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三体 > 第34章 红岸之五(1)

三体 第34章 红岸之五(1)

作者:刘慈欣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5-13 02:34:00 来源:书海阁

la 自从进入红岸基地后,叶文洁就没有想到能够出去,在得知红岸工程真实目的后(这个绝密信息是基地许多中层干部都不知道的),她把与外界精神上的联系也斩断了,只是埋头于工作。这以后,她更深地介入到红岸系统的技术核心,开始承担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杨卫宁给予叶文洁的信任,雷志成一直耿耿于怀,但他还是很愿意将重要课题交到叶文洁手上——以叶文洁的身份,她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任何权利;而基地中,只有雷志成是天体物理专业出身的,是当时少见的知识分子政委;这样,叶文洁的成果和论文最后都被他占去,使他成了部队政工干部中又红又专的典型。

调叶文洁进入红岸基地的最初缘由,是她读研究生时发表在《天文学学报》上的那篇试图建立太阳数学模型的论文。其实,与地球相比,太阳是一个更简单的物理系统,只是由氢和氦这两种很简单的元素构成,它的物理过程虽然剧烈,但十分单纯,只是氢至氦的聚变,所以,有可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对太阳进行较为准确的描述。那论文本来是一篇很基础的东西,但杨卫宁和雷志成却从中看到了解决红岸监听系统一个技术难题的希望。

日凌干扰问题一直困扰着红岸的监听『操』作。这个名词是从刚出现的通信卫星技术中借来的,当地球、卫星和太阳处于同一条直线时,地面接收天线对准的卫星是以太阳为背景的,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电磁发『射』源,这时地面接收的卫星微波就会受到太阳电磁辐『射』强烈干扰,这个问题后来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无法解决。红岸所受到的日凌干扰与此类似,不同的是干扰源(太阳)位于发『射』源(外太空)和接收器之间。与通信卫星相比,红岸所受的日凌干扰出现的时间更频繁,也更严重。实际的红岸系统又比原设计缩水了许多,监听和发『射』系统共用一个天线,这使得监听的时间较为珍贵,日凌干扰也就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了。

杨卫宁和雷志成的想法很简单:搞清太阳发『射』的电磁波在监测波段上的频谱规律和特征,用数字滤波滤掉它,就可排除干扰。两人都是技术专家,在这外行领导内行的年代,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杨卫宁不是天体物理专业的,雷志成则是走政工道路的人,在专业上不可能知道得太深。其实太阳电磁辐『射』的稳定只局限于包括可见光在内的从近紫外到中红外波段,在其他的波段上,它的辐『射』是动『荡』不定的。叶文洁首先明智地在第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一点:在太阳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剧烈爆发『性』活动期间,日凌干扰无法排除。于是,研究对象只局限于太阳正常活动时红岸监测波段内的电磁辐『射』。

基地内的研究条件还是不错的,资料室可以按课题内容调来较全的外文资料,还有很及时的欧美学术期刊,在那个年代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叶文洁还可以通过军线,与中科院两家研究太阳的科研单位联系,通过传真得到他们的实时观测数据。

叶文洁的研究持续了半年,丝毫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她很快发现,在红岸的观测频率范围内,太阳的辐『射』变幻莫测。通过对大量观测数据的分析,叶文洁发现了令她『迷』『惑』的神秘之处:有时,上述某一频段辐『射』发生突变时,太阳表面活动却平静如常,上千次的观测数据都证实了这一点。这就很令她费解了。短波和微波频段的辐『射』不可能穿透几十万公里的太阳表层来自太阳核心,只能是太阳表层活动产生的,当突变发生时,这种活动应该能够观测到,如果太阳没有相应的扰动,这狭窄频段的突变是什么引起的?这事让她越想越觉得神秘。

研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叶文洁决定放弃了。她在最后一份报告中承认自己无能为力。这件事情应该比较好交代的,军方委托中科院的几个单位和大学进行的类似研究都以失败告终,杨卫宁不过是想借助叶文洁的过人才华再试一试。而雷志成的真实想法就更简单了,他只想要叶文洁的论文。这项研究理论『性』很强,更能显示出他的水平和层次。现在,社会上疯狂的浪『潮』渐渐平息,对干部的要求也有了一些变化,像他这样在政治上成熟、学术上又有造诣的人,是奇缺的,当然前途无量。至于日凌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倒不是他最关心的。

但叶文洁最终还是没有把报告交上去,她想到,如果研究结束,基地资料室为这个课题进行的资料调集和外文期刊订阅就会停止,她就再也不可能接触到这么丰富的天体物理学资料了。于是,她在名义上还是将研究进行下去,实际上则潜心搞自己的太阳数学模型。

这天夜里,资料室寒冷的阅览室中照例只有叶文洁一人,她面前的长桌上摊开了一堆期刊和文献。完成一段烦琐的矩阵计算后,她呵呵冻僵的手,拿起了一本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仅仅是作为休息,随便翻了翻,一篇关于木星研究的论文引起了她的注意,论文的提要如下:在上期的短讯《太阳系内新的强发『射』源》中,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哈里·比德森博士公布了一批数据,是有关他在6月12日和7月2日对木星由行星引力导致的自转摆动观测中,意外两次检测到木星本身发出强烈的电磁辐『射』,每次持续时间分别为81秒和76秒,这批数据记录了辐『射』的频率范围和其他参数。在『射』电爆发期间,观测到木星表面大红斑状态的某些变化,比德森也在短讯中进行了描述。木星『射』电爆发在行星学术界引起很大兴趣,这期刊发的g·麦肯齐的文章,认为这是木星内部核聚变启动的征兆;下期将刊发井上云石的文章,将木星『射』电爆发归结为一个更复杂的机制:内部金属氢板块的运动,并给出了完整的数学描述。

叶文洁清楚记得这两个日期和时间,当时,红岸监听系统受到了强烈的日凌干扰。她查了一下运行日志,证实了自己的记忆,只是来自太阳的日凌干扰比来自木星的电磁辐『射』到达地球的时间晚了十六分四十二秒,这关键的十六分四十二秒啊!叶文洁抑制住剧烈的心跳,请资料室的有关人员与国家天文台联系,得到了那两个时间木星和地球的位置坐标。她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大大的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是太阳、地球和木星,她在三条边上分别标上距离,在地球顶点标上了两个到达时间。由木星到地球的距离很容易算出电磁辐『射』由木星直接到达地球消耗的时间,她接着又算出了电磁辐『射』由木星到达太阳、再由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两者相差正是十六分四十二秒!

叶文洁翻出了以前自己搞出的太阳结构数学模型,试图从理论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她的目光很快锁定在太阳辐『射』层中一种叫“能量镜面”的东西上。从日核反应区发出的能量开始是以高能伽马『射』线的形式发出,辐『射』区通过对这些高能粒子的吸收,再发『射』实现能量传递,经过无数次这种再吸收再辐『射』的漫长过程(一个光子脱离太阳可能需要一千年的时间),高能伽马『射』线经过x『射』线、极紫外线、紫外线逐渐变为可见光和其他形式的辐『射』。这些是在太阳研究中早已明确的内容。叶文洁的数学模型产生的一个新结果是:在这些不同频率辐『射』的转换之间,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界面,辐『射』区由里向外,每越过一个界面,辐『射』频率就明显下降一个等级,这与传统观点认为辐『射』区的频率是渐变的有所不同。计算表明,这种界面会将来自低频侧的辐『射』反『射』回去,于是她就想了那么一个命名。

叶文洁开始仔细研究这一层层悬浮在太阳电浆海洋中的飘忽不定的薄膜,她发现,这种只能在恒星内部的高能海洋中出现的东西,有许多奇妙的『性』质,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增益反『射』”特『性』,而这与太阳电磁辐『射』之谜似乎有关。但这种特『性』过分离奇,难以证实,叶文洁自己都难以置信,更有可能是令人目眩的复杂计算中产生的一些误导所致。

现在,叶文洁初步证实了自己关于太阳能量镜面增益反『射』的猜想:能量镜面并非简单地反『射』低频侧的电磁辐『射』,而是将它放大了!以前观测到的那些在狭窄频段的神秘突变,其实是来自宇宙间的辐『射』被放大后的结果,所以在太阳表面观察不到任何相应的扰动。

很可能,这一次,太阳收到木星的电磁辐『射』后又发『射』出来,只是强度增加了近亿倍!地球以十六分四十二秒的时间差分别收到了放大前后的两次辐『射』。

太阳是一个电波放大器!

喜欢三体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三体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