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 第17章 塞上江南旧有名(下)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第17章 塞上江南旧有名(下)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4:43:02 来源:书海阁

李业治下的农业重镇,倒也不只是灵州一地

还有西面的凉州,南边的河陇谷地,也都是产粮重镇。

农业生产,首重水利,故而李业此番出巡,重在督查各地水利,尤其是黄河沿岸,渠道修复情况。

兰州和鄯州(今西宁),虽然条件没有灵州那么好,但耕牧混合,也是宝地。

在李业授意下,小舅子陇右布政使崔舣,专门紧抓兰州、鄯州的官营马场。

好在原本吐蕃人就有在此地蓄养战马的习惯,许多马场都能就地使用。

李业为此还专门提拔了一批个表现优异,忠心表得不错,善于蓄养牲畜的吐蕃俘虏。

尤其是其中一名唤作康摩的,原为吐蕃贵胄旁支,在洮州战时,就是赤德的马监,负责防范随军牲畜疫病,相当有口碑。

被俘后主动相投,李业并不知道此人,只是被当时的张承业,打发到灵州修渠的民夫营里面,照顾驮运物资的牲畜。

没想到干得相当不错,一年下来,牲畜伤病远低于预期

张承业是个细心的人,仔细让人了解具体情况后,就向李业举荐此人。

李业便将其任命为新设立的兰鄯牧马监,监牧使。

虽然品阶不高,只相当于县令,但没想到对方颇为认真,直接通过张承业向李业询问

“大王是欲养役马,还是军马?”

李业闻此言,颇感兴趣,便主动相召其人问对,虽说才刚被俘一年,但吐蕃贵人本就大多会汉话,倒是没什么交流障碍。

康摩具体解释

这关乎于马种不同,若是转运物资的役马,那西南的滇马和河曲马便可胜任,倒也不难。但若是想要饲养战马,最好还是能得西域大马,与突厥马的混种改良为佳。

李业深以为然,让对方在全军骑兵当中,任选优良马种

可此时的战马,大多都已经阉割过了,哪里能做种马?

李业只好先让对方,把马场弄起来,然后再让袁袭想办法,能不能从西域回鹘人那买。

一番了解才明白,吐蕃人其实也在兼并西域后,多次从其地引进马种。

-------------------------------------

渭州襄武县,乃是州治,再往东百里,便是泾原和凤翔两镇了。

“对各州户口统计得如何了?”

李业对着身侧掌管统计各州上报数据,相当于其人秘书的韦庄问道。

韦庄记性好,跟在领导身边当秘书,这是必备条件

直接回到

“灵、盐、凉、秦、会五州已经完成,其余几州,大致也不会超过十月秋收。”

凉王出巡,当然不是孤身一人,还有一整套随行的军政班子,包括新任效节军都指挥同知张归霸,带着三千步骑,以及侍从司掌书记韦庄、袁袭,和最新一届从军政学堂结业后,分派到地方的士子官员。

还有凉王亲事府右参政兼兵曹长史李振,户曹长史孙胜,礼曹长史杨尧臣几位大员。

正式建制以后,李业还随之逐渐搭建起一套中枢班底

直接相仿朝廷,设立吏礼户兵刑工六曹,每曹设长史一人,判官一人,担任正副首长。

其中,兵曹由李振兼任,吏曹敬翔兼,工曹长史赵瑜、礼曹杨尧臣,都是和李愚一批,在长安被考选而来的士子,如今水涨船高,也都身居高位了。

而作为凉王府长史,敬翔、李振,同时也是李业成立的另一个重要单位,亲事府左右参政,或者叫参知政事,其实就是宰相。

如此,李业治下,完成了军政两套班子的分割和健全。

这一点十分关键,是一个稳定政权存在的条件

即文官系统,一府、两司、六曹

亲事府掌管政令发布,参政议政,相当于中书门下,侍从左司为秘书处,相当于翰林院;侍从右司为情报局;六曹即是政府各部门。

军队系统为,一府、四军

帐内府为传达军令,扈从旌节,以及朔方、河西、陇右、效节四支野战军,其中,效节军为直属李业。

但也不能就这样粗略的区分文武,其实许多地方还是有模糊余地的。

比如亲事府虽然是文官机构,但其中典军司也是掌管数百兵马,负责护卫王府的,只是挂名于亲事府下。侍从右司更是模糊,情报工作很难界定文武。

不过这一套制度的确立,最大作用,还是在让众多跟随李业出生入死的弟兄们,能够过一把当官瘾外,抛开了原本晚唐朝廷,那些杂七杂八混乱得要死的官职。

唐朝从安史之乱后,一方面为了收买约束藩镇,同时也是各种突发问题交杂,导致官职越来越混乱,唐初三省六部那种清晰明了的政体浑然不见。

简单一个宰相,都有七八种命名方法,导致政出多门,职权混杂、冗官现象严重。

这种糟心习惯,一直延续到宋朝,宋代不仅照单全收,还更加发扬,就更成了流毒。

李业虽然名义上没有否认唐廷给他和他手下册封的官职,但那些只限于和朝廷打交道时提,在凉国内部,却是统统抛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将整个军政系统,分为四级:府(军)、司曹(刺史、兵马使)、判县(都将)、乡(队),每级各有正副职。

唯一的例外就是张承业,他的正式职务并不显眼,只是亲事府典军兼王府家令,论起来都不算官,只是李业的管家而已,当然,事实上谁都知道,其人地位甚至比敬翔还高。

既然是到了陇右军地界,都指挥使符存审自然是也要相随的。

此间文武众人,唯有他和李振地位最高,便直接跟随在李业身侧

当然,李业此行专门往秦渭而来,自然不只是找符存审见面。

除了视察民政,关键还是落在泾原、凤翔两镇之事上

上个月,朝廷又任命新的凤翔节度使了,薛知筹并没有得偿所愿的转正,大概杨复恭还是放心不下这个三辅之侧,专门派了亲信义子杨守立担任凤翔节度使。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自从此前李业南下勤王以后,原州和陇州两地归属,明显就变得暧昧起来。

“大哥,陇州刺史是叫陈焘吧,什么态度?”

李业见到符存审后直接问道

对方也知晓李业的意思

平朱玫之乱后,原陇州刺史薛知筹升为节度副使,兼任凤州刺史,陇州自然开缺

“这人原是唐弘夫衙军旧将,唐弘夫死后,为李昌言收拢,乃是知晓我等威名的,这些日子倒也算恭敬。”

李业颔首,然后道

“这样,你派人和他说一声,如果愿意呢,我可以让他到灵州,先在朔方或者河西军中,当一任兵马副使,等过两年,便转为正职,从此大家便是自己人了。如果不愿,我劝他趁早还是另谋他路。”

言中之意,自然是要求对方带着部属,接受李业的改编,唯有如此,以后方能一视同仁,就算投靠了。不然,李业是不会接受什么“听调不听宣”半独立武装的。

“我观那陈焘也不像野心之辈,如今陇州城南的安戎关、大震关、安夷关都在我们控制,也不容得他选了。”

李业微微颔首,能和平吞并还是好,免得大家面上难看,自己替朝廷辛苦这么久,当然不可能就拿个凉王的虚名走。

而真正让李业重视的,倒也不是陇州的陈焘

“那王建呢?”

此时的王建,乃是原州刺史。

本来按照历史剧本,王建还要继续待在蜀中,最后在唐末混战里,自都将,到节度使,逐渐吞并各方势力,成为蜀王。

只可惜,被李业第一步就打断了

刚刚当上都将都没两年的王建,立马就被李业因功升为刺史,却是调出了蜀中,改任西北的原州。

虽说原州也是富裕地,人口不少,而且王建一个都将,明显是破格擢拔,但其中具体思量,却是只有李业心中知晓了。

符存审稍稍皱眉

“这个王建看起来,可不是什么简单人物,甫一上任原州,先是剿平治内乱军积匪,接着又把几个大族治得服服帖帖,他麾下原有三千人,入了原州,却是主动裁汰五百老弱,只留两千五精锐,倒是个颇有手腕的。”

李业闻言暗暗点头,所以自己才如此重视这人啊!

喜欢太宗之后,再造大唐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