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南北杂货 > 第397章 浑水摸鱼

南北杂货 第397章 浑水摸鱼

作者:报纸糊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5-12 20:32:40 来源:书海阁

罗用之所以能将去年的红薯藤成功储存到今年开春, 自然也是借助了一下空间的便利。

后世确实也有储存红薯藤的技术, 并不十分普及,罗用从前与几个乡下人闲聊的时候,便说起过这个。

那几个老乡对罗用说, 早些时候他们村里来了两三个技术员,推广一种将红薯藤储存到来年开春作为播种之用的技术。

村民们兴趣缺缺, 他们祖祖辈辈都是用红薯催芽播种, 那红薯又不贵, 花不了几个钱, 犯不着整那幺蛾子,万一种不成, 那今年的这一茬红薯岂不是都遭殃了。

就为了省那几个钱,谁也不愿意费那个事,冒那么大的风险。

这个技术在后世确实没什么很大的用处,但这时候的常乐县,在红薯这种作物的推广初期, 它却可以起到加大推广速度的作用。

罗用这也是头一回尝试, 为了避免失败, 他在冬日里最寒冷的那段时间,偷偷将这批红薯藤放进了空间,差不多邻近开春的时候又把它们取了出来,就存放在县衙后面的一间仓房里。

县中吏员皆都知晓那间屋子是罗县令藏红薯藤的地方, 门上那把锁也是县令自己挂上去的, 钥匙也只有他自己才有。

大伙儿对这间屋子虽然也有几分好奇, 却也不曾前去探究,一个弄不好,这些红薯藤储藏失败的话,到时候县令一个怪罪下来,他们可担待不起。

后来这些红薯藤被人从这间屋子里取了出来,分发到常乐县辖下各乡镇,裁成小段,作为今年的红薯种之用,大多都成活了。

有人问罗用这红薯藤的储存之法,罗用便说自己是学的那些卖甜瓜的伊吾人,不外乎就是先将红薯藤阴一阴,晒一晒,先将叶子晒蔫,然后再藏于室内。

每日里小心侍弄,气温高的时候,注意别让它们捂烂了,气温低的时候,也不能让它们冻伤,时常翻看检查,若是发现腐烂的藤条,便要及时去除。

众人听闻了,都说这红薯藤储存不易。

罗用也说不易,自己这一回,兴许也有几分走运。又道今岁他们离石县种植红薯的数量并不很多,待到这些红薯秋收后,今年这些红薯藤最好也都能流到明年做种,到时候这个储藏红薯藤的工作,还要县中吏员多多费心,争取来年开春,此红薯一物能在他们常乐县大规模推广种植。

众吏员纷纷应诺。

此红薯一物既耐旱又十分高产,十分适合他们常乐县当地种植,这一次的推广中作意义非凡,他们这些人亦是与有荣焉。

说起来,自打罗用来到这常乐县,他们这个地方着实发生了太多变化。

几年前它还是贫瘠干涸的模样,许多百姓都在饿着肚子,这里的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提防,当地人之间也有相互倾轧抢夺财富者。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一个个都恨不得将自己活成一匹狼的模样。

那些中原人对于他们这些边民的印象到底便是:贫穷,凶恶,野蛮。

听闻从前有一些参加栓选的官员,在得知自己被安排在常乐县以后,宁愿毁了仕途也不愿意到他们这里来赴任。

现如今再来看看,他们常乐县的繁荣富足,几乎都要盖过了晋昌敦煌去。

偶有落难之人途经常乐当地,往往也会有人施舍一些吃食破衣,数年以来,皆不曾听闻有人饿死在他们常乐县,像这样的地方,大唐上下又有几处?

这些变化虽然是由罗用带来,但是他们这些官吏亦是参与其中,常乐县能够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也都是出过一份力的,如此想来,心中自然也是有些荣耀。

在常乐县这个小地方,官吏们尚且因为当地这些年的变化感到荣耀,又遑论是在那朝堂之上。

在这贞观年间,战事亦少,地方政治也算清明,轻赋税,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其中除了皇帝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也包含了无数文臣武将的心血和功劳。

然而这一年的长安城,却因那高句丽之事,显得有几分阴霾与不安。

前朝便是因那高句丽,一次次的攻打,一次次受挫,终是将这一片大好河山白白葬送,战乱纷起,生灵涂炭。

今年一二月那时候,坊间便有传言,道是圣人欲亲征高句丽,大臣劝谏,并不肯听。

风言风语地在长安城中流传了几个月,这些时候方才有些淡去了,朝中忽地又传出消息,言是圣人下令造船四百艘,用于载运军粮,看来这高句丽之战终究还是免不了了!

这个年代的人都比较迷信,因那前朝便是折在了与那高句丽的战事上,不少人都觉得那高句丽邪门得很,这战不能打。

只是圣人的心意,又岂会因为坊间这些风言风语而改变,兴许别人越说不能打,他还于是不信邪,不过是个弹丸小国,以大唐如今的国力,难道还能奈何不了它?

在这一片阴霾不安之中,罗家姊弟几人依旧读书的读书,做生意的做生意。

罗大娘除了兼顾长安城这边的两家阿姊食铺,时常与外地的铺子保持联络,隔段时间还要去一趟终南山,药王孙思邈亲自为她诊脉调养。罗大娘这个情况,与时下许多先天不足或者是后天营养不良的妇人不同,她的身体底子并不算十分差,这几年经营着阿姊食铺,饮食上更是不曾亏欠了自己。

医者治病,症状越是模糊,就越是难以诊断医治,像罗大娘这种情况,光靠补益很难解决问题,寻常医者怕是不知要从何处下手,幸亏得孙思邈亲诊,经过数次看诊用药之后,渐渐摸清楚问题所在,如今这调养的思路,也是比较清晰了。

唐初这时候的长安城气候还很湿润,一到夏日,便是十分地潮湿闷热。

大娘这几日总是感觉十分困倦,不知是因为暑气,还是腹中已经有了胎儿,两口子心中暗暗期待,却也并不说破,一来是怕对方失望,二来也是因为忌讳,生怕有些事情被说破了,就不灵了没有了。

这一日罗大娘去旁边的铺子里看了看,见没什么事,便早早回家去了,五郎正忙着做午饭,等他这一顿午饭做好,便发现大娘又睡下了,这一觉就睡到了下午去了。

下午,大娘方才起来用了些饭食,外边来了一个役卒,言是常乐县那边有信件寄过来。

原本这公家的驿站,是不好用来寄家属的,不过这规矩却也不甚严厉,不少人都通过驿站寄私人信件,倒也并不很妨碍什么,役卒驿长们乐得多条财路,上面的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罗用这次寄回来的信件,也是厚厚的一摞,一个油纸包装得鼓鼓囊囊。

大娘打开外面的油纸包一看,见里面又有三个信封,一个是给她的,一个是给四娘她们的,另外还有一个,是给许二郎的。

“许二郎这几日就在长安城中,四娘这时候应也在铺子里,眼下天色还早,我这就与他送去。”

林五郎这些年为了和罗大娘通信,也是认了一些字,就这几个信封上那些字,他还是都能认出来的。

“那你早去早回。”

“就这几步路,我赶着马车过去,宵禁前肯定就回来了。”

“路上当心这些,听闻朝中近日正在调兵遣将,你若是在路上遇着那些军事,可要避让着些。”

“你且放心吧。”

“……”

说着,林五郎便牵着自家马车出了院子,又折回去将院门关上,叮嘱罗大娘安心在家里呆着,无事便莫要出门去了,这才赶了马车,出了他家门前那条小街,不急不缓往那兴化坊的南北杂货去了。

农历七月份的长安城正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路上的牛马行人也都被天上的大太阳晒得蔫蔫的,偶有那性情急躁的,稍有刮擦便要大声争执起来。

林五郎只管专心赶路,待去到南北杂货铺子里,在二楼找到正与四娘说话的许二郎,将那两封信件交到他们手里,又喝了一碗清水,转身便要走了。

四娘连忙叫住他,道是今日城外运来几车寒瓜,乃是一户农家在一片新开荒的坡地上种出来,个头不大,瓜肉却甚是酥脆,叫他与大娘带几个回去。

“你阿姊近日正在吃药调养,食不得寒瓜,我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便不要了。”林五郎摆摆手,便走了。

他要那寒瓜做什么,大娘又吃不了,到时候光是看着他吃也是难受,这大热的天,谁不想吃几口脆爽清凉的寒瓜解暑。

四娘连忙又追出去,与他拿了几串葡萄,这葡萄乃是长安城外一个庄园所产,价钱颇贵,虽然不如罗用在信中与她们说起的那高昌的葡萄,滋味却也不差。

将姊夫送到门外,又道过几日荀休,自己要与五郎他们一同过去。

“近来日头大,你们若是要来就赶早些,莫要睡到日上三竿,这外头晒得慌。”

“哎,知了,我阿姊这几日可好?”

“好着呢,你们来了她总是高兴了,饭也能多吃两碗。”

“哈哈,姊夫你路上担心着些。”

“哎,你回吧。”

“……”

这一边,许二郎展开罗用写给他的信件,看过之后,便陷入了沉思。

罗用在信里对他说,圣人这一次欲要亲征高昌,心意已决似是不能更改,圣人若是东征,不知这长安城中又是一副什么光景,叮嘱让他们谨言慎行,宁愿少做一些生意,折损一些钱财,也不要惹出什么事端。

又说他打算在常乐县那边开一个南北杂货的分店,长安城这边的铺子,有他帮助四娘经营,自己十分放心,这一次新店的人选,他想来想去,最终还是觉得吴大郎最合适。

最后又说,听闻杜惜近日回到了长安城中,自己与那杜郎君早前有些交情,他这一次听闻罗大娘正在求医,他特地让人送了一盒上好的阿胶过去,着实也是个有心的。

又说他们罗家人虽然与白家走得近,却也不能事事都去劳烦白家,有时候若是遇着什么难事,去找杜惜说不定也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他毕竟是士族出身,虽然并未出仕,寻常人却也要给他几分面子,云云。

这封信若是落在旁人眼里,大抵便以为要这里面的内容只是一些寻常叮嘱,然而事实上,却是另有玄机,罗用在这封信中,吩咐许二郎去做一件很要紧的事情。若要看懂这封信,首先便要知晓这里面提到的吴大郎指代何人。

众所周知,罗用早前在西坡村的时候,一共收了二十三名弟子,后来又收了阿普,今年又收了杜构,所有这些人里面,确实也有一个姓吴家里排行老大的。

但是许二郎很清楚,那个吴大郎能力平平,并不是罗用心目中的可以经营南北杂货分店的人选,罗用这里所说的吴大郎,乃是临汾的吴幼。

很多人并不知晓吴幼这个人的存在,更不知晓他的逃奴身份,所以自然也就不会知晓,罗用后面所说,让他们去找杜惜,还说杜惜毕竟士族出身,寻常人都会给他一些面子,为的又是哪般。

简而言之,罗用这封信里的内容,就是说他想让吴幼去离石县管理南北杂货分店,安排许二郎他们趁着皇帝东征,长安城形势比较微妙,各个家族都被这件事吸引了注意力的时候,把吴幼这个逃奴身份的事情给解决了。

这件事罗用不想把白家人牵扯进来,于是便让他们去找杜惜,另外罗用还在信件中暗示,可以对杜惜许以重利。

之所以在这封信里说得这般隐晦,自然也是因为担心信件被人偷看了去,到时候若是有人从中作梗,事情办不成不说,还得害了吴幼。

许二郎合上信件以后,就开始在心里琢磨着要如何去办这件事。

杜惜今年确实回到了长安城,这件事他也听闻了,早前说是出去游学,一走就是好几年,也有人说他是为了逃婚才跑出去的。

经过了那太子谋反案之后,他们杜家人怕是再难入当今圣人的眼。

那杜惜早前在长安城中名声颇大,离开几年以后,这长江后浪推前浪,风头自然不似从前,而且看他如今的行事做派,倒也不像是还想继续出风头的样子。

许二郎还听别人说,那杜构当年在莱州做罐头的时候,杜惜也曾游学到那边,去拜访过他。

后来杜构被太子谋反案连累,杜惜身在外地,也曾写信给杜家长辈,请他们营救杜构,结果却是石沉大海,杜家人那时候自保尚且不及,生怕自己也被牵扯进去,哪里又敢再起招惹事端。

对于杜惜这个人,许二郎从前对他的印象称不上很好,就是个不知民间疾苦的年轻士族郎君。

在听说了他曾为杜构求情的事情之后,倒是觉得这个人还算有情有义。

罗用让他们在圣人东征之时解决吴幼逃奴身份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只不知那杜惜,是否果真愿意出面?

喜欢南北杂货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南北杂货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