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 第21章 故地重游(下)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第21章 故地重游(下)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4:43:02 来源:书海阁

李业当初在怀德堡做都将之时,就把周边党项收拾得够呛。

虽然当时的李业,还没被几个党项大氏族放在眼里,可时过境迁,党项部落聚居的夏绥等地,距离关中并不远,李业的威名早已传遍天下,何况他们?

现在的党项老大李思恭,也是李业的老相识了,自从中和二年,为了让夏绥党项能够参与平定黄巢,朝廷任命李思恭为夏绥节度留后,到后来直接任命为节度使,李思恭在夏绥转眼已经坐了四年。

四年时间,已经够做不少事了。

在这个期间里,拓跋氏扩张得相当快,势力从原本的宥州、夏州北部,到整个夏绥银宥四州。

尤其是夏州、银州这两个汉人聚居的农业地区的吞并,让拓跋党项实力飞速发生质变。

至今,只以李思恭的夏绥军而论,恐怕兵马就已将近两万。

当然,这两万人的质量肯定是不能和凉军,乃至于其他一线藩镇相提并论的。

李业北巡的消息一传来,夏绥镇反应相当激烈。

李思恭是知道对方厉害的,连忙在夏州召集兵马,作为防备,同时也通知拓跋部各部落,注意约束,不要落凉军以战争把柄。

他以为李业是想趁机兼并夏绥银宥四州

但没成想,李业似乎并没有朝着他来的意思。

而是意在对付盘踞于盐州、灵州和宥州之间的往利氏、细封氏两部。

虽说此时的党项八部,还没有完成统一,但拓跋氏作为八部事实上的领袖,当然也不愿意看到其他几部被凉军吞并。

但他又不愿直接和李业冲突,只能在背后支持往利氏。

不过李业并没有急于诉诸战争,而是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派人通告往利氏、细封氏两家,要求双方对年前,于盐州的劫掠行动做出解释,同时警告以宥州和盐州之间,怀德、延恩、归仁三堡为界,两部未经允许,不得越过。

前者倒罢,后者就有些过分了,怀德三堡,明明是夏绥镇的地盘,不能因为你李业当过都将,就归你指挥了吧?

但事实上,李业却是一点也不客气,这三堡守军面对李业,几乎是毫无抵抗的就全部倒戈。

毕竟人家此前就有群众基础

控制了怀德三堡,基本上也就控制了宥州目前的所有农业地带。

对此,夏绥节度使李思恭的反应是什么呢?愤怒?

不,他忍了。

不仅不找李业论道理,反而主动撤军,还申斥往利、细封氏两部,让他们如李业所言照办。

然后,主动宥州图籍让人送到李业军前,撤了宥州刺史,表示愿遵循凉王之议,以选贤任能,让李业来向朝廷上表宥州刺史!

如此姿态,说是忍让都谦虚了,简直就是投降。

但如此一来,李业还真就不好发动,对夏绥镇的战争了。

至于说兼并宥州其实意义不大。

因为宥州根本就没多少汉民,剩下那些党项人,说实话,本来也不听李思恭的!

宥州境内大小数十个党项部落,除了此时大体迁移到了夏州的拓跋部,剩下的无论大小,他们从几十年前,就属于独立状态,既不向节度、州府缴纳税贡,也不会成为藩镇的常备兵员。

除了临战时,偶尔能当做雇佣兵花钱雇佣些党项突骑,其余时候,根本就没多少价值。

你李业爱要,拿去便是。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就是党项人是氏族部落体制,本来就不听州县的,李思恭并不需要一个宥州刺史或者衙门才能对他们发号施令。

所以那些亲近附庸于拓跋部的部落,依旧不会改变。

故而李思恭才能如此大方的把宥州让出来,一方面算是向李业示弱,以避免直接冲突,同时也是直接把李业推向其他党项诸部的对立面,让凉军先和当地党项对付再说。

对于这样的结果,李业倒也不失望,饭要一口口吃嘛。

往利氏和细封氏,在李思恭的警告下,暂时收起了锋芒,不愿与凉军碰撞。那他就改鲸吞为蚕食,一点点来,这样也好,有利于更好消化党项各部。

于是乎,拿下归德三堡后,李业迅速先对三堡周边百里内的党项部落动手。

要求这些部落登记户口,缴纳贡赋。

其实重点不在征收税贡上,主要还是登记户口,这是实行有效统治的第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是触及许多党项部落首领利益的,迅速激发反抗。

然后凉军的扫荡行动就开始了

整个行动,李业只负责规划大方向,其余细节,当然是交给秦彦、赵岳、张归霸等人施行。

近万凉军,分为十股,以都为单位,在怀德周边百里内,配合官吏,对反抗的部族进行武力镇压。

这个过程刚开始,自然是相当残酷的

好几个部族被杀鸡儆猴,十岁以上成丁,几乎全灭,数千妇女被充为奴。

然后发配到灵州进行安置,大概率是赏赐给有功军士,发展到这一步,李业倒是无需做什么人口买卖的勾当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个时代,男女比例倒是比较平衡,并非因为不重男轻女,而是男丁在战争中伤亡太大。

不过凉军这边有点特殊,因为李业的军队,近半都不是从西北本地征发,而是从中原带来的,还有许多都是昔日的巢军俘虏,本无家属,就有了婚配问题。

如今这下,倒是也不用担心了。

有了武力威慑,编户齐民的工作立马就加速进展

有关对党项的攻略,出发前李业专门和张承业、敬翔几人开过碰头会,于是乎,临行前,作为吏曹长史的敬翔,专门从军政学堂里抽出数十名学员随军。

这边户口刚清理出来,立马就任命为县、乡政权的主官、佐官。

怀德堡,由此,正式建县

而怀德县这个地方,相当重要,因为整个宥州,就这一个县(此前连县都没有,就三个堡)。

作为第一个行政区划,知县人选是个难题

必须要允文允武,既能打理民政,又能对付当地党项叛乱,还要有能临机决断的魄力。

在李业已经开始分开文武体系的大背景下,新设的怀德知县,是为数不多,知县兼任都将,军政一把抓的位置。

所以这个知县人选,一改此前县级主官大都由吏曹直接确定,交予李业审核用印即可。

而是李业亲自在掌书记韦庄提供的十几个人选里挑

县(都)一级,在凉国权力结构中,属于第三层,位于军府、州使之下,按照资历排序,大都是些早期跟随李业的基层士卒,或者第一批军政学堂学员。

李业对这些名字熟悉的不多,翻了十几份档案,都觉得不妥,最后却是拍板在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军政学堂教习,郭崇韬”

于是乎,今年才刚虚岁二十的小郭同志,成为了此时整个凉国十数州,最年轻的知县。

除了一个怀德知县,李业又任命了此前,在对党项方略上,颇有见地的王锴,为宥州刺史。

随后命效节军右厢兵马使,王建分管宥州防务。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他这个凉王太过操心了。

但李业此时倒也没急着走,因为还有两件事没有部署完成。

其中一件,是和细封氏的联络,另一个,则是王锴提出的意见

联络天德军

天德军,驻防在丰州,也就是当年的安北都护府旧地。

主要以东、中、西三个受降城一线为根据地,是此时大唐最靠北的藩镇之一了。

直接面对北面的回鹘和南面的党项,再往东便是河东李克用的后花园

战略位置还是比较重要的

狭义上来说,天德军那块,才叫正儿八经的“河套平原”

此时的天德军防御使唤作李珰,但却并非是天德军中真正做主之人。

因为天德军里,最豪横的,还是前任防御使康承训所在的康氏家族。

族中子弟,于丰州几个县、堡,都担任都将,又是天德军中教练使,可以说掌握军政大权。

李业便派遣牛峤和礼曹长史杨尧臣两人,分别前往细封氏和天德军出使。

-------------------------------------

细封氏的历史,其实远比拓跋部要长远。

当年唐初之时,东突厥灭亡,还在突厥人统治下的党项部落头领,细封步赖,率部向李世民请降。

李世民设宴款待细封步赖,并且授予他轨州刺史职位。李世民把细封氏部落,安置在轨州,让他们有了立足之地。

可以说,细封氏是第一个内附的党项大部

只是再后来的内部竞争中,逐渐落败,刺史的位置也就让给了拓跋部。

现任细封氏首领细封和赖,年方四十,正值壮年

接到李思恭不让南下的命令,心中是多有暗骂的。

因为此前南下劫掠,其实他们细封氏也没有分到多少好处,反而出力不少。现在连这点财路也断了,每年还得向往利氏和拓跋氏上贡,可谓雪上加霜。

紧接着就听闻往利氏那边,凉王使者拜访后,于往利氏首领不欢而散。

盖因南面凉军编户齐民,清理了好几个原本附庸于往利氏的部落

年富力强,不就不甘心受人限制的细封和赖心中,便有所触动。

然后他就收到了下属回报

凉王使者,凉王亲事府参事,牛峤拜访

亲事府并非只有左右参政和典军,所谓参事,可以理解为已经有了级别,但还没有分配到地方的挂职干部。

“快快请进来!”

细封和赖连忙分派,又赶忙让人布置了酒席,甚至从族中选了些容貌上佳的女子,席间方便起舞助兴。

这些个党项首领,其他不说,但就享乐这一点,和汉人接触良久,却是学习了不少。

等牛峤到了大帐前,细封和赖早已出来主动笑脸相迎

“贵使远道而来,必然疲累,鄙人早已布下酒宴接风,还请入内慢用。”

一番官话,听起来和寻常西北汉人,都无甚区别细封氏内附两百多年,和汉人交流融合,其实大部分族人,都是会说汉话的。

牛峤见状,心中已经定下一半,自无不可,便应邀入内

席中,杯盏交错,都还没等牛峤表明凉军合作意向,细封和赖这边就已经开始大为诉苦。

表示此前南下劫掠,全然是因为拓跋和往利氏相要挟,被迫无奈之举,其实细封氏自己,也颇受其害。

牛峤闻言,却是不急着说话了,还是装作漫不经心之态,只道

“我们大王也知道你们的难处,但是嘛,你也知晓我们大王的性格,向来对于这等事,是半分没有容忍的。这次遣下官来,就是了解了解情况。”

“你也听说了,往利氏那边是油盐不进的,大王临行前,便与军中将佐都交代好了,谁若能平宥州,便是朔方镇信任都指挥使!”

“多少将士,正在摩拳擦掌呢,唉,临行前赏赐都发了,不可能白来一趟吧?我看啊,你们细封氏还是要早做准备,你看人家往利氏,不明明都开始聚集人马,准备打了嘛。挺好,按大王的话说,一次性解决干净。”

细封和赖闻言马上急了,立马站起来解释

“贵使勿要误会,我细封部,绝无挑战之心!”

“这就要看首领的诚意了。”

牛峤只是握着酒杯,缓缓言道

细封和赖大急,干脆咬牙道

“若是细封部愿转投于凉王麾下,凉王可愿庇护于鄙部?”

牛峤等得就是这句话,立马拍案道

“我王于治下百姓,无论汉蕃,一视同仁,视为手足,焉能不顾?”

“可......”

细封和赖还是有些迟疑,毕竟这种事情焉能靠一面之词,若是自己这边改旗易帜,事后李业又拿自己挡枪,吸引拓跋和往利的兵锋,又如何?

牛峤见状,干脆道

“下官有一法,或能打消首领顾虑。”

“如何?”

细封和赖问道

牛峤反问道

“下官听闻首领有一女,秀慧有名,然否?”

细封和赖闻言,立马就反应过来了

这的确是最快,也最有效,确立双方信任关系的办法。

喜欢太宗之后,再造大唐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