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大国崛起1857 > 第三百二十七节 抓住这个人才

大国崛起1857 第三百二十七节 抓住这个人才

作者:狂人阿Q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5-12 20:45:43 来源:书海阁

生产铁甲舰?

朱敬伦有另外的想法,他不是没考虑过,美国工程师向他建议后,他立刻就跟其他一些顾问商讨了一下,他记忆中只知道军舰从木制到钢制是必然,但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他倒是没有研究过,军事史这种东西,太冷门,很少有人关注。

瑞典顾问们倒也知道铁甲舰这种东西,只不过太前沿,瑞典人是玩不起的,英法到时先后建造过,可是两国之间建造的铁甲舰也是大不一样,从他们给朱敬伦描画出来的草图来看,造型相当奇葩,前二十年甚至都没有铁甲舰这个名字,克里米亚战争中建造是铁甲炮台。

两年多前,英国第一艘铁甲舰勇士号才问世,看起来有点舰船的样子。

美国人也是战争中才建造了第一艘铁甲舰,南北方各自建造了一艘,南方是用北方遗弃的军舰改装的,那样子真是惨不忍睹,直接给木制蒸汽船盖上一个铁壳子,而北方的军舰,更像一艘浮在水上的浮动炮台。

很明显,现在是铁甲舰刚刚出现的时代,朱敬伦没兴趣争一个第一之类的虚荣,因为开创技术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学费,他没有能力玩这个。

事实也是如此,美国人为了建造莫尼特号铁甲舰,拨款50万美元,相当于30多万两银子,美国这种国家,也不过一南一北各建了一艘,这种东西还真的玩不起。

但是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朱敬伦还是决定建造一艘。

原因是放在他面前的一份简历。

是这个美国考察员的简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家伙在世界舰船历史上竟然是有一席之地的专家。

而且还是一个瑞典人。

他叫约翰·埃里克森,瑞典韦姆兰郡人,生于1803年,13岁时成为瑞典海军机械队的学员。1820年在陆军任测绘工程师。显然是瑞典军队培养了他。

1826年赴英国伦敦当工程师,开始研究各种工程设计规划工作,包括研究螺旋桨在船上的使用、大炮的改进和用热空气代替蒸汽驱动发动机等等。

1829年建成1台蒸汽机车,这时候火车也才刚刚发明不久,他就已经参与了进来。

真正让他出名的是,在1836年以澳大利亚人罗素使用的螺杆为基础,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推进工具螺旋桨,并取得螺旋桨发明专利。

朱敬伦这才知道,原来这家伙竟然是现代船用螺旋桨的发明人!

1837埃里克森在伦敦设计建造了第一艘用螺旋桨推进的实用船。这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海军立即派上尉罗伯特·斯托克顿前往英国,邀请埃里克森参加美国海军,埃里克森欣然同意。

1839年移居美国纽约。

1844年为美海军设计建成“普林斯顿”号军舰。该舰是第一艘在船体水线以下安装蒸汽发动机,并由螺旋桨驱动的铁甲蒸汽军舰。

1848年加入美国籍。

美国内战期间,为北部联邦海军建造了由蒸汽螺旋桨驱动、装有旋转炮塔的“莫尼特”号铁甲舰。

另外他还有一些诸如从海水提取盐的装置、通风扇、舰载测深仪,以及太阳能利用等发明技术。

显然这又是一个跟诺贝尔一样的发明家!

朱敬伦并不知道,埃里克森在海军史上,被评为19世纪富有创造力的舰船工程师。

他有些感慨,瑞典这样的小国家,竟然在本世纪能涌现出这么多人才来。

首先是普及的义务教育,让埃里克森、诺贝尔这样的人物至少能够接收到最基本的教育,从而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如果是一个文盲,即便再有潜力,估计也只能去种地,另外可能就跟这个工业革命的大时代有关吧。

瑞典地处北欧,跟英国海路相通,又因为国家小,人口少,生产结构单一,不可能独自生产所有物资,必须坚持自由贸易,因此跟西北欧各国的技术、人才交流始终不曾中断,这让他们总是能够接触到来自英国的最先进技术。

因此尽管他们的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在技术上却并不是一个落后国家。而狭小的国内市场,却无法给方方面面的人才提供一个一展身手的平台,因此他们的技术人才,只能不断的移民到其他国家寻找借口,比如诺贝尔去俄国,埃里克森去美国。

根据历史统计,瑞典在185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移民,在半个世纪中,他们向美国移民了100万人,其中大概就是无数埃里克森和诺贝尔这样的人才。

看过埃里克森的简历,尽管他的瑞典同胞并没有吹嘘他的资历,但朱敬伦还是一眼就看到了他的价值,什么都不提,光说他是被美国海军部挖到美国取得,就足以证明他是个人才。

于是跟他谈了一番,朱敬伦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也希望建造铁甲舰,但是没有合适的人才,如果埃里克森能够留下来帮忙建造,他愿意建造这样一艘军舰。埃里克森表示他是美国政府的考察员,不止在中国考察,然后还要去英国、法国考察,考察的对象就是铁甲舰,看看能否引进英法的铁甲舰技术,毕竟美国的技术,还算不上最先进,论造船,这年代还是英国第一,法国第二,美国也就跟瑞典、丹麦、荷兰等过差不多。

朱敬伦立刻表现出一副对铁甲舰很感兴趣的样子,对埃里克森说,他在美国的职务,他可以想办法跟美国沟通,让他在广東也可以履职,相信美国政府十分愿意帮助他们的朋友,建造海军力量的。

埃里克森对自己建造的第一艘铁甲舰也不是很满意,根据与南方军的弗吉尼亚号海战的经验,埃里克森总结了很多经验,但是美国政府不给他改进的机会,因为铁甲舰造价高昂,他们现在还处于战争期间,政府打算以建造木制巡洋舰为主,主要目的是封锁南方,而不是跟南方海军决战,因为南方海军根本就没几艘军舰,有一艘铁甲舰就够用了。

对此念念不忘,埃里克森才会见谁就给谁推荐建造铁甲舰。

犹豫了一番后,埃里克森决定暂时留下来,然后跟美国政府联系,朱敬伦也帮他跟林肯联系,请求美国人,让埃里克森在广東能够以顾问的身份工作一段时间,表示一旦美国需要他,随时都可以放他离开。

朱敬伦记得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几乎肢解了自己的海军,因为政府欠下了一大笔债,连正在建造的军舰,都拆解了,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在发展海军了,直到罗斯福上台,马汉提出海权论,他们都没有重建自己的庞大海军,只维持了很小的一只海军力量。

也就是说,一旦战争结束,埃里克森在美国应该没有什么机会了,那时候估计他就更愿意留在广東了,待上两年,有了感情,把老婆孩子接过来,然后给他入籍,他就是一个中国人了。

一想到自己要挖一个人才,还要这么费劲,朱敬伦就不由觉得委屈,小小一个瑞典,四百来万人,都富裕的要出口诺贝尔、埃里克森这样的人才,而堂堂中国,唉,真是心酸。

别说这个发明家属性的家伙,还真不是浪得虚名,在等待美国政府回复期间,他继续考察朱敬伦的兵工厂,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比如他建议改进大炮铸造工艺,引入美国陆军少校托马斯丁·罗德曼,1860年发明的空心铸件工艺和达尔格伦铸造法。

罗德曼的空心铸造工艺,在铸造大炮过程中,在炮芯铸造过程中,使用流水进行冷却,使炮膛内部先行冷却硬化,外层金属依次冷却,这样不但让铸铁结晶更加均匀,而且外层金属冷却的过程中,不断的向内缩拢,向已经硬化的内层继续加压,等大炮铸好后,自然形成一种内向预应力。

当炮膛中火药爆炸的时候,跟这股预应力作用,抵消了一部分爆炸对炮膛的压力,结果就是同样的炮膛,用这种工艺制造的大炮,能承受更大的爆炸压力,那么自然就有更大的威力,更远的射程。

但最重要的是,由于采用流水控制冷却,让大炮的冷却更加均匀,发生脆裂的可能大大降低,罗德曼铸造工艺可以铸造更大口径的大炮。

而达尔格伦铸造法铸造出来的大炮,是一种前小后大的结构,看起来就如同一个啤酒瓶子,大炮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要粗了很多,这是因为后膛是爆炸的所在,承受的压力更大,因此在承压大的地方,增加壁厚,能够有效的增加大炮的性能。

两种方法的结合结果就是,达尔格伦大炮和罗德曼滑膛炮口径可以达到15英寸,也就是381毫米,相当夸张,威力也十分有力,经过美国内战检验,认为是性能最优良的重炮。

后世公认的是,美国内战期间,将滑膛炮技术发挥到了极致,算是滑膛炮的巅峰,可惜的是滑膛炮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末路,英国人的锻钢钻孔大炮才是未来,克虏伯也是采用铸钢来生产大炮,铸铁已经过时了。

但对现在的中国軍队来说,这种大炮依然是很先进的,所以朱敬伦更加坚定要把这个人留住了。

不巧不成熟,他发现,发明家埃里克森跟发明家老诺贝尔竟然是好朋友,俩人工作之余常常在一起喝酒。朱敬伦不知道的是,早在俄国的时候,老诺贝尔就让他那个发明火药的儿子,去美国的埃里克森工场实习过一段时间。

瑞典毕竟是小国,作为发明家,他们的圈子真不大!

为了留住这个人才,朱敬伦找过老诺贝尔一次,告诉他,如果他能留住埃里克森在广東工作,朱敬伦就愿意给他提供一笔100万两的无息贷款,帮助他扩大工厂,他可是听说老诺贝尔正在拉资金,雄心勃勃的打算建设一座机械厂。未完待续。

喜欢大国崛起1857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国崛起1857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