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大国崛起1857 > 第四百一十七节 引入种子

大国崛起1857 第四百一十七节 引入种子

作者:狂人阿Q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5-12 20:45:43 来源:书海阁

离开会展,朱敬伦坐上法国人准备的华丽马车,直接回到法国人给他安排的住所,法国的杜伊勒里宫。

这个规格足够高了,首先这座皇宫从拿破仑时代起,就代替了凡尔赛宫成为皇宫,拿破仑一世对其进行了扩建,修建了骑兵凯旋门等建筑。

另外这里也是拿破仑三世的皇宫,尽管没有见面,俩人此时都住在一座宫殿之中。

但安排朱敬伦住在这里,也算正常,因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十年前访问法国的时候,也住在这座宫殿,当然对这种安排,总是会有人说三道四的,一些种族主义者认为东方的土著皇帝根本不能跟欧洲的君主相比,认为拿破仑三世让大明皇帝住进杜伊勒里宫简直就是在丢他祖先的脸,嗯,拿破仑也没什么显赫的祖先。

这些苛刻的评论,有的出自种族主义者的笔下,有的根本就是拿破仑三世的反对者们,后者不管拿破仑做什么,他们都会骂的,朱敬伦是被迁怒了。

这种场面朱敬伦见多了,完全没有感觉,这算什么啊,后世中国领导人出访的时候,西方一些组织雇佣的车队,就跟着中国领导的车队后面,打着各种抗议的旗帜,只要他们不冲击车队,谁会在乎他们?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中国领导出国,往往规格都很高的原因,一来是出于讨好中国,二来也是担心安全问题。

朱敬伦的房间外面,正对着一个巨大的广场,他此时没心欣赏美景,对着窗户愣了一下神之后,腹中就出现了一篇锦绣文章,然后拿过桌上的鹅毛笔挥毫起来。

等到陈启沅他们从世博会回来的时候,一片上万字的文章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这是我写的东西,就按我写的来发表,字虽然多了一些,但不要说省钱了,找最大,最正面的报纸。”

陈启沅拿过文章阅读,发现是朱敬伦细致的介绍大明的情况给西方人看,告诉他们大明国在中国地区的东南方向,国土面积分为三部分,总面积比法国略小,人口比法国多一千多万人。

领土北边为生产茶叶的福建,中间是生产生丝的广東,西部则是生产蔗糖的广西,三大地区全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交通十分便利。

这些介绍虽然不能说错,但总让陈启沅觉得别扭,福健是产茶叶不错,广東的生丝也不少,广西确实有人种甘蔗榨糖,但他总觉得缺了什么。

“启禀皇上,福健可不止产茶叶,广東也不止是生丝,这么写不是太局限了吧?”

陈启沅叹道,福健的特产多了去了,广東的茶叶也不少,如果让他来写,会把这些地方都描绘成鱼米之乡。

朱敬伦叹道:“我也知道佛山的铁锅一直卖到暹罗去呢,可洋人知道什么,他们眼里就只认识茶叶、丝绸和糖。这些东西他们常见,价格还算可以,是富裕人家才能享用的东西,一听我们大明产这些东西,这才能留下好印象。”

说着这些道理,朱敬伦也不由得心中感叹,明朝的时候,西方人还没有发展起来,那时候西方流行的中国人可不就是这么来的吗,不管是商人还是传教士,凡是那个时代来到中国的,回去之后都会绘声绘色的跟朋友吹嘘中国的富庶。

这其中有真实的成分,当时的欧洲确实不如中国,当时的欧洲也没有下水道,没有长途输水管,也不讲个人卫生,英国皇室出行后的旅店里到处拉的都是粪便,相应的洋人当时能看到的无论是江南的水乡,还是广東的珠三角,都是相对富庶的鱼米之乡。

这其中当然也有夸张的成份。比如在北亰传教的汤若望等传教士,在回给罗马教廷的信中,一面褒奖中国,一面说中国人虽然不是上帝的信徒,但也不能算异教徒,他告诉西方说中国人是无信者,但却严格按照上帝的教义在行事,也就是说中国人不知道上帝,可是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完全符合上帝的教导。他们这些传教士,完全否认中国人有信仰,介绍儒教说这不是一种宗教,而对佛教这样的宗教,他们完全忽视了。

传教士这么说当然是有原因的,中国如果不好,中国人如果拥有强烈的信仰,他们担心教廷不会在支持他们的传教事业。

可问题是,这些人传回去的信息,为什么普通人会相信,他们会认为中国真的那么好,普通人也就罢了,连伏尔泰这样的大哲学家也跟着起哄,足以证明当时的欧洲人真的是把中国当成天堂一般的地方。

显然中国既没有他们后来说的那么差,也没有中国热时期说的那么好,中国就是中国,不是天堂,真实存在,有穷人也有富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

可是在明朝时候,中国人在欧洲人心中就是天堂,不是因为他们听到传教士、商人的说教,不是他们看到马可波罗的游记,欧洲人不是傻子,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原因是,当时欧洲能看到的,从中国带到欧洲去的物件,基本上是这三样,一种是丝绸、一种是瓷器,最后还有茶叶。这三种东西,在当时无一不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奢侈品,为了丝绸之路,东罗马帝国还跟波斯帝国爆发过战争。

那么当欧洲人天天看到的都是这种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也自然就会相信传教士们所说的,中国人吃着世界上最白的谷子(大米),穿着最漂亮的衣服(丝绸),吃饭、喝水都用的是精美的瓷器。

一想到中国人过的是这样的日子,欧洲人自然觉得中国是天堂,甚至觉得中国人是高人一等的。

所以朱敬伦才要向欧洲人介绍大明是茶叶、生丝和糖的生产国,还是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打造大明的品牌。一旦大明跟这些高价值的产品挂上钩,大明本身也就成了一种品牌,今后凡是大明的商品,往往就能享受到溢价了。

就好像大家一听说德国制造,天然就会想到质量精良,提到中国制造,悲观反应是劣质品,山寨货,乐观一点的也只会想到廉价二字。

其实德国产品也并不一定都精良,中国产品也不是全都山寨,但这就是品牌,是让人家一看到立马就能联想到了印象。

朱敬伦励志在这个中国产品还没有有坏印象的时代,给大明产品打上一种高价优质的符号,从而可以用更高的溢价赚取利润。

当然打造品牌其实很容易,如何保护这个品牌就不太容易了,中国古代的名声多么好,可清末时期还不是臭大街了。

这些都需要工部的工作,朱敬伦的建议是,对出口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坚决不允许劣质品流出,哪怕这些劣质品价格如何低廉,也不许出现,海关可以直接销毁。哪怕为此落一个一流产品给洋人用的坏名声,也要在国际上维持好大明的这个形象。

这是题外话,朱敬伦写的东西,可不光是介绍大明的情况,最重点的是招商引资的内容。

这些内容让陈启沅十分的担忧。

他看到朱敬伦告诉西方人说,大明拥有丰富的原材料,但是却没有生产工业品的技术,欢迎西方工业家到大明去开拓生产,大明不但不禁止,而且愿意给予特殊行业的企业以优惠的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

这些享有优惠贷款的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制造,机床制造,蒸汽机和铁路机车制造,基本上都是重工业领域的产业。但是能享受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的企业,一个行业只有一个。

这就是朱敬伦的招商引资方式,只引入种子企业。因为他很清楚,他要引入的是技术,而不是资本,这跟后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时代的中国不缺银子,缺的是技术以及将银子转化成资本,将商业资本转化成工业资本的机制,说白了就是缺少现代工商业文化。

而且朱敬伦对于招商引资这种事始终保持一种保守的心态,这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有现实的现状为证的。大规模招商引资,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到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可是不加限制,只要是外资就给优惠的做法,却让外资在中国站在所有产业的最顶点,他们享受到了最高的利润比例,短期内确实带动了中国的发展,甚至带动了整个技术水平的进步,可问题是,利润都被转走了,导致三十年高速发展,老百姓依然很穷,而同样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地方的百姓都变得富裕,只有中国依然穷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享受着优待的外资,他们将大量的利润没有变成中国人的收入,而是汇回到他们国内,变成了他们股东的分红,到头来是中国人工作越努力,投资国的利润越丰厚,中国人只赚了一个辛苦钱罢了。

所以朱敬伦虽然看到日本人感受到了紧迫感,决定招商引资,但却只打算引入一批种子企业,一批大明不可能自行诞生出来,而且技术壁垒比较高,即便政府推动都不太容易的重工业技术企业。

这些企业到了大明,自然要招募大明的工人,技术就会慢慢扩散开来,最终形成一个行业,带动一系列产业。

至于这些种子企业会不会转走太多的利润,第一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算是交学费,第二朱敬伦还打算给这些企业投资,跟他们合作,做他们的合伙人。未完待续。

喜欢大国崛起1857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国崛起1857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