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重生嫁给前夫他兄长,让他火葬场 > 第110章 靖安帝的提醒

赵国公道出一个名字:“镇北王。”

靖安帝想到的也是镇北王。

此人十六岁带着一支精锐突袭敌军的营地,砍下敌军将领的首级,一战成名。

大概是年少轻狂,他不玩穷寇莫追那一套,直接乘胜追击,几场战事下来将敌军打的节节败退,自此成为敌军的煞星,不敢挫其锋芒。

自靖安帝登基以来,除了十四年前凉州爆发了一场战事之外,便一直都很太平。

先帝将镇北王府视作心腹大患,但是碍于敌军连年来犯,还不到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时候,只能容忍镇北王的狂傲。

不过也正是因为镇北王的嚣张狂妄,导致了他的凶名远扬,百姓们不敢再谈论镇北王府。即便谈论的时候,也不再是一片称赞与崇敬,而是惧怕。

因此,先帝对镇北王府的容忍度更高了。

靖安帝对此却有不一样的想法,他始终认为是镇北王刻意败坏自己的名声。

如果镇北王府的声望越来越高,功高震主,就算是凉州战事未平,先帝恐怕终有一日会忍不下去对镇北王府动手。

最明显的证据便是先帝在位期间,凉州一年下来,大大小小的战事不断。

而等到他登基之后,并没有像先帝那般打压镇北王府,该有的军资与军饷都有发放下去。

镇北王递折子试探过三次,确定他不会像先帝一般容不下镇北王府,凉州此后便没有战事了。

靖安帝与先帝的看法不同,镇北王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用兵如神,又对朝廷忠心耿耿,简直是天赐的良将,他是猪油蒙了心窍才会对这么个宝贝下手。

更重要的一点,他的母后与外祖父都是因为先帝的忌惮含冤而死,他又怎么会走上先帝的老路子,成为自己最厌恶的人?

靖安帝心里有了决断:“朕下令让内阁大臣拟旨,调遣镇北王去增援北境。”

赵国公一颗心落定,这些年凉州没有战事,镇北王的几个儿子缺少建功立业的机会,身上没有一官半职。

只有嫡长子请封为世子,其余两个儿子则是小兵小将。

靖安帝解决一件大事,又提起另一件头疼的大事。

“国丈,御史今日在早朝提起流民一事。朕记得岁末的时候,各地上报粮荒的情况已经得到了解决。”

靖安帝皱紧眉头,沉吟道:“今年朕没听说哪个地方有灾情,关州怎的还有流民?去年天灾的时候,关州是如何治理灾情的?”

赵国公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一旁安静坐着的赵颐。

靖安帝顺着他的视线望过去,并没有要避讳他的意思。

赵国公见状,这才禀报道:“户部往各地粮仓派遣了郎中,他们根据粮食的年限以及数量进行登记造册,之后统一上报到户部。”

他道出心底的疑惑:“微臣记得关州在天灾之前,年年都是大丰收,粮仓储备量在百万石以上。去年关州的郎中上报,他们开粮仓将粮食借给百姓,按理说不会有流民。”

靖安帝哪里会不知道赵国公的用意?

他将关州粮食储备的情况交代出来,以此证明储备粮足够应对灾情。

可偏偏关州的粮仓空了,但是流民的事情没有得到解决。

这说明什么问题?

贪腐!

“咳咳……咳……”

赵颐发出一阵咳嗽。

靖安帝与赵国公将目光转向他。

赵颐喝了一口温水,声音有点沙哑:“我无事,你们继续。”

靖安帝:“……”

赵国公:“……”

“颐儿,朕正好有事。”靖安帝询问道:“依你所见,关州的事情该如何解决?”

“流民已经到了皇城脚下,关州的贪官污吏恐怕早就消除了证据,等你们去查,查到的也是他们推出来的替死鬼。抄了家,治了罪,也填补不上粮食的亏空。”

赵颐咳了几声,缓了缓,方才继续说道:“各地粮仓设有郎中、通判、都使管理粮食的收支,这次遇到灾情,储备粮也是经他们的手借出去。”

“皇上不妨下诏,如今粮仓空虚,等五月丰收的时候,百姓借的粮食要归还给粮仓,若是归还不上的缺口,便由负责此事的人解决。”

“粮食没有发放到百姓的手里,这一批粮食全都被官员给贪污。关州的灾情惊动了朝廷,他们不敢继续剥削百姓,只能自己掏腰包填补这个空缺。若是填补不上是要被问罪,自然会联络上其他合谋的官员吧?”

“您便暗中派钦差大人到了关州之后,再让另一拨人颁发旨意,留意到是哪些人动了粮食,一一给记下来,等他们填补了粮仓之后,再随意找罪名将他们给扣下,抄了他们的家产,用这一笔银钱来建粮仓。”

靖安帝听后,拊掌道:“颐儿,还是你的良策多。”

这的确是引蛇出洞的好办法。

他好奇道:“你是如何想出这么得体,又有效的招数?”

赵颐说:“内子爱看书,她前几日看到一本杂记,里头有一则典故,她觉得十分有趣,便分享给我看,我从中得到了启发。”靖安帝有些意外,好奇心愈发的浓厚:“一则什么样的典故?”

赵颐淡声道:“魏公用贼防盗。”

靖安帝:“……”

赵国公:“……”

赵颐温声说道:“皇上,微臣建议您要重视粮食的储存量,该号召百姓垦荒屯田,调整税收扩大粮食的积累,再在边关多建粮仓,保证戍边的粮草充足,以防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

靖安帝同样意识到这个问题,正是因为储备粮不够,粮仓空虚,导致北境的战事吃紧,以及百姓流离失所。

赵颐的建议很中肯,农业是百姓生死之本。

他见赵颐神色淡然,只有在提起沈青檀时,才有一些变化。

靖安帝刻意问道:“关于民生大计的提议,你又是如何想到的?”

赵颐听出了靖安帝话里带着调侃,有些无奈地说道:“从军粮短缺,百姓食不果腹得到的启发。”

顿了顿,他又说道:“您曾经给微臣一本《经史典故》,这本书讲的便是农业是立国之本。”

靖安帝神色有些黯然,当初他是想要大力推广重农政策,可变法一事非同小可,受到了阻力,一直没有实施下去。

他沉声说道:“先谈谈关州的详细事宜。”

几个人议完事,赵国公与赵颐正要告退。

靖安帝叫住赵颐,提醒道:“再过几日便是你姑母的忌日,你到时候要记得来祭拜她。”

喜欢重生嫁给前夫他兄长,让他火葬场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重生嫁给前夫他兄长,让他火葬场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