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大国崛起1857 > 第四百四十节 修铁路要快

大国崛起1857 第四百四十节 修铁路要快

作者:狂人阿Q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5-12 20:45:43 来源:书海阁

广州到九龙,不过区区两百公里,加入铁路征地以三十米宽来计算,总计征地面积不过九千亩,放宽到五十米,也不过一万多亩,即便征购一百米宽的铁路沿线土地,也不过才三万亩而已。

当前地价平均三四两,假如按照十两一亩来购地,那也不过三十万两银子,因此购地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是有价无市。

后世研究这时代的土地市场,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交易都在十亩以下,既没有大片,更没有成片土地交易的例子,因为不是万不得已,老百姓根本就不会卖地,即便遇到困难,也不会一下子全卖,卖一部分渡过难关而已。

这个时代的土地,是一种能够保值,但增值很慢的资产,因为交易少,价格就炒不起来,同样由于交易少,流通性就很差,根本就没有形成一种土地交易市场,绝大多数土地交易,都是在村民之间,在亲属之间进行的。

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早在八年前,朱敬伦就让赫德秘密的储备铁路沿线土地,用了六年时间,很多地段都用四倍甚至更高的价格才买下那些土地,可最终还是有几块土地没有买下来。

好在这几块土地的面积不大,在市场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技术可以解决,修建一座大跨度的陆地铁路桥就可以了,这导致成本增加了十万两银子,可就是给对方十万两银子,对方也不肯卖的情况下,也只能浪费这笔钱了。

由于准备的时间长,沿线的土地早就被绘图员测绘了好多遍,一个标志性的情况是,海关掌握的地图上,可以精确到每个村不说,还能精确到每个村有多少坟地。

至于其他的什么标高、山川河流情况,那简直就是最基本的。

可以这么说,这份由三千多页,耗时八年进行测绘制作的地图集,完全可以直接用来施工。

但是在准备期间,朱敬伦表现了难以想象的耐心,可是当宣布修建之后,他又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冒进。

朱敬伦要求,一年建成,两年通车,三年要看到盈利。

他给铁路修建的时间竟然只有一年,在这个从来没修建过铁路的国家,第一次修铁路,就这么的急迫,这造成的风险很大。

朱敬伦能够耐心测绘八年,不是他真的有好耐心,只是他不想在这个问题上,造成民间社会的矛盾,而他要求一年时间修通,也不是他耐心就这么差,还是同样的道理,他不希望引起民间反对的声音,他要求在最快速的时间内造成既成事实,等老百姓发现的时候,一条铁路已经在他们眼前了。

最快速的盈利,也是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削弱保守派鼓动百姓的力量。

根据朱敬伦的要求,工部邮船司的法国顾问提出建议,将整条铁路分为十段,每段二十公里,同时施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

法国顾问已经赢得了工部的信任,他来到这里不过三年时间,却建立了一套大明邮政体系,主要是通过改革传统的驿站为主,其中兵部和工部依然发生了冲突,传统的驿站,主要是传递官府信息,而最紧急的,就是军情传递,可以说中国的驿站系统,从古至今,都主要是为军队服务的,所以一直隶属于兵部,但是朱敬伦让工部接受这套系统,兵部自然很不满意。

在铁路和兵工厂上,工部都压了兵部一头,目前这两个部门,已经成了六部中,关系最差的部门了。

法国人名叫路易,是马赛一个邮局公务员,收入中等,但是稳定,固定的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可是他突然厌倦了,来东方冒险,结果直接冒的破产了,托人才加入大明政府,在邮传部做了一个顾问,这时候他才发现,能继续干邮政,是一件他非常乐意做的事情。

他的主要功劳,倒不是打造了一套大明邮政系统,老实说没有他,大明自己的官员,通过数字化的现代管理方法,也能慢慢改造传统的驿站,路易最大的贡献是,他规范了邮政系统的标准,同时跟美国和欧洲进行了对接,跟美国签订了邮船协议。

因为这些工作,路易得到了邮船司的信任,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并且立刻要求来自英国的建筑公司,按照这个方案进行设计。英国人提出同时施工的话,他们必须雇佣更多的工程师,工头和施工人员,他们的成本将上升至少三倍。

成本增加三倍换来的,是速度提升了一倍,英国人认为得不偿失,但皇帝的要求,工部不敢拒绝。

铁路虽然没有让英国金融家提供融资服务,但是铁路修建工程交给了英国公司,铁路轨道、机车等设备,也同样全套采用英国生产的,因为这个时代,铁路行业,依然是英国人的技术数第一,法国人能自己生产火车车头,才不过三十年,德国也差不多,根本就赶不上英国,至于美国,此时的美国货可是以粗陋出名的。

雇英国工程师,用英国铁路设备,但是最后运营却不用英国人,而是雇佣瑞典人,因为在传出修建铁路的消息后,瑞典人也非常积极的想要分一杯羹,这些年瑞典也修了不少铁路,他们自信他们也可以帮忙修建铁路。可是大明政府认为瑞典的铁路很多设备还要采购,选择跟英国合作。但跟瑞典人签订了运营服务,雇佣瑞典铁路公司负责运营广九铁路两年,期间培养中国司机、运营人员和维修人员,按期完成后,瑞典公司将得到一笔相当于运营费的培训费用,而他们却不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培训成本。

加入两年后中国工人无法自己管理铁路,依然会解除跟瑞典公司的合作,而且不会支付他们相关的培训费用。

这样的合同大大堵住了瑞典人通过拖延,从而获得长久合同的机会,同时也是朱敬伦选择瑞典人的原因,因为对小国的公司来说,大明更有话语权。而如果是一家英国公司,他们拖延就拖延了,一旦闹利益矛盾,他们很愿意动用国家力量。

历史上,张之洞修建京汉铁路,雇佣的是比利时人,这条铁路就好好掌握在清廷手里,而粤汉铁路因为先后有美国人,英国人插手,就问题不断,最后花费了大价钱才收归国有,而同样是因为洋人的介入,导致了川汉铁路的保路运动,最后摧毁了清王朝。

前车之鉴,朱敬伦不得不防,所以他请英国人承包修铁路,修好给钱英国人没有空子可以钻,但是运营宁可要经验少一些的瑞典公司,也不想用英国的铁路公司。

用了三个月设计施工方案,招募技术人员和修路工人,1868年六月,铁路开始建设。

处处可见繁忙的景象,中国工人上百个青壮,推拉着直径两米的巨大石碾子,喊着号子在地面上碾过,不是没有蒸汽压路机,但是数量有限,而且经常坏掉,最后包工头干脆找来这些大碾子,尤其是这种比人还高的石碾,还是他们专门定制的,一共只有十台,一个路段一台。

这种东西,历史上,抗战时期,中国人大量使用过,修建滇缅公路的时候用过,用的最多的,则是在国内修建一个个简易机场的时候。

大碾子人拉,是因为太重,用牲口的话,指挥不便反而不好。那些两三尺的小碾子,就用牛或者驴拉动。

大小碾子碾过之后,工人还会用槌子砸,一个个碗口大小的石头槌子,一个人就能操作,在碾过的平整地面上槌出一个个半圆形的凹坑,然后铺上土、石和沙,继续碾压,槌打。

之后英国人会来检查,用工具检验地基的硬度,用仪器测量地面的平整度,合格之后才是铺轨。

十个路段,没个路段雇佣了一千名工人,就是这么一米一米的修建过去,只用了三个月时间,竟然就完成了地基修建的工作,这时候在英国订购的铁轨还没生产出来呢。

英国人没想到,中国人用原始的工具,竟然还能提前完成任务,他们本来计划中,这可是半年时间的工作量。

但平地路段,本就不是施工的难点,真正的难点在隧道和桥梁。

全程准确数据是197.95公里,折合英里为123英里,最困难的地段在九龙段,因为这里地形狭窄,山地众多,无法绕开的情况下需要修建隧道和桥梁。

光是九龙段就需要修建40座桥梁,整条线路上,要修建的桥梁多达130座,当然大多数都是小桥,真正大型桥梁只有10座,而有难度的不过3座,分别是石厦桥、东莞桥和石龙桥。

其实原本只需要修建7座大型跨河大桥,但是因为有三块土地始终无法买下来,技术上完全绕不过去,所以在这三块地面上还要修建三条大跨度陆地桥。

原本的历史上,几座桥梁用时4年才完工,但是这个时代,大明对英国的态度,可比那个时代的清政府要强烈的多。

大明完全自筹资金,那个时代清政府不得不向英国借债150万英镑,这个时代大明自己在英国招标建筑公司,那个时代清朝不得不签下高薪聘请英国人的合同,这个时代大明给没个英国工程师的年薪是1万英镑,那个时代清朝给的是3.5万英镑。

这个时代大明是花钱的大爷,那个时代英国人才是大爷。

所以朱敬伦要一年内完工,英国人就必须增加技术力量,一年之内完工,并且不得不将十座大桥同时施工。

历史上另一个困难点是九龙半岛上的隧道工程。

当时九龙半岛是英国殖民地新界,英国人设计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由尖沙咀直接向北,穿越笔架山,然后沿沙田海及吐露港海岸到达边境。这个方案的好处是能够经过当时新界的行政中心大埔,但缺点是需要开凿长达2.4公里的笔架山隧道。第二个方案是由尖沙咀向西北沿海岸而行,经过荃湾及青山湾海岸,再北上屯门及元朗到达边境。

那个时代英国人选择了造价高昂,但是能够抵达新界北边港口大浦的第一方案,而大明选择了更经济实惠的第二方案。

大明选择第二方案,也不是冲着成本考虑的,因为如果有条件,修建大浦线其实是最划算的,能够推动大浦港的发展,附加的利益远大于成本,最关键的是,土地问题。元朗线主要通行西部海岸,沿途多是海边沙地,甚至很多地方是荒地。而大浦线则是横穿九龙半岛中部,要从中心买一条铁路用地,难度太大。

所以最后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宁可在九龙半岛西边的荒地绕行,也不走中间的直线。可是这个定线所经之处比较荒芜,而且路程比第一方案长。优点是只须开凿数条较短的隧道,技术上较首方案简单得多。

简单意味着可靠,更意味着快速。

历史上英国人修建笔架山隧道,总共花费了五年时间,死了50名中国工人,这一次大明虽然开凿的隧道更多,但是都在几个月之内完工,虽然也造成了伤亡,但只死了三个人。

伤亡率这么低,速度又这么快的原因,除了工程较短,方便同时施工之外,还有一个很重大的原因,引入了诺贝尔最新研发的安全火药,黄色的达纳火药。老诺贝尔向广九铁路推销的,他儿子在瑞典工厂生产的火药。

老诺贝尔的天才儿子终于发明出了安全的硝化甘油火药,这个场朱敬伦得捧一捧,当老诺贝尔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将消息传递到了朱敬伦面前的时候,他这个生意其实已经做成了。

但这时候朱敬伦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诺贝尔在大明生产这些火药,并且朱敬伦承诺,如果这种火药如承诺的那么可靠而又威力巨大的话,大明兵工厂以及正在试生产新式步枪的毛瑟公司都将采用这种火药。

喜欢大国崛起1857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国崛起1857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