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 第23章 宥州党项之战(下)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第23章 宥州党项之战(下)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4:43:02 来源:书海阁

李业并不怕李思恭不动作,就怕这厮还真就这么给忍下去了。

自己近万大军,可是花了不少财帛的,当然不可能就这样按兵不动,于宥州混下去。

凉军大部而来的不低,就是为了击溃宥州地区的党项大族,能够集结动用的主力兵员,唯有如此,凉军才能在宥州彻底掌握住局势。

而与此同时,凉军这边也开始飞速动员起来

以灵州为核心的扩军工作,正在各地展开,但就宥州战场而言,动用的兵力并不算多。

以朔方军、效节军为主,共计九千余人。

但这两股军力,都没有直接主官,朔方军只有一个都指挥同知李唐宾,效节军同样是由都指挥同知张归霸署理。

二人再往上,则是秦彦、李弘义二人

这二位,是此时凉军将领体系梯队中的第二梯队。

是仅次于符、杨的主要将领,但目前都还没有做出任命,只是在帐内府挂了一个副领军的职衔。

故而面临此战,李业并没有亲自指挥,而是把指挥权托付二人,自己在怀德县等着。

自然也就是有考察比较的心思

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山头,秦彦和李弘义,虽然都是仅次于符杨,最早一批跟随李业的老人,可在凉军正式被划分为几个系统之后,却是各有自己的班底。

其实不仅是秦彦和李弘义,包括符杨,只要分派一地担任主官,肯定要培养自己的亲信。

如此前的刘鄩,就是符存审所发掘出来,现在也正在他麾下任职,作为兵马副使。

秦彦和李弘义自然也存在竞争关系,主要竞争的对象,便是朔方军都指挥使的位置。

因为此前李业已经任命赵岳为帐内府兼亲事府典军,如果不出所料,必然是要兼任效节军都指挥使的,正式统领衙军的。

朔方军都指挥使,也就成为了唯一剩下的箩卜坑,竞争失败的一方,只能去给符存审、杨师厚做副手。

当然,李业给的机会也很公平,命秦彦临时统率朔方军,李弘义临时统领效节军,李唐宾、张归霸给二人做副手,在怀德县左右两翼,分为东西两路,北上征讨。

-------------------------------------

往利、费听、野利、米擒四个党项大族,昔日之间都是有过不少矛盾的。

但现在,却是于李思恭的撮合下重新站在了一起。

李思恭不愿意自己出兵,可同样出力不小,为四家提供了数千兵械和甲胄。

党项部落没有常备军的说法,都是临时征发,临时作战,打完就解散。

所以武器装备相较于唐军,多有不如,这是最大弱点。

唯有李思恭,因为数年前就已转为夏绥节度使,麾下一票拓跋部丁壮,都已经变成了正经藩镇军队,有控制了有技术生产能力的几个重镇,才能大量提供这些装备。

只是他现在麾下,也不过一万精干人马,自然是不会拉出来和李业硬碰硬,只能鼓动四族联军动手,同时承诺时候承认宥州、盐州的独立地位。

至于四族而言,并非不知道李业的厉害。

但一方面宥州是他们的主要地盘,实在是退无可退,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打算真的击溃凉军,只是想让凉军不敢继续北上,将兵锋停留在怀德县以南而已。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凉军北征的决心

光启二年十一月末,凉军不顾三万多党项联军集结的阻挠,正式分左右两路,誓师北征。

怀德再往北,便是茫茫河套平原,这里既有草原,也有丛林地带,但总的来说,地势较为平坦,没有明显的地理阻隔。

凉军的主动出击,让党项联军颇为慌乱,但反应过来后,依旧以人数优势,费听氏、往利氏两部党项突骑,合计七千余众,率先迎战。

大约在后世内蒙古鄂托克旗的地区,两军前锋碰撞

秦彦指挥下,朔方军左路兵马使,韩遵,率一个骑兵都千余骑,和两都强弩一千八百人,列为圆阵反击,让数千党项突骑留下了数百尸体。

哪怕是在李思恭的支援下,党项骑兵的装备,依旧没办法对唐军步卒阵列造成太大伤害。

在光启元年,原效节军移镇灵州以后,李业就开始整顿军备。

尤其是年前,南下长安,从三辅地区带走了大量官营工坊的工匠。

转过回头,李业就开始在灵州,建设官营的冶铁工坊。

这个工作,是让工曹长史,同时也是李业的亲信孙胜专门抓的。

到了唐末,甲胄锻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现有的冶炼条件前提下,都没有多少改进空间。

但李业还是让孙胜想办法,尽可能的减少工序和复杂度,从而加快锻造速度,宁可牺牲质量,也要先把产量拉高。

在这种情况下,灵州官营工坊的生产速度,提高到每月产铁甲三百五十领,皮甲七百五十领的水准。

还有大量陌刀、槊首和横刀,都是军中的主要消耗品。其中最重要的,除了甲胄,还是弓弩,好在西北产弓,本来就是有悠久传统的,并不缺乏这方面的工匠,甚至民间都有不少。

李业也鼓励民间工坊,承担官府分派的任务,给予优厚报酬,以至于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铁匠、木匠,聚集于灵州城外,发展成了一片“军工产业园”。

此时,党项联军所面对的朔方军将士,步卒每都大约九百人。

其中就有铁甲两百,皮甲七百,步槊三百,横刀四百,强弩和陌刀各两队。

至于弓箭,在唐军当中,一般不会单独编制,属于兼职兵种,基本上大部分步卒,都会携带弓箭。

这样的武装强度,远不是铁质箭头都得掂量着分配的党项部落可以撼动的。

而表现在具体的交战过程,则是每当凉军结为弓弩与步槊、骑兵结合的紧密队列,一旦遇到党项游骑,立即就地聚拢。

然后像个刺猬一样,不断放箭,让党项人无从下嘴,一旦对方敢集结突阵,则力争让其无法脱身,留在阵内与之近身搏杀。

若对方败退,原本被围拢在阵内的凉军骑兵,立马就会变成脱弦利箭,追击而去,死死咬住尾巴。

随后败退,也就会变成大溃败

这就是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付北方部落,最有效的两个利器,装备和纪律。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党项这样的对手,还没有完成军队的正规化。

如果面对中原同为藩镇的唐军,或者后来西夏时代的党项人,这一套肯定就没多大用处了。

北上的短短十多日间,朔方军和效节军进展迅速,先后击破费听氏和往利氏的突骑主力,然后又与其他两家的步卒碰上。

双方在库结沙漠之南决战

李唐宾和张归霸这对不打不相识的老搭档,再次联手,率千余精骑,突破党项中军,甚至生擒了野利部首领,斩俘四千余。

而党项联军虽说有三万余,但真正的主心骨,其实也就是这四家而已,当骑兵和步卒主力接连失利消息传来后,不少党项部落都纷纷动摇。

此时,细封氏的明确倒戈,就产生了很大作用

细封和赖率领族中三千余青壮精锐,参加战斗,同时也被临时编为义从军兵马副使。

当党项联军看到对面出现的,和自己打扮形象差不多的唐军,立马就意识到了除对抗外的另一条出路。

不少中小部落,纷纷脱离四部,转投细封氏

等到十二月,凉军不仅快速席卷了整个宥州境内,前锋甚至已经跃入夏州。

夏绥节度使李思恭无奈,只能再次派人,向李业寻求请和。

希望双方以契吴山和石子岭为界

凉军在宥州的战斗才算告一段落,但实际上虽说是对宥州动武,可包括经略军在内的夏州北部,也被纳入了凉军范围当中。

李业再次犒赏军士,分发了两三万财帛,方才止兵。

虽说此战消耗了不少钱帛、粮食,但也缴获了许多马匹,和牛羊资产。

光启三年到来的大雪中,数以万计的党项俘虏,被唐军军士看押着,在宥州北部的平原之上,修筑城墙和堡垒。

归仁、延恩,先后建县

随后又在宥州北部设立长泽县,并在四县之间,设立八堡,每县置一都将,整个宥州,在完成对党项部落的编户齐民工作后,至少能多出三万户来。

与此同时,李业终于带着两府卫队和效节军回到了灵州。

秦彦和李弘义之间的竞争也分出了结果,最终秦彦担任朔方军都指挥使。

而各地在年前统计的户口,也在此时汇集到了灵州

根据张承业、敬翔汇报

此时李业所领十五州境内,共有统计汉民人口十八万户,约九十七万口;蕃民许多没法直接统计,但通过估计,大约也有十二万户,六十多万口,这还没算上还没纳入统计的宥州党项。

这个数字,说多不算多,可能不到关中核心地区的一半

但也绝对不少了,唐代,尤其是唐末,因为生产力水平就到这了,人口数量本来就不多,历史上的贞观年间,全国可统计人口也就几百万户而已。

中国的人口大爆发,还是要等到宋代,这一点从不同年代记载的土地亩产也能看出。

张承业等人上报的数据,说明两个问题

西北人口不少,但蕃民众多,所以在可见的未来,推行汉化,依旧是最重要的工作。

另一件嘛,说明至少在西北,土地矛盾并不凸显,甚至近乎没有。

事实上不仅是西北,残唐五代以后,整个国家,在经历数十年藩镇混战后,土地矛盾反而显得不明显了。

更重要的问题,还是稳定二字。

对于百姓而言,最大的威胁,还是兵灾,只要没有兵灾,其实哪怕再重的税赋,都可以勉强承受,可一旦丘八们杀进来,那连命都保不住。

同样是在这一年初,朱全忠终于联合平卢、成德二镇,大败秦宗权。秦宗权退缩蔡州。

朱全忠所部军纪,在中原诸多军阀里是最好的,向来没有劫掠地方的习惯。而秦宗权又是在河南祸害了好几年的混世魔王,别说是劫掠,吃人,残杀民众以充军粮的事情,都不止一起。故而朱全忠在河南,可谓是百姓赢粮影从,纷纷欢迎宣武军南下驱逐秦宗权。

同时,和李业在河西一样,朱全忠在汴州招抚流民屯垦的工作,也取得了卓越成效。

汴州、陈州、宋州、亳州多地丰收

朱全忠是个善于变通的人,他知道淮南的高骈现在已经逐渐被部下架空,便派人携带重金,贿赂高骈麾下将领和宠幸的道士,重新开通了淮南到中原的商道。

汴州本来就是运河交通之地,商路畅通以后,立马变得繁华起来。

有钱有粮的朱全忠,立即着手扩军,实力迅速壮大

他委任在和秦宗权战争中,表现优异的将领氐叔琮,为宋州刺史兼都知兵马使,训练新军,取得很大成效。

朱全忠治军本来就严格,氐叔琮同样如此,宣武军在短短半年间,从两万扩充到近四万。

其实朱全忠治下,民众税务甚至比李业还重。

但他善于严肃吏治,对手下看得很严,以至于地方官员不敢贪墨,相较而言,民众的负担也就没这么重了。

-------------------------------------

回到灵州以后的李业,也意识到了吏治问题

因为自己到灵州安家,不过两年多的时间,从这次张承业审计各州户口的工作里,就已经发现了不少驻守州县的军官,私自摊派的案例。

这让李业相当恼怒

虽说,如此便是此时代军头们的普遍作风,但李业依旧毫无容忍可言。

于是乎,在扩军完成后,严肃军纪,又被摆到凉**政事务的头号。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些丘八们隔三差五不整肃一波,还真就会骑上脸来。

当然了,军政学堂第三期学员,也是在今年毕业

第三期因为学制延长,规模也比以往要大,足足有文武学员六百五十余人,其中军官学员三百八十余,李业不介意让人给他们腾一下位置。

李业暂时还不敢动基层士卒,但对于上面的军官,对于在从建军之初,就致力于军队嫡系建设的李业而言,是从来不怕的。

喜欢太宗之后,再造大唐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