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大国崛起1857 > 第一百八十三节 拿破仑的想法

大国崛起1857 第一百八十三节 拿破仑的想法

作者:狂人阿Q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5-12 20:45:43 来源:书海阁

南北双方从力量对比上看,北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北方联邦有23个州?6?2300万人口,几乎所有的重工业、军火工业和轻工业都集中在北方。

南方联盟只有11个州,900万人口中有400万是黑人奴隶。南方大部分经济靠经营农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型兵工厂。

但是,南方对战事早就做好了准备,秘密训练了一支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

所以他们一开始就能向华盛顿进军。

战争开始的第一天,林肯发表讲话,他号召忠于国家的各州在3个月内提供名士兵,以便联邦政府把叛乱镇压下去。在城镇和村庄里,人们同仇敌忾,各界人士为招募和装备军队进行募捐,几乎每个村镇都有人参军,他们庄严地宣誓要在7月中旬以前粉碎这次叛乱。

没人以为这是一场长期战争,美国南北两方都认定这是一场短期战争,伍崇曜也越来越不看好朱敬伦的判断,在担心武器无法出手的情况下,他将一批已经交货的10万只步枪,以5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美国人。

然后他决定不再炒武器,全力投入棉花期货之中。

但是朱敬伦订购的50万支步枪,他没有决定权,也不敢给朱敬伦做决定,这些步枪就不断的被英国人交货,然后送到仓库中。

伍崇曜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让他不经意间跳出了一个老鼠仓,最后倒是朱敬伦在武器上吃了不少的亏,一大批武器砸在了手上。

另外粮食价格也有所增长,但是只涨了一半而已,伦敦的银行家们并不看好粮食价格,因为即便美国人自己把自己打烂了,大英帝国要的粮食,也能运过来,没人敢阻拦大英帝国的舰队,再说,美国人不卖粮食,还有俄国人,这个时代俄国才是世界第一大小麦出口国。

听人劝吃饱饭,伍崇曜到英国一个月后,就把囤积的粮食抛空了,小赚了一笔,刨除成本和仓储费后,聊胜于无。

现在他手里至少有一百万两银子的现金,他开始积极投入棉花期货,美国的棉花依然在供应英国市场,因为美国舰队此时还没有能力封锁南方,英国商船也好,南方自己的商船也好,南方的棉花还完好无损的从纽约送到英国,而纽约是一个在北方境内的城市。

所以棉花价格虽然暴涨,可是涨幅还不算离谱,报纸上甚至在说这种涨价完全是因为恐慌,英国政府又开始抛售储备棉花用来打击物价,以免造成全面的通涨。

这个时代,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但是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还方兴未艾,棉纺织业在各国都是工业革命的核心部门,不是这个部门有多高的技术含量,而是这个部门能解决最多人的就业问题,衣食住行,穿衣排第一,谁都要穿衣服。

棉花是最优的解决穿衣的材料,毛布不舒服,产量也不够,麻布太粗糙,是穷人选择,丝绸是奢侈品,因此棉布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结果就是全世界都需要棉花。

而美国是棉花生产的最佳地域,几乎无限的土地资源,让他们独享了棉花种植的利益,1830年欧洲从美国进口棉花72万包,到了1850年飙升到了285万包,去年1860年,更是达到了500万包。

其中英国纺织业的77%棉花从美国来,法国是90%,德国60%,就连土地同样广袤的俄国,也从美国南方进口了本国需要的棉花数量的92%,这样的结果让美国南方各州产生了一种棉花上帝论的论调,认为细细一根棉线就能勒死全世界的,所以他们才放心大胆的发动战争,不是他们有信心能打赢,而是他们认为欧洲一定不会坐视不理。

美国南方以为他们控制了欧洲,欧洲人又不是傻子,玩商业,玩金融,伦敦的金融家,依然还是纽约金融家的老师,所以各国纷纷退出了棉花储备政策,英国最为完善,他们每年的棉花储备与消耗比是1比5,也就是说他们有五分之一的需求储备,这么庞大的储备,几乎让他们控制了棉花价格,这就好像后世的产油国希望控制油价,总是斗不过资本家一样。

也就是说,只要市场上的棉花数量减少不超过五分之一,英国政府就能控制棉价,同时只要美国战争在一年内结束,那么市场就不会受影响,因为明年美国棉花供应就正常了。

伍崇曜在伦敦的代理人,巴林银行的一个经纪人这么向伍崇曜解释着,此时就是在赌,赌美国战争在一年内结束,还是会持续多年。

这时候伍崇曜想起了朱敬伦的论断,至少三年,他对此确信无疑,历史上,那一朝南北一统的时候,不是打个你死我活,一年哪里能够?

所以伍崇曜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资金都压在了棉花上,让代理人帮他逢低吃进,有多少吃多少,这时候只要市场价格下跌,伍崇曜的资金就会进去,好像在托市一样,而英国政府正在打压棉价,导致了解内情的圈内人纷纷传言伍崇曜在跟英国政府对赌,他们极少有人认为这会是一场持续一年以上的战争,因为他们不太瞧得上美国人的战斗力,以及美国軍队的规模,所以不少人传言是中国豪商在挑战英国政府,一时间他们开始观望,本来也想进场炒作的人竟然都打算看看再说。诡异的结果发生了,伍崇曜两百万两巨资砸进去,市场竟然没起什么大的波动,竟然让他以10美分的均价采购了两百万两的棉花期货,相比英国政府那五分之一的庞大储备,他这点钱确实也泛不起一个水漂。

之后就是等了,伍崇曜没办法留在欧洲,他已经到了巴黎。

法国人竟然也对美国战争异常的关心,人人都在谈论这场战争,当然是商人,其他人上层人物只会关心舞会上川什么,以及皇帝请来一群中国人的奇闻。

谁能想到他们的皇帝会请这些人来呢,报纸上已经把皇帝骂了个狗血喷头。

原因很简单,报纸大肆爆料,说他们已经在英国都打听清楚了,这根本就不是一支正规的外交使团,只是中国地方政府派来的一个使团,英国女人连接见都没有接见,而我们的皇帝竟然热情的邀请他们,这是在向海峡对面的英国人表明法国人低人一等吗?不,这只能说明拿破仑阁下以为自己低于英国女王一等。

报纸上的风气,就是拿破仑邀请广東使团的原因,因为他的反对者越来越多了。

拿破仑当皇帝后,跟他的叔叔一样,就开始有了反对者,可是他又没有他叔叔那种超强的能力以及显赫的功绩,于是渴望权力的中产阶层就越来越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统治,朴素的农民倒是支持拿破仑,可是朴素的农民根本不掌握话语权,因此就出现了报纸经常跟拿破仑的证词打对台戏的情况。

包括这次发生的英法联军攻打北平一事,战前所有的报纸都叫嚣着战争,战争打赢了他们却不歌颂拿破仑,反而再次开始挑刺,拿破仑派去领军的将军孟托班回国之后,拿破仑给他弄了一个议员,还给了一些年金,封了伯爵,让报纸好一通骂,搞的孟托班都直接把拿破仑给他的一封封信公开,表示并不是他贪婪,公开拒绝这笔年金,可普法战争之后,拿破仑下台后民众才发现,他们的皇帝还是兑现了诺言,悄悄从中国人的赔款中把这笔钱给了孟托班。

这就是这个时代拿破仑的处境,没有绝对的威望,同时报纸们早就习惯了言论自由,你打输了他们会骂你,打赢了他们还是会骂你,作为一个王权,这个政府毫无公信力,就跟后世的中国一样,老百姓死活不相信政府,政府说什么总有人站出来怀疑是阴谋。

所以当广東使团到了英国之后,拿破仑也是出于美国那种想法,来一个特殊国家的使团来本国,给自己的统治助助力,就好像中国皇帝总喜欢接见番邦的使臣,然后给大把的赏赐一样,这是昭显权威的好时机。

但没想到还是惹来的责骂,假如拿破仑不轻陈芝廷来法国,估计还是会挨骂,那时候就会说在拿破仑阁下的统治下,连中国这样的没落国家都把法国不放在眼里,人家去英国,可就是不来法国云云。

皇帝当成这样,还真的不如不当。

同样民众的不理智到这样,也不是什么好事,他们不知道后来的普法战争就是拿破仑被他们逼得,接着被德国压制了半个多世纪,还在二战被人彻底灭了一回。

糟糕的皇帝,不理智的国民,以及矛盾重重的统治制度,法国的衰落早已注定。

只是此时还没人看得到这一点,法国精英即使在不满拿破仑的统治,他们也会承认,现在的法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或者说法国从来都很伟大,这跟拿破仑家族没有关系,就算没有拿破仑,他们还有路易十四。

在半个世纪之后,不知道战败的法国人,是不是非常怀念当年拿破仑带他们横扫欧洲的风光?

在这种矛盾之中,陈芝廷惶然未觉的闯入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的宫廷。未完待续。

喜欢大国崛起1857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国崛起1857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