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山贼大将军,兵圣大反贼 > 第539章 儒家文化下的巨富

二月下旬,朱鼎顺已到乌岭山。

张凤仪赶在朝廷消息来临之前,让亲卫把母亲和哥哥接出来,一百人护送,装作商队去往宣府,然后出塞到辽东。

山西东南部的泽州、潞州、沁州,地形非常适合割据。

从外面到这三个地方,必须得先上山后下山。从这三个州外出,同样得上山下山。

典型的山顶平地,大盆地中的小盆地,一个套一个,每个县都是个小盆地。

朱鼎顺虽然在乌岭山,却在最北面,这里是荀子的故乡、蔺相如的栖身地。

周朝起,就有皇家贵族灭国后跑到山里躲避,逃难贵族遗留的山庙村堡遗迹非常多,唐、金、辽,五代十国晋、梁、周、吴等都有。

不管有多大的名气,十九世纪才建城立县,方圆四五百里,现在是原始森林。

地处平阳府、泽州、潞州、沁州,一府三州之间,浮山、岳阳(注)、沁源、屯留、长子、高平、沁水七县环抱,黄河支流沁河从深山中穿山而过。

山中只有少量的猎户和百姓,完全没有士绅,府治属于平阳府,县治属于岳阳,却没有严格的划分,官员根本不可能深入大山几百里,与东面的三州陆路不通。

图中的安泽,就是书里说的大山原始森林,明朝时山西只有东西两条驿路,属于中空地带

朱鼎顺在一处黄土坡上晒太阳,身后沟里绵延二十里的骑军。

没办法,沟太窄,显得很长。

顺着山沟向西直冲,距离平阳府只有百里,距浮山五十里,距岳阳县城也是百里。

根本不怕有人发觉,可能百姓汇报知县大老爷,说山里有巨匪,他们也不会相信。

所以干脆让士兵们千人一队,分开刨土,建了四个窑洞群。

不管怎么发展,以后在这里需要一队人常驻,干脆学学先辈,在这一片建另一个大湏。

若流贼不顶用,那就创造一个新的流贼顶在前面。

至于粮草在哪里,别急,马上有吃不完的粮草。

秦孝明和海兰珠有说有笑,从山脊线绕到中军所在的阳坡,朱鼎顺看到后面亲卫抬的东西,多少有点不适。

两只梅花鹿、一只豹子、还有十来个人手里提溜着猫豹、野鸡、獾子…

打猎两天,你们是真刑啊。

“夫君,想不到中原也有哈剌温山的猎场,山里的猎物真多,两边一堵,很容易猎到大兽,有十几只野猪没带回来,士兵们平日可以充饥,半年就可以打通山路到潞州。”

“是啊夫君,乌云一样的野鸡群,敞口铳换铁砂,一枪下去能捡一片。”

哎,朱鼎顺没她们的兴致,尤其是这种扫荡式的打猎方式。

对亲卫挥挥手,“以后不要猎猫豹,这玩意动作敏捷,比家猫大不了多少,全身没有三两肉,费尽心思抓来做啥,给我去煮锅野鸡肉。”

秦孝明呵呵坐到身边,“猫豹毛皮好呀,妾身和兰珠姐姐比赛箭法所获,这山里的油松高大,上好的木材。而且山果比任何地方都多,比我们石柱还多。

桃树、果子、李子、杏树、枣树、糖梨、山楂、樱桃、沙棘…实在想不到中原有这么一个地方。

树下一层一层腐烂的果肉,药材比药田长势还好,老百姓靠山也能活,可惜他们不会贩卖变现。”

海兰珠还真没秦孝明这见识,记忆中这里是煤海吧?

转瞬一想也正常,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地处气候适宜地带,是应该有无边无际的山果。

秦孝明看他不开口,亲昵着用肩膀碰一碰,“夫君在想什么?”

“罐头、药材基地!山里是不是有很多野猴子?”

“打猎又不会招惹猴子,它们都是一群一群的,听到猴子叫声我们就绕走了。什么是罐头?”

“没什么,看来这方圆五百里,以后得好好经营,不能搞破坏。”

朱鼎顺边说边回到窑洞,简易的门窗,简易的缎布窗,这间是个作战会议室,从桌边拿起一封书信递给后面跟进来的秦孝明,

“你看看这个,有什么想法。”

流贼准备进攻平阳府,整个山西,除了晋中,只有平阳府能养活他们。

但平阳府富裕不在官府、不在士绅,仅仅在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面前,八大蝗商就是小蚂蚱。

可以说,没有这户人家,就没有宣大的边贸。

亢家,远超江南布商、盐商、海商,但很多人不知道亢家有多富,官员和商场的人也很少提及。

因为亢家是典型的儒商,对本家、本县、本地人非常好,做生意非常规矩,从运河到太原府,绝不前进一步,绝不抢合作者的生意空间。

亢家是做盐和粮,但他家串联业务的方式非常独特,是通过当铺来走商,导致外人以为平阳府有很多商号。

只有商场的大户,才知道他们交易的对象是亢家。

生意场的事,量大就变质了,亢家已经有实力控制晋陕两省的盐价和粮价,低价买进、高价售出。

只不过亢家始终低调,也不与官场大佬绑定,一个恐怖的、暗处的商场巨擘。

亢家对本地人来说是个慈善家,家主像皇帝一样,所有旁系子侄从小由家主教育长大,长大后都有分号,绝对忠诚下的商业帝国。

秦孝明翻到最后,看着李信查探到的实力,眼珠子都凸出来了。

现银一千二百万两,十几处粮仓各类粮食七十万石,拥有土地百万亩,护院和伙计七千多人,暗中精锐三千,刀口舔血的江湖人几百。

众人还不知道的是,这家人经历了明朝、李自成的大顺、清朝,几经战乱,完好无损。

到民国也没有消失,只不过四分五裂变成了很多人家,清末中原两大超级巨富,南安北康,康就是改名换姓的亢氏。

到清末只说白银,七千万两现银,不是富可敌国,是富已超国。

但他家四百年来,自始至终都没有其余晋商名气大。

这就是儒家文化下的职业商人,财不外露是第一原则。

“夫…夫君,这是户良绅?”

“良绅?这就是孝明的看法?不过若只说临汾县,还的确是。亢家在平阳府临汾县很规矩,自己出资建桥修路、修水利,资助贫户,给家里套了一层民心铠甲。

他家是做当铺的,知道什么叫当铺吗?欺压良善、蚀骨吸血,一个能让边商和盐商都尊敬的人家,靠一个良绅可以做到吗?山西南部任何商号都活不下来,都被吃掉或挤垮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