保山县在哪听都没听过,去做县令!还连降四级,那十几年的功夫全都白费了。

同僚官员中有知道保山县在何方位的,瞬间就不淡定了,看向张轩昌眼里充满同情。

能参加大朝会的官员,除张轩昌这类尸位素餐之辈外大多数都是人精,从皇帝毫不犹豫同意将张轩昌贬官,察觉到加税的办法皇帝很厌恶。

张维贤,陈禹两人默契对视一眼,张维贤点点头,身后成国公朱纯臣得张维贤暗示后出列奏事道:

“陛下!臣有一策,或可解决朝廷的难处”。

对朝堂政务之事,勋贵极少发表什么意见与建议。

朱由校对勋贵能给出什好的意见也并未抱太大希望,可奈何内阁,六部的官员商议几次都没能给出个满意的方案。朱由校想到成国公此刻出班提奏,应该是代表全体勋贵意见,抱着姑且听听的态度准了朱纯臣。

“臣提议,在天津卫,松江县,广州府则一地重开事舶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