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在大明的那些年 > 第290章 风起

在大明的那些年 第290章 风起

作者:间隔中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9 13:02:18 来源:书海阁

人间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启,万物生,心上无尘,四野清明。

“哎,水浅王八多,都是大哥啊!还是听老朱的吧!先收云南,再梳黔贵!”

明己看着西南舆图,发出一声感叹。

清明,明己没有出城踏青祈福。霭翠无碍离京,明己便入了宫。出宫后成日待在明王府书房,考虑贵州改土和发兵云南孰前孰后。

霭翠的话,加上麒麟军探察的消息。让明己对土司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土司制度根深蒂固,大小势力繁杂,盘根错节。改土归流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

明己原本计划凭借三十万大军威慑地方土司,强行改土,扶持霭翠做典范。安顿贵州后再进兵云南,军政共进。

改土,百姓是获利人,云南百姓见到贵州改变后,应是心向大明。不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该是夹道相迎。

汇总麒麟军探察的消息,再结合霭翠的话后,明己知道自己是太过想当然了。百姓是愚昧的,土司和农奴算是地方一体。

太过强硬,反而会促使他们紧密相连,形成地方对抗朝廷的局面。朝廷毕竟是外来者,没有土官会忽悠。

缺乏宣传,为民之策也会变成害民之举。

治理地方非明己所长。他决定听从老朱的建议,行羁縻之策,抚治播州。先行收复云南,彰显大明国威。

老朱的意思是贵州维持原样,先克云南,控制云贵高原。此后在贵州大量驻扎军队,推行屯田,设立都司等军事机构。

再行调北填南,迁大中原百姓移民云贵。贵州的改土归流便是大势所趋,而土司制度必然会走向衰亡。

治国理政,安邦牧民老朱是专业的。明己不善此道,他只知道改土归流是历史的必然,明白其中好处。知道该做,至于怎么做。践行落实他比老朱可就差的远了。

明己做出决定后,走出了书房。对着虎子说道:

“虎哥,走,去京营!”

虎子默默的跟着明己前往京营。安邦牧民,戡定国策明己擅长。论兵事,在老朱和汤和的调教下,明己算是大明的佼佼者了,说是新生代第一人也不为过。

两人快马来到军营,直入中军大帐。各部将领得知明己到来,无需擂鼓聚将,便纷纷齐聚帅帐。

他们每天除了练兵就是盼望明己入营。明己入营就是发兵的讯号。

“拜见征南大将军!”

声音如雷贯耳,回荡在营帐内。众将们整齐划一拱手行礼,他们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

尽管之前明己曾明确表示,秋风起,六师出。然而,兵事无常,而且大明第一闲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踏入军营,这无疑给诸带来了期待和希望。

“免礼,大家准备得怎么样了?”

明己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环视着众人,目光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沐英迈步而出,恭敬地拱手回答道:

“回将军,京师十万将士枕戈待旦,经武待发。随时等待出征的命令!兵器甲胄、粮草辎重等物资也都已经调配完毕。湖广太仓的军粮预计再有月余时日就能填满仓库……”

“嗯,这事不急!慢慢筹备就是了,出兵还早,我不是来催促大家的。”

不等沐英汇报完,明己就打断了他。整军备战,调度各方,明己对沐英是十分放心。继续说道:

“我这次来,是想派一支偏师入黔,驻守镇远,屯兵石阡!”

思州是湖南通往云南的咽喉之地,镇远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

思州是田氏土司的地盘,明己不会把战略要冲托付他人。拿在自己手里才能安心。

思州田氏的势力比霭翠还要上一些。下辖一府、十四州县、五十二司。一府就是镇远府,镇远府的知府也是思州田氏的人担任,是土知府。

明己取镇远,一是为了占据贵州门户,打通云南要道,保障大军后勤。

二则是削弱分化思州土司田氏。占镇远,将思州分为南北。利于后续驻军,推行朝廷政令。

思州田氏在明己心中分量极重,说是土司之最也不为过。

在势力上,思州田氏的统治范围最大,不仅占据了整个黔东北,还将黔东南和渝东南和湖南部分地区纳入了势力范围之内。

在经济和文化上,思州在宋元两朝达到鼎盛。思州靠近巴蜀和湖南,在战争期间,会有大量的流民进入思州。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播种工具以及劳动力,推动了思州地区的农业发展。

地区物产也是十分丰富。思州地区产朱砂,铜仁万山有汞矿,这里的汞矿储量和产量在古代位居华夏第一。

思州出产的茶叶也十分有名,《茶经》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另外思州还出产石砚,是中国较早的八大石砚之一,苏东坡誉之为“珙璧”。

由于乌江贯穿思州之地,因而思州地区成为了贵州水运最发达的地区,乌江沿岸的思南在古代就是贵州的航运中心。除了乌江之外,思州境内还有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锦江等,都可以通航,因此思州在古代商业发达兴盛。

思州田氏,可谓是有财有权还有人。家大业大,名利缠身,明己不帮他们一把,他们又怎会轻易舍弃名利。

明己听从了老朱的建议,决定先采取羁縻之策来安抚土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无所作为。

“末将愿往!”

明己话音刚落,诸位将领纷纷出列请求出征。对于他们来说,在京城训练士兵远不如替大军开辟道路有趣。

见诸将请命,明己扫视众人,衡量一番后,直接点名:

“蓝玉!”

“末将在!”

“统一万京师先行进驻贵州……”

“小弟……将军,万万不可!敢问将军可有旨意?”

明己话还没说完,沐英出列打断了明己的话。声音像被拉紧的琴弦,紧绷而忧虑,充满了不安。只因京师无旨不可调动,匹马出营,将校皆斩。

“什么旨意?来人!沐英公然违抗军令,拖出去重责二十军棍!以儆效尤!”

明己一声令下,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众人耳畔。

众将领们面面相觑,显然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感到惊愕。一时也忘记了替沐英求情

沐英瞪大了眼睛,满脸难以置信地看着明己。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更别说违抗军令了。但面对明己的命令,他无法反驳,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个结果。

两名校尉迅速上前,毫不留情地抓住沐英的胳膊,准备将他拖出营帐。沐英的脸上充满了迷茫和不解,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受到这样的惩罚。

整个营帐陷入了一片沉默,没有人敢轻易开口求情。都知道明己议兵的铁律。明己暗自在心中嘀咕着:

【怎么没有人求情呢?沐英的人缘这么差的吗?】

然而,就在这时,蓝玉终于回过神来。他知道沐英的为人,明白这是一个误会。拱手向明己求情道:

“王爷,沐将军不知道您的规矩。不知者不怪,王爷还请饶恕他这回吧。”

“罢了,既然蓝将军求情,本王便饶过他这次。沐英,下次若再犯,定不轻饶!”

明己顺坡下驴,两名校尉松开了沐英退了出去。沐英仍是一脸懵逼,耿炳文凑到他身旁,给他解释了一下明己的规矩。

明己治军和郭英带麒麟军一样。下达命令时,不论军令是否有误,皆需听令行事。若有疑虑,也得先接令再陈明。

明己并非是和大家商议,而是直接下令,沐英出声打断便是阻碍军令畅行。

“蓝玉,率一万京师两日后入黔。驻守镇远!辖制三司八番!打通兵道,同时探察乌江水道。”

“末将领命!”

乌江水道,横贯贵州,连通铜仁至六盘水地区。掌握水道,明军的便多了一条粮道,能减少诸多损耗。

同时可以在安顺、镇宁一带囤积后勤粮草,加上水西霭翠提供保障。仅此一条水道便能供应大军进军云南。

让蓝玉领兵,则是因为蓝玉提前封公,身份压的住思南土司。

他的性子也是最合适的,若遇阻碍,以蓝玉的性子,绝对是先斩后奏,

势力纷杂的地区,就需要他这么一个强势且张狂的将领去震慑土司。

“嗯!记住了,三月之内!我要镇远姓明!确保大军通行无阻,打通镇远、偏桥、清桥、清浪、平溪、五开、铜鼓等地。

福泉贵定等地无需深入,待傅友德入黔后在做打算!明白吗?”

明己神情严肃地看着蓝玉,再次强调自己的要求,他还不想给八番施加压力。

“末将明白!”

蓝玉挺直了身子,坚定地回答道。明己点点头,对蓝玉无比放心。也不怕他胡来,湖广汇聚了二十万大军整军经武,待时而发。土司只要不傻,就不会和蓝玉嘚瑟。

敲定镇远后,明己又和众人聚在舆图旁边。众人神情严肃,目光专注地盯着舆图,共同商讨详实征南事宜。

诸将仔细研究着地图,分析地形和敌军情况,寻找最佳的进攻路线。群策群力,力求完美,议论之声充斥着整个大帐。

“王爷。此处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我们需要派遣精锐部队先行突破。”一名将领指着舆图上的一处山峰说道。

另一名将领则提出:“但此处敌军防守严密,末将认为我们可以利用夜色掩护,趁夜从侧翼发起突袭。”

“不可,我军势大,理应用正不用奇。我军可分为三路出击。一路由末将先锋部队正面快攻奇袭;一路从侧翼迂回包抄,切断敌军退路;三路则负责后勤补给和支援……”

……

夜幕渐渐降临,天光昏暗,但众人依旧沉浸在紧张的兵事推演之中,无人离去。他们虽然桀骜,但都知道,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明己与诸将议兵,让京师大帐热闹不已。远在北平的朱棣却是无比迷茫,此刻他所处的元大都也是异常清冷。朱棣独身一人站在元大都的宫殿内,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御阶之上那把已经布满尘埃的椅子,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渴望与向往,也有着无尽的挣扎与矛盾。

“殿下,您是否想要上去坐坐呢?”

突然间,一阵清脆悦耳的声音传入朱棣的耳中,让他不禁吓了一跳,整个人都恍惚了起来,仿佛灵魂都要脱离身体一般。

待额头上的冷汗缓缓滴落,朱棣才终于回过神来,转身看清了来人,心中暗自有一丝庆幸。

他结结巴巴地解释道:“王妃,切莫胡言乱语!本王并没有那个想法……只是今晚失眠了,所以出来随便走走而已……嗯?王妃,你为何会在这里?”

并非朱棣胆小,实在是因为坐在那张龙椅上,便意味着造反。且要造反的对象是朱元璋,这让朱棣感到无比恐惧。

“无论殿下坐在何处,妾身都会永远陪伴在殿下身旁!”

徐妙云用深情且坚定的口吻说道。她的话语如同春风般温暖,给朱棣带来了一丝慰藉。然而,朱棣却深知其中的风险和后果,他无法轻易做出决定。

朱棣默默无语,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他知道,一旦踏上这条路,便是万劫不复,但内心深处的**却又不断涌动。

王妃静静地站在一旁,无论朱棣做出什么决定,她都会默默地支持他,也愿意跟随朱棣一同面对未知的命运。

朱棣缓缓地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然后轻声问道:“王妃,你难道就不怕……”

徐妙云并没有丝毫的犹豫或退缩之意,她微微一笑,眼神坚定地望着朱棣,轻声回答道:

“呵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妾身与殿下本夫妻一体,自然应该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无论殿下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妾身都会毫不犹豫地陪伴在殿下身边,不离不弃!”

徐妙云的声音坚定而又柔和,仿佛一股清泉流淌在朱棣心间,让朱棣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力量。

朱棣听后,心中感动不已,又是盯沉默了许久才笑了起来。

“哈哈……”

徐妙云颇为不解的问道:“殿下笑什么?可是不信妾身?”

“不是,绝对不是。谢谢你,妙云。我朱棣此生能娶到你这样的妻子,真是三生有幸。我只是在想,在京中被喻为女诸生的徐家大小姐竟也通市井俚语,以鸡犬自比,哈哈哈……”

朱棣笑着解释了一句,徐妙云白了朱棣一眼,淡淡的说道:“殿下要不与妾身对诗?”

朱棣闻言,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虽通四书,但更喜刀枪。对于诗词歌赋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朱棣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而徐妙云则是出身名门,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学素养颇高。两人若是对起诗来,朱棣自知肯定会输得很惨。他深知徐妙云的才华和智慧。

于是,朱棣连忙摆手道:“哈哈,不了,本王这点墨水哪是你的对手啊!走吧,回府!”

他果断认怂,扶着徐妙云走出了元大都的皇宫……

徐妙云回头看了看元庭皇座没再多言,她知道今天朱棣在密室接见了一个和尚。而那个和尚的话,已经在朱棣心里扎根了……

朱棣扶着徐妙云向王府走去,刚刚那把龙椅却是清晰的刻画在了脑海中,栩栩如生,挥之不去,让他无限遐想……

边塞的风很大。风中已经没有了北元的味道,老四的生活很无味,很迷茫。

他最初的梦想便是覆灭北元,封狼居胥。明己直接带着他饮马瀚海,插旗明王岛!人生目标达成,老四便没了追求,生活无比迷茫。

朱棣夫妻二人出了皇宫,边塞风声再起,风声在老四耳旁尽是佛语……

“阿弥陀佛,贫僧为王爷而来!燕王殿下,贫僧有一顶白帽子相赠……”

“阿弥陀佛,以贫僧来看,王爷周围有紫气环绕,是……将来的帝王之相。”

“莫弥陀佛,贫僧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区区小命,何须惊动皇上?只要王爷动一动小指,就可以要了贫僧的命。”

“莫弥陀佛,贫僧想辅助王爷继承大位。”

“是否有真材实料,请王爷允许贫僧伺奉左右,日久之后便知。”

……

大明,风起!

…………………………………………………………………………………………………………………………

【非常感激各位书友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深感荣幸。在此,我要向所有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你们的陪伴和支持让我走到今天。然而,我不得不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我的第一部作品将暂时画上句号。

我深知自己作为一名新手作者,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因此,我决定暂时停下脚步,认真反思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沉淀,能更好地为大家呈现一个更精彩的后续。

对于这个决定,我感到十分愧疚和不舍,但我相信这也是为了给大家带来更高质量的作品。请大家多多理解和支持,期待我们再次相聚,共同见证新的篇章开启。谢谢大家!

期待与大家,《明朝异姓王》再续再会。】

喜欢在大明的那些年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在大明的那些年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