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灵异 > 关外盗墓王 > 第4章 古墓现状

关外盗墓王 第4章 古墓现状

作者:许狗儿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05-12 21:54:14 来源:书海阁

再说古墓,墓葬形式起源于上古时代,至西周先秦达到了顶峰,厚葬之风盛行,上到帝王诸侯,下至平民百姓,但凡是个人都得陪葬点东西。

春秋之前的王侯墓葬大多一个风格,下挖深坑做地宫,上无封土,墓地附近再挖一个祭祀坑,供后人祭祀。

那时候的祭祀也比较残忍,后人在先人墓前屠杀奴隶或者战俘,将尸体成排摆入祭祀坑,然后再在尸体上面摆放青铜玉器等陪葬品焚烧。

所以要是挖到了一个祭祀坑,也够盗墓贼吃几代的了。

不过春秋之前的古墓,也是最难找的古墓,因为那时候根本没有封土,而且埋深多在十米以上。

战国时期,墓葬形式发生了变化,《礼记·檀弓》上说:“土之高者曰坟,葬而无坟谓之墓。”,王、侯的墓出现了封土,有的还在封土上修建宗庙供后人守灵祭祀。

秦朝,一座秦皇陵可谓是华夏墓葬中的天花板,别说上下五千年,就是再过一万年,也没有人能超越,不过就是挖不了,以现代的科技水平,想要清理出秦皇陵的陪葬坑都得需要七八百年时间。

两汉两晋的墓穴也保留了西周风格,随便一个侯爵的古墓就可能藏有数千件陪葬品,依旧是那种视死如生的观念,厚葬之风盛行,下有地宫,上盖封土,封土上面修建宗庙,对盗墓贼来说,全都是好东西。

隋唐时期的帝王开创了凿山为陵的先河,陵山、陵园内城、陵园外城、地宫和陪葬墓群,这种墓葬形式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不过吧,这些帝王、诸侯墓也没留下来多少。

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带领三十万大军大肆挖掘秦始皇陵,捣毁地上建筑和部分陪葬品,也就是说咱们现在看到始皇陵是经历两千多年盗挖后留下来的,残局都如此壮观,当时的陵墓规模更是难以想象。

自项羽起,后世每逢乱世,必挖前朝帝陵。

汉代诸侯大墓,基本上都被曹操的军队挖空了,还创造了摸金校尉这一官职。

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汉代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中记载,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饷。

这是有史可查的大规模盗墓,也可以称之为官盗。

西晋末年至杨坚建立大隋王朝,期间近三百年乱世,老百姓饿死无数,古墓的处境可想而知。

唐朝末年,四十万黄巢起义军挖掘唐代帝陵。

北宋年间,金兵南下,金庭推出了“以汉制汉”的策略,汉人刘豫被金人扶植为傀儡皇帝,定国号大齐。

金人让刘豫作为前锋部队与南宋交战,于是乎刘豫在统治区域内大肆扩充军队,没军资怎么办?挖坟呀。

北宋定都于开封,同时将洛阳定为西京,当时帝陵和达官显贵的墓穴都集中在这两个地方,对于刘豫来说,就是个“聚宝盆”。

于是,刘豫在洛阳、开封两地设置“淘沙官”,美其名曰“淘沙”,说白了就是个挖坟掘墓的军队,北宋历代帝王的尸骨暴尸荒野。

再到南宋,西夏妖僧杨琏真迦在元朝宰相桑哥的支持下,大肆开挖南宋帝陵,宋理宗赵昀的头盖骨都被妖僧镶嵌宝石做成了酒杯,被玩弄百余年才被大明开国皇帝找回来重新安葬。

元朝保留着草原游牧民族的习惯,帝王死后将尸身带回草原安葬,沧海桑田,浩浩草原,元帝陵的位置至今也找不到。

蒙古国历史记载蒙古皇帝的下葬方式十分奇特,将一匹母马和幼马带到皇帝下葬的地方,然后当着母马的面杀死幼马。

等再来祭祀的时候,就带着这匹母马,母马坐立不安的地方,就是帝王下葬的位置,可母马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元帝陵也只能淹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再往后就是明朝了,明朝的帝陵还算是幸运,清军入关后,为了稳定天下民心,保留了明朝宗庙。

民国时期,孙殿英及其部下谭温江以“剿匪”的名义盗挖了大清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乾隆帝尸骨被扔入臭水沟,为了慈禧的口含“夜明珠”,士兵直接把慈溪的下巴壳子给卸下来了。

气的末代皇帝溥仪直哼哼,也只能哼哼。

1945年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的队长张尽忠等人对大清帝陵开始了盗掘,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

也就是说,历代帝陵中,明帝陵算是保存最完整的了,可万万没想到,明帝陵躲得过清军却没躲得过郭沫若。

郭沫若对考古有着无限的热爱,但一个学医的出身,后果可想而知,以当时那个年代的科技水平,那真是够了吧有挖掘的能力,却没有保存的实力。

1956年,郭沫若组织挖掘大明万历帝的定陵,当时裸手取文物,导致定陵里面的三千多瑰宝损毁了大半,连万历帝的尸骨都被游街焚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正因如此,考古界定下了“不主动挖掘古墓”的规矩,所以现在看新闻时,基本上都是哪个工地在施工时碰到了古墓,考古队抢救性挖掘。

所以盗墓贼不用拜曹操为祖师爷了,直接拜郭神医,要不是他,现在还能有古墓留存吗?

再往后就是十年浩劫的破四旧,简简单单举几个例子,炎帝陵主殿被焚,舜帝陵被毁,大禹陵被拆,孔子坟被铲,延续了两千多香火的西楚霸王庙被砸成了一片废墟,就连写《聊斋志异》的清贫文人蒲松龄的坟茔也没能幸免,更何况一些普通的墓穴。

这场运动无形中也造成了如今的天价古董,和盗墓行业的兴起。

为啥?因为存世量少,为啥存世量少?拿四驴子家举例,四驴子的太奶奶结婚时,娘家陪嫁了两个清晚期的青花釉里红牡丹瓶,这对瓶子在那场运动中被砸得粉碎,所以,那个年代存世古董的下场可想而知。

在盗墓这一行里,盗墓贼最喜欢的就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墓,一是西周礼制完善,流行视死如生的厚葬之风,二是那个时代诸侯数量惊人,西周开国时,号称八百诸侯国,这不仅仅是八百个诸侯墓,西周王朝传11世12王,四百年间,八百诸侯传了多少世无人知晓,期间虽有战争和吞并,但诸侯墓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不过话说回来,西周时期的诸侯并不等同于东周后期的战国七雄,举个例子,如今国土面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一共有266个城市,而西周的国土东至大海,西至秦地,南至长江,北至燕山,国土面积一百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属于周天子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剩下的才是八百诸侯的领土。

换算一下,大的诸侯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的管辖范围,小的和乡长一样。

虽然领土面积不大,但那可是西周王朝,一个青铜器盛行的时代,随便挖出一个喝酒用的青铜爵,出手一卖就是七位数。

这样看来盗墓是不是很赚钱,以为随便打开一个古墓就能吃喝不愁?

那我要浇一盆冷水了,历朝历代帝王陵都被挖了,更何况达官贵人和老百姓的坟。

要知道古代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一场天灾就能让天下大乱,战火四起,史书上写满了仁义道德,唯独对百姓生活一笔带过。

“岁大饥,人相食。”简单的六个字却道出了古代灾年的生活悲剧,人在饥饿的环境下,为了有口吃的,什么事都能做出来。

别说盗墓挖宝了,就是刚下葬的人都可能被刨出来食用。

由此可见,古代陵、墓、坟、茔留下来的能有多少?

喜欢关外盗墓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关外盗墓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