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南北杂货 > 第308章 江南吴县

南北杂货 第308章 江南吴县

作者:报纸糊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5-12 20:32:40 来源:书海阁

这一年四月,罗用他们所在的河西走廊西端, 这个名叫常乐县的黄泥小城, 此时正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中。

数千里之外的长安城, 罗大娘等人此时已是离开了长安城, 先是沿着黄河向东走, 一路上陆路转水路,她们的船只在楚州入运河, 一路顺流南下,过扬州、润州、常州,一直行到了苏州吴县, 这才停了下来。

此时的苏州,乃是江南道最北端的一个州, 下辖六县, 东临东海, 西接太湖, 北边是长江, 南边则挨着当时的杭州。

其地域范围,包括后世的苏州、常熟、上海、嘉兴这些地方,又是靠海又是靠湖, 海湖之间又有松江贯通东西,北边是长江入海口, 又有前朝隋炀帝修大运河, 这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更是给苏州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契机。

武德初年整理户籍, 当时整个苏州共计编户一万一千户,眼下应是不止,不过与后世的繁荣昌盛相比,必定也还是差得很远。

罗大娘这一次之所以选择来苏州,而不是在洛阳、金陵、或是扬州,是因为她从前曾经听人说起,苏州这个地方能产蜜桔。

罗大娘是开食铺的,他们离石老家种着那么多杜仲胶,她又有做罐头的手艺,自然也不想花高价从别人那里买罐头。

桃子杏子梨子李子这些水果长安城便有,她们只要在水果盛产的季节多收购一些回来制成罐头,待到这些水果过季了再拿出来销售,便能卖到较高的价格。

但是像橘子菠萝这些东西,中原却是不产,她们食铺的一些管事便说,没有便没有吧,少了这一两样吃食也是无碍,罗大娘却不肯轻易放弃,此次千里迢迢来到这苏州吴县,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为了蜜桔而来。

吴县此地,与北地有很大的不同,此地百姓住的并不是黄泥土屋,而是以木板搭建房屋,一间间木板房相互依偎着连在一起,邻里之间亦是十分亲昵。

城中多有河流水渠,出门便是小河,走几步就要过桥,妇人少女们三五成群蹲在水边,洗菜的洗菜,洗衣的洗衣,说话亦是吴侬软语,透着一股说不清的别致与风情。

罗大娘等人初到这吴县之时,便被眼前这一番细致美丽的景象迷醉了,待住过了两三日,渐渐便现出几分不适应来了。

首先这南方的屋子与屋子之间,便只隔着一层木板,隔壁若是点个油灯,那灯光都能透过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照到她们这一边,夜里就连隔壁的人打嗝的声响都听得十分清晰。

还有这吃的也不适应,吴县此地紧邻太湖,城中又多水道,当地百姓多喜河鲜,饮食常以鲜为美,并不十分怕腥,罗大娘她们更喜欢咸香一点的,在这里吃了没几日便觉得口中寡淡无味,又比较怕腥,当地很多菜她们根本吃不了。

那个从河西过来的名叫陈继的年轻人,在这吴县住了还不到十来日,整个人都要缩了一圈去,看得罗大娘又是好笑,又觉有几分忧心。

南北口味相差这般大,她们要在这吴县经营一家阿姊食铺,想来并不容易。思来想去,罗大娘还是决定从甜食入手,因为不管是南人还是北人,大多都还是很喜欢甜食。

近来她们在大街上看了几个铺面,在眼下这个时候,吴县这个地方的房价要比长安城那边低得多,罗大娘经过一番观察和比较之后,最终决定买下一家位置较好的酒肆。

这间酒肆占地颇大,前厅也大,而且还是两层楼。吴县此地,城中不少房屋都是两层楼,主要是因为当地气候潮湿,一楼湿度太大。

这间酒肆大是大,就是稍显破旧,酒肆后面还有一个院子,院子后面同样建了一排两层楼的木屋,旧是旧了些,不管是住人还是当仓库,倒也还用得。

从这后院出去,便是一条青石小道,青石道旁边便是一条清凌凌的小河,站在二楼窗口,能看到这条小河上面架着的一座座小桥,大多也都比较简陋。

她们这便算是在城中颇好的地段了,若是便宜一些的地方,地面上若是没有铺上石板,那就显得很泥泞,尤其当地的气候又十分地潮湿多雨。

大概正因为如此,当地百姓大多都比较喜欢穿木屐,这还不到五月份,很多人便已经穿着木屐满街走了。

罗大娘置下这间铺子之后,便领着手底下几个人,一面准备开店事宜,一面每日里都做一批枣豆糕先卖着。

这阿姊食铺的招牌还未挂出来,枣豆糕的香味便已飘到了吴县的街头巷尾,每日这一批枣豆糕做出来的时候,都有一些踩着木屐挽着裤脚的吴县小孩围在铺子外面伸长了脖子看,这一文钱一个的枣豆糕,却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舍得吃。

开始的时候,便只是左右的邻里过来买一两个回去吃,不出几日,这名声便传了出去,城中不少富户皆是遣了家人过来买,一次性也有能买五六个十多个的。

他们若是自己带了食盒过来买,罗大娘便会拣那些形状不好的枣豆糕出来,切下一小块充作添头,算是抵了一张油纸的钱,若是空手过来,那便没有了。这一小块枣豆糕,大抵便都进了这些跑腿的仆从奴婢嘴里,因而每每主家差遣他们出来买枣豆糕的时候,这些丫头小子们便都很高兴。

罗大娘每日里卖这些枣豆糕,其实也不挣什么钱,主要是当地不产红枣,比之长安城河东道等地,这里的红枣价钱要贵得多。

听闻眼下也算是好的了,几十年前,他们这里的红枣更贵,后来通了大运河,北边的红枣能够顺着运河南下,走的水路,并不需要耗费许多人力畜力,只是那河道并不是人人想用都能用得,除却官船,寻常商贾要在这条河道上行船,难免还是要受到层层盘剥。

除了红枣,这里的面粉也比北边贵,红糖倒是便宜些,鸡蛋的价钱也比之长安城便宜。

罗大娘她们的铺子除了铜钱,丝线粮食亦是肯收,鸡蛋也收,通常三个鸡蛋能换一块枣豆糕,粮食丝线那便要看品质。

近来她们收得最多的,除了鸡蛋便是大米,江南鱼米之乡,此地少粟麦,多稻米。

罗大娘整日操着一口咿咿呀呀的半吊子吴语与这些过来换枣豆糕的当地百姓说东说西,时常也有说得不对的,引出一些笑话,她们这几人来这苏州之前,便在长安城请人教过几日吴语,到底还是学得不像,好在这吴县亦有许多能说官话的读书人,不过他们那官话说得也不太像,罗大娘几个有时候听了也是想笑。

与罗大娘等人同来的一些长安商贾,此时大多也都在这吴县大街上置了铺子,几个商号之间时常走动,有个什么事情也都是有商有量的,隐隐的,竟是以罗大娘为首。

这背后的原因,自然还是因为罗用。其他几家商号虽然也都有各自的关系,但是这罗大娘可是离石罗三郎的阿姊啊。

那离石罗三郎什么样的人物,现如今他虽是被人挤出了长安城,但是在那边陲小城常乐县,竟也能弄出这么大一个茶叶买卖来。

且不说这个人将来前程如何,光是这眼下,他们这些商贾千里迢迢跑来苏州城开铺子,未必就没有想要沾手茶叶买卖的心思,而这茶叶买卖,现如今可都掌握在那些离石商贾手中,离石罗三郎更是在这里面起着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阿姊食铺所在的这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听闻了这些事情,大多也都有些将信将疑,看那罗大娘整日捋袖子干活的模样,并不似那些传说中的大人物。

城中一些消息灵通的大户们,心里却是有数的,很多人都琢磨着,这罗大娘因何要来吴县,莫不是他们当地的茶叶买卖果然能有大发展?

有心想要投资茶叶生产,却又忧心边关的战事,今年这场仗一打起来,西域那些胡商怕就不怎么往这边来了,明后年也不知是个什么情景……

“……收不收?”

这一日,铺子里其他人都在后院忙活,罗大娘自己搬了一把凳子坐在铺子前面拣豆子,这时候有一个老翁过来,问她一个什么东西收不收,罗大娘一时也没听清。

“你说的甚?”罗大娘把那一笸箩豆子放在墙根下晒着,然后拍拍手掌站了起来。

“茶叶!我问你茶叶收不收?”那老翁大声道。

“哎,收收,你先与我看一下。”罗大娘这回听清楚了,笑着说道。

那老翁听闻了,便把自己手里那个篮子与他递了过去,这茶叶也是好茶叶,都是他从自家后山上摘下来的嫩叶芽子,只是不似近来那些运往西面的茶叶一般制成饼状,城中那几个听闻近来有收茶叶的铺子,皆是不肯要,倒是有一家药铺,言是与他两文钱,这老翁不肯,于是便提着篮子来到了罗大娘这里。

罗大娘看了看这篮子里的茶叶,数量不是很多,放在不大不小的篮子里,装了半篮子,东西挺好,都是用嫩茶叶晒出来。

“可是要换枣糕?”罗大娘问他说。

“你与我几块?”那老翁问道。

“今日的枣糕刚好也快卖完了。”罗大娘掀开蒸笼与他看:“就剩下这几块,你若肯换,便都与你。”

待这老翁从罗大娘的铺子里出来,怀里便抱了一包枣糕,六个大的,另外还有一个小的。

他家便在吴县城郊,后山便长着几棵茶树,年年春天茶叶长出来的时候,他得空便去摘些,也卖不着什么钱,攒起来拿到城里,不过也就是换个两文三文的,听闻今年茶价贵些,他这才想要多卖一点,倒是没想到,这一下子竟被他换得了这一大包枣糕回来。

这老翁在路上走着,心里高兴,脚下的步子不禁又加快了几分。

他那儿媳进门也有三四年了,去年刚怀上,近来肚子愈发大了,也是整日嘴馋,腹中饥饿,这几块枣糕拿回去,倒是也能与她补补。

待到来年开春,他那孙儿约莫也能咿咿呀呀与他讨食了,到时候他再上山去采些茶叶,与孙儿换糕吃。

喜欢南北杂货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南北杂货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