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苟在边疆当藩王 > 第96章 骨架已成

苟在边疆当藩王 第96章 骨架已成

作者:梦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0:39:55 来源:书海阁

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区别的文化、相对特立独行的民俗、一个成熟稳定的统治集体,这个一个大帝国下的小的割据势力走向事实独立的几项基本条件。杨竞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辽藩终于具备了这些条件。

独立的地理单元:燕山山脉、长白山山脉、大兴安山脉和小兴安山脉围绕,山海关和辽北长城堵住了高山之间的缺口。9万边军和3万王府亲军将各个关隘把守的固若金汤,甚至连海上,杨竞都组建了一支5000人的水师,辽藩自成一个世界。

有区别的文化:杨竞通过教育改革、设置乡一级政府、推进石炭的广泛运用,辽藩的女性地位比关内显着提高、农村对宗族的依附性降到最低。在辽藩,只要是年满14岁的农民、不论男女,官府就分给5亩土地。这样一来,辽藩的农民生活的就不会太差。在辽藩,儿童6岁就强制入学,6-12岁之间的学习是强制性的,而且每个男童每个月补助30斤大米、女童补助50斤大米。

这就导致了在辽藩,生男孩生女孩都一样,因为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年满14岁,官府都会给分地;而且女童读书的补助还比男童高,通过这两项措施,辽藩的女童地位在整个大梁都是最高的。经济基础永远是一个人的底气,哪怕是在家庭里。辽藩女童的经济底气,就是杨竞给的。因为女童每个月多补助的20斤大米,就是杨竞王府出的。

石炭的开始推广,更是减轻了农民对宗族的依赖,本来辽藩地广人稀,获得燃料相对容易些,加之杨竞开发了抚顺县的煤矿,农民开始不用为燃料发愁,可以独立的开火做饭了。

而乡一级政府的设置,更是极大的削弱了宗族、士绅的权力,杨竞为了顺利推行乡政府的设置,不惜杀了致仕的礼部右侍郎赵常勉,现在的辽藩,士绅们至少在明面上,是不敢欺压农民的,因为农民随时可以去乡政府去告状。

相对特立独行的民俗:杨竞册封五大仙,就是形成相对独立的民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辽藩农民有了自己的信仰的地方神,这就厉害了,大梁的农民还是烧香拜佛的时候,辽藩的农民就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地方神互动了,这样一来,杨竞从信仰上就割裂了大梁与辽藩之间的联系。

这也是杨竞为什么要册封那5个动物的原因。政治家的思维都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的,要是为了割裂大梁与辽藩的信仰,形成辽藩独特的民间信仰体系,杨竞早就下令开炮了。

现在的辽藩,已经具备了一个割据势力所有的必要因素,剩下的只是等待杨竞公开表明反梁的大旗了。不过杨竞不会公开返辽,至少在梁帝驾崩之前不会,因为那样真成了周平王的故事了。

杨竞再次返回襄平城的时候,已经是11月初了。沈阳县到襄平城之间的运河也于半个月前挖好了,吴晋代表王府出席了运河的开运仪式。仪式完毕后,当天就有运石炭的船只驶入了新开挖的辽沈运河。

对,杨竞还在路上的时候,就收到钱峰的报告,说是运河能在10月中旬完成挖掘。一来是想请杨竞出席运河的开航仪式并为运河赐名;二是请示杨竞开挖运河这10万流民如何安置。毕竟现在运河开挖完事了,1万工匠可以随时回家,这10万流民不好安置。

为此,杨竞在路上还和赵石商量了一阵,最后杨竞复信钱峰:赐名运河为辽沈运河,由曾泰代替杨竞出席开运仪式。同时杨竞传令柳峻,立即通过运河往襄平城运输石炭。

那10万开挖运河的流民,杨竞给了两个选择:一是可以选择带着几个月的工资,去龙江郡、兴安郡、绥化郡、安北郡和依兰郡定居,还按照每人5亩地的标准划给土地,免税三年。二是可以选择去松江郡进行前期的运河挖掘准备工作,然后明年三月份,继续开挖抚顺县和松江县之间的运河,连通辽水和松花江。二者自愿选择。

当钱峰把杨竞的指令传给那挖运河的10万流民的时候,流民们很快做出了选择,绝大部分流民选择去龙江郡、兴安郡、绥化郡、安北郡和依兰郡定居,只有5000人左右愿意留下来。

当即钱峰把愿意留下的人数和愿意选择去龙江郡、兴安郡、绥化郡、安北郡和依兰郡定居的人数再次报给杨竞的时候,杨竞也不矫情,直接下令以那5000人为基础成立辽藩运河集团,负责辽藩运河的挖掘等工作。在冬天来临,无法大规模施工的情况下,前往松江郡一带,进行挖掘抚顺县和松江县之间运河的前期准备工作。

杨竞同时传令松江安抚使府,做好接近10万流民的安置工作。现在龙江郡、兴安郡、绥化郡、安北郡和依兰郡5个郡还没有正式成立,这片地区的行政工作还是有松江安抚使管理,刑部尚书王显还兼任着松江安抚使,接到命令后,又离开襄平、赶往鹤城县进行现场指导。

“李德全,传旨,3天后举行朝会,孤先休息三天”杨竞回到王府以后 ,没有立即召集群臣,处理政务,而是选择先休息。这次巡视走了将近3个月,杨竞是累坏了。虽然累,但是知道王显去了鹤城县安置流民去了以后,杨竞还是去了王府外的小院,去会了王显的夫人、王珧的母亲李氏。自从有看官不让作者写种马桥段以后,杨竞已经有小半年没见李氏了。

“殿下才巡视回来,怎么没好好休息休息?就来见妾身”李氏一边帮杨竞更衣,一边温柔的问。

“本来是想请你进宫的,但是这次珧儿巡视也很累,孤就不折腾她了,你这个做母亲的代劳吧”杨竞笑着说李氏嗔怪的打了杨竞一下,随即拉着杨竞进了里间。

3天后,恢复了精神的杨竞,在承运殿召见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开始处理政务。除了吴晋在山海关督师、王显去鹤城县安置流民,其余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来了。

“殿下,发给众军的过冬棉衣都已经发了下去了,兵部列支了15万银元,总共发出棉衣9万套,可以确保每个边军士兵都会安然过冬”兵部右侍郎张雷说道。兵部尚书吴晋在山海关督师、步兵左侍郎宋武在百济当军事顾问,所以兵部的工作就压在了兵部右侍郎张雷身上了。

辽藩的议事流程是先武后文,所以张雷第一个发言。

“也好,户部调拨一批石炭给各个军营,看来钦天监预测的是对的,今年是冷冬”杨竞这几天明显感觉比去年同期要冷,不管怎么说,军队过冬是要保证的。军队不乱,辽藩就乱不了。

“殿下放心,臣正要汇报这个事情,截至11月底,抚顺石炭矿已经开采了石炭4000万斤,这几个月已经通过辽水、衍水、运河和近海航线,运到辽东郡铁山县1500万斤,运到辽西郡锦州县1000万斤,运到山海关50万斤,运到松江100万斤,剩余的全部运到襄平城。”赵石说道

“石炭也别全部堆在各郡的郡城,往各县分销,争取大雪来临之前,分销到各县,农村咱先不说,城市至少得用上石炭。不然一旦大雪封门,不知道要冻死多少百姓”杨竞叹了一口气说,这个时代过冬全靠薪柴,一旦下了暴雪,上哪弄薪柴去,烧煤就成了最好的取暖方式。

“殿下仁慈,户部已经行文各郡太守府和松江安抚使府,要求各地官府指导百姓做好过冬薪柴准备”赵石答应道。

“好”杨竞点头,“秋通政,传令柳峻加快生产,只要还能开工,石炭的开采就不能停。抚顺煤矿是露天矿,一旦大雪覆盖,就很难开采了。”

“殿下放心,臣散朝了就给商品商号行文”秋华立即答应下来。

“鼎诚,王太后的孝陵、英烈祠、各级官府、各个军营、各个学校、各个驿站、天书观的石炭要保障,不敢说富裕,至少能保证过冬。另外,每个乡政府力所能及的储备一些石炭”杨竞现在的指望就是这4000多万斤石炭了。

“殿下放心,阜新县的石炭矿也开挖了500多万斤的石炭,鹤城县的煤矿挖出了200多万斤石炭,臣一定加强和襄平商号的协调,尽可能的保证辽藩所有的县都能分到石炭”赵石保证道。

“好”杨竞叹了口气,4000万斤,折合成杨竞穿越过来的那个时代的计量单位,也就是2万吨。要知道,杨竞穿越过来的那个时代,煤炭的年产量将近28亿吨。没办法,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就是这样。“还有半个月,辽水就得上冻了,抓紧转运吧”

“另外,辽东边军策应工作做的怎么样了?”杨竞见过冬燃料的事情议的七七八八了,就问起曾泰辽东边军的事情了。

喜欢苟在边疆当藩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苟在边疆当藩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