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山贼大将军,兵圣大反贼 > 第207章 武解难文纾困

朱鼎顺的回答袁可立非常满意,他就是来阻止杀人的,屋里的人没一个傻子,短短四个字,所有人陷入沉默。

老头犹豫了一会,从袖口掏出一封信递过来,拿起来一看,竟然是天启给老头的密信。

木匠对他信任的人是真好,堂堂皇帝,不仅对袁可立表示歉意,还请求他收自己为徒,既能增加辽东战力,也能缓解天下人对宗室的攻讦,让百官专心为政。

朱鼎顺很快看完递了回去,袁可立摇摇手,“鼎顺烧了吧,除了你我,没人看过陛下的手书。”

呃~

别误会,不是说不可见人。

实在是皇帝的书法难看,全是大白话,老头在维护天子威严。

“皇恩浩荡,鼎顺能说说辽东的战事吗?”

袁可立此话一出,张果中、鹿正、孙奇逢立刻告退,只留下了鹿善继和李老头,这边只剩公母俩。

文人就这点可爱,平时可以谈论国策,喷百官无能,但三人没做过官,不会主动接触国策的制定,尤其是涉外的战事,民间儒士对官的一种道德敬畏。

朱鼎顺不了解老头问话是什么意思,但两人得先达成共识,再谈战事就简单了。

“袁公,辽东是万历皇帝惰政,以及齐、楚、浙、昆、东林、阉党六党互相攻讦乱政所至。大明朝中枢实际是皇帝、内阁、宦官三位一体,但这种缺陷太明显了,宦官负责的东厂锦衣卫是为皇帝执行监察权,宦官却是皇帝随口可以替换的存在,这就导致宦官、勋贵成为皇权的一部分。

张太岳五十年前中兴大明,却亲手开始了一个历史之祸,党争起源于嘉靖严嵩,变质于万历初期,张太岳独霸权纲十年,朝堂不仅全是楚党,内相冯保也如臂驱使,勋贵也支持他。名为相实为摄,这是他自己说的,结局可想而知。

万历皇帝惰政,是为了巩固皇权,奈何党争已经成风,高谈阔论者占据朝堂,俯身实干家太少,皇帝用三十年告诉百官,没有皇帝,你们就是吵三百年也没用,可惜朝政荒废,东虏出现了。

我曾经告诉过之音,若万历皇帝还再世,萨尔浒那样的大败可以承受三次,总有一次会把奴酋打残,女真自然灰飞烟灭。

可惜东林犯了与张太岳一样的问题,众正盈朝架空皇权找死,但这次宦官和勋贵没有站到东林一边,皇帝也被惹恼了,短短三年时间,满朝东林凋零,不是魏忠贤要杀他们,是天下大势杀他们。换鼎顺入朝,也会杀他们,因为大明没时间听文官扯淡。

袁公问辽东战事如何,其实很简单,只要陛下把文官、勋贵、宦官捏成一个整体,一起出力,谁去辽东都会胜利。

魏忠贤贪婪奸诈,但他知道皇帝才是他的一切,他也能为大明内库带来银子,内忧外患当前,他还能整合朝臣,权倾天下不可避免。

大明没时间了,陛下现在不想听谁对谁错,只想愿意做事的赶紧做事,灭杀东虏消灭边患。至于以后,谁在灭杀东虏中立功,谁就是柱国之臣,皇帝不是那种秋后算账的性格。”

袁可立听完闭目思考,旁边的李老头扶额连连点头,朱鼎顺看了一眼鹿善继,发现他也若有所思,不错,这是大明朝不多的做事之官。

“鼎顺为什么一直说勋贵?”袁可立看一眼张之音,苦笑道,“虽然老夫也知道五军都督府掌天下兵马,公侯节制京营,但他们…一言难尽。”

您这是身在局中。对朱明皇帝来说,万历朝绝对是朱明传承最危险的时候。勋贵是皇权的依靠,也是皇权的退路,之音的祖爷爷张溶干了一件蠢事,与张太岳相交莫逆。

这让万历皇帝没有一点安全感,所有的事只能从他的两个伴读开始布置,一个是太后的外甥、武清侯李伟的孙子,重用武清侯既能稳住太后,也有亲情联系。一个是西宁侯宋世恩,虽然西宁侯后来英年早逝,如今的西宁侯宋光夏却继承了皇帝的信任,提督重组禁卫,完美的保护了皇帝。

张溶后来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别的勋贵与英国公出现了裂痕,两个儿子张元功、张元德先后袭爵,都不敢有任何动作,反而积极为皇帝打理皇庄皇田。到如今英国公手里,他娶了宋光夏的姐姐,勋贵的裂痕才修复。

袁公认为勋贵不重要,这是错觉,因为勋贵通过皇帝影响朝政,勋贵就是皇帝的一部分。

百官认为勋贵马放南山,武功荒废,更是偷换概念、栽赃陷害。京营不堪一战是百官一起造成的,勋贵顶多只有一半错,他们更想京营强大。

此刻的勋贵不仅有军权,还有财力,他们是最独立、最有力的一群人,勋贵与宗室一样,有变态的人身安全。若皇帝失去勋贵的忠心,那朱明灭国在顷刻间。

朱鼎顺说完舔舔嘴唇,内心叹气一声,历史都骂勋贵三十万京营不堪一击,根本原因是他们不去一击。

既没有一击的实力,也没有一击的动力。

崇祯皇帝根本没有天子的胸怀,作为皇帝,他对臣子的态度,竟然有敌我之分,远离自己的根本,削弱宦官不说,还和勋贵对着干。

不仅平时骂无能,最后时刻与文官一道逼着他们掏家产,掏少了说你不忠心,掏多了说你祖上剥削民脂民膏误国,这样的皇帝谁能伺候?京城勋贵一盘散沙躺平了,起义军也进城了。

袁可立摸摸鼻子,轻轻点点头,“鼎顺读的一脑子好书,你认为现在的勋贵如何?”

“就那样,英国公庇佑诸位,实际上也是在给以后留后路,当然,这种后路不是给他自己留的,是给皇帝。当今陛下肯定知晓范阳三人在庇佑东林漏网之鱼。皇帝只是不想让东林在朝堂吵吵个没完没了,不想杀他们,但不杀几个又无法快速掌政,这是一个悖论,倒霉的人就认命吧,谁让他们不识大局。”

“勋贵有为国解难的实力?”

“没有,但给他们银子,给他们五年时间一定可以,仅限于这一辈,下一辈的勋贵声望太弱,小子的舅哥张之极可能还能领导一下,下下一代必然崩溃。”

“为什么?”

“武解难文纾困,嘉靖朝南倭北虏,南边倭寇肆虐大明富庶之地,北边俺答汗十万铁骑入京,以后人的眼光看,反而对大明朝延续有好处。朝廷在全力保证江南安全的同时,勋贵出了好几个大将,比如镇远侯顾寰当时就外镇三边十几年,定国公和成国公也曾领兵到延绥防虏,那时的京营实力达到鼎盛,骑兵十万众,战力堪比成祖时期。

自党争开始,勋贵已失去了独立带兵作战的权力,荫恩三代是极限,英国公估计也很急,但他们就是没法子带京营出战。文官把他们的权力已经限制死了,最后大家会一起倒霉。”

“精辟,好一个武解难文纾困,鼎顺说到了朝政的核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